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中國南方民族的「異味」飲食與逃逸文化

2021-02-22 ECNU人類學研究所

中國南方民族的「異味」飲食與逃逸文化*

吳旭

( 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上海)

摘 要: 隨著農家樂建設深入到南方少數民族山寨,當地特有的一些飲食習俗——即所謂的「異 味 ,「如 野 味 、啖 生 、食 腐 等 ,也 被 卷 入 當 今 的 媒 體 和 民 間 的 話 語 與 交 流 。 歷 史 上 ,歷 代文人學者對這些「異味「的記載和評論絡繹不絕,視之為「 蠻夷」、「異類」的絕好標誌。以逃逸文化為視角,可以發現這些看似「原始落後「的食物系統除了「就地取材」之外,還承擔有重要的逃離國家控制的文化功能。「蠻夷「食物系統通過食物生產、製作和餐食結構上的特有習俗來消解主糧的重要性、樹立與平原國家保持距離的邊界符號、消除餘糧積累等,以達到逃離平原國家控制的目的。

關鍵詞: 「異味「飲食; 逃逸文化; 南方民族

*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 13YJA840026) 的階段性成果。

在南方民族山寨調研農家樂建設的過程中,筆者聽說很多少數民族都有一些奇特的飲食習俗,其 中一些習俗甚至能讓外來人聞風色變、望而卻步。南方民族史領域的學者們曾注意到古代史籍中記載 了不少南方民族的奇特飲食習俗,如臭腐食物、蜈蚣脯、蜜唧、不乃羹、蟻卵醬、牛醬、魚酢、桄榔面、五色 飯、咂酒、鼻飲、以及充當肉食的各種動物等,被稱為「異味「。「異味「之異突出表現在食物資源,尤其 是肉食,種類特別多,飲品食品的製作、味道和享用方式與主流社會的( 即所謂「標準「飲食) 差別大。 在已有的研究中,「異味「飲食已被學者們用社會進化論的視角加以深入探討,被視為人類社會進化過 程中留下的活化石和探索初民社會的窗口。這些被視為人類社會進化活化石的文化碎片,有種類多、 涉及的族群多、橫跨地域寬、持續的歷史時期長等特點。

近年來,以美國學者 James Scott 的專著《脫羈之術》為標誌,研究組米亞山地( Zomia,包括東南亞、中國西南和印度東北等地大片山區) 的學者提出了另一種視角,即「逃逸文化「視角,認為組米亞地 區的山民社會不是古代留下的活化石,相反,山民的社會與文化是其政治選擇的結果,山民的祖先多是 脫離國家的逃逸者,山地文化可以被視為山地與平原( 國家、文明) 協同進化或博弈的產物,是一種 「後國家「現象。以國家為參照物的山地文化具有強烈的逃離國家控制的功能,其中遊耕方式和混合型 生計模式是整個逃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逃逸文化視角的出現有力地呼應了我國楚史專家張正明 早年提出的「文化沉積帶「觀點。

以張正明為代表的中國本土學者在 1990 年代初已經注意到中國有條巨大的「文化沉積帶「。張正 明在《讀書·考古·採風》一文中分析了採風( 田野工作) 對南方民族史,尤其是長江上遊和中遊交接 地區的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性,原因在於這片山地是一條巨大的文化沉積帶,他說「北起大巴山,中經巫 山,南過武陵山,止於五嶺,歷來是逋逃的淵藪。漢藏語系四個語族相互穿插,這裡是它們交會的中心。古代的文化事象,在大平原和大盆地上早就被滾滾而過的歷史大潮衝淡乃至湮滅了,在這裡卻可能還 保存著,所以我把它叫做文化沉積帶。「張正明首次闡明了古代逃逸文化與南方民族之間的重要 關係。

此外,逃逸文化觀也回應了人類學者 Melissa Brown 在武陵山區調查時發現「土家「是後入山的移民對先來移民的稱呼 ,也呼應了 1950 年代的湖南省官方文獻所顯示的在湘西山區,當時的土家還被民間細分為老土家和新土家,因其祖先遷入的時間有先後 。

