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滿載而歸!美國求分享,印度不服氣,臺媒體人:臺灣也可以嗎?

2021-02-26 你好團長

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月壤回來了!

從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至今,全世界都在翹首以盼,希望早日目睹「最年輕」月壤的風採。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合影慶祝

17日下午,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此次嫦娥五號取回的月球樣本主要有三類用途——

第一類,進行科學研究,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類,為能早一點與公眾見面,有一部分月球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

第三類,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中方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會和美國共享嗎?要知道,早在嫦娥五號順利登空之際,美國航天局(NASA)就以「共同探索」為由,向中國提出了共享月球相關數據信息的請求。

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有記者就此提問,吳豔華表示,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及探測數據。能不能和NASA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吳豔華指出,早在2011年,美國國會就頒布了「沃爾夫條款」,該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所以,當下中美能否在探月工程上合作,還要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政策。換言之,在美國想要「坐收漁翁之利」之前,還需解除自身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限制。

事實上,不僅美國,全球多個國家都在關注嫦娥五號的進展,並希望和中國展開相關領域合作。

俄羅斯科學家葉夫根尼·斯柳塔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希望得到月球土壤,俄羅斯希望和中國展開合作,也希望中國能贈送土壤標本。

在一眾紛紛向中國祝賀嫦娥五號取得巨大成功的國家中,印度的反應就很微妙了。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作業

印度多家媒體17日報導了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的消息。部分印度媒體認為,雖然印度的「月船-2號」探月器在降落月球的最後階段墜毀,但也取得了98%的成功,只需稍微改進就沒什麼問題。新的「月船-3號」探月器很快將前往月球,印度有信心有把握取得100%成功,一雪前恥,重登亞洲航天第一寶座。

還有印媒聲稱,登月並不是新德裡的最高目標,探測火星的難度更高,印度是亞洲第一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雖然目前探測器出現了部分故障,但這依然是印度無可爭議的驕傲。

不過,不少印度人則很清醒地認識到了差距,直言中印兩國在太空項目上的投入不可同日而語,技術水平也不在一個頻道,印度只會畫大餅說大話,從來不腳踏實地。而相比之下,中國則謙遜許多:儘管中國航天現在很厲害了,但中國始終稱自己只是「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

更可笑的,是中國臺灣地區的反應。

12月5日,臺灣綠媒在一檔政論節目中提到嫦娥五號登月一事時,臺媒體評論員黃創夏先是稱這當然是成就,然而話鋒一轉又提到,「1969年,那時候阿波羅11號已經上去,過去50年了,已經取樣回來了。」緊接著,他又稱,因為大陸人看不到外面的資訊,所以別人說很厲害,他們就認為很厲害。

話音剛落,一旁的綠媒主持人驚呼:「所以對岸的網友可能認為,世界沒有其他國家登陸過月球,我們是第一個。」兩人一唱一和,好不熱鬧。

對於他們的荒誕言論,臺灣網友們紛紛嘲諷,「哈哈哈,青蛙王國。」「這幾個井蛙又在一起高唱井口天之歌,可憐啊。」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大陸網友一本正經地說:「我很懷疑這些臺灣人有多不了解大陸,阿波羅登月是基本常識,我們在慶祝自己的成就,並沒否認別國科技偉大,這幫名嘴真的是小人。」

還有網友稱,「臺灣真奇葩,再過100年,臺灣能上月球嗎?」

12月17日凌晨,工作人員在搬運嫦娥五號返回器

對於這個問題, 臺灣資深媒體人林佳裡日前撰文稱,嫦娥五號成為自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自月球攜帶月球土壤回到地球的國家,令臺灣地區望塵莫及。

文章稱,探月工程遊戲不是臺灣地區玩得起的。臺灣探空火箭的研發,始於1997年。自1997年至2018年12月,臺灣一共發射了10枚探空火箭。除了2001年第二次發射時,未達預定高度落海而失敗,其餘9次均發射成功。

然而,從中國大陸自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首次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送入太空,以及1999年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的發展來看,大陸太空科技發展的重點,是「火箭、衛星、宇宙飛船到探月」面向。當大陸已經走在最終端的探月層次時,臺灣仍在火箭與衛星階段,遠遠落後。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

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於2019年1月15日核定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劃」,自2019年至2028年共10年,由臺灣研究院太空中心負責執行,預計投入251億元(新臺幣),規劃發展10枚衛星,用以建立臺灣自己的太空產業。第三期的重點在於衛星,而非探空火箭。

