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鈦媒體APP,更多內容請關注原創作者
原文:應對信用卡降額潮,中介兜售「反降額大法」,一份賣39.9元
文 | 一本財經,作者 | 羅素
信用卡領域正在出現大規模的降額潮。
一些用戶表示,自己的額度從10萬降為0,或者從5萬降為1000。
一位銀行的風控負責人透露,他們的降額用戶清單,「每天一長串」。(詳見《信用卡逾期大爆發,有用戶額度從10萬降為0》)
「不能坐以待斃。」面臨大規模的降額潮,一些用戶和中介開始結成同盟,共同反擊。
他們開發出了種種反制技能,兜售種種秘籍,號稱可以突破銀行的風控,恢復甚至提高額度,核心方式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而在此之外,一條圍繞信用卡提額出現的詐騙鏈條,也在悄然生長。
01 反降額大法
反降額,在最近幾個月開始成為社群和論壇的熱門話題。
一些自媒體號,開始發《日常使用的15種系統強制提額方法詳解》這類文章。
在一些社群和論壇上,有中介開始公開出售反降額策略的視頻,一份賣39.9元。
卡農論壇銷售的反降額策略
「我們這是黑科技,保證你的額度恢復正常。」有中介還會這樣稱。
這些反降額大法針對的對象,包括中信、廣發、平安等多家銀行。
貸款中介楊泉透露,其實這些並非什麼黑科技,無非就是耍賴加威脅,歸納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一旦遭遇了降額,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去銀行耍賴。」楊泉稱,比如有時降額是因為套現,就要死活不承認是自己套現,「說是商戶的POS機有問題」。
耍賴不行,就投訴——如果銀行客服不給解決,「馬上就表示要投訴給其上級,並且要反覆投訴」。
到最後,就表示要投訴到銀保監會——反降額攻略稱,「這就是一個套路的核心。」
耍賴和威脅之外,還可以對客服曉之以義、誘之以利。
「我付了分期手續費,對銀行是有貢獻的客戶,我是想長期用卡的,你現在給我降額、限額、封卡,太不仗義了!」
這種反降額攻略真的有效嗎?
中介李凱稱,他已為兩個套現客戶恢復了額度。
「這兩個客戶,一個是平安銀行的,額度被從2萬多降到了5000多,另一個是中信銀行的,額度被從3萬多降到了5000多。現在都恢復了。」
他採取的方式,就是先在自己手機上登錄客戶的微信號,綁定其信用卡,登錄銀行APP,再跟客服溝通。額度恢復成功後,「他們會叫你手動調額度」。
在此過程中,疫情可以被用作擋箭牌。
「如果銀行很硬氣,你就說,國家規定疫情期間不能斷貸,你們是在違反規定。」李凱表示,通常這麼一說,客服的口氣就會軟下來。
而中介幫降額用戶恢復額度,已經成為一條產業鏈。
「現在收費蠻高的,基本上都是額度的20%,如果從5000調到3萬,調了2.5萬,就會收5000元。」李凱表示。
楊泉透露,確實有不少中介靠提額賺到了錢,「一個月幾萬沒問題」。
但真正賺錢的,還是賣攻略的。
「這種所謂的提額法寶,很多都是拿以前的老視頻剪輯的,每次出現降額潮的時候,它們就會火一把,我有個中介朋友賣了十幾萬的攻略費。」楊泉稱。
但多位銀行的風控人士認為,這種操作,有可能帶來反效果。
「惡意投訴的人,在銀行系統裡都有標記,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一位銀行信用卡部的員工表示。
他認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投訴,考驗的是各大銀行的抗壓能力,至少,「國有銀行是不吃這一套的」。
另一位銀行員工也表示,如果有老哥被降額後打給銀行客服,稱自己是正常消費,不是套現,要求恢復之前的額度,成功的機率很低。
「客服一般會讓他們提供消費發票,真有的話,能加回來。」但他表示,真能提供發票的人,很少。
02 提額秘籍?
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缺錢的用戶越來越多,反降額已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因此,提額寶典再次火熱。
楊泉稱,最近操作提額的中介團隊,比操作反降額的還多。
而在卡農社區的《最新15行養卡提額秘籍》,一份賣到了19.89元。
一個中介在微博上的提額廣告
一般來說,什麼用戶最容易被銀行提額?