一 逃逸文化中的飲食

逃逸文化( escape culture) 是美國學者 Scott 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如研究南美洲原住民的 Clastres,研究中國的遊牧族的 Lattimore,研究阿拉伯的遊牧族的 Gellner,研究緬甸山地社會的 Leach) 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思是歷史上的山地族群通過選擇適當的地理位置、生計模式、宗教信仰、親屬制度、交 流方式、認同模式等形成的讓國家化過程變得非常困難的文化。國家化是一種涉及多維度的標準化過程,包括行政上的行政區域劃分、行政級別的建立以及對民眾的編戶造冊,軍事上的軍隊建設和戰爭經驗總結,經濟上的賦稅徵收、穀類農業建設和交通運輸,文化方面的習俗、語言、信仰和交流述說模式的統一; 其中,國家化的重點是稅收,國家在定居、勸農、明晰產權、鼓勵單一作物規模化等方面的措施都圍繞稅收展開,其中開田種稻對稅收尤其有重大意義,因為它能夠把人口和糧食集中並固定在某一區域,極大地方便了國家的賦稅徵取和對國民的監控。

但是人類歷史上逃離國家和去國家化的現象卻長期存在,古代國家出現逃逸人群的原因很多,如 國 家 的 沉 重 賦 稅 、戰爭 、劫掠 、反叛 、分裂 、傳染 病 、人口過 於密集 、生態環境的惡化 ,與政治中心的距離過遠,以及政權的崩潰等等都會導致流民和逃逸群體的出現。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逃逸文化區就是組米亞山區,這個逃逸區從印度東北經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直到中國的雲貴高原,面積達到 250 萬平方公裡,人口有 1 億多,是 9 個國家的邊緣交匯帶世界幾大宗教和宇宙觀的交匯地,擁有無與倫比的語 言、文化和生態多樣性,中國南方的很多民族就屬於組米亞的範圍。

逃逸群體要生存下去,需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 如何抵抗平原國家勢力的滲透、影響和控制,以及 如何防止逃逸群體內部出現階級分化和統治者。按照 Scott 的觀點,逃逸文化是山民圍繞上述兩大要 求做出的政治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其核心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充分利用地理障礙,以國家的需要為參照,逃逸群體選擇遠離國家中心的偏遠山區,選擇偏僻 的溪峒居住,讓國家的人難以到達。

(2) 建設「無抓手「(ungraspable) 的社會,山民社會呈現無首領或強勢首領的狀態(既防統治者從 內部出現又避免為國家提供統治所需的抓手) ,象水母一樣易變的族群認同( 分散、流動性強的社會組 織) ,無文字重口述的文化傳承方式,無規模化的穀類農業區( 防人口聚居) ,文化碎片化( 語言不同、風 俗不同,防文化上的統一) ,豪飲( 消除財富積累和內部階層分化) ,提升國家在徵取人力和物資方面的 難度。

(3) 建設與國家保持距離的認同邊界,阻止或阻嚇外人的深度進入,如使用不同的語言、信仰、儀式,樹立令外人恐懼的「野蠻「形象等,以阻嚇外人、維持認同邊界。

(4) 避稅賦,提升國家徵取物資和役力的難度,這是山地和平原國家博弈的焦點。古代國家最感 興趣的不是 GDP,而是 SAP( 國家可獲取產品 state-accessible product) ,國家選中的產品都具備「特徵明 顯、可監控、可清點、近便「的特點。如果農民住得太遠,徵稅不易,如果作物太雜,成熟期不一,或不易存放,都對統治者無助,故統治者會圍繞 SAP 把地景( landscape) 改造成有利物資徵取的模式。

