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揭示細菌P450催化吡咯並吲哚骨架的立體...

2020-12-14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瞿旭東教授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賈新穎博士及Bostjan Kobe教授的合作成果「Molecular Basis of Regio- and Stereo-Specificity in Biosynthesis of Bacterial Heterodimeric Diketopiperazines」,該工作是瞿旭東教授課題組在吡咯並吲哚骨架生物合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瞿旭東教授、昆士蘭大學賈新穎博士和Bostjan Kobe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後孫成海和昆士蘭大學博士後羅震遙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細菌來源的異源二聚化吡咯並吲哚類生物鹼是一類複雜且生物活性多樣的重要的天然產物。由於該類生物鹼核心結構中有兩個連續的叔碳和季碳手性中心,使得化學合成極具難度,目前尚未有統一高效的化學合成方法實現該類生物鹼的高效快速合成及結構拓展。為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瞿旭東教授課題組另闢蹊徑,採用生物學方法在該類生物鹼的生物合成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此前,在研究海洋鏈黴菌Streptomyces sp. CMB-MQ030來源的異源二聚化產物NAS-C的生物合成過程中,瞿旭東教授團隊發現了關鍵P450酶NascB,通過自由基介導的串聯反應,NascB可催化兩分子的含色氨酸的環二肽(cW-X)以不同方式進行異源二聚,同時該酶具有非常廣泛的底物譜,通過餵養化學合成的20種cW-Xs,成功創造出了30種具有不同區域/立體選擇性的異源二聚化產物。相關研究同樣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2018, 9, 4428. DOI: 10.1038/s41467-018-06528-z)。

在NascB這一關鍵P450被發現後,國外一些研究團隊進行了多項基因組挖掘研究,相繼又發現了多個不同P450酶,其可分別催化環二肽底物產生五種具有不同區域/立體選擇性的異源二聚化產物;而解決這些發現背後的更深層次的科學問題,即P450酶如何調控反應過程中的區域/立體選擇性,則是本項目的研究目標。

該項研究首先通過基因組挖掘及蛋白功能鑑定發掘三個與NascB高度同源的三個P450酶(NasbB,NasS1868 and NasF5053),其中NasS1868 可催化產生異源二聚化產物ASP-A,而NasF5053可以同時產生ASP-A, NAS-B和NAS-C。比對NascB、NasS1868 和 NasF5053的胺基酸序列發現,NasF5053的前112個胺基酸與NascB完全一致,NasF5053剩餘的後半段與NasS1868幾乎完全一致,說明NasF5053前112個胺基酸中存在調控NAS-C生成的關鍵位點,而其後半段存在調控生成ASP-A的關鍵位點,為此通過一系列的嵌段突變及單點突變研究,成功發現四個胺基酸位點Q65, A86及S284, V288對環二肽底物的異源二聚化方式存在重要調控作用;突變體NasF5053-Q65I+A86G只產生NAS-C,而NasF5053- S284A+V288A只產生NAS-C。同時,通過對這四個位點進行飽和突變研究,NasF5053- A86K+V288P突變體可催化cW-P底物產生新的異源二聚化產物NAS-E,進一步證實這四個關鍵胺基酸位點控制了反應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 

為深入理解NasF5053催化過程中的分子基礎,本項目昆士蘭大學合作方解析了NasF5053,NasF5053-Q65I+A86G及NasF5053- S284A+V288A的底物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三者的活性口袋中均有兩分子的底物cW-P,其中一分子底物處於彎曲狀態,有利於生成吡咯並吲哚稠環核心骨架,並進攻另一分子處於相對舒展狀態的底物生成最終產物,但僅通過這些晶體結構並不能解釋為什麼NasF5053能夠產生不同的產物。為此,本研究進一步採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方法,通過比對NasF5053與NasF5053-Q65I+A86G、NasF5053- S284A+V288A及NasF5053- A86K+V288P的動力學結果,發現Q65-A86兩個位點突變後,αB』-αC Loop發生位移,使得彎曲底物的N10和C2之間距離變大,難以生成NAS-C;而S284-V288兩個位點突變後,舒展底物周圍的空間變大,舒展底物移向heme活性中心,導致其對彎曲底物的束縛能力降低,彎曲底物移向αI螺旋,剛性隨之變強,N10和C2之間距離變小,只能生成NAS-C。此外,通過統計比對C2-C3-C12-N10形成的二面角,發現NasF5053- S284A+V288A中二面角主要為負值,利於生成NAS-C構型;而NasF5053- A86K+V288P中為正值,利於NAS-E的生成。晶體結構學和分子動力學結合,清晰地解釋了P450酶在催化環二肽底物二聚過程中的調控機制。

這項工作系統深入的解析了細菌P450催化環二肽底物區域/立體選擇性二聚的分子基礎,為後期酶工程改造及實現吡咯並吲哚類生物鹼的高效快速合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項目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超級博士後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rdcu.be/cbNU4

