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及鑑定方法

2021-02-08 古玩元素網

摘自中國元素網m.china-elements.com

微信號:shgudong(長按複製-關注)

 

  一、簡介及概述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谿、寧波等地。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慈谿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讚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進貢瓷器動輒萬件;入宋以後,貢瓷數量有增無已,一次進貢有多達十四萬件者。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越窯位於浙江省,唐代越窯的燒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以後逐漸擴展,形成越窯窯系。按越窯器型和風格可分為初唐時期和中晚唐時期。

  

  二、鑑定要點

  

  必須掌握五大要素。這就是製品的造型與紋飾、裝飾藝術與方法、釉色與胎體、銘文與款識五個方面。

  

  1、器物造型與紋飾

  

  造型與紋飾兩者密不可分,是鑑定越窯瓷器的關鍵,再結合釉、胎、支燒工藝和款銘更為精確。

  

  唐代越窯的造型,從總體上看廓線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從早期越窯的深腹型,逐步演變為敞口(侈口)、斜腹的淺腹型。

  

  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時,假圈足中挖一個小淺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稱玉璧底,同時開始出現矮圈足的環底碗。

  

  晚唐時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環底外,而且出現了端巧美觀的花口。特徵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與缺口相對位置壓有突筋。總之從底足的變化,發展到口沿的變化,使碗的造型輕巧端雅,線條流暢美觀。

  

  越窯早期的標準器,陝西禮泉縣唐龍朔三年(663)墓出土的花口腕,口沿六缺、腹部六條筋,矮圈足。

  

  河南偃師杏園大曆十三年(778)墓出土的魚紋碗,在碗的內底刻繪一條遊躍的魚,自由流利、活潑可愛。

  

  寧波和義路唐代遺址元和朝(806~820)文化層中出土大碗(洗)內刻荷花。

  

  唐代晚期,碗類的器內刻劃各類荷花、朵花、模印鶴、魚等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大中二年」雲鶴紋「壽」字碗,與其共存的器物,成為鑑定的標準器。

  

  壺類,從初唐開始,仍沿用了早期越窯的盤口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器型有碩大豐滿變為瘦雅秀麗。

  

  到了中唐元和朝時,壺的盤口消失,為侈口(敞口)所代替,同時出現了六角形的短嘴和肩帶狀把,底部有的仍保留了平底,爾後也有平底變為矮圈足。這類造型的壺,文獻上常常稱為注子,即執壺。所以說由早期越窯的壺,到中唐元和朝時演化為注子,這是壺造型變革的轉折點,也是執壺的造型與早期越窯的壺,造型完全變了一個面貌。

  

  晚唐時期,越窯執壺,造型的基本格調不變,具體的線條變化多姿,使人感覺器形豐富多彩。僅舉唐大中朝執壺器形為例,這時有鳳頭執壺、帶流的瓜稜壺,筒口、雙系、圈足壺,喇叭口、瓜稜、圈足執壺等。在唐代所有執壺中,惟獨"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刻花執壺(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標準器,這類刻花,恰恰與寧波市和義路唐代「大中二年」、「壽」字紋碗地層,伴出的刻花盆、刻花碗、刻花盤的紋樣,似出一人之手。

  

  唐罌,在鑑定中有三類:

  

  第一類,是以「元和拾肆年」銘罌為代表,特點是在頸部堆刻、戳龍紋,頸下部安四系,腹中刻銘文。另一件蟠龍四系特別長,按於頸至上腹,在系上部堆塑形象生動的蟠龍。

  

  第二類,是線刻龍紋罌。蟠龍從頸中部到腹中,通體滿布。

  

  第三類,出於晚唐(901)墓中的褐彩雲紋罌。這類罌從罌蓋到罌身,通體繪了褐彩的雲紋,精緻、工整、其繪法、色彩與唐天復元年(901)墓出土的褐彩雲紋缽形燈一樣。這類褐彩雲紋罌在五代時期,錢氏墓中也有出土。

  

  五代時,執壺有三種形式。第一類,整個造型似一個倒掛的青(青釉)瓜,清秀美觀。第二類,以東錢湖窯場出土為例,執壺製作極為講究,不但造型規整秀麗,而且器身上刻著流利的雲氣、飛鶴及花卉。。特點之一圓嘴、扁帶狀把。

  