農業和食物一直是山地與平原國家博弈的重點領域。按 Scott 的說法,理想的國家空間應包括寬 闊 的 平 原 ,齊 全 的 交 通 設 施 ,成 片 的 規 模 化 的 谷 類 種 植 ,定 居 的 民 眾 ,這 種 空 間 布 局 能 為 國 家 提 供 穩 定 的役力、錢財和食物。其中,固定的穀類農業是最重要的基礎( 故古代歷朝都在山地勸農,批判遊耕) , 如水稻農業,能夠把人、糧集中在固定的地域/空間,稻作方式還能帶來合作( 人的集攏) 和社會生活的 標準化( 種、栽、管、收、藏、等農業活動都有很強的季節要求) ,同時因換工( 插秧、薅草、收割等) 和灌溉等活動帶來民眾的互動和社會的整合,出現「穩定的、可靠的、等級化的,有抓手的社會結構「。有這樣的社會之後,國家可以維持政治秩序、收納貢稅或抓人質,農業的統一和標準化能夠導致文化其他方面的 統 一 化 和 標 準 化 ,出 現 相 同 的 農 業 儀 式 、收 獲 儀 式 、治 水 / 灌 溉 活 動 ,相 同 的 知 識 系 統 和 技 術 ,水 稻 農 業也能帶來物質文化的標準化,如農具、役畜、農舍建築,以及飲食習俗的統一。

相反,遊耕( 又稱刀耕火種或畲田,以小粒禾穀和根莖類作物為主的農業) 可以由人單獨完成,其 種、收季節性弱,合作可有可無,人的居住地可以分散,難以形成穩定的社區和可供徵稅的地景 ( appro- priable landscape) 。以被稱為「逃逸作物「之冠的木薯( cassava) 為例,其生命力很強,適合不同環境生 長,尤其在山地傳播快,喜歡新墾地,不怕乾旱和貧瘠,無天敵蟲害,不招引野豬,生長期長,可以留在地 下 幾 年 ,隨 用 隨 挖 ,其 地 面 上 的 植 株 即 使 被 毀 ,土 裡 的 根 莖 也 不 受 影 響 ,用 木 薯 制 成 的 面 粉 可 以 存 放 一 段 時 間 ,其 葉 也 可 食 用 ,不 用 苦 工 ,勞 動 與 食 物 回 報 的 比 例 最 優 化 的 作 物 ,對 國 家 徵 稅 毫 無 裨 益 ,故 有 「戰亂時的主糧「之稱,特別適合逃逸人群,也深為國家痛恨,被罵為懶人的作物、救荒食品和「蠻夷「的食物,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蠻夷「與無法徵稅之間的關係。

南方民族史料中攜帶了大量的有關遊耕、漁獵採集、「異味「等記載,這些信息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就是這些「落後「族群沒有系統化的菜系,有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飲俗食俗。用逃逸文化觀點看,這 正好是山民以國家「標準化「飲食為參照物,設計出一套相反( 即不成系統的) 飲食文化。本文將利用 食材、生食、器具、無主糧、豪飲、臭腐食物等方面的史料試析一下南方民族「異味「飲食所具有的避稅、 阻嚇外人、防內部分層、維持認同邊界等逃逸功能。

二 南方民族的「異味「飲食與逃逸文化

「 異 味 「意 味 著 有 「 標 準 味 「,即 主 流 社 會 的 飲 食 習 俗 。 食 物 人 類 學 對中國主流社會標準飲食的研究已非常多,其中主要特點有「飯—菜「結構,主食( 主糧) 地位突出,有食材的選擇,烹飪的主要方式, 味 道 特 點 ,享 用 方 式 。以食材選擇為例,《黃帝內經》有「五穀為養 、五 果 為 助 、五 畜 為 益 、五 菜為充 「的說 法 ,為食材選擇劃出了一個大致範圍 。 這裡的五穀指穀類 ,包括粟 、麥 、稻 、黍 、稷 、菽 、麻 ,五果指 李 、 杏、棗、桃、慄,五畜指牛、犬、羊、豬、雞,五菜是指各類菜蔬。在食物加工和享用上,則有孔子在《論語· 鄉黨》裡為標準化飲食做的一番評說: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 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正如古代文人所描述的,南方民族 「 其 飲 食 之 異 者 ,鰍 、鱔 、蛇 、鼠 、蜻 蜓 、蝜 、蚊 、蟬 、蝗 、蟻 、蛙 、土 蜂之類為食,魚肉等汁暨米湯信宿而生蛆者以為飲「( 明錢古訓《百夷傳》) ,南方民族在食材選擇、加工等 多方面對上述主流社會的「標準化「飲食進行了消解。

