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 「藏醫藥浴法」,屬於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2-12 廣西甘露眾生

藏醫藥浴法,藏語稱「瀧沐」,是藏族民眾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和實踐,千百年來在青藏高原廣泛應用於臨床,在防治疾病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在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召開,委員會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截至目前,中國傳統醫學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只有兩項,分別為藏醫藥浴法與中醫針灸。

遠古時代的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地殼運動逐漸演變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土地。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下的,蘊含著大量的地下水資源,當地下室受到劇烈運動衝出地殼,便形成了溫泉,並在後來成為了雪域兒女天然的沐浴平臺。

根據帝爾瑪·丹增彭措撰寫的藏醫藥名著《晶珠本草》記,藏區共有礦泉百多處。古代藏族先賢在溫泉沐浴過程中發現了礦泉浴可以治療各種疾病,但因數量有限,分布不均,並受到季節、氣候等諸多自然條件的限制,還是讓礦泉成為了稀缺資源。因此,早期的藏族醫學家們不得不開始思索取代方法,從而根據藏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疾病規律,結合藏區天然藥材的性味功效,製取了最早的人工沐浴藥劑——五味甘露湯。

公元八世紀,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藏傳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蓮花山大師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相傳在弘揚佛法的之時,蓮花生大師還專門設立了研製醫藥的相關機構,並親自主持編寫了《甘露要素》的藏醫典籍,其中便有熬製藥水泡浴治療關節炎和皮膚病的秘方。

同一時期,藏醫學鼻祖宇妥·雲丹貢布編纂了藏醫學史上影響力最為深遠的著作《四部醫典》,在這世聞名的藏醫學巨作中,對藏藥浴做了大量的論述。自此藏藥浴形成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程,成為了藏醫「外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藏醫學認為,人體的疾病主要是由於飲食起居不當及人的「嫉、貪、慢、嗔、痴」五毒所引起。藏藥浴就是借用「澤被萬物」的純天然藥物與靈性之水,醞釀「天、地、人」的和諧,引導人的機體進入到養生保健的自然狀態,使身、心真正回歸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讓身體安康、心靈釋放、修身養性、怡神樂心。

在宇妥·雲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後續部「五械之浸浴療法」一章中專門詳細論述了藏藥浴的適應症、方劑、浴法、操作方法、禁忌和注意事項等,從藏醫藥理藥味、性能配伍、功效等,並將藏藥浴分為了天然浴和人工浴兩大類。

所謂天然浴,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天然形成的礦泉進行沐浴;而人工浴則是藏醫在模仿礦泉治病的基礎上探索發展起來的將人體全身或局部肢體置於蒸熱的藥汁中浸泡,或用煮藥蒸汽燻蒸和炒熱的藥物外敷。

在藏藥浴中,五味甘露是藏醫浴療的經典驗方,也是所有不同類型浴療的基礎方。方中的5種高山植物藥(即圓柏葉、黃花杜鵑葉、水柏枝、麻黃及叢生黃菊)各代表著藏醫學五源學說的一種元素,也是天地五元精華的濃縮。

一千多年來,藏藥浴療法均以個人傳承的形勢發展,藥方秘而不宣,外人所了解的只是最基本的配方。為了擴大藏藥浴的治病範圍,歷代藏醫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大量臨床實踐,研製成出多種藏藥浴配方,分別針對五臟六腑的疾病和關節、皮膚、神經等病症進行治療和預防,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辨證施藥。

藏藥浴除了是在藏醫學的基礎理論下開展進行,更主要的是其配方採用了來自高原的道地藥材。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其垂直分布在海拔4200米至4800米之間的地域是植物藏藥材的來源。高寒缺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汙染的得天獨厚自然條件使生長在這裡的藥物極為豐富多樣,不僅抗寒抗旱,而且在不同的酶作用下,植物光合作用充分,藥用有效物質積累高,生物活性強。這也是為何藏藥藥效強勁,療效顯著的重要原因。