  執壺上「開光」出現於五代天福6年(941)。第三類,圓嘴、筒頸、鼓腹、圈足、扁帶把,素麵。

  

  北宋前期,執壺承五代之「開光」在越窯中時常出現,出土於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飲圖」執壺,不但有相對的年代,而且在執壺腹部,四周線刻人物坐飲圖,也就是把書畫上的畫面,移植到瓷器製品上,這屬於首創。這種人物坐飲圖,神仙活動圖等執壺殘片,在上林湖五代至北宋的窯址中,均有出土。為北宋前期(有學者劃入吳越時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為我們鑑定提供了樣品。

  

  北宋中期,流行雙線開光,在開光內劃花卉,盛行模印的小系。

  

  北宋後期,執壺的造型雖沒有多大變化,但是製作粗糙,頸肩連接處與腹底圈足連接處,往往不大規整。燒成後,

  

  由於製作沒有像北宋前期規範端正,因此斷脫明顯。

  

  晚唐時,大中朝生產的盞與託具,造型為最美。與「大中二年」銘碗共存的荷花盞,口作五缺,盞內刻花卉,也有素麵,釉色青翠秀雅;託具器形作成卷荷葉狀,圈足微微外撇。施青翠釉。這種造型似一朵荷花,似漂泊在水波蕩漾的水面上。

  

  五代時,託具的沿與託臺以素麵為多,盞則花口、撇圈足,以青綠釉為多。北宋盞,花口內線刻連環紋或四荷連環紋,託具的託臺高突、託盤沿上線刻蜂花紋。和統十三年(995)墓出土的盞託具就是一個標準器。

  

  盤,初唐至北宋早期,造型均為淺腹型。初唐以平底、素麵為主,釉色為青黃佔多數。中唐開始,出現矮圈足與玉璧底。

  

  晚唐時品種增多,常見有玉璧底刻花盤,圈足劃花盤,委角盤和花口盤等。唐鹹通十五年,法門寺地宮埋藏的,花口秘色瓷盤是標準器。

  

  五代時出現方形委角迭盤,盤身有鏤孔,此種盤最早為天福六年(錢氏墓出土)。北宋時紀年的花口牡丹紋盤、花口雙蝶紋盤、花口菊團紋盤、鸚鵡紋盤、龜荷紋盤、丁字款盤以及鹹平元年(1000)墓出土的龍紋大盤等,均為鑑定對照的標準器。

  

  唐代中晚期越窯水盂

  

  水盂,初中唐時期多為素麵。晚唐出現四蹄足,五代,有刻蓮瓣水盂。北宋時水盂四周「開光」,內刻牡丹花等。

  

  盒的造型呈扁圓。晚唐時品種極為豐富,不但有中小型成套蓋盒、油盒和印盒,而且紋樣以刻花為主。北宋鹹平三年(1000)出現雲鶴紋迭盒。北宋粉盒盛行,紋飾有鳳凰、牡丹、雙蝶、鸚鵡、菊花等。

  

  2、裝燒工藝的特點

  

  在鑑定中,辨別器物的裝燒工藝,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每個窯口,裝燒工藝除共性外,還有其獨特的個性,就越窯的裝燒工藝而言,恰恰為我們鑑定提供了可靠的,明顯的依據。

  

  裝燒工藝,在中唐晚期以前,是承早期越窯的明火迭燒工藝,中唐元和朝發明匣缽裝燒,這是一次改革,也可以說是一次裝燒工藝的革命。越窯的匣燒工藝,不僅僅促使產量提高,而且使越窯燒制的製品質量,上了一個歷史性的新臺階。

  

  匣燒工藝,使製品帶來的質量提高,有二個明顯的特點:(1)早期越窯出現的器內支燒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燒後,從此器內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內光潔美觀。這個特徵斷定都是元和朝以後的製品。(2)匣燒工藝燒制的器物,其外底部都應該有支燒泥點的印痕。這個印痕的大小與形式,對我們了解它製作年代,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初唐時不用匣缽,明火迭燒,使用的間隔窯具碩大,所用泥點分隔顆粒也就粗大。中唐後期到晚唐,大量採用匣燒工藝,用薄形間隔具,因此,泥點分布,亦採用了比豆狀更為好看的松子狀泥點,排列細密。這在圓形墊具上,遺留的印痕就是例證。