(一) 食材
食物學者 Paul Fieldhouse說當人們有足夠的食物,食物選擇就不可避免,而且選擇還常與人們的身份認同聯繫在一起。南方民族的穀類農業和主糧遠不及中原華人的發達,但其果蔬肉食資源種類卻非常多。清代鄂西山區改土歸流後,前來任職的流官曾發出過「蠻地蔬品奇「的感慨。明人王濟《君 子堂日詢手鏡》載廣西土人「其飲食烹飪,與華人不類。蛇、鼠、山百腳、蚯蚓、蜻蜓、皆以登饌「。民族史 專家吳永章從古文獻中發現南方山區的人肉食範圍很廣,「舉凡山鱉、竹鼠、蛇、鼠、蝙蝠、蛤蚧、蝗蟲、土 蜂、麻蟲、鰍、蜻蜓、蝜、蟻、蛙、蟻卵、山百腳、木蠹、水雞、龍蝨、灶蟲、泥筍、狐、蚱蜢、螽斯、蚯蚓、蜈蚣、蝴 蝶、蟬、蜂蛹、沙蟲等等,可謂『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 。相應的是,在五畜方面,苗族至今流傳著 不養雞的說法,改土歸流之前的土家少有家畜 。

對於逃逸群體來說,食物( 尤其肉食) 資源範圍擴大具有使得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獲取的食物資源,肉食資源的豐富使得人體攝入蛋白質的問題被解決。而且,多樣化的食材也幫助了「華夷「認同邊 界的建立與維護。

(二) 無主糧

食物人類學有把食物進行分類的做法,某一群體的各種食物可按其重要性被分成核心食物和邊緣 食物。在比較了世界多個農業社會的飲食後,人類學者 Sidney Mintz 提出一個 CFL 模型,C 指核心食 物,F 指邊緣食物,L 指豆類。按照 Mintz 的說法,核心食物是存在於所有農業社會,表現為一種或幾種 複合碳水化合物( 澱粉類) 稱為餐食的核心,如歐洲的小麥,東亞的大米、小麥、粟,中東的小麥、大麥,非 洲的粟、高梁,美洲的玉米、土豆,它們作為主食有量大,味道和顏色呈中性( 無鹽、糖、調味品和添加的 顏色) 。這些核心食物絕大部分都是穀類,因為穀類農業的特點有助於國家的出現和維持。中國古 代政治中心區域的主糧有北方的麥粟和南方的稻,烹製出來的飯( 主食) 一般不添加油鹽等調味品。

與此形成對照,南方民族的食物中少有位置如此凸顯的穀類稱為核心食物。南方民族食物資源廣且雜,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食物也特別多,如 薯蕷類、小粒禾穀類,以及大量的野生澱粉,如蕨粉、葛粉、桄榔面。清嚴如熠《苗防備覽·風俗下》載「苗耕男婦並作。山多于田,宜谷者少,燔榛蕪,墾 山坡,種芝麻、粟米、麥、豆、包穀、高梁、蕎麥諸雜糧。「毛奇齡《蠻司合志·兩廣一》載瑤人「種芋菽為糧,截筒而炊「。

南方民族對標準主食( 特點是味道中性,無色彩) 的消解還包括製作彩色飯,如史料中記載的團油飯、青精飯以及還在鄂西山區流行的社飯、立夏飯等 ,這些彩色飯不僅模糊了飯菜的邊界,而且極大地降低了米麥的地位,使得米麥成為可有可無的食物資源。這樣,防止因穀類作物規模化種植帶來的定居 、人口集中、財富積累、社會分層、稅收和國家便無從出現。彩色飯還有助於消解主流社會特有的飯菜結構,建立了另一個重要的認同符號。

無主糧( 水稻) 與遊耕有關,遊耕作物有以下特點: 產量低,喜粗放,適應山地生態環境、不懼旱瘠, 易掩藏( 常和其他野生植物雜草混雜在一起) ,根莖長在地下( 不利稅收,可供挖取的時間跨度特別 長) ,單位價值低等。逃逸文化的作物( 薯蕷類) 與國家偏愛的穀類( 米麥) 形成鮮明對比,帶來不同的 社會結構,不利於人口的集中和社會整合,不利於社會貧富分化,不利於國家的控制和管理。大約從唐 代起,國家對刀耕火種( 畲田、遊耕) 的抨擊頻見於史料。因為畲田的人均回報率高,但單位面積土地回 報率極低,非常不利於國家收稅。故理想的逃逸空間包括: 地廣人稀的山區,耐粗放( 不懼旱瘠雜草蟲 害) 的遊耕作物如薯蕷小粒禾穀類,種植地碎片化,作物與其他各種植物雜陳不顯眼,作物成熟期不一, 而且種植地點不固定( 遊耕) 。遊耕不固定,產量低,人口分散,是一種讓國家頭痛不已、十分理想的逃逸農業模式。

