讓河套灌區的生命線再鑄新輝煌

2020-12-27 巴彥淖爾新聞網

 

讓河套灌區的生命線再鑄新輝煌

——紀念開挖疏通總排乾四十五周年

 

  1975年冬天,原巴盟盟委書記李貴同志帶領全盟15萬幹部群眾戰天鬥地、艱苦創業開挖疏通總排乾,距今已整整45年了。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河套灌區已形成了完整的灌排配套骨幹工程體系,成為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其中,以總排乾溝為骨幹的排水系統日臻完善,建成總排乾溝1條、乾溝12條、分乾溝64條、支溝346條、鬥農毛溝約1.73萬條,全長10534公裡,現控制排水面積1138萬畝,控制沿山山洪排水面積1.33萬平方公裡,也成為全國控制排水面積最大的農田排水系統。

  河套灌區排水系統運行45年來,通過總排乾溝累計排入烏梁素海水量220億立方米,排鹽4200萬噸,通過河套灌區入黃水利樞紐排入黃河水量近100億立方米,排鹽1700萬噸,不僅對控制灌區地下水位、調節水鹽動態平衡、防治土壤鹽鹼化、改善土地質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河套地區的防洪排澇作出了巨大貢獻。1975年以來,灌區可耕地面積由650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1000多萬畝,灌區糧食產量由不足10億斤增加到近70億斤;全市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6元增加到2019年的19064元,比全區和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3800元和3000元。1992年12月,水利部原部長楊振懷在河套灌區調研時親筆題詞「排水是灌區的生命線」。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巴彥淖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總排乾為核心的灌區排水系統又逐漸承擔起工業、城鎮排水和生態補水等重要職能。近年來,每年為工業和城鎮排水約5000萬立方米,累計為烏梁素海實施生態補水27.5億立方米,為保障全市工業、城鎮排水安全還有烏梁素海及灌區水生態環境改善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這個初冬時節,正值總排乾擴建疏通四十五周年,我們重溫全民大挖總排乾那段激情燃燒的難忘歲月,回顧河套灌區排水系統的發展歷程,總結灌區排水對於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展望水利事業發展的美好未來,對於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總幹」精神,推動水利事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河套灌區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灌區,始於秦漢,興於清末,成形於民國年間,發展於新中國成立以後,自古以來有灌無排,排水沒有出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灌區大致經歷了引水、排水和節水三個發展階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興建了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並開挖了總乾渠,由無壩多口引水改為一首制引水,結束了進水量不能控制的歷史。但是,由於河套灌區屬湖相沉積地形,長期的深澆漫灌和有灌無排使地下水位急劇上升,引黃灌水攜帶的鹽分大量沉積在灌區內,由此引起的土壤次生鹽鹼化使套區鹽鹼化土地面積迅速增加,群眾稱之為「水臌症」,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糧食產量。昔日的「塞上江南」面臨著嚴峻危機,建設灌區排水系統勢在必行。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河套灌區的排水系統建設大致經歷了有灌無排(1975年前)、有灌有排(1976~1985)和灌排配套(1986年~1998年)、排水改造(2010年之後)四個階段。

  有灌無排階段。早在1957年,水利部即對河套灌區灌排系統做了長遠的「五七」規劃,提出利用烏加河黃河故道作為總排乾溝。之後河套排水工程的建設都是在此規劃基礎上調整完善的。1958年,將總排乾線路布設在西起杭後袁家坑東至前旗紅圪卜村進入烏梁素海;1962年豐濟渠過烏北工程開始整治烏加河,開挖了一段總排乾溝,並進行部分段落的裁彎,形成總排乾溝的雛形;1963年工程技術人員徒步進行施工定線測量;1964年開挖了同義隆以下一段並通水。1965年,全盟集中2萬民工,第一次淺挖了總排乾,並陸續在總排乾溝沿線及入烏梁素海處興建了25座強制機排泵站,後來開挖了六、七排乾溝及部分分乾溝。至1967年總排乾溝初步通水,烏加河正式廢除,同時專門成立了總排乾管理局。但是,排水出路沒有被完全打通,排水體系沒有真正形成,灌區地下水位仍在升高,土壤次生鹽鹼化日趨加重。

  有灌有排階段。按照「七四」規劃,原巴盟盟委作出《關於疏通總排乾和十大排乾的決定》。從1975年冬至1976年,疏通總排乾和十大乾溝工程在西起杭後太陽廟公社、東至前旗烏梁素海全長200多公裡的總排乾上全線開工。原巴盟盟委書記李貴同志親任總指揮,帶領全盟15萬幹部群眾,冒著嚴寒,肩挑人扛,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大幹100天,開挖疏通了200多公裡總排乾溝。河套大地上展現出「黨政軍民齊動員,四級書記帶頭幹,五級幹部上前線,男女勞力齊參戰,全民大戰總排乾」的震撼場景,譜寫了一部戰天鬥地、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