  

  匣燒的玉璧底碗、盤等器物外底,呈微微的粉紅色顆粒狀遺痕,這種遺痕是胎體中氧化鐵的反映。

  

  五代時期,越窯生產器皿不但品種豐富,而且釉色青翠、湖綠。在間隔窯具製作上,也應物制宜,極其規整,所遺留的泥點、支燒印痕也與晚唐時期大不一樣。這與五代時,在匣內裝燒中採用了扁平、扁餅形式間隔具分不開。因為扁平,散布的泥點多呈松子狀,排列有規律,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五代前期;五代後期,上林湖、東錢湖與上虞的典型窯址遺存,與紀年器物支燒泥點,表明泥點已演化為條形,這種形式的泥點印痕,在盤、碗、盒、罐一類製品底部,一般四條、五條不等,中間有空隙,這種支燒印痕的時代,

  

  在吳越開運朝後還在沿用。

  

  北宋前期,由于越窯匣燒工藝發達,各窯場大量使用薄形的,大小不等規格的墊圈(環)及扁平(圓)形或環形的間隔窯具,因此,在各類器物外底中,遺留了長條形的泥點,排列緊密,有的近似相連,從大量紀年器底,遺留的印痕,表明它們應是北宋前期之物。紀年的秘色瓷,匣燒工藝特別講究,所以在支燒的過程中,泥點也與眾不同。像「太平戊寅」紀年器就是一例。在上林湖窯址中,見到的「太平戊寅」款的盤,支燒印痕還是條形的。

  

  總之,在鑑定中,要十分重視和注意泥點的變化與特徵。支燒特徵,也不是所有瓷窯都有,像全國著名的湖南唐長沙窯,由於所有器物施釉不及底,盤子的盤心與圈足都不施釉,所以不論是迭燒、匣燒,在底部均不需要泥點間隔,所以在器物的底部,都找不到泥點支燒印痕。這為我們鑑定該窯器物,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依據。

  

  3、胎骨識別與釉色

  

  釉色不但與釉料化學組成成分有關,而且也與窯爐中燒成氣氛切切相關。

  

  初唐,越窯雖然在窯爐結構上,獲得了改善。但燒造中,一部分還原焰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弱還原焰或氧化焰燒成,

  

  呈色便為青中泛黃或米黃色。

  

  中唐,匣燒使呈色青為多。由於配料差異與窯爐氣氛差別,所以呈色也有變化。

  

  晚唐,由於大量使用匣燒,使釉色大為改觀,加上窯爐燒造技術的改進,使窯溫升高,使製品呈以青翠為多。「貢窯」所使用的匣燒,其質量達到極精的程度,所呈釉色「似冰」、「類玉」,晶瑩滋潤。

  

  五代北宋時期,大批「貢瓷」色澤以青綠色為主,釉色光潤。民用瓷亦以青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則變成青灰了。

  

  從鑑定角度看,初唐時期絕對不可能有湖綠色的色澤,因此湖綠色釉,首先應考慮,屬於晚唐、五代或北宋早期年分段。

  

  若青黃或米黃的色澤應考慮中唐年分段,它不可能是五代、北宋時期的作品。當然這是一般的共性,有時特殊的個別例子,也不能排除,還得靠鑑定者綜合研究。

  

  越窯胎質,由於所用瓷土含鐵量較高,所呈色為灰白色,因此凡是唐、五代、北宋越窯製品,胎體呈色,絕不可能像龍泉窯那麼白,也不可能像長沙窯、婺州窯那麼疏鬆。由於缸胎,所以在胎體上施化妝土的工藝。這些情況對我們鑑定,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遺址中出土的標本,釉色很接近越窯製品,刻花也近似,但是胎體呈白色,有人認為是越器,這種失誤也要防止的。

  

  4、款識銘文的研究

  

  款識,指在瓷器上書寫的文字。銘文主要有紀年款、支幹款、姓氏款、作坊款等,不管那一類銘款,對我們鑑定年代,都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還可推知精確的年代;有絕對年代與相對年代的銘文瓷器,是我們鑑定中的標準器物。

  

  目前越窯銘文器類,大多為晚唐時期。有雙魚模印王字碗、雲鶴紋模印「壽」字和「大中二年」紀年碗,各式墓誌罐,罌、罐、瓶等,此外還有執壺、盤、缽、碗、淨水瓶、香燻、硯臺、器蓋等。

