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的詩句讚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茶聖」陸羽也在其論茶專著《茶經》中稱:「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但是故宮博物院著名古陶瓷專家陳萬裡先生,最先運用現代科學考古的方法對越窯遺址進行考察和調查,並在窯址中發現大量唐代以前的青瓷標本。他所著《瓷器與浙江》和《中國青瓷史略》都對越窯起源於唐代提出質疑。其後,在我國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越窯的起源與發展脈絡越來越清晰。根據最新考古資料分析,越窯的歷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
越窯瓷鑑別:要辨識越窯青瓷,可以從胎釉的變化入手。從總體而言,越窯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從唐到宋,變化不大。只是唐代早期由於對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夠精細,胎質中含有不少沙粒。從唐代中期起胎質顯細膩,不再含沙粒。北宋時越窯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變得比較淺了。宋時的胎質比較緊密,內含雜質較少。越窯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在這一點上,仿製者很難做得十分到位。他們雖然也可運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過重或過厚;也有用模製泥漿灌注方法來仿燒。這種器物,一是重量偏輕,二是只要看到是模製泥漿灌注,就可以排除,因為,當時還沒有這種工藝。另,現代仿品在胎質上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質過松,仿唐代的胎質過緊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不到位的地方。胎色上,過白或過灰都有,也須仔細辨別,找出其與時代的不合之處。
在施釉上,從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這種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但粘著力不強,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層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澤,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黃、青灰和淡青等多種;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黃多見,還有青灰、青綠等。特別是晚唐起,釉色偏於黃色,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後逐漸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這段時期,釉層均勻,光澤滋潤,呈半透明狀,有玉質感。唐代早中期的真品,一般來說,器身均有細小的開片,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在開片中可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跡。北宋越窯的釉色以青灰和青黃釉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青綠釉的。釉質不如五代時期精細,釉面雖也光亮,但已表現不出唐、五代時期釉面的那種滋潤感。特別是晚期產品由於採用明火裝燒,加上製作粗糙,在施釉上不大勻淨,故釉色普遍灰暗,無光澤,質量較前要差得多了。仿品釉色雖大致相近,但一般釉層要較真品顯厚,光澤強而刺眼。有的器物經過做舊,釉面不刺眼了,但也沒有了滋潤感,出現了無光澤、顯乾燥的現象。
越窯瓷器成交記錄:
五代越窯秘色瓷牡丹花紋淨水杯━━━RMB:519萬
宋代越窯秘色釉雕刻春宮圖三足洗━━RMB:403萬
五代越窯蕃蓮雙獅紋秘色壺━━━━━RMB:343萬
宋代越窯刻花花口盤━━━━━━━━RMB:785萬
五代北宋越窯秘色鴛鴦水注━━━━━RMB:290萬
元明越窯纏枝牡丹紋瓶━━━━━━━RMB:245萬
三國越窯青釉雜耍樂器俑━━━━━━RMB:154萬
宋越窯刻花四足方壺━━━━━━━━RMB:122萬
唐 越窯青瓷八角繩紋耳蓋 ━━━━━━━━成交價格540萬
五代 越窯青瓷點彩雞首壺 ━━━━━━━━成交價格550萬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