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李思訓碑

2021-02-19 書法字帖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亦稱《雲麾將軍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建於今陝西境內。《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寬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滿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殘缺已甚。銘文記述李思訓生平事跡。現存陝西蒲城,是李邕書法代表作。亦有拓本傳世。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此碑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其第一。」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聖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雲麾將軍》,寓奇變於規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於奮斫之內;《令狐夫人墓誌》,使轉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梁啓超謂:「北海碑版照四裔,雲麾(《李思訓碑》)尤極龍跳虎臥之姿。」

書法字帖 · 書法展

相關焦點

  • 李邕《麓山寺碑》(高清最佳版)
    《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長沙嶽麓公園。碑高2.7米,寬1.35米,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共1413字。圓頂上飾有龍紋浮雕,上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損缺。碑側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正書陰刻題名「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襄陽米黻」字樣,「元豐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現在長沙嶽麓山公園內。《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該碑筆力凝重雄健,氣勢縱橫,如五嶽之不可撼。
  • 李邕書跡:他的書法到底好在哪?
    從傳世李邕所書的碑版來看,這些讚譽他是當之無愧的。李邕的書法從《集王聖教序》入手,斂入規矩,用筆堅勁,方圓兼施;結體內緊外拓,欹側處有安定之勢。特別是他的行書,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高似孫《緯略》云:「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此指撰文,勒碑之字,未必均邕所書。但邕之書名頗盛,一手書撰之碑,當亦不少。
  • 李邕 :「書中仙手」的悲慘結局
    唐太宗親自用行書寫碑,代表作有《溫泉銘》《晉祠銘》等。行書入碑,使碑刻書法別開風貌,也提升了行書的莊嚴性。順應時代,李邕算得上是行書書碑的真正踐行者,他的行書借楷書的寫法,筆畫利落有力,頗具方感,連帶之筆又圓滑雄壯。他用行書寫碑的數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李邕被李陽冰稱為「書中仙手」。
  • 李邕的人生與氣節—右軍如龍 北海如象
    但在當時真正出現了二王書風時,如初唐的孫過庭、中唐的李邕,等,卻沒有引起時人特別矚目。【唐】李邕《雲庵將軍李思訓碑》明拓本  《雲庵將軍李思訓碑》,唐開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立,李邕撰文並書。原石在陝西蒲城.行楷書30行,行70字。
  • 字勢豪逸、真復奇崛:唐 李邕 行楷《麓山寺碑》書法碑帖
    《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
  • 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書風沉穩典雅,仰慕者眾多卻都不敢學
    除了在文學和政治上有一定威望,李邕在書法上亦有建樹。在唐代皆對二王亦步亦趨的大環境下,李邕學王羲之之法,又融合魏碑、隸書等筆法,成功以行書入碑,成為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的行書入碑是書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將二王書風與魏碑融合,將隸書結體的融入,碑之風骨與帖之風韻的完美融合,終成一代巔峰人物。
  • 李邕《麓山寺碑》拓本高清全圖
    現應部分讀者要求,將第一期臨寫的法帖——李邕《麓山寺碑》拓本高清全圖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發布,供大家臨習時參考。「與古為徒——2016年度《中國書法報》主題臨寫活動」具體參與信息請點擊連結查看☞:活動丨與古為徒——2016年度《中國書法報》主題臨寫活動麓山寺碑位於長沙市嶽麓山嶽麓書院南面護碑亭內(護碑亭1962年建)。
  • 李北海「三絕碑」《麓山寺碑》筋骨雄勁,沉著飛動
    《麓山寺碑》,又稱《嶽麓寺碑》,唐開元十八年(730)立於潭州長沙府(今湖南長沙市)麓山寺中。 由當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丹、並鐫刻,文、書、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絕碑」之稱。此碑通高400釐米,正文部分高258釐米,寬135釐米。圓頂飾龍紋浮雕,有陽文「麓山寺碑」四字篆額。
  • 談晟廣:從「明皇幸蜀圖」談李思訓的生平(上)
    我們對於李思訓生平的了解,限於五種原始材料,即: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和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中有關李思訓的簡略生平;《舊唐書》卷六十和《新唐書》卷七十八《長平肅王李叔良列傳》之後,均附有其孫李思訓生平簡短的敘述;唐代書法家李邕書《唐故右武衛大將軍李府君碑》(又稱《雲麾將軍李思訓碑》,下文簡稱《李思訓碑》),非常遺憾的是此碑很多文字漫漶不可識,今存唐人的文獻中也無全文著錄,我們仍將以碑中殘缺的文字為中心
  • 李邕的書法地位——一生求仕,書名不彰
    由此可見,這些記錄唐代歷史的文獻中,無論官修正史還是民間野史均未有錄入與李邕書法有關的條目,並不是偶然,從中可以看出李邕書法在當時的境遇。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李邕本人無意做一名書法家。李邕把自己一生的精力放在了官場,然而他的仕途並不順利。
  • 窅然巖嶺 李思訓父子
    《江帆樓閣圖》 唐 李思訓 絹本設色 縱101.9釐米 橫54.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李思訓父子文/ 金維諾       隋唐時代,山水畫有很大發展,這從展子虔《遊春圖》可以獲得較具體的印象。         直接繼承與發展了展子虔山水畫的藝術成就,而形成具有特色的青綠山水一派的是李思訓父子。         李思訓字建見,是唐朝的宗室,出生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高宗時(約在鹹亨年間),就「累轉江都令屬」。到武則天時,棄官潛匿。一直到中宗神龍初(公元705年)才出任宗正卿,封隴西郡公,實封二百戶。以後又擔任過益州長史。
  • 唐代著名書法家李泰和,行楷創作葉有道碑,字體秀逸閒雅遒勁舒展
    唐代著名書法家李泰和行楷創作葉有道碑欣賞:書者介紹:李泰和(678年-747年),本名李邕,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人。 唐朝大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出身趙郡李氏江夏房,博學多才,少年成名。
  • 元 趙孟頫 膽巴碑 故宮博物院藏
    《膽巴碑》,又名《龍興寺碑》,元趙孟頫撰並書於延祜三年(1316),紙本,縱33.6釐米,橫166釐米。
  • 保定一網紅碑,740年之久保存完好
    其筆力遒勁端莊,擅長寫碑,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比美,宋代大文學家、金石學家歐陽修讚譽他是「唐代寫碑手」。後來,評論家說,蘇靈芝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師(顏真卿)又多雋」。
  • 趙孟頫第一楷書《膽巴碑》
    《膽巴碑》又稱《帝師膽巴碑》,為中國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碑書墨跡。
  • 初唐-青綠山水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山亭高隱圖》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傑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