  

  唐代銘文大多書刻於胎體上,也有戳印釉下褐彩書等。銘文內容可分:

  

  作坊名稱類,有利記、上(尚)記等;姓氏類,有馬、利、陳、大、俞、王、朱、上(尚)、李、劉、仙、方、泮、塗等;姓名類,

  

  有俞程、李溪、泮子云等;貢(品)窯類,有貢、方者貢,官、殯於當保貢窯之北山……等;

  

  標價類,有金十九,價值一千文等;製品記名類,有慶擂燒、十月十一日造平十六郎等;數字類,有四、七等;祝願類,有壽、

  

  漸(健)康等;紀年類,有元和拾肆年、長慶三年、太和八年、會昌七年、大中元年、大中二年、大中四年、鹹通七年、鹹通十年、

  

  鹹通十四年、光啟三年、光化三年、天復元年等;墓誌類,數量特多。

  

  吳越時期越器上銘文:

  

  銘文器以碗為多。大多以線刻為主,也有模印。銘文書刻部位,碗、盤、盞、碟類,以外底為多,少數刻於器壁。瓶、

  

  罐類肩部為多見,其中荷葉龜紋器物,則書於龜背之中心。

  

  姓(名)氏類,有羅錫、章、王、紅、徐、馬、朱、上、大、姜、千、示、永、合、平等;作坊名稱類,有項記、阮記、柴記等;

  

  貢(瓷)窯類,有官、官樣、窯務、供、內、表等;支幹年號類,有辛酉、辛、乙、子、太平、丁丑、丁等;製品作者類等;地名類,

  

  有下林鄉使司北保等;製品作者類,有朱伯遠作等;紀年(紀月)類,有龍德二年,太平丁丑、□月初六、七月十九日記等;墓誌類,

  

  有龍德二年墓誌罐等;廟宇有關類,有周藥廟山大殿、弟子朱仁厚捨入廟等;數字類,有八等;方位類,有上、下、左、右等。

  

  北宋時期銘文:

  

  北宋銘文大多為書刻,僅一例器內墨書。部位多在隱蔽部分。

  

  姓(名)氏類,有羅軍、魏仁皓、項、陳、裡、馬、永、千、上等;作坊名稱類,有裡方記等;幹支年號類,有太平戊寅、辛巳、

  

  太平戊戌等;貢(瓷)窯類,有供、內等;地名類,有越州上虞上山鄉,會稽等;數字類,有六、一個等;窯名類,有上虞窯、長山窯等;紀年類,有雍熙一年、端拱元年、端拱二年、太平二年、嘉佑捌年,元豐二年、元符三年、紹聖五年等;題名類,有造此硯子東海記等;吉祥語類,有天下太平、延福長壽等。

  

  上述這些銘文和書刻的典型紀年器物,為我們鑑定、研究提供了絕對的標準器。「太平戊寅」銘器10多件,主要有凹底盤、碗、刻蓮瓣瓶、雙鳳蓋盒、雞冠執壺、雙蝶盤等。鹹平四年四系罌,鹹平元年鏤孔卷葉燻爐,太平二年蓮花碗,嘉佑八年硯臺,元豐三年雙系蓋合,紹聖五年硯臺,端拱元年蓋合等。這些標準器的造型、紋樣、支燒工藝以及釉色均為越窯中的典型器物,諸如此類的銘類,作為一個鑑定者,必須了解它的出現時代、特徵,才能更科學地運用它們,為鑑定服務。


古玩交流請加微信號:coolbee2013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老朋友分享本平臺及內容:

1、歡迎大家將上海蜂朝文化官方微信號:shgudong(長按複製-關注)推薦給有興趣的朋友。

2、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騰訊微博,或者發送給朋友。

歡迎藏友積極投稿:

相關古玩藝術品收藏類原創藏品圖片及文章請發至郵箱:China-elements@qq.com


---

微信訂閱者,可點擊文章結尾處的「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藝術收藏資訊!