  1977年8月,總排乾排水進入烏梁素海的關鍵性工程——紅圪卜揚水站一站,歷時兩年建成運行。1981年,河套灌區又打通了烏梁素海至黃河的出口段,使烏梁素海乃至整個灌區的排水有了通向黃河的出路。之後,灌區又陸續開挖了總排乾溝以下的分乾溝以及支、鬥、農、毛溝。截至1985年底,灌區建成直接匯入總排乾溝的排水溝117條、排水站15座,灌區七級排水系統初步形成,基本實現了有灌有排,但局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仍未從根本上遏制土地鹽鹼化問題。

  灌排配套階段。1983年,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時任水利部部長的錢正英同志率專家組視察河套,指出「合理灌溉、保證排水」是解決河套地區土壤鹽鹼化的根本措施,並力促河套灌區引進世行貸款,開展以排水工程建設為主的灌排配套工程建設。1985年,水利部批准《黃河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規劃》(簡稱「八三」規劃),灌區排水工程建設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投資最大、發展最快的階段。1986年,灌區引進世行貸款6600萬美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共投資8.25億元。1989年到1997年,完成了總排乾溝擴建、總乾渠整治「兩條線」及東西「兩大片」8個排域315萬畝的農田配套工程,涉及原臨河市、杭錦後旗、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的44個鄉鎮蘇木。其中排水工程主要完成總排乾溝169公裡挖深、擴寬;新建了亞洲最大的斜式軸流泵站——紅圪卜二站,改造了一站,紅圪卜站排水能力由30立方米/秒提高到120立方米/秒,與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共同構成灌排配套的關鍵性工程;擴建了總長1416公裡的6條乾溝、20條分乾溝、140條支溝和大量的鬥農毛溝,完成了46處小型揚水站等各類建築物的新建和整修加固。1996年,又利用世行貸款溢出資金和剩餘物資,疏通擴建了總排乾上遊31.8公裡。至此,總排乾全線貫通,大致可劃分為202公裡主幹段、30公裡烏梁素海段、25公裡出口段三個部分。配套工程完成後,項目區外各級政府又陸續疏通6條乾溝和32條分乾溝、53條支溝,使灌區骨幹排水工程基本疏通,灌溉面積也發展到861萬畝。

  河套灌區配套工程的實施基本形成了引水有保證、排水有出路的灌排骨幹工程體系,灌區鹽鹼化蔓延發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並開始向良性轉化。據資料顯示,紅圪卜新站1991年建成以來,排入烏梁素海水量達160億立方米,排鹽2900多萬噸,總排乾兩側地下水位由原來的不足1米逐步下降到現在的2米左右。可以說,排水系統的建設和配套對河套土地排鹽治鹼、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功不可沒。

  儘管如此,由於資金投入不足,河套灌區在歷次改造擴建中普遍存在建設標準偏低、工程配套程度差、日常運行維護資金少等問題。灌區排水系統運行多年,老化破損,功能弱化,整體效益逐年下滑。加之多年未有大雨年份,很多人滿足於灌區「旱澇保豐收」,「重灌輕排」的思想有所抬頭。各地不同程度放鬆管理,排水不暢的問題開始突顯。骨幹排水溝道塌坡淤積嚴重,大量田間排水工程投入嚴重不足,管理運行滯後,甚至出現了破壞堤陂、填溝種地等現象,排水工程抗禦水旱災害能力不強。

  排水改造階段。2012年6月25日,灌區連續強降雨造成50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據災後統計,全市受災面積為400餘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為67.71億元,其中農業損失52.48億元,受災人口為76.36萬人。天災充分暴露出全市農業排水工程的滯後與薄弱。到2012年底,75%的揚水站帶病運行,其中39.8%屬於老化工程,乾溝以下溝道建築物完好率不足40%。在全市近1000萬畝農田中,仍有500餘萬畝不同程度存在鹽鹼化,而田間排水不暢、排水能力減弱是土壤鹽鹼化加重的重要原因。

  大災過後,痛定思痛。市委、政府部署從2012年秋季開始到2015年,按照「優先骨幹改造、逐級推進、上下遊協同」的原則,集中對灌區排水不暢、病險老化建築物進行改造。通過全市上下3年多的不懈努力,排水改造工程累計投資15.63億元,完成溝道清淤整治9687條、長度11104公裡、土方5353萬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建築物10506座。排水改造工程發揮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灌區排水能力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

