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奶茶店像雨後春筍般開遍了全國各地,特別是學校旁邊更是密密麻麻,奶茶店一個接一個,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像我在國內的學校,學生人數兩萬多,光正門附近就有五六家奶茶店。我在國外任教的學校也是,不管是學生還是教職工,每天人人一大杯奶茶拎在手上。基於此,說奶茶風靡全球也不為過。
奶茶的味道很好,花式口味又多,按茶類算,除了沒見過白茶奶茶之外,其他五大茶類奶茶都有;按水果算,有芒果,草莓,巧克力,百香果,哈密瓜等各種各樣的水果奶茶;按乾果算,芝麻、花生、杏仁等都可以往裡面加。
奶茶尤其受小孩和年輕人的青睞,比如我家剛剛十來歲的兒子,每次喝東西最喜歡的就是奶茶。比如我國外單位的秘書小姑娘,每天至少一杯奶茶,一天不喝就渾身不對勁。
不過這麼多不同口味的奶茶都是近幾年才開發出來的。記得零幾年我在中部某高校讀書的時候,整個東區四大食堂就只有一個小店有奶茶賣,這個小店主要賣麵包和蛋糕,奶茶只是兼著賣的,口味只有一種,就是大名鼎鼎的珍珠奶茶。
現在包圍了各個校園的奶茶店,賣的主要是從「珍珠奶茶」衍生出來的各種奶茶和果茶等茶品。而珍珠奶茶追根溯源,最初應該是從香港開始傳起的。
17世紀初,緊鄰蘭桂坊期的石板街(被稱為「總督第一街」)因為街道以石板鋪就,又稱香港老街,香港奶茶最初就是從這裡開始風靡的。有一次廣州官吏林智賢在石板街招待荷蘭使節,第一次使用了加牛奶的茶,令荷蘭使節頗為驚喜。
之後,這種獨特的茶+奶喝法被荷蘭使節帶回荷蘭,經過不斷發展,創立了荷蘭奶茶。1680年前後,約克公爵夫人又將這種時髦的,往茶中加鮮奶、砂糖的荷蘭奶茶引進了英國,受到英國皇室貴族的喜愛,並逐漸普及到平民家庭。到了18世紀,奶茶已經成為英國人的主流飲茶方式,隨著英國在全球的勢力擴張,逐漸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後來香港人在香港老街成立了香港老街實業公司,又開了一家英式奶茶店(首創於香港老街的奶茶又回到了香港老街,但是名字卻變成了英式奶茶),專門售賣奶茶。但是,聰慧的、嗅到商機的香港人對這種英式奶茶做了大膽的創新,在原來牛奶加茶的基礎上,又獨創了往紅茶中加鮮奶、砂糖、巧克力醬、蜂蜜、白蘭地酒和肉桂粉等各種口味的奶茶。
從此,香港老街奶茶的製作工藝傳遍了世界各地。
香港奶茶,也叫港式奶茶、英式奶茶、「香港老街」奶茶,英文名為HongkongStreetmilktea,茶味重偏苦澀,口感爽滑且香醇濃厚。製作方法比較複雜,先要把茶葉研磨成粉,衝泡以後必須經過細緻地撞茶(把茶在兩壺之間倒來倒去幾個來回)等工序,以保證奶茶中保留奶茶中茶葉味道的原滋原味。
最初,香港老街的奶茶只是往茶裡面加牛奶,而往茶裡加東西再喝並非香港奶茶的獨創。事實上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國就已經有往茶裡面加東西,然後攪勻了喝的習慣了,這種喝茶的方式在古代叫做「擂茶」。香港老街奶茶的喝法源自於擂茶。
擂茶的前身是煎茶,煎茶的方流程在陸羽的《茶經》裡記載得非常詳細:烤茶—研磨成茶粉—燒水第一次沸騰加鹽,撇去水面的水膜——燒水第二次沸騰加茶粉——燒水第三次沸騰加"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煎茶成。
而擂茶,則是在陸羽煎茶的基礎上往茶水中加入各種研成細末的材料如姜、蔥、椒、鹽、米、豆、油、麻等的喝茶方法。(現代擂茶有事先將材料加茶一起搗碎的。)
宋代詩人唐庚(字子西,時稱小東坡)的《鬥茶記》記載:
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某閩人其所齎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較皆精絕。
文中一個"烹"字,說明那時所"鬥"之茶,和現在衝泡茶葉的方式不一樣,飲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不能叫喝茶,而是叫吃茶(這種說法在廣東福建一帶流傳至今)。
宋代黃升《玉林詩話》所載的《盱眙族舍》就記錄了擂茶這種喝茶法,詩云: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蘇軾的《和蔣夔寄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至今,中國還有許多地方保留了「擂茶」 的習慣,如湖南的桃源、臨澧、安化、桃江、益陽、鳳凰、常德等地;廣東的海陸豐、英德、陸河、揭西、五華等地;江西的贛縣、石城、興國、於都、瑞金等地;福建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西的賀州黃姚、公會、八步等地;臺灣的新竹、苗粟等地。
這些地方製作擂茶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將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及桔皮等原料,有時還會加些青草藥,放在缽盂裡面如同搗藥一般把材料擂碎成泥狀或粉末狀,然後衝入沸水,如果原料是生的,還得煎煮,之後就成了美美的茶湯,喝上一碗,既可以充飢解渴,還可以預防疾病。
其實,現在的很多奶茶店也有這種類似「擂茶」的飲品,前幾年去武漢出差,在華師一家奶茶店買了一杯雜糧飲品,裡面是五六種雜糧加上茶粉加入滾水攪拌而成,但味道遠不如擂茶好喝。
現代奶茶的源自香港老街奶茶,而香港老街奶茶的喝法則源於中國古代的擂茶,以此類推,現代奶茶的喝法應該是源自於擂茶。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異議了,說現代奶茶不是源於草原奶茶麼?
我國的北方少數民族也有奶茶,這種奶茶一般被稱作草原奶茶,如蒙古奶茶和新疆奶茶。有人說草原奶茶是奶茶之祖,這個說法值得商榷。草原奶茶元代才流行開來,這種喝茶方法要晚於宋代擂茶,而且往茶裡加各種材料的喝法和宋代擂茶非常接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草原奶茶是宋代擂茶的一種延續,而且,茶葉傳入遊牧民族的時間也是在宋代以後,這些都可以作為草原奶茶源於擂茶的佐證。所以,從時間線和歷史淵源上來看,個人更傾向於現代奶茶源於擂茶。
再者,草原奶茶用的基本都是相對比較粗老的黑茶磚茶,用的是煮茶法,茶葉煮完以後需要撈出來扔掉。而之前的香港奶茶和現在常見的現代奶茶所使用的都是和擂茶一樣的精細茶葉,茶葉需要研磨成粉,茶粉和茶湯混在一起喝掉。
不僅如此,之前的香港奶茶中有一道撞茶程序,現代奶茶很多也用到了撞茶技術。有幾次曾看到奶茶店店員衝兌奶茶,首先用勺子舀適量的紅茶粉,加入沸水,為了節省時間,撞茶的工序被機器代替了,機器攪拌之後再加入各種果汁牛奶等成品,然後就是一杯美味的奶茶了。
這種方法和擂茶非常相似,只不過把擂的工序交給機器提前做完了。不過有些奶茶店還是保留了人工撞茶的工序。
從古代擂茶的產生時間、製作方式來看,現代奶茶的製作方法尤其是茶粉、撞茶等方式非常接近古代擂茶。因此,現在常見的奶茶源自於千年前的「擂茶」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基於這一點,我們現代常見的奶茶並不是完全的創新,而是帶有一定的茶飲復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