藏藥浴適用於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扭傷、高血脂、神經衰弱、痛風、失眠、坐骨神經痛、偏癱、產後風、蕁麻疹、四肢僵直、彎腰、靜脈曲張、黃水病、陳舊性疾病、各種皮膚病等。

在藏藥浴泡浴的過程中,人體皮膚溫度迅速升高,在藥力的作用下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汗液經皮膚毛孔滲出,排出體內毒素和收斂黃水,並燃燒脂肪。從而實現人體三因(龍、赤巴、培根)平衡,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藏藥浴所使用的純天然藏藥材,通過藏醫特殊手法炮製發酵加溫,在熱能的作用透過人體的皮膚孔竅、穴位經絡進入毛細血管發揮作用,改善人體內分泌失調,平衡體液的酸鹼度;

藏醫學中的「黃水」,即是人體攝入的食物中,部分精微物質經過身體的反應,生化為血和膽汁,從而生成的物質,其在正常的代謝情況下充斥在人的身體當中。

當人食用的食物過量或過於油膩無營養,就會導致身體虛弱,從而代謝廢物又易演變為「毒黃水」,過多的「毒黃水」行走全身,大部分會滯留在四肢與關節,就會造成「黃水病」的關節症狀,也即是現代醫學所說的風溼病;

而藏藥浴的配方中配伍了具有活血化瘀、除風祛溼、排除毒素、收斂黃水功效的藏藥材,讓泡浴者通過泡浴有效分解血管與關節中的沉積物質,並在熱能作用與藥物的發汗作用下,讓分解後的有害物質隨著汗液與其它體液排出體外,達到「吐故納新、排除毒素」的核心效果;

藏藥浴通過」調理「與」排毒」的作用,使人體神經、肌肉充分放鬆,達到身體各系統相互平衡的作用。有效調整人的精神狀態,減輕或解除「疲勞」、「肌肉酸痛」,調節「神經衰弱」等狀態,並對改善睡眠的質量,能有效治療失眠症狀;

藏藥浴通過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和熱能作用,充分提高人體的血氧含量,改善血液細胞的攜帶能力,從而提高人體的綜合免疫能力。