有些南方民族也有水稻種植,但要麼是地理位置特別偏遠,要麼種植的是糯稻而非普通的粘稻。 如苗族「常食糯米,蒸飯捏團,以手掬食「( 清愛必達《黔南志略》) ,「食惟糯米,炊熟,以手摶食「( 清傅恆 《皇清職貢圖》) ,此外侗族和土家族地區的民眾也有很多糯米食品。糯米有耐粗放但產量低的特點,產量低故不利徵稅和聚居人口,抗病蟲害能力強適於遊耕。此外,糯米方便人們以手吃飯,從而建立又一個醒目的認同符號。

(三) 啖生

從先秦到清代文獻記載南方民族生食習俗的絡繹不絕,涉及的族群有今獨龍族、景頗族、苗族的祖先。如《禮記·王制篇》載「南方曰蠻... 有不火食者。「唐代樊綽《蠻書》卷四載蠻人「持弓挾矢,射豪豬,生食其肉。「元代李京《雲南志略》載白人「食貴生,如豬、牛、雞、魚,皆生 醯之 ,和以蒜泥而食「。明 代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載「昆蟲、蚱蜢、蝸蜓之類,夷人皆生啖「。清檀萃《滇海虞衡志》載野人( 今景 頗) 「茹毛飲血,食蛇鼠「。清田雯《黔書》載苗族「牲畜不宰,多掊殺,以火去毛,帶血而食之。「

南方民族用火的知識和技能很豐富,也有蒸糯米飯,燒竹筒飯的辦法,因此有充分理由相信啖生 是一種選擇。

( 四) 竹木器具

遠古時代,人們利用石板燒烤食物,被視為原始炊具的一種。南方民族史料中有很多利用竹炊具 「竹 釜 「的 記 載 ,宋 範 成 大《桂 海 虞 衡 志 · 志 器 》載「瑤 人 所 用 。 截 大 竹 筒 以 當 鐺 鼎 ,食 物 熟 而 竹不熠 「。 陳鼎《滇黔遊記》載「土人以毛竹截斷,實米其中,熾火煨之,竹焦而飯熟,甚香美,稱為竹釜「。食具上,南方民族有「摶飯掬水以食「(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無匕箸,手摶飯而食「( 元李京《雲南志略·諸 夷風俗》) ,「以手掬食,不用箸「( 清愛必達《黔南志略》) 。

古代文獻顯示南方民族擁有象「文明人「一樣的熟食基礎,有用火的技能、有其他的金屬器具如銅 鼓砍刀斧頭等,南方民族多用竹木器具也可以視為一種選擇。

( 五) 臭腐食物

這是南方民族飲食中頗令人恐懼的習俗。筆者在滇西德昂村寨調查農家樂建設情況時,隨行的一 位漢族司機對我們說他活了四十年了從不吃德昂族的食物,因為德昂人有等肉食變臭了才吃的習慣, 以前還有「臭崩龍「的名聲。清代關於南方民族臭食的記載很多,如「黔人好食臭腐物「( 田雯《黔書》) , 仲家( 今布依) 「以牛、馬、雞牲骨,和米糝和之,以作醅,至酸臭為佳「( 田雯《黔書》) ,黑苗「藏肉甕中, 以腐臭為佳「( 傅恆《皇清職貢圖》卷八) ,黑苗「得羔豚、雞、犬、鵝、鴨,連毛置之甕中,俟其臭腐,生蛆而 後食「( 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九) 。臭腐食物之俗在防稅收、阻嚇外人、維持邊界等幾個方面把逃 逸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 六) 以灰代鹽

