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數學無法解決芝諾悖論,但物理學卻可以

2020-12-16 電子通信和數學

芝諾悖論(Zeno's paradox)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哲學悖論

如果要行駛有限的距離,則首先必須行駛該距離的一半。如果你堅持將距離減半,您將需要無限的步,

根據古希臘傳說,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是女主人公亞特蘭大。儘管她是一位著名的女獵手,但她以自己的速度而出名,因為沒有人可以擊敗她。但是她還是古代哲學家伊萊亞·芝諾(Zeno)提出的許多類似悖論中的第一個的靈感:

為了從起點到目的地,亞特蘭大必須先行進總距離的一半。要行駛剩餘的距離,她必須先行駛剩下的一半。不管距離多小仍留下,她必須經過它的一半,然後一半的什麼尚存,等等,循環往復。到達目的地所需的步驟無數,顯然她永遠無法完成旅程。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的悖論。這是不直觀的解決方案

從最純粹的數學角度出發,當然,您可能需要進行無限多次的跳轉,但是每個新跳轉都比前一個跳轉越來越小。因此,只要您能證明需要進行的每次跳躍的總和加起來是一個有限值,那麼將其分成多少個塊就無關緊要。

例如,如果將總行程定義為1個單位(無論該單位是什麼單位),那麼您可以通過將一半乘以一半乘以一半來到達那裡,依此類推。系列+++ ...的確收斂為1,這樣一來,如果您添加無限數量的字詞,您就可以覆蓋整個所需的距離。您可以通過從整個序列的兩倍中減去整個序列來巧妙地證明這一點,如下所示:

(系列)=+++ ...2 *(系列)= 1 ++++ ...因此,[2 *(系列)-(系列)] = 1 +(1/2 +++ ...)-(1/2 +++ ...)= 1。簡單,直接和引人注目

但這也是有缺陷的。這種數學上的推理線僅足以表明您必須經過的總距離收斂到一個有限值。它並沒有告訴您到達目的地需要多長時間,這是悖論中的棘手部分。

時間如何發揮作用,破壞這種對Zeno悖論的數學上優雅而引人注目的「解決方案」?

因為不能保證您需要進行的無數次跳躍中的每一個(即使跨越有限的距離)也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生。例如,如果每次跳躍花費相同的時間,無論走過多遠,都將花費無窮的時間來掩蓋剩下的微小旅程。在這種思路下,亞特蘭大仍可能無法到達目的地。

許多古代和現代的思想家都試圖通過援引時間觀念來解決這一悖論。具體來說,正如阿基米德所斷言的那樣,完成較小的距離跳躍所需的時間要比完成較大的距離跳躍所需的時間短,因此,如果您行駛一段有限的距離,則必須只花費有限的時間。因此,如果是這樣,亞特蘭大終於可以到達目的地並完成旅程。

只是,這種思路也是有缺陷的。顯然,完成每個步驟所需的時間仍然會減少:原始時間的一半,原始時間的三分之一,原始時間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等,但是整個旅程將花費無限的時間。您可以通過嘗試找出[1/2 ++++++ ...]的總和來自己檢查一下。事實證明,這個限制並不存在:這是一個分歧的系列

如此處所示,調和級數是每個項均小於上一項的級數的經典示例,但是總級數仍然有所不同:即,總和趨於無窮大。僅僅爭辯說隨著距離的跳躍變短,時間的跳躍變短是不夠的。定量關係是必要的

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是僅憑純粹的數學並不能為悖論提供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原因很簡單:悖論不只是將有限的事物分成無數個部分,還在於速率的內在物理概念。

儘管通常僅根據距離來構成悖論,但悖論實際上是關於運動的,這大約是在特定時間內覆蓋的距離量。希臘人用這個詞來形容-τχο,這是我們從中獲得「 tachometer」甚至「 tachyon」之類的現代詞的地方,字面意思是事物的迅捷。但是,這個概念僅在質的意義上為人所知:距離與「 τχο 」(或速度)之間的明確關係需要通過時間進行物理連接

