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因此請求外任。熙寧六年春天,蘇軾視察杭州屬縣新城等地,見到王安石新法推行中產生的一些流弊,寫了《山村五絕》這組諷刺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聲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仗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首以山村幽美的春光反襯山村農民的貧窮。整個村莊只有一縷孤煙,這也能叫「太平無象」?
第二首諷刺新法中的鹽法峻急,貧窮老百姓被迫放棄耕稼,而要佩戴刀劍去販賣私鹽。
第三首反映百姓生活的艱苦,七十歲的老人家還要腰插鐮刀到深山去割筍蕨充飢。百姓生活慘澹,幾個月都不知鹽味了。
第四首諷刺青苗法不利於促進農業生產。農民老老小小爭著跑到城裡去借錢,卻在城裡胡亂花掉,結果只是學會了一些城裡的語音,農作物的生產反而荒廢了。
第五首寫詩人自己不忍心看到農民在豐年也憂愁的景象,引用典故,表明自己想抽身引退。
雖然詩中寫的都是王安石新法的弊端,沒有提到新法的一絲積極作用,但詩中真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對深切同情和焦慮。這幾組詩在後來的烏臺詩案中也被新黨拿來攻擊蘇軾,攻擊他這組詩是「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讟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欲置蘇軾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