鹽是人體保持健康的必須物,古代國家對它的控制一直很嚴,是稅收的重要來源。由於產鹽的地方有限,南方民族所居的山區很多缺鹽,山民的對策 是選擇某些植物燒成灰,以灰代鹽。史料載,廣西蠻人「以竹灰為鹽,不事五味「(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十》,苗人「艱於鹽,用蕨灰浸水「( 乾隆《貴州通志·苗蠻》) ,還有蕎灰(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 。學者認為因少鹽,南方民族還普遍「嗜酸味「, 以至於魚肉諸物都可以用酸汁醃製,腐臭食物的流行也跟缺鹽有一定關聯。南方民族找到鹽的替代物,使國家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抓手「。

(七) 飲俗

一是嗜飲,二是鼻飲。古代文獻中有咂酒、藤枝酒,鉤藤酒等南方民族豪飲的記載。唐代詩人白居 易有記載今忠縣一帶巴人的「藤枝酒「飲俗( 「燻草蓆鋪座,藤枝酒注尊「,《郡中春宴因贈諸客》) 。宋陸 遊《老學庵筆記》記湖南辰、沅、靖州蠻飲鉤藤酒。吳永章說有咂酒之俗的族群很多,包括苗族( 清愛必達《黔南識略》,李宗昉《黔記》,吳振棫《黔語》等) 、土家族( 顧彩《容美紀遊》,同治《鹹豐縣誌》等) 、傣 族( 明錢古訓《百夷傳》,吳大勳《滇南聞見錄》) 、壯侗先民、彝族等。學者們已論述過嗜飲與不積糧和 建設平等社會之間的關係: 「苗民...好飲酒宴會...不知積儲。「( 愛必達《黔南志略》卷 20) ,「從聚眾飲 酒的方式中,也還可見人類早期平均分配,共同消費的殘餘痕跡「 。

關於鼻飲的記載也很多,現代學者們曾探討過此俗是否是中土文人的杜撰。據文獻看,鼻飲多出 現在湖南的仡佬與兩廣的俚僚族群中,文獻最早見於《漢書·賈捐之傳》,後有晉宋間人裴淵《廣州記 》,北齊《 魏 書 · 僚 傳 》,唐梁載言《 十 道 志 》等 均 有 記 載 。 宋《 太平寰宇記 · 嶺南道十一 》記 欽 州 俚 人 「食用手摶,水從鼻飲「。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載「辰、沅、靖州蠻...飲酒以鼻。「範成大《桂海虞衡志》載 「南邊人習鼻飲。「朱輔《溪蠻叢笑》載「仡佬飲,不以口而以鼻。「從逃逸文化角度看,鼻飲的阻嚇外人、維持認同邊界的功能無疑是強大的。

三 結語

從上述史料看,「異味「飲食具有避稅、阻嚇外人、防社會分層、建設認同符號的功能,是逃逸文化的 重 要 組 成 部 分 。 避 稅 上 ,遊 耕、無主糧 、食材廣的混 合型食物結構極大地增加了徵稅的難度 ,看 重 單個人勞動的回報率,人口分散居住且流動不定,作物種類多樣化,成熟期有差異,食物( 塊莖塊根) 能久存 於地下,不同的土地類型和定價,家庭模式、工作模式、飲食、居住、服飾、器具,以及各種各樣的穀類、果 類、薯蕷、牲畜、漁獵採集等等讓稅收編目異常複雜,難以跟蹤,找不出大宗作物作為「抓手「。因此,南 方民族地區的文獻多有官員「勸農「的記載。臭腐食物讓食物獲得儲存,有利於南方民族的享用,卻不 利國家的徵取; 嗜飲則避免了糧食的積存,同樣不利於稅收。

在阻嚇外人方面,曾在滇北研究彝族社會的人類學者 Erik Muggler 深入地分析了當地「伙頭制度「 習俗怎樣系統地把外人「堵「在當地社會的邊緣上,以阻斷外人深度接觸當地人 。南方民族飲食習俗 也有阻嚇外人的深度進入當地社會的功能,如食材廣,臭腐食物,嗜飲和鼻飲。明人徐霞客能夠進入當 地人家中,但無法逾越食物上的認同邊界: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載當地人「出火酒糟生肉以 供。餘但飲酒而已,不能啖生也。「這樣,除了有殺外人、放蠱、巫術、獵頭,掠奴,刀箭不離身等名聲外, 茹毛飲血,生食、臭腐食、豪飲、髒食( 傳說在腿上揉擦後或在地上粘灰後再遞給外人) 等飲食習俗讓 南方民族在「華夷「交流中所獲得的「野蠻「形象變得更加豐滿。