相關焦點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MD模擬,QM/MM模擬研究了PyrI4與不同的底物狀態結合,發現了關鍵的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此外,作者通過反應內稟性計算和MD模擬探究PyrI4的立體選擇性問題;最後作者對PyrI4蛋白N端的α-螺旋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獨特的「蓋狀」結構對D-A反應過渡態的穩定作用。
  • 施劍林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5月8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
  • 南科大譚斌教授課題組Angew:手性磷酸催化實現芳烴選擇性C-H胺化
    導讀 N-芳基咔唑骨架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和功能性OLED材料中,芳烴的C-H胺化反應是構建該骨架最為有效的方法,而過渡金屬催化作為常規方法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沈耀團隊PRL上發表材料變形介觀尺度非均勻性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相變與微結構研究所沈耀教授團隊在材料變形介觀尺度非均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團隊揭示了材料的局部應變服從對數正態分布這一普遍規律,並驗證了該規律成立的前提條件,為材料介觀尺度變形機制的研究提供了啟示。
  • 研究揭示D-2-羥戊二酸脫氫酶對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反應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人源FAD依賴的D-2-羥戊二酸脫氫酶(D-2-HGDH)對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反應的分子機制,闡述了D-2-HGDH突變體在遺傳學疾病D-2-羥戊二酸尿酸症發生中的作用。2-羥戊二酸(2-HG)是正常細胞代謝過程中一些酶促反應的副產物,根據連有羥基的第二位碳原子的手性不同,分為D型和L型。
  • 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合作揭示細菌對外源...
    近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Patel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兩類新型CRISPR-Cas系統(Type V-A Cpf1及Type V-B C2c1)響應外源DNA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於2016年8月的Cell Research 雜誌和2016年12月15號的Cell 雜誌。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在本文中,雷曉光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基於天然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BIPs)的靶標垂釣策略(如圖1所示),並與合作者一起通過結合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常規手段(活性導向蛋白分離以及轉錄組測序等方法),成功在桑樹愈傷組織中鑑定出兩個FAD依賴蛋白(MaMO和MaDA),其中MaDA被進一步證明為自然界中存在的首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
  • 水生所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目前在真核生物中已報導多種能夠催化關鍵細胞因子發生賴氨酸甲基化的修飾酶,並對各種關鍵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然而,對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藍細菌中,是否存在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和甲基轉移酶,以及這些甲基化修飾與轉移酶的功能尚不清楚。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α,β-不飽和醯胺的底物局限於活化的醯胺,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由於其較低的親電性,在不對稱催化中應用較少。醯胺基團是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中常見的結構片段,因此,開發基於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殷亮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銅催化的不對稱反應。
  • 植物病原體威脅糧食安全,研究團隊揭示植物受攻擊時如何自衛
    植物病原體威脅糧食安全,研究團隊揭示植物受攻擊時如何自衛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2020-08-25 08:54 來源
  • ...高璞/章新政合作揭示Type I R-M系統的組裝、催化和調控機制
    哺乳動物細胞利用多條天然免疫通路識別病原DNA並介導免疫應答;細菌則主要依賴「R-M系統」及「CRISPR-Cas系統」來去除入侵的噬菌體DNA。圖1:宿主細胞對病原DNA的免疫識別和應答限制修飾(Restriction-Modification;R-M)系統被稱為細菌的天然免疫系統,可對宿主自身DNA進行甲基化修飾,而對未經修飾的外源DNA進行切割。
  • 海綿的芳基吡咯生物鹼,Denigrins和Dactylpyrroles
    從Dactylia sp.nov海綿的提取物中分離出7種新的芳基吡咯生物鹼(1-7)以及4種已知化合物,並通過NMR和MS光譜數據闡明了它們的結構。Denigrins D–G(1–4)在其核心結構中具有高度取代的吡咯或吡咯酮環,而dactylpyrroles A–C(5–7)具有三環菲核。
  • 武漢大學孫宇輝課題組聚酮合酶生物合成研究獲突破
    近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武漢大學藥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生物合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KS結構域可通過一種新穎而獨特的跨模塊「借用」方式實現聚酮鏈的雙鍵還原。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 Nat Commun:研究揭示抗生素殺傷細菌的新機制
    2020年6月8日訊/生物谷BIOON/--- teixobactin是一類新型的能殺死超級細菌的有效天然抗生素。近日,來自利物浦大學和烏得勒支大學的科學家在開發基於teixobactin的藥物方面邁出了又一步。
  • 執「手」夢圓「催化」情—新聞—科學網
    「不對稱催化」由此誕生,並成為了創造手性分子最有效的方法,而周其林團隊的主要工作,就是尋找或者設計一種更高效的手性催化劑。   經過20年的持續努力,周其林團隊發展出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催化劑骨架。基於這類骨架,他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近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 新研究揭示細菌鞭毛旋轉馬達的定子單元其實也是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如今從根本上深入了解這種細菌運動的動力,解決了這個領域長達一年的謎團。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4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ator Units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