毫無疑問,是那些刷卡習慣好、消費能力強、徵信記錄良好、資產多的用戶。
中介提額的核心邏輯,就是把用戶包裝成這樣的人,然後要他們給銀行打電話,申請提高額度。
「理由就是『我要購車,我要旅遊,我要大額消費,我的額度不夠』。」
這樣做,哪怕無法獲得固定額度提額,也可以獲得一個臨時額度,從而救急。
怎麼證明你是一個高端用戶?
「可以多刷外幣消費,銀行就會覺得你老出國,是個有錢人。」出攻略的「老師」小黑稱。
怎麼證明你資產多?
「可以採取搬磚大法,把其他銀行的錢挪到這張借記卡裡,再申請信用卡提額。」小黑稱。
如何培養好的消費習慣?
「一般一張卡每個月保持在15筆以上消費就可以了,卡內金額保留30%也更容易提額。」小黑稱。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提額攻略還詳細列舉了多家銀行的風控偏好,以及如何「對症下藥」。
卡農社區的一份攻略列出了在不同銀行提額的「訣竅」
比如,有攻略稱,招行信用卡是最容易提額的信用卡之一,要多刷,消費多樣化,並且適當分期,在此情況下,「往往3個月就可以提額」。
廣發信用卡同樣容易提額,但需要在出帳單之後全額還款,而且,額度不能刷滿,刷到80%左右為佳。
此外,平安喜歡小額多刷的用戶;中信、浦發喜歡分期的用戶;民生喜歡每個月刷20筆以上的用戶;工商銀行喜歡有資產的用戶,此時就需要搬磚,「只要你有磚,一切都好說。」
對於交通銀行,則可以採用「威脅提額法」。
「它發卡容易,提額難,但一旦提額,額度往往不低。可以採用威脅提額法,但要拿捏好分寸。」
那麼,這類攻略真的有效嗎?
一位銀行員工表示,這種關於不同銀行風控偏好的攻略,可以參考,但不一定有用。
比如,以前有些流行的提額法寶,是「在工商銀行買黃金,在交通銀行存定期」。
但銀行發現很多人在鑽空子之後,會馬上修改風控規則。
而且,現在的銀行風控不再是簡單粗暴的規則,而是多個維度數據的綜合。
「銀行會看用戶的徵信報告,還有各項大數據指標。」楊泉稱。
比如,如果一個用戶有很多的網貸借款記錄,基本就很難再提額。
03 詐騙產業鏈
疫情之下,圍繞信用卡的提額和反降額,市場上形成了一條生機勃勃的產業鏈。與此同時,以此為噱頭的詐騙也多了起來。
一本財經3月底曾報導,簡訊行業被嚴打,二十多家簡訊服務商被帶走,有業內人士估計,這與疫情期間的詐騙簡訊有關。
而其中最常見的詐騙簡訊,就是「信用卡提額」。(詳見:《疫情期間詐騙頻發,二十多家簡訊服務商被帶走調查》)
在這類騙局中,騙子會群發有關信用卡提額的簡訊。這些簡訊上,有所謂的提額地址,或「銀行提額」電話號碼。
一旦進入網址,或者撥打電話,就會墜入騙局。用戶會被要求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卡號等敏感信息,隨後,用戶的手機會收到一個驗證碼。
「客服」會向用戶索取這個驗證碼。一旦得逞,用戶銀行卡上的錢就會被划走。
「大部分騙子是在境外,但他們中,很多人會自稱在深圳。」李凱說。
一位用戶稱,一家名為「成都悟空幫忙」的公司曾許諾自己,可以辦大額信用卡和提額。於是他通過微信,給該公司的客服交了988元會員費。
沒想到,交錢後,他就被客服刪掉了。
此後,他發現,該公司客服「又重新申請了一個微信,繼續騙人」。
天眼查數據顯示,成都悟空幫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2019年10月31日,該公司被註銷。
在各大投訴網站上,有關此類騙局的投訴屢見不鮮。
在此情況下,近期,全國多地的公安機關和金融機構,都在反覆提醒公眾小心:「信用卡提額?那是騙子來騙錢了。」
風控與黑灰產之間,打的是一場永不止息的攻防戰。
而在疫情之下,這場攻防戰的所有細節,更是被一一放大。
現在,很多金融機構停止了拉新,開始深耕存量用戶。
老哥和中介也停止了申卡,開始「盤活」原有的信用卡。
在存量市場,他們狹路相逢。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