在防止族群內部出現分層上,無主糧和嗜飲排除了財富積累和社會分層的基礎,避免統治者從內 部出現。清愛必達《黔南志略》說「苗民...好飲酒宴會...不知積儲「。吳永章說「眾所周知,古代南方諸 族嗜酒豪飲。此俗是在商品交換不發達,不重財富積累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因此,缺乏積存剩餘糧 食的習慣,而把釀酒作為處理當年餘糧的一種重要方式。

人類學家 Valerio Valeri 指出食物禁忌有很強的認同和區分的功能。最近,食物人類學家 Richard Wilk 又論證了「噁心「食物 ( distaste) 也具有建立和維護群體認同邊界的作用。中國南方民族的食 材選擇、無主糧、非金屬器具、彩色飯、生吃、臭腐食物、嗜飲、鼻飲,以灰代鹽等習俗的存在,在餐桌上為外人樹立了難以逾越的邊界,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認同符號和逃逸文化。

原文載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撲鼻的異味
    苗族諺語家菜沒有野菜香,漢族諺語飲食文化的民族間交流有賴於民族接觸,在民族接觸中只有友好往來。才能促使飲食文化的交流。在敵對情緒中對異族飲食多持懷疑態度,而偏見則生發出對異族食物的鄙視。異族之間的婚姻締結與朋友往來是飲食文化交流的基本環境。這些往來伴隨著飲食,伴隨著相互信任。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辮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以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為例,對我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少數民族的辮髮習俗加以介紹。先看南方。就南方近現代民族而言,藏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彝族、傣族、白族等許多民族都有辮髮習俗,這有著大量的民族學材料可引為證,無需一一盡述。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一)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 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發展
    在我們感嘆中華飲食文化積澱之深厚的同時,中國飲食文化的學習者和愛好者也常常對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某種困惑。所以,我們可以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了解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總體歷程,中國的飲食風味特色、民俗風情等。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真可謂博大精深,中國烹飪技藝也得以彪炳史冊、發揚光大。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其他飲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談談並非最後的晚餐:「他界」飲食,許多民族認為,人去世後是要到一個凡人去不到的地方。南方民族多獻祭牛,也有殺馬的,如苗族喪葬就有「屠牛砍馬」習俗。貴州水族在喪禮中忌葷食,但是不包括魚類,民間認為這是遵循老規矩,是為了懷念祖先。
  • 文化 漫談中國民族服飾
    中國的民族服飾,服裝以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著稱於世;裝飾則以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服與飾,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整體,可以說,中國民族服飾既是重要的物質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漢族服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較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 弘揚飲食文化,尋找中國各種美食之貴州絲娃娃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地大物博,文化高尚文雅,各類文化藝術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當然在飲食文化中,它的獨特與精髓也是令外國人刮目相看,甚至還百思不得其解。在中國,由於地理特徵的特殊性,主要分為南北兩個地區,當然在飲食上也有著不同的區別,北方主要農業以小麥,高粱,副業以畜牧業飼養牛羊為主,在飲食上主要以麵食為主,有美味的餛飩,大餅,餃子,饅頭,燉菜和燒烤為主要烹飪方法,如烤全羊,手扒羊肉,東北亂燉為主要特色。
  • 【乾貨分享】中國飲食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伴隨著我們漫長的歷史,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注意:瀏覽以下內容,請自備紙巾,以免哈喇子流到手機屏幕上。】        中國的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一、上古時期        這個階段是夏商周之前歷史時期。
  •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簡述
    一、商周時期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不少詩句反映黃河中下遊人們的飲食文化,周代初期的禮制全書《周禮》記載了與飲食相關的22種官職,書中還出現了「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等飲食的名稱。
  • 趣歷史︱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