  回顧河套灌區排水系統建設的歷程,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一部河套排水的建設史就是河套人民的奮鬥史、創業史和發展史。45年前開挖疏通總排乾的歷史壯舉,不僅在巴彥淖爾各族人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也一定會和當年河南林縣人民開挖紅旗渠的壯舉一樣,載入河套人民和中國人民科學治水的史冊,也會成為世界水利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與總乾渠開挖共同鑄就的「總幹」精神,已經成為全市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精神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力弘揚和踐行「總幹」精神,對加快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奮鬥目標,必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開局之際,國家又將水利基礎建設作為「十四五」期間的投資重點。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精心描繪「十四五」宏偉藍圖。灌區上下也將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方針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高質量策劃實施《河套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規劃》,再建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水利工程重點項目,全面提升灌區的灌排保障能力,努力建設「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我們也有信心將河套灌區打造成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實現節水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三位一體」奮鬥目標的典型示範灌區,更好地造福全市人民。為了進一步改善烏梁素海水生態環境和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兩年努力,積極策劃推進了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補水專用通道工程項目,目前已得到水利部、黃委的初步同意,有望明年落地實施,從根本上解決灌區排水和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問題,河套灌區將再次掀起水利建設新高潮。

  河套灌區排水系統的逐步完善,必將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再創新業績,讓河套灌區的生命線再鑄輝煌。雖然李貴同志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帶領巴彥淖爾人民共同創造的「總幹」精神必將代代傳承,和灌區排水工程一道成為河套大地上的歷史豐碑,激勵巴彥淖爾各族人民在新的徵程上奮勇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郭玉根系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黨委書記,李根東系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局長)