林佳裡認為,雖然臺灣有良好的精密機械、電機、通訊到半導體產業,具備完整供應鏈,看似有很好的優勢發展太空產業,但太空產業是由許多國際組織共同推動,臺灣因為政治因素想要進入相關組織並不容易。另一方面,臺灣對於太空產業的法規與布局尚未看到清楚輪廓,吸引力不足,也很難讓優秀的工程人才有意願投入到太空產業。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回家!美國求分享,印度不服氣,臺媒體人:臺灣也可以嗎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會和美國共享嗎?要知道,早在嫦娥五號順利登空之際,美國航天局(NASA)就以「共同探索」為由,向中國提出了共享月球相關數據信息的請求。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有記者就此提問,吳豔華表示,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及探測數據。
  • 臺名嘴抹黑嫦娥五號,這就是臺灣的「言論自由」?
    導讀:一直以來,臺灣那些「名嘴」們最不缺少的就是奇葩言論。近日,島內綠媒的綜藝節目又出現了「名嘴」們的荒誕言論。近來嫦娥五號已經進入了攜帶月球樣本返程的階段,在談到這一話題時,評論員黃創夏稱:「阿波羅11號早在五十年前便上去了!
  • 林佳裡:「嫦娥五號」到月球採樣,臺灣也能嗎?
    「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球樣本返回模擬圖。圖片來源:新華社「嫦娥五號」探測器載著2公斤重的月球樣本,預定12月17日凌晨2時30分返抵地球,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將成為自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自月球攜帶月球土壤回到地球的國家,令臺灣地區望塵莫及。
  • 聽不下去了!臺灣名嘴談「嫦娥五號登月」,網友態度「一邊倒」
    撰文:小王 近期,在臺灣綠媒的一檔政論類節目中,臺灣「名嘴」黃創夏就「嫦娥五號登月」一事發表評論,他表示阿波羅 臺灣「名嘴」談嫦娥五號登月遭網友吐槽 在這檔臺灣地區的節目中,作為評論員的黃創夏先是誇讚嫦娥五號登月一事確實代表國力的象徵,他表示距離這麼遙遠的控制
  • 果然,臺灣名嘴沒有放過「嫦娥五號登月」,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撰文:小王近期,在臺灣綠媒的一檔政論類節目中,臺灣「名嘴」黃創夏就「嫦娥五號登月」一事發表評論,他表示阿波羅11號早已飛上月球50年,而大陸人還是看不到其他國家的科技發展之迅速臺灣「名嘴」談嫦娥五號登月遭網友吐槽在這檔臺灣地區的節目中,作為評論員的黃創夏先是誇讚嫦娥五號登月一事確實代表國力的象徵,他表示距離這麼遙遠的控制,當然是很厲害的一件事,可是他接下來的話就開始變味了,黃創夏又說阿波羅11號早在1969年上去了,也已經取了樣回來,大陸人是由於看不到外面的資訊,別人一誇他們厲害,他們就真的認為自己很厲害
  • 嫦娥五號探月期間,日本同時傳出好消息,太空飛行器滿載而歸搶先返航
    據國家航天局最新消息,當地時間12月6日中午12點35分,「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器成功在太空分離,目前已經進入到環月軌道,等待最佳時機返回地球,這標誌著「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已經完成最難階段任務,距離圓滿成功只剩最後一步。
  • 綠媒酸嫦娥五號鬧笑話!多少媒體人已變「歡樂喜劇人」
    來源:中國臺灣網【兩岸快評第1021期】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最新消息顯示,嫦娥五號已完成月壤樣品轉移,「挖土」成果將帶返地球。這件大事令國人振奮,但在臺灣綠媒的政論節目中,卻變了味兒。節目中,提到大陸「嫦娥五號」登月,臺媒評論員黃創夏先是稱這當然是成就,然而話鋒一轉又提到,「1969年,那時候的阿波羅11號已經上去50年了。」
  • 果然,臺灣「名嘴」沒有放過嫦娥五號
    導讀:近日來,中國人見證了一項奇蹟,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首次進行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中國航天領域最複雜,最為困難的任務之一。月壤採集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新的進展。這是一件值得國人高興的事情,但臺灣「名嘴」並沒有放過酸嫦娥五號。
  • 綠媒酸嫦娥五號鬧笑話!民進黨搞「綠色恐怖」,媒體人變「喜劇人」
    文丨六七 審丨高靜近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引爆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如果本次「嫦娥五號」順利完成了採集月壤樣本並返回地球的任務,中國探月工程就完成「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成功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立取得月球樣本的國家。同時,中國科研領域開放、包容、合作的態度,也讓包括歐洲、俄羅斯在內的世界多個國家都對在該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充滿了信心。
  • 嫦娥五號「滿載而歸」,俄專家:史無前例,美國人又來暗示