相關焦點

  • 越窯瓷器拍賣價值多少錢 越窯瓷器鑑定方法 越窯瓷器最新成交記錄
    但是故宮博物院著名古陶瓷專家陳萬裡先生,最先運用現代科學考古的方法對越窯遺址進行考察和調查,並在窯址中發現大量唐代以前的青瓷標本。他所著《瓷器與浙江》和《中國青瓷史略》都對越窯起源於唐代提出質疑。其後,在我國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越窯的起源與發展脈絡越來越清晰。根據最新考古資料分析,越窯的歷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
  • 越窯
    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讚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 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越瓷類玉邢瓷類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窯。當時,越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的餘姚、上虞一帶。
  • 越窯的興盛時期
    因此越窯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寶年間越州轄區(會稽、山陰、諸暨、餘姚、剡縣、蕭山、上虞七縣)內的窯場,以出產類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稱,超出這個範圍的浙江其它地區的窯場,儘管生產越窯風格的青瓷,但不能稱之為越窯,而只能為越窯系窯場。    越窯的燒造歷史比較長,早在東漢晚期就能燒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後逐漸停燒。越窯的分布範圍比較廣,窯場比較多。
  • 越窯歷年拍賣排行榜
    許多文人還在作品中稱頌越窯瓷器,如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詞》,顧況的《茶賦》。表現出越窯青瓷的秀雅。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讚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甌」,許渾「越甌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本品滿釉,釉層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本品胎體輕薄,造型秀美,釉層透明瑩潤,剔刻精彩,堪稱越窯粉盒精品。
  • 上虞舉行越窯新顏迎新展
    本報訊(記者 邱丹晨 通訊員 戴茜)日前,由紹興市上虞區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上虞區越窯青瓷研究所、上虞青·現代國際陶藝中心承辦的「堅守與創新」——越窯新顏迎新展在上虞區羅步臻藝術館一樓展廳開展。 據悉,本次展覽共展出作品39組,共計73件,器型包含箭筒、卷缸、瓷板、鑲器、大盤、茶具等,裝飾紋樣為越窯青瓷代表性花紋以及如青銅器、刺繡等其他藝術形式中的經典紋樣,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求新顏。作品既有越窯青瓷的傳統氣質,又融合了當代元素,拓展越窯青瓷的審美情趣。
  • 和田玉的鑑定方法
    鑑定一塊玉是否是和田玉,可以到專業的鑑定中心,通過大型科學儀器來鑑定,這種鑑定方法可以準確無誤地鑑定出是否為和田玉,但必須要在 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如果在無法提供實驗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又應該如何準確地鑑定和田玉呢?
  • 傳承青瓷文化 共創美好生活 2020年上虞越窯青瓷文化主題活動啟幕
    南方網訊 12月10日,以「傳承青瓷文化 共創美好生活」為主旨的2020年上虞越窯青瓷文化主題活動在紹興上虞曹娥江畔啟動。2020年上虞越窯青瓷文化主題活動發布會現場據了解,今年的越窯青瓷文化主題活動包括第二屆全國越窯青瓷研發暨陶瓷創意大獎賽、堅守與創新—越窯新顏迎新展、越窯青瓷鑑寶專場活動、「走進千年古窯,尋夢瓷器起源」對話活動、第二屆全國越窯青瓷研發暨陶瓷創意大獎賽頒獎典禮,以及越窯柴燒龍窯開窯儀式等,呈現一場時間與空間對話、文化與藝術交融的精神盛宴
  • 和田玉真假鑑定方法以及和田玉三忌
    翠友們知道如何鑑定和田玉的真假嗎?很多翠友總是會問我們這個問題,畢竟和田玉作為寶貴的天然玉石,價值是十分不菲。如果高價買到假的和田玉,那真的是得不償失。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鑑定和田玉的真假:其一,看皮色。
  • 紅珊瑚鑑別方法,如何鑑定紅珊瑚真假?
    鑑定紅珊瑚真假需要一定技巧,那鑑定紅珊瑚方法有哪些呢?如何輕鬆鑑定出真假紅珊瑚呢?紅珊瑚鑑定方法不少,但是真正實用的易操作的卻少,比如一些摸觸感、掂重量這些方法需要對紅珊瑚有豐富經驗的人才能操作,尤其現在紅珊瑚造假技術越來越高,鑑定紅珊瑚還是需要從紅珊瑚生理特徵上入手。
  • 歷代瓷器的鑑定方法