事物移動多快?那是速度。

加上它往哪個方向移動,就變成速度了。

與距離和時間有關的速度的定量定義是什麼?它是距離的整體變化除以時間的整體變化。

這是一個稱為比率的概念:一個量(距離)隨另一個量(時間)而變化的量。您可以具有恆定速度(無加速度)或變化速度(有加速度)。您可以具有瞬時速度(您在某個特定時刻的速度)或平均速度(您在整個旅程的特定部分或整個過程中的速度)。

但是,如果某物處於恆定運動中,則距離,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簡單:距離=速度*時間。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經典「 Zeno悖論」的解決方案:對象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即,行進一段有限的距離)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速度不僅總是有限的,而且因為除非有外部力量對其採取行動,否則它們不會及時改變。如果您讓一個像Atalanta這樣的人以恆定的速度運動,那麼她將在等式中提出的一定時間內覆蓋任何距離,該等式將距離與速度相關聯。

這基本上是牛頓的第一定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保持恆定運動,除非受到外力作用),但適用於恆定運動的特殊情況。如果您將行駛的距離減半,則只需花費一半的時間即可遍歷。要穿越(+++ ...)想要覆蓋的總距離,您需要花費 (+++ ...)的總時間。無論您有多小,它都可以覆蓋任何距離。

對於任何對物理世界感興趣的人,這足以解決芝諾的悖論。無論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它都有效。它在古典水平和量子水平上都起作用;它不依賴於哲學或邏輯假設。對於在此宇宙中移動的物體,物理學解決了芝諾悖論。

但是在量子水平上,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悖論,稱為量子芝諾效應。某些物理現象僅由於物質和能量的量子特性而發生,例如穿過勢壘的量子隧穿或放射性衰變。為了從一種量子態進入另一種量子態,您的量子系統需要像波一樣起作用:其波函數隨時間擴展。

最終,在較低能量的量子態中發生纏繞的可能性將為非零。即使沒有經典的途徑,您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更加有利的狀態。

但是有一種方法可以抑制這種情況:通過在波函數充分散布之前觀察/測量系統。大多數物理學家將這種相互作用稱為「破壞波函數」,因為您基本上是在使要測量的任何量子系統都以「類粒子」而不是「類波」起作用。但這僅僅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解釋,而這是一個真實的現象,與您選擇的對量子物理學的解釋無關。

實際情況是,您通過觀察和/或測量行為來限制系統可能處於的量子狀態。如果您使此測量在時間上與先前的測量過於接近,則穿隧進入所需狀態的可能性將極小(甚至為零)。如果您讓量子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那麼您可以抑制固有的量子效應,而僅保留經典結果作為可能性

結論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運動是可能的,並且由於距離,速度和時間之間明確的物理關係,我們可以準確地定量地了解運動的發生方式。是的,要覆蓋從一個位置到另一位置的整個距離,您必須先覆蓋該距離的一半,然後覆蓋剩餘距離的一半,再覆蓋剩餘的一半,依此類推。

但是,這樣做所需的時間也減半,因此對於任何運動中的對象,在有限距離內進行運動始終只花費有限的時間。儘管對於數學家和哲學家來說,這仍然是一個有趣的練習,但不僅解決方案依賴於物理學,而且物理學家甚至將其擴展到量子現象,其中新的量子芝諾效應(不是悖論,而是對純粹量子效應的抑制)出現。與所有科學領域一樣,宇宙本身是現實行為的最終仲裁者。多虧了物理學,我們終於了解了。