相關焦點

  • 青海創新藏醫藥發展路徑
    青海省中藏醫藥管理局局長端智介紹,藏醫在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老年人保健中,充分發揮了藏醫藥特色優勢。「青海已基本形成以藏醫醫院為主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藏醫館為基礎,民營藏醫醫院和診所為補充的藏醫醫療服務體系。」端智說。藏醫藥與現代醫學融合發展  在保持傳統特色優勢的基礎上,青海不斷探索藏醫藥與現代醫學融合發展。
  • 文成浴足片
    」隨後,番僧老者拿出備好的藥包叮囑於文成公主:「公主之疾非我藏方不可治癒,藏方之藥非我域不可得,須與溫水泡之,浴與足下方可。」半月有餘,文成公主每日以藏方浴足且終見奇效,便覺神清氣爽,血脈通暢,再無寒痛之苦。文成公主念此藏藥浴足之神奇,每與兩國使者互通之日,傳與大唐並為之效法,並傳承於世。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70年,美國首度將這一理念寫進當時一部重要法案《國家環境政策法》。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提出要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當時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概念。
  • 梁治平• 觀察與記錄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泛關注,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 世界上最動聽的歌聲,無伴奏多聲部,它是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侗族的音樂文化中,最能顯現其精髓的就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獨特性在於其音樂上的複式結構和表現方式。侗族大歌的合唱部分完全不使用樂器,合唱團的成員分出不同的聲部及音色。侗族大歌是我國最完美的民間合唱,是民族特色濃鬱的「阿卡貝拉」。侗族大歌不止旋律動聽,其敘事性也極強。最常見的侗族大歌主題有四類:歌唱大自然的「噶所」、歌唱戀情的「嘎嘛」、歌唱道理「噶想」、歌唱故事「嘎吉」。
  • 熱烈祝賀中國太極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圓滿成功——釋延龍
    它不僅有「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的技擊特點,更具有健身、養生之功效。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瑰寶之一,隨著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在中國和世界的傳播日益廣泛。武當太極拳為張三丰祖師所創編,據說他少年時代曾於少林寺學過少林內家拳法,後來到武當山自立武當派,創編出武當太極拳,流傳至今;陳氏太極拳為陳氏門派第九代傳人陳王廷祖師於晚年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精華而創編;楊氏太極拳則是楊露禪祖師學了陳氏太極拳後,為了便於養生,又研究了武當太極拳而創編的;吳氏、武氏、孫氏、混元太極、和式太極、李式太極等都是在武當、陳氏、楊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去傳承非遺文化
    所以說這個事,該重視就得重視,雖然咱們中國是個有文化歷史底蘊的泱泱大國,是個禮儀志邦,但是我們以禮相待,對方卻蹬鼻子上臉,我們就有理由捍衛屬於我們自己的璀璨文明的權力。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論從各個角度來說,都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 【非物質文化遺產】養生臻寶 清宮壽桃丸
    清宮壽桃丸依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遵古法炮製:所需器具如銅研船、藥杵等皆主金,分心木以泥罐(土)盛之煅碳取性(木);枸杞子,揀淨酒煮取汁熬膏(水);晚蠶砂,微炒(火)。或五行為具,或五行為法。人參經奶潤後可降低其燥性,使藥性更加溫和,因此,清宮壽桃丸可作為長期服食養生之品。
  • 世界申遺終成功——中國太極拳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注: 北京時間 12 月 17 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 " 太極拳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 42 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河北楊氏太極拳等3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省文旅廳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曹錚)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非遺項目「中國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評審通過,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邢臺市任澤區的王其和太極拳共3個項目位列其中,佔據全國7個項目的近一半之多。
  • 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就在今晚8點35分,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太極拳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第33項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也是河南省第3項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
  • 桂潘文化: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潘公平跌打還魂丸
    2014年11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0年12月17日 20:39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盤點那些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古代功夫流派,有迷蹤拳
    在中國幾千文化歷史中流傳各種武術派別,各種各樣的功夫,五花八門,有的失傳了有的流傳下來了,有點流傳下來甚至發揚光大。盤點了下古代流傳下來的,現在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派別功夫。注意啦,排名不分先後,省得噴子們、槓精們又要比個武力高低。
  • 太極拳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為什麼行?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影視作品中的張三丰形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所列舉的名錄中將其特點概括為「拳架舒展,結構嚴謹,由松入柔,積柔為剛,剛柔相濟,身法突出,含胸拔背,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內外結合,中正安舒,輕鬆自然,輕靈沉穩」。而武式太極拳則是將陳式新架與老架結合起來,又把楊露蟬「大動作」與陳式「小動作」結合起來,行拳時重視身法,強調開合虛實,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 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有關規定,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廳組織開展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和評審工作,經申報、審核、評審、公示、審定等程序,確定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08人),現予以公布。
  •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南昌西站精彩亮相!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南昌西站精彩亮相!原來,由市文廣新旅局主辦的非遺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於當日啟動。活動現場,市文廣新旅局一邊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一邊布置好展廳裡所展示的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了諸多旅客頻頻駐足欣賞觀看。
  • 第七批淳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啦~
    為進一步健全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更好地保護、傳承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前,我縣將「淳安米羮製作技藝」等11項   列為第七批淳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天氣好的時候   這些面就享受1到2天的陽光浴   吹著千島湖微風   沐浴著千島湖暖陽   滿滿的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 【非物質文化遺產】養生臻寶 清宮壽桃丸
    清宮壽桃丸依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遵古法炮製:所需器具如銅研船、藥杵等皆主金,分心木以泥罐(土)盛之煅碳取性(木);枸杞子,揀淨酒煮取汁熬膏(水);晚蠶砂,微炒(火)。或五行為具,或五行為法。人參經奶潤後可降低其燥性,使藥性更加溫和,因此,清宮壽桃丸可作為長期服食養生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