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民國37年),中國破天荒的進行了一次總統選舉,但因為種種原因,此次選舉更像是一場鬧劇,而選舉之中發生的那些事,也確實需要廣而告之,那今天我們不妨看看,當年的民主選舉都出了些什麼事
1.蔣介石無意競選
確立「憲法」之後,就肯定要按照憲法選舉總統與副總統,但不管怎麼選,大家都一致認為,身為國民黨的總裁、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定然是要參選總統的。然而出乎國民黨大多數黨員意料的是,蔣介石本人竟然毫不猶豫的宣布不參選,但不參選不意味不幹預,蔣介石主張總統候選人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在學術上有成就;在國際上有聲譽;對國家有貢獻。
蔣介石正在發表講話
這麼一折騰,國民黨內部一下子就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蔣介石可能真的不想當總統,那就讓蔣先生當最有實權的行政院院長好了;可另一派卻認為必須是蔣介石當總統,別人都沒有資格,爭論的半天,結果是讓陳布雷「通知」蔣介石「一致推選蔣公為候選人」,但蔣介石還是親口推辭。
眼瞅著大家還沒明白總裁的心意,蔣的重要幕僚、行政院長張群道破天機,「並不是總裁不願意當總統,而是依據憲法規定,總統是一位虛位元首,所以他不願意處於有職無權的地位。如果常委會能想出一個補救辦法,規定在特定期間,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置的權力,他還是要當總統的」(這居然就是國民黨正規會議上的發言,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其實很多人早就明白,就是不願把這話說出口,大家都希望有人把事情挑明,至於為什麼是張群,道理很簡單——蔣介石要是真當了行政院長,他張群就變成了「前行政院長」。
於是,一向拖沓的國民黨中常委沒費什麼時間就弄出了一個「特別權利法案」交由所謂「國民大會」,結果立刻通過,這就是著名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為何著名?因為地位高,在「動員戡亂」時期,它的地位比憲法高,要優先執行;因為時間長,這一特殊法案竟然在臺灣執行到了1991年,直到李登輝時期才予以廢除(中國大部分網民都可以說是動員戡亂時器出生的);因為賦予總統的權力大,可以凍結憲法條款,擁有一切軍政大權,這權力還可以無限繼承,因為只要共產黨沒被清除,就可以說是「動員戡亂時期」……
結果該法案一出,蔣介石立刻同意參加選舉,順利、高票的當選為總統。
2.胡適總統夢的破碎
如果蔣介石的日記可以當真,那蔣介石最希望的總統候選人的確是胡適。
然而赤血是小人,總喜歡以最陰險的角度揣摩人物的內心。
胡適想不想當總統?可以說肯定動心,雖然按照民國憲法,總統並沒有什麼實權,但這總歸於是對從事民主運動多年的胡適的肯定。
加之胡適在美國的巨大影響力,蔣介石也還是要進行考慮的。
但神奇之處就在於時間。
1948年2月18日,蔣介石得到情報,得知杜魯門已經向國會提出了新的援華法案,價值高達五億七千萬美元!這是一筆驚人的財富!然而第二天,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就打臉國民黨,稱「把他們政黨和他們個人利益置於受難人民的利益之上」。而之後蔣介石就號稱要提名胡適這個黨外人士參與總統選舉,這似乎分明就是在努力爭取美國援助以打贏內戰罷了。
然而胡適再後來已經明確參選,蔣介石又該怎麼辦呢?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消息嗎?那就是國民黨的大佬們一番商量之後,還是要求蔣介石參選,為此,蔣介石不得不親自請胡適吃飯,並解釋到「不幸黨內沒有紀律,他的政策行不通」,意思就是:沒辦法,黨員都讓我參選,你就委屈一下吧,並建議胡適自己組建一個政黨。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胡適的反應很平淡,只是說「黨的高級幹部敢反對總裁的主張,這是好現狀,不是壞現狀」,並反對由自己組建政黨,並建議蔣介石分拆國民黨加強競爭。
蔣公您這是先罵黨的不好,在遵從黨的決議,真是「吃黨飯砸黨鍋」的典型。
但顯然,蔣公還是心裡有虧呀,在日記中,他寫過這方面的情況,大意是——當日晨醒後,他曾考慮是否就職,或讓位於李宗仁,自己仍退任行政院長。思考再三,決定退讓,但起床後向「天父」禱告,「天父」默示「進」,蔣介石遂決定不辭。
各位看官,你們怎麼看日記的記載?不管你們信不信,赤血反正是信了。
3.喧鬧的副總統競選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民國竟然將總統和副總統分別進行選舉,這要是副總統和總統政見不合也就好玩了——直到今天,部分非洲國家為了體現團結還這麼幹,收降了反政府武裝就讓其首領當副總統。
也許大家都明白總統非蔣公莫屬,所以都搶著當副總統,光候選人就有6個,分別是孫科、李宗仁、程潛、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這六個候選人中,孫科是蔣介石最中意的,也是國民黨推出的「正派」候選人,李宗仁和程潛實力較強,剩下三個純屬跑龍套的。
為了參選副總統,李宗仁不但拉來了美國人的支持,還不惜與蔣介石翻臉。畢竟身為桂系的首領,李宗仁的職位不過是一個北平行轅主任,按照李宗仁自己的話說這不過是一個「吊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虛職,虛到什麼程度?李宗仁就任「副總統」後,便向蔣介石請辭北平行轅主任一職。蔣介石接受辭職之時,索性也把北平行轅直接裁撤了。
所以,李宗仁參加競選動力十足,為了籌集競選經費,李宗仁、白崇禧都貢獻了自己的部分私產,而凡是以往藉助桂系勢力發財的那些門下故吏,如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安徽地方銀行行長張嶽靈等也都紛紛解囊。桂系起家之地廣西,更是把省政府的大部分公款撥到了李宗仁的競選事務所,以支持龐大的活動開支。桂系在國民黨內和社會中的所有文武官員全體出動,拉票聲勢之浩大弄得蔣介石與他支持的孫科寢食難安。
而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李宗仁竟然將自己的綱領總結為實行民主主義、清算豪門資本、徵用外國存款、實施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戰士授田、保障人民四大自由。結果沒過幾天,整個南京都盛傳一個驚人的傳聞——李宗仁通共!
就在中國解放軍已經做好準備即將大舉攻打錦州之時,副總統的選舉也開始唱票了,經歷了三輪選舉之後,到了1948年4月29日這天,終於只剩下了李宗仁和孫科兩個候選人,唱票的時候場面熱鬧,每唱到孫科的時候,孫派代表就熱烈鼓掌;唱到李宗仁的時候,李派的代表就熱烈鼓掌;當李宗仁的票唱到一千四百張時,孫科和支持他的代表紛紛離開了會場,會場裡只剩下李派代表更加熱烈地掌聲。投票結果是:李宗仁一千四百三十八票;孫科一千二百九十五票。
李宗仁當選國民政府首屆副總統,第一個上門祝賀他當選的是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那李宗仁是否真的是通共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明顯的是,這個進入到副總頭候選第三輪的人竟然在國民黨長江防線被砸爛之際,帶著整個湖南省起義了。
4.最後的貓膩
據李宗仁回憶說「蔣介石早就決定好,就職當天要穿長袍馬褂的禮服出席,卻在典禮前一天,通知我穿一般軍便服即可」。
結果在就職大典上,李宗仁穿著掛滿勳章的軍服出席,站在蔣介石後方時,活像是蔣介石的侍衛或副官,毫無副總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