相關焦點

  • 用物理學方法,而不是數學方法,最終解決了著名的芝諾悖論
    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悖論。圖註: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亞特蘭大在比賽。如果不是因為阿芙羅狄蒂的詭計和三個金蘋果的誘惑,沒有人能以公平的競爭擊敗亞特蘭大。這個悖論最古老的「解決方案」是從純數學的角度來完成的。
  •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芝諾悖論到底存不存在?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這則悖論曾經困擾了整個科學界上千年之久,甚至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烏龜與人類賽跑,由於人的平均速度是烏龜的十倍,鑑於人類很有體育精神,於是他決定,讓烏龜先跑100米,然後自己再跑,當他跑了100米後,這名人類發現烏龜領先他十米,於是他又奮力地追了一米,此時,人們發現烏龜比他領先了十釐米,那麼人類,究竟何時才能追上烏龜?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公元5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在給這段話寫的評註中說,芝諾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四十個各不相同的悖論。可惜他的著作已經失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和辛普裡丘的《<物理學>注釋》是了解芝諾悖論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少量零星殘篇可提供佐證。
  • 芝諾的「神奇烏龜」,一個你明知道錯誤,卻無法反駁的悖論
    假如,每秒烏龜可以爬行一米,而阿基裡斯的速度就是每秒十米,阿基裡斯和烏龜賽跑,但是阿基裡斯讓烏龜先爬了100米自己再出發,當阿基裡斯跑完100米後,烏龜爬行了10米,阿基裡斯只好再次出發追趕烏龜,但是在阿基裡斯跑完10米後,烏龜又向前爬行出了1米,如此循環下去,時間和距離可以無限分割,因此無論阿基裡斯怎麼努力追趕,他都無法在真正追趕上烏龜,因為烏龜會製造無數個起點
  • 芝諾悖論和微積分
    這就是著名的二分法悖論。亞里斯多德在他的《物理學》裡記載了芝諾的四個悖論,其中「二分悖論」「阿喀琉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和「飛矢不動」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芝諾在其第一論「二分法悖論」中所說的實際上是這樣一個論證:一個賽跑者在到達終點以前,必須先到達跑程的中點,要跑完這段路程需要一段有限的時間,而他要跑至剩下的距離的中點,又需要一段有限的時間。
  • 坤鵬論:芝諾的四大悖論(下)
    在數學中,一個數可以連續不斷地除以2,永遠也不會被除盡(這個數非循環小數)。芝諾與莊子的區別是:芝諾講的是一定時間內行走的距離不變(即速度不變);莊子講的是時間不變,這段時間裡的工作卻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慢)。
  • 從「芝諾悖論」開始,談微積分
    我們又來談數學了,這次我們講「微積分」,按之前的風格一樣,不給數學公式。今天我們從一個「槓精」開始,這個「槓精」就是2400年前的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他可以說是一個很高級的「槓精」,可以說是「槓精」中的「槓精」;他很喜歡和人辯論,而且還提出了好幾個自己搞不清楚,別人也解釋不了的問題,對於這幾個問題,人們統稱叫「芝諾悖論」;- 01 - 「芝諾悖論」在這裡,我把「芝諾悖論」中的四個來給大家講講
  • 芝諾悖論:阿喀琉斯與該死的烏龜
    ----一位聽我講完芝諾悖論的朋友芝諾---古希臘 數學家,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生於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生和朋友。他的生平記載的已經不很清晰了,不過以他名字命名的芝諾悖論,卻廣為流傳。  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他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後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烏龜。
  • 芝諾的烏龜是一個悖論,時間概念有爭議,明知道有錯誤卻無法反駁
    而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一位哲學家芝諾對有關時間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只不過故事的主角是神話傳說的阿基裡斯和烏龜,所以這個設想也被稱為「芝諾的烏龜」。時至今日,人們只知道「芝諾的烏龜」是物理學的四大神獸之一,卻沒有深入了解它背後的故事。
  • 在「芝諾悖論」裡人追不上烏龜,根據悖論我們將走不到馬路對面