    北宋的飲食文化達到「飲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備,無麗不臻」的鼎盛時期,為中國後來的烹飪技藝、餐館規模、服務方式乃至中餐的風格特點奠定了堅實基礎,享譽海內外的豫菜就是在北宋時期漸趨完備,這一時期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豫菜的基礎是北宋東京菜豫菜,是中國烹飪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的符號。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其他飲食文化習俗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繼續談談前面的飲食,半路的午飯亡靈要去的那個世界必須經過很長的路途,而且須步行去,不論去的是什麼方向都需要跋山涉水,歷經許多艱難險阻和考驗
  • 回族的飲食文化
    一般人只知道回族人禁豬,不吃豬肉,其實,回回在飲食方面,是有諸多講究的。在漢族汪洋大海之中,在滲透、融合的過程中,遠者說一千多年,近者說六、七百年,回回民族依然保持著獨特的民族特性繁衍生息,且有所發展,在飲食方面一直保持著獨樹—幟的特色。古蘭經規定:「準許人們吃—切佳美食物,禁止吃汙穢的食物」。中國回族在飲食上講求衛生、預防疾病,受伊斯蘭文化影響非常深。先說說過春節的事。回回也過春節,吃的過年食品,回族與漢族可不一樣。在北方的漢族正月初—吃餃子。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粽子及其他飲食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談談「粑粑」吧,「粑粑」在漢語中又稱為「餈粑」、「糯米粑」等。南方民族的粑粑原始的材料應該是糯米,儘管後來有用其他米料打制的。因為人們把糯米粑粑視為正宗,視為至珍,只在沒有糯米或糯米少的時候才打制其他米料如小米、高粱等的粑粑,而這些非糯米製作的粑粑都是自家食用,作為饋贈食品則要糯米粑粑。
  • 【西部民族】從主糧作物到救荒植物 ——中國南方及東南亞棕櫚類糧食作物式微歷程研究
    【作者簡介】耿中耀,貴州威寧人,博士,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態民族學、民族文化與區域綠色發展;楊軍昌,貴州石阡人,博士,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社會與經濟、民族人口與發展、民族文化與區域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清明節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人在飲食方面對神靈和祖先的態度和做法,也只不過是把人世間的飲食文化延伸到另外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而已。人們給神靈吃好的,目的是祈求、希望神靈在另外一個世界給奉獻食物的人帶來好處,正像人間的飲食能夠建立和鞏固人際關係一樣。人們使用食物來與神靈建立關係、維持關係,這與古代國家之間的納貢和賞賜相同。對神靈和祖先(尤其是遠祖)的食物供奉,可以考察一個民族歷史上的飲食情況,尤其是一些奇異的食俗。要表示對神靈和祖先的良好態度,所供奉的食物必須是合其口味的。
  • 對話「四時應物」策展人吳旭:融入傳統,回歸生活
    吳旭:從我的角度來看,所有設計師都有比肩全球最頂尖群體的強烈願望,為此他們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中國的藝術和傳統文化在設計方面的發展時間還是太短了,尤其是在幾十年前,工業基礎還很不完善的時候,設計服務行業的基礎更加薄弱。發展至今,我們所能積累的東西還是太少了,如果能夠在一個國際化的平臺去交流去學習,我覺得能有更多收穫。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
    遠古時期——火的使用、農林牧漁的產生、陶製器皿的燒制中國傳統飲食發展歷史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
  • 傳承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
    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五味調和的美食觀《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
  • 女市長吳旭赴京任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
    媒體消息證實,四川省資陽市原市長吳旭已赴京擔任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原任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張雁彬已擔任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據中國外文局官方網站11月5日報導,2020中國企業海外形象高峰論壇11月3日在京舉辦,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吳旭出席論壇。此消息證實,吳旭已出任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
  • 中國最著名的7種糕點,第二是南方人最愛,第一代表中華文化
    中國最著名的7種糕點,第二是南方人最愛,第一代表中華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糕點文化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不同的糕點就代表著一種飲食文化,有的甚至都能代表中華文化,我們一起來看吧。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民眾對屈原美政理想的嚮往和追求,為中國各族人民所接受和領悟,同時也促進了民族的文化認同,並且有助於中國各族人民在不斷團結奮鬥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富強。2、桂花糕:桂花糕是傳統的江南小吃,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美味糕點,歷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有各式各樣的美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