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舌坡在海口很有名,是一個土坡,因看上去像龍的舌頭,故而得名。我在這地方住了十四年整,居住的房子就在龍舌坡的最高處,朋友有開玩笑說,我在舌頭上跳舞,其實我是舞盲。
龍舌坡的地勢頗不平坦。從坡的東頭到西頭,有一條窄窄的道,斜斜的坡頂貫到坡底,然後又斜著通到另一頭。道的兩邊儘是高矮不齊的樓房。一樓全是鋪面。賣水果的、賣早餐的、賣五金的、賣日雜用品的、賣音像的,一應俱全。坡頂有個茶店,先後換了好幾家老闆,開張時間有長有短,長不足兩月,短的只有半月,就前僕後繼地一個一個關門歇了業。大家都說是地氣太陰的緣故。老王偏不認邪,接手茶店,也不知用的什麼招,竟把個茶店弄得煞是熱鬧,從早到晚,人來人往,一茬一茬,流水一般。咖啡的濃香味在老遠的地方都聞得到。東頭斜道邊有好幾家飯店,情況跟茶店很相似,生意冷清。文昌人老符下了崗,家窮,跟親戚朋友借了錢硬是把一家飯店要下來,先做早餐,後做快餐,開始幾天門庭也是無人問津,老符擔心生意不好借的錢還不了,成天愁眉苦臉的,正盤算著打退堂鼓,於是朋友過來幫忙,幾乎天天來吃。沒想一周後,把生意帶起來了,且一天天好起來,老符樂的眉開眼笑。生意忙不贏時,老符親自動手,煮伊麵湯、稀粥,在鍋裡加上一點香菜,湯就有不一樣的味道。我搬家後,新家離龍舌坡一裡地,有時也陪老婆到龍舌坡買菜。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去了。那天,家裡來了客,跟老婆去買菜,路過老符的飯店,卻見原來的飯店沒有了,仰見一座六層高樓,一樓還是飯店,正納悶間,看見老符從二樓的樓梯口上下來,滿臉堆著笑,眼角現出幾條淺淺的魚尾紋。原來,六層樓是老符才蓋好半年的,怪不得還聞得到零零星星清清淡淡的油漆塗料味呢。
龍舌坡的東頭有一個燒臘店,名叫吳梅燒臘店。一看就知道店是叫吳梅的人開的。店面很小,不足五平米,店裡只賣烤鴨,生意卻好得不得了。燒烤出來的鴨子黃而不焦,皮脆,肉白,油而不膩,香而耐嚼,恰到好處。也不知如何加工而成,手藝是藏而不露的,反正烤鴨是在家裡弄好拉到店裡來賣的。每天下午,下了班的人在燒臘店外排起了長長的隊,等著買烤鴨回去與家人共享。吳梅也就是個三十左右的女子,個頭不高,長得勻稱,端莊穩重,幹起活來動作麻利,態度和藹可親,一切一剮,分毫不差,正是顧客要的斤兩。吳梅後來去了澳大利亞,聽說在那邊還賣烤鴨子,澳州人也可以吃到吳梅的烤鴨了。龍舌坡的吳梅燒臘店還在,經營的據說是她的家裡人。吳梅出國了,大傢伙還是可以吃到吳梅燒臘店的烤鴨子,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見到吳梅了。
龍舌坡人來人往的,極熱鬧。非常適合做買賣,適合人棲居。這不大的地方住著各種各樣的人。方圓二裡甚至更遠的人喜歡到這裡來,龍舌坡東西兩條道的接合部是一塊約二畝地的平地,幾層樓高的菜市場就巍然聳立在平地上。人們來龍舌坡除了居住在此的人家,大都是衝著龍舌坡的菜市場來,因為龍舌坡的菜市場是海口市內環境整潔、品種豐富的菜市場之一。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菜市場裡穿梭往來,購買所需。星期天,天熱,男人穿著個松松垮垮花花綠綠的島服,女的大都素麵朝天,手裡拎個塑膠袋在菜市場裡逛來逛去,左挑右撿的,南國的氣氛濃濃的灑在菜場裡。
我在龍舌坡居住的時候,曾經有好幾年,龍舌坡一遇雨天,那塊聳立著的菜市場高樓的平地頓時一片「汪洋大海」,水沒過膝蓋。過往的人脫下鞋子拎在手上亦步亦趨地趟過水去。精明的人家踩著三輪車來來回回地運人過河,要錢不多,一回一塊。後來,龍舌坡改造,政府拿錢疏通下水道 ,再也不積水了,坐三輪車過水永遠成為了歷史,只存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從龍舌坡的西頭一路走,行至一百多米處向北拐,是海口的主要幹道海秀大道,交叉著的是五指山路。海秀大道車水馬龍,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四月的海南島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我欣喜的看見,五指山路兩排高高的木棉樹花開得正豔,把個天空燒得火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