    其中最著名的一道難題是本特利悖論,得名於跟牛頓同時代的一位名叫理察·本特利(Bentley)的人。本特利悖論—宇宙應該自發坍縮本特利是一名學者,跟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他有一個神學學位,後來他又在劍橋的三一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儘管本特利是一位古典學者和神學家,但在17世紀90年代,他花過一段時間講授牛頓的物理學,還跟牛頓就一些問題互通過信函,其中就有他的悖論。
  • 芝諾悖論:為什麼有人說,兔子追不上烏龜是必然的
    可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距離終點就只有10米的距離,按照兔子和烏龜的速度,我們可以算出兔子跑到終點只需要1分鐘的時間,而烏龜需要100秒,也就是1分鐘40秒。兔子是可以追上烏龜的。那我為什麼說,兔子永遠也追不上烏龜呢?
  • 芝諾的悖論:微積分思想的前身
    物理學中有非常多的思想實驗其中有四個比較出名即芝諾的龜拉普拉斯的魔鬼麥克斯韋的妖以及薛丁格的貓這四個思想實驗中的龜、魔、妖和貓也被戲稱為物理學四大神獸。對於「阿基利斯追不上烏龜」這個悖論從理論上說,芝諾只做了「微分」,而沒有做「積分」也就是說,他的工作只做了一半而且,他還偷換了概念無窮小的概念是:趨近於零,但不等於零在無窮小「dx"裡,芝諾在烏龜那裡只部分強調了
  • 讓你燒腦讓你暈的阿基裡斯與烏龜的悖論
    這就是著名芝諾悖論。所謂悖論,一般是指同一個命題中有兩個對立相反的結論。 有的人嗤之以鼻,這是謬論!悖論本來指的就是推理的結論與常識相矛盾,卻不能發現邏輯上的漏洞。同樣似是而非的東西,如果一眼就能看得穿,不需要什麼腦筋,叫「胡攪蠻纏」。如果讓人反覆思考仍不得其解,那就上了檔次,叫「悖論」。悖論的價值在於促進人們思考。它的解決往往帶來的觀念的突破和新的理論建立。
  • 人類為什麼追不上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
    人類為什麼追不上一隻小小的烏龜?今天我們看看,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假設讓一個跑步世界冠軍來和一隻小烏龜賽跑,為了不欺負小烏龜,我們先讓小烏龜跑一段很小的距離。很短時間之後,我們的世界冠軍就抵達了烏龜的起點。不過到此時為止,不管烏龜爬得有多慢,它都已經向前移動了一小段的距離。它仍然在領先。
  • 卻無法得到完美答案
    芝諾悖論古希臘一位叫做芝諾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悖論——「芝諾悖論」,這個悖論被記載於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物理學》中。芝諾悖論的本質是討論運動的不可分性問題,在當時對於「無限性」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矛盾,時空的本質是否可以無限分割讓學者疑惑。目前,在量子力學中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最小單位「普朗克單位」,普朗克時間和普朗克長度是宇宙中最小的單位,因此時間和空間都是不能無限分割的,這就很好的解釋了「芝諾悖論」。
  • 科學界有趣的悖論:只要烏龜先跑,人無論怎麼追都追不上它
    芝諾這些寫在紙上的理論看起來好像永遠不可能發生,但它依然就這樣堂而皇之寫在紙上向人們示威。有些悖論是很難解決的,例如倫理學上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但物理學上的和數學上的在人們想明白之後又會成為新的理論。
  • 芝諾悖論到底想表達什麼——哲學起航
    |芝諾悖論 我們對於所謂『悖論』沒有好感,一方面,如上個小節所講,是因為感到其邏輯過於鬼怪,感到無法被說服;而這種感受,同時也對應著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我們不知道這些論述的意義到底何在,思想家們搞出這些東西來,僅僅是為了賣弄下,抖下機靈嗎?
  • 至今沒有完美解決
    但是在古希臘時代,學者對數學的重視程度更高,因為古希臘的社會結構特殊,學者可以專心求學,不需要為了工作和生存發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古希臘的學者對天文,宇宙,數學等領域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芝諾悖論古希臘一位叫做芝諾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悖論——「芝諾悖論」,這個悖論被記載於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物理學》中。
  • 希臘人哲學的先驗認識、芝諾悖論和原子論概念之分析
    芝諾(Zenon,鼎盛期約在公元前468年)悖論十分著名,比如阿基裡和烏龜賽跑,阿基裡永遠也趕不上烏龜;比如無窮的對距離進行二分,事物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等。(19頁)芝諾的悖論,直覺一看就是詭辯,但是他的邏輯論證又十分縝密,讓人無法推翻,陷入兩難境地。
  • 芝諾悖論和無窮級數
    結論:1)、1+1/2+1/4+1/8+……=2;芝諾悖論指的是一個人從A走到B,假設總路程為2,每次走剩餘路程的一半,一共走的路程就可以用1+1/2+1/4+1/8+……,按照這個走法這個人永遠也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