    據環球網報導,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月最新進展披露:成功在完成鑽取2千克月壤的採樣和封裝之後,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科室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打破了沉默,接受了媒體採訪。這位來自航天大國的科學家在研究嫦娥五號探測器相關資料後做出了評價:嫦娥五號探月不是其他國家以前完成項目的重複,中國展現了其技術的獨特性,以前從未有人這樣做過,可以說是世界首例。面對我國嫦娥五號如今的豐功偉績,除了俄羅斯這個航天大國發聲之外,美國方面卻陷入了沉默。
  • 嫦娥五號登月,臺灣節目果然沒放過這個機會
    嫦娥五號登月,臺灣節目果然沒放過這個機會 2020-12-07 2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嫦娥五號傳來捷報後,印度緊跟中國步伐,不願與美國同流合汙
    值得注意的是,印媒開篇特意強調,"在整個航天歷史過程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一直主導著太空探索領域,掩蓋了亞洲國家所做的努力。但是,嫦娥5號探月任務,日本的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以及印度的ISRO支持的"隼鳥-2 "探月任務的啟動,已經幫助亞洲扭轉了局面"。
  • 大陸「嫦娥五號」登月,臺灣節目果然沒放過這個機會
    大陸「嫦娥五號」登月,臺灣節目果然沒放過這個機會 2020-12-07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嫦娥五號滿載而歸,它阿波羅計劃帶回來的月土有何不同?
    此次嫦娥五號根本就是衝著取回和阿波羅完全不同的樣本的目的去執行任務的。 嫦娥五號選擇的著陸點蒙斯·魯姆克一個相對年輕的地區,它的年齡不到20億歲。蒙斯·魯姆克是一座山,它高處平原大約1300米,周圍環繞著20多個圓形的熔巖穹丘。
  • 臺灣名嘴「碰瓷」嫦娥五號,再鬧笑話
    然而在臺灣綠媒的節目中,這次完美收官的探月任務卻變了味。臺灣評論員黃創夏聲稱大陸人看不到外面的信息,不知道阿波羅11號早在1969年就已登月成功,一旁的主持人更是「出口驚人」,聲稱大陸網友以為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登月的國家。把無知當有趣,可見所謂的臺灣「名嘴」也不過如此。
  • 嫦娥五號獲得巨大突破,印度再次敗下陣來,印媒又開始酸了
    今天的中國航天工業還不到前蘇聯和美國的歷史。可以說看到中國的成就,有人歡喜有人愁,比如鄰國印度就感到很酸楚。 印度看到嫦娥五號升空,又開始酸了 據環球時報新媒體報導,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日成功登月,還將把月球表面的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 嫦娥五號準備帶回「稀世之寶」,美航天局:希望中國與美國分享
    嫦娥五號準備帶回「稀世之寶」,NASA:希望中方與美國分享近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五號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了熱度。包括俄羅斯等國家都送來了祝賀,期待中國可以在航天領域上造福全人類。專家透露稱,嫦娥五號的系列發射任務已經來到了尾聲,前兩步的工作已經完成,現在還剩下「回」,此次重量高達8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會在未來不久登陸月球,完成採集月球土壤巖石樣本的工作,預計自動化的探測器能挖土2千克,然後返回地球。但這2千克的土壤絕對是「稀世之寶」,也是金錢買不到的。
  • 中國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世界各國都什麼反應?印度反應最酸
    嫦娥奔月的傳說就是中國古代傳說,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中國現在對太空的探索越來越多。今天文昌發射基地就發射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它攜帶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了登月任務,採集月球土壤,然後返回地球。今日,俄羅斯專家們齊聚一堂,就各國反映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東方的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是一個巨大的成就,莫斯科科學院航天所Mitrofa認為,這次太空探索任務的意義實際上是可以轉變成更加高效的全自動資源開發。如此一來,嫦娥5號所展示的這一獨特技術,將改變整個太空資源開發的戰略方向。
  • 不甘心輸給嫦娥五號?印度專家直言:我們的第三個探月器不會認輸
    關於中國的科技,大家都知道中國最近又傳來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中國的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現在也已經順利的在返回途中了,這次嫦娥五號的探測器還會成功帶回月球土壤的樣本。這對中國研究月球表面地質提供很大的幫助。
  • 臺灣「名嘴」果然沒有放過「嫦娥五號登月」,網友都聽不下去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臺灣「名嘴」荒誕言論又雙叒叕來了。12月5日,在臺灣綠媒一檔政論節目中談到大陸「嫦娥五號登月」時,評論員黃創夏說,阿波羅11號已經上去50年了,因為大陸人看不到外面的資訊,所以別人說很厲害他們就認為很厲害,該節目主持人則在一旁幫腔說,「大陸人都以為中國第一個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