相關焦點

  • 河套灌區——「具有生命力的活的遺產」
    這些「走西口」的人在河套灌區內紛紛得以生存下來,現生活於河套灌區內的漢族群眾都是「走西口」人的後代。新中國成立後,河套灌區實施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自此,河套灌區無壩自流、多口引水的歷史歸於終結,揭開了亞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的新篇章。到1967年6月,總乾渠土方開挖全線完工,通水至三湖河。
  • 水興河套
    總乾渠入水口「一首制就是只有一個引水口,河套灌區所用的黃河水,全部通過三盛公水利樞紐調節。年均約50億方的黃河水經由灌區10.36萬條、7級灌排渠(溝)道及河套水務集團供水管網的接力輸送,日夜滋養著河套大地,為河套地區各行各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說『水生河套』一點也不過分。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河套灌區,也就沒有巴彥淖爾的今天。」秦力感慨道。
  • 大肆斂財、唯利是圖,違反生活紀律,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原局長...
    據內蒙古紀委監委消息,日前,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批准,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對巴彥淖爾市原副市長、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原局長武銀星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
  • 河套灌區有機小麥全覆膜穴播免除草增產增效技術控草效果良好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歷時六年研究集成了「河套灌區有機小麥全覆膜穴播免除草增產增效技術」,今年作為院市科技合作項目重點技術在杭錦後旗雙廟鎮尖子地村優質有機小麥種植基地進行了大面積示範,目前這項集成應用的新技術控草效果良好。
  •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河套是指黃河「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為寧夏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 「天賦河套」,向著全國乃至世界知名農業品牌進發!
    近年來,巴彥淖爾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要求,堅持以「河套灌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重要指示為指引,以「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重要抓手,堅持把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作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 河套學院土木工程系怎麼樣?就業前景好不好?
    河套學院土木工程系怎麼樣?就業前景好不好? 2021-01-06 | 來源:網絡 https://www.eol.cn/ceici/ 河套學院土木工程系前身是始建於1958年的內蒙古臨河水利學校,2004年併入河套大學,改稱水利與土木建築工程系,2008年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
  • 日新月異展新姿態 與時俱進鑄新輝煌——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新...
    教育學院老師在悉心指導學生就業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業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據悉,2019年,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就業工作又取得新突破。畢業生集中實習人數達到1000人,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4.39%,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達95.1%,均超全省平均水平。
  • 巴彥淖爾人朋友圈都在轉發這一段視頻 天賦河套!用音樂讓世界知道...
    是巴彥淖爾的綠色有機農產是巴彥淖爾的天然新鮮味道是巴彥淖爾淳樸的民風民俗…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全球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河套灌區土地肥沃,氣候獨特,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首列中歐班列滿載1150噸河套葵花籽,從臨河駛向伊朗首都德黑蘭。
  • 河套平原在哪裡,為何叫「河套」這個奇怪的名字?
    敕勒是古代在北方活動的一個部族,敕勒川就是他們活動的區域,地址在現在內蒙古中西部的河套平原附近。    說到我國的平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平原,既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在三大平原之外,河套平原的知名度不算很高,但河套平原的戰略地位卻非常高,歷史也非常輝煌。
  • 「天賦河套」榮獲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排行區域農業...
    ,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同日進行,「天賦河套」榮獲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排行區域農業形象品牌榜位第一等5項榮譽。,五原向日葵和五原小麥分列區域農業產業品牌—糧油產業榜的第三和第九位;「天賦河套」榮登2006—2020中國品牌15年·卓越發展力品牌榜,成為15個獲獎品牌中唯一的區域公用品牌,併入選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案例。
  • 乾旱缺水+連作障礙,河套地區還能種點啥?
    以地處河套北部的烏拉特中旗為例,這裡年降水量僅有210毫米,集中在6~9月,而年蒸發量達到2435毫米。同時,這裡立地條件較差,屬於典型的山旱地區,農業生產落後,農民生活貧困。雖然河套地區坐落在黃河「幾」字彎上方,但這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據孔德胤介紹,近年來,國家和內蒙古分配給河套灌區初始水權水量指標與灌區實際需水量缺口達8億立方米以上。
  • 河套地區到底隱藏著什麼驚人的秘密?
    」等史料牽引,指向這裡似乎曾經存在著華夏族群早期文明的偉大輝煌。河套地區到底隱藏著什麼驚人的秘密?幾字灣內究竟蘊育了什麼樣的輝煌文明?靖邊縣委宣傳部及文廣局從2015年便與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聯合勘查。戴應新、焦南峰等六位考古專家考證得出「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村古遺址與史料中的陽周故城基本吻合」的結論。
  • 河套蘋果梨:我很醜,可是我很甘甜
    涼拌梨花  我是被稱作「中華醜梨」的河套蘋果梨。人們之所以叫我「中華醜梨」,是因為我的果實個大形扁,看上去又笨又醜。早春,當料峭的春風吹開冰封一冬的黃河,河套平原剛剛甦醒,我就開花報春了。每當這時,一簇一簇雪白的小花密密匝匝地綴滿枝頭,河套平原的一個個梨園就成了潔白的花的海洋。尤其近幾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每年都要在梨花盛開的時候舉辦梨花節。市民們傾城出動,徜徉在花的海洋中,踏春、賞花,心情和我的花朵一樣美麗。
  • 李家岸灌區的前世今生
    1962年3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在範縣召開了由水利電力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有關省地負責同志參加的現場會議,他認為「三年引黃造成一灌、二垮、三淤、四澇、五鹼化的結果」,決定「今後十年二十年不要再希望引黃」。4月9日,山東省水利廳召開平原地區排澇改鹼會議,確定德州除濟陽縣的溝陽灌區保留外,其他灌區全部停止引用黃河水,廢渠還耕。
  • 河套再燃綠茵激情 膠州灣足球聯賽完美收官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金俐秀 通訊員 石啟彬 青島報導8月30日下午,作為河套街道創新打造膠州灣知名賽事「天一仁和杯」青島(河套)膠州灣足球聯賽暨青島GRS草根足球區域聯賽於青島市民健身中心圓滿收官本次聯賽由城陽區全民健身領導小組主辦,城陽區體育發展中心、城陽區足協、河套街道辦事處承辦,河套街道足協、河套街道總工會、青島國瑞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青島耀暉體育文化有限公司協辦,青島天一仁和房地產有限公司主贊助、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贊助。
  • 腳踏實地謀發展 仰望星空再起航——寫在河套學院建校35周年之際...
    屹立於黃河「幾」字彎頭的河套學院,是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本科院校,也是自治區西部三盟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河套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85年的河套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陳良壁先生為學校創立人並任首任校長。學校的創建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86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烏蘭夫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進入新世紀學校經歷了兩次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巴彥淖爾市的7所院校併入河套大學。
  • 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電站發電、灌區試通水成功_科技...
    近日,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以下簡稱「拉洛工程」)電站正式發電,四大灌區順利試通水,標誌著拉洛工程建成並開始發揮效益。   據了解,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是《「十二五」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項目規劃方案》中的項目之一,也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迄今為止西藏水利投資規模最大、綜合效益最為顯著的工程。拉洛工程主要由樞紐工程和灌區工程兩部分組成,總庫容2.965億立方米,工程以灌溉為主,兼顧供水、發電和防洪,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約145人/平方公裡。 有蒙古、漢、滿、回、朝鮮、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壯、藏、苗、維吾爾、 錫伯、彝、 土家等民族。農業歷史悠久,潛力很大。工業有鋼鐵、電力、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毛紡、皮革、化纖、食品、造紙、製藥等數十部門,主要集中在包頭市。京包鐵路與包蘭鐵路橫貫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