    那麼,鑑定瓷器真偽的方法有哪些呢?重點記住一句話:時代風格不可逆! 因時代淘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為多,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可見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而後仿清代、民國胎體,卻均因淘煉過細,沒有這種氧化斑,成為贗品致命的破綻;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質純淨、細膩、堅硬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國明清古董瓷器,其胎質燒結瓷化的程度又過高
  • 動森大衛雕像真假鑑定方法攻略
    動森大衛雕像真假鑑定方法攻略 動森大衛雕像真假鑑定方法攻略 來源:網絡 作者:阿姆斯特朗雷 時間:2020-04-24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伍秋鵬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必將讓您終身受益,想成為古瓷器鑑定高手,就從這篇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開始吧!謹記搜索「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① 聘請名師授課伍秋鵬:實戰古瓷鑑定家、大學教師。長期從事文物考古、收藏鑑定和教學培訓。
  • 大咖雲集曹娥江畔 傳承與創新越窯青瓷文化
    記者從曹娥江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獲悉,12月15日,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將在我區舉行
  • 動森斷臂維納斯雕像真假鑑定方法攻略
    那麼斷臂維納斯雕像.鑑定是真的嗎?差別在哪裡?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動物森友會藝術品鑑定攻略大全 動森斷臂維納斯雕像真假鑑定方法攻略 斷臂維納斯戴項鍊,有點時尚哦。
  • 麗水房屋受損鑑定方法哪家專業
    麗水房屋受損鑑定方法哪家專業 5 材料和巖土的性能及幾何參數5.0.1 材料性能實際上是隨時間變化的 有些材料性能 例如木材 混凝土的強度等 這種變化相當明顯 但為了簡化起見 各種材料性能仍作為與時間無關的隨機變量來考慮 而性能隨時間的變化一般通過引進換算係數來估計5.0.2 用材料的標準試件試驗所得的材料性能 fspe 一般說來 不等同於結構中實際的材料性能 fstr 有時兩者可能有較大的差別
  • 田黃的價值及鑑定方法
    鑑定方法:用指甲劃田黃應該沒有白色痕跡,田黃的肌理表皮組織比較有特點。符合手感、表皮特徵,並且同時擁有「石皮」的石頭,一般可初步鑑定為田黃。 田黃的手感類似軟玉,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其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燦爛醒目,即使在寒冬臘月,也感覺溫潤,但如果用指甲劃田黃應該不留痕跡,因為田黃壽山石的硬度大於人類的指甲。而其餘相似石頭的手感則明顯乾燥許多。符合手感、表皮特徵,並且同時擁有「石皮」的石頭,一般可初步鑑定為田黃。
  • 燈帶閃爍什麼原因 燈帶鑑定方法
    對於一些喜歡氣氛有儀式感的人來說,會往家裡安裝一個燈帶,這樣的話在有必要的時候我會用到這種東西,那麼,首先我們大家要看一下燈帶閃爍是什麼原因,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就必須要解決,不然的話就會出現漏電的情況,會燒壞家裡的電路,不僅如此,也要知道燈帶的鑑定方法。
  • 慈谿第一「國家寶藏」賀新年——越窯三足蟾蜍硯滴的前世今生最詳版解讀|青瓷英語公益課堂Celadon English No.18
    這期對我來說有著特殊意義,要介紹的是寶寶我的原型,出土於中國慈谿的國寶「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我們一起來品味國寶和它背後的傳奇故事。慈谿越窯青瓷研究所仿製三足蟾滴造型獨特新穎,工藝精緻,寓意深刻,無愧為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大珍品,越窯青瓷第一送禮佳品。
  • 談站洋幣鑑定之運用方法與研究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談站洋幣鑑定之運用方法與研究 古玩歷來就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沒有點經驗積累和資金,根本立足不了古玩行業,但是在這些無良拍賣公司的誘導下,好像每個人都能輕鬆的靠此發財一樣,受騙最多的就是擁有站洋幣的藏友
  • 看圖學和田玉術語 |(十)密度(比重)測定輔助鑑定方法
    註:文章部分內容摘自《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分等定級標準及圖例》密度(比重)測定輔助鑑定方法1)手掂輔助鑑定        和田玉密度(比重)一般在2.9~3.10克/立方釐米之間,河磨玉密度(比重)為2.85克/立方釐米左右,石英巖密度(比重)為2.6~2.66克/立方釐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