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營養,健康生活
歡迎關注西希營養學
2020年4月22日,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這個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
通過行動改善氣候(climate action)
對於每個人來說,一日三餐是和生活最貼近的行動,膳食也正是「個人健康」和「地球健康」之間的重要交匯點。
每天每個人「吃什麼」的選擇都可能在影響地球氣候與環境,如何能吃得「健康友好」而「環境友好」,如何吃能為我們的後代帶來「可持續」的機會。今天在世界地球日之後,西希就來講講如何吃得「雙贏」。
https://www.earthday.org/earth-day-50th-anniversary/
1、世界地球日2020
地球日50年
2020年4月22日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
50年前的4月22日,200萬美國人在議員Gaylord Nelson的倡議和環境活動家Denia Hayes的組織下走向街頭,要求人們、國家和社會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這是美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公共遊行活動。
整個事件的導火索是1969年著名的聖芭芭拉(santa barbara)漏油事件,這是當時美國本土最大的原油洩漏時間,10天之內有8-10萬桶原油洩漏,波及了南加州大部分海岸,對當地的水鳥、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1969年Santa Barbara漏油事件對
水鳥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影響
在1970年的第一個世界地球日,大家就戴著口罩、防毒面具以此來抗議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然是在50年後的今天,當時帶有的「末日預言」已經成真,也不禁讓人唏噓。
1970年第一個世界地球日的影像,人們走上街頭,戴著口罩和防毒面具
來源Getty Image
在第一個世界地球日為代表的環保運動影響下,美國政府建立了EPA(環境保護局),並且通過了多個和環保相關的法規。早期的「世界」地球日僅僅局限於美國,而之後的世界地球日環保運動逐漸走向世界,全球變暖、清潔能源、保護物種多樣性等問題都是世界地球日的主題。
1990年的第20個世界地球日有全球141個國家的參與。在環保運動的促進下,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力圖通過187國的合作延緩全球變暖的進程,把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以內。其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延緩全球變暖以及全球變暖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惡果的重要手段。
2020年第50個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通過行動改善氣候(climate action)
最貼近生活的行動莫過於「吃」,實際上,每個人一日三餐都可以幫助改善氣候變暖和全球環境,下面西希就來介紹「吃」與「環境和地球」的關係。
2、食物足跡(foodprint)
吃對環境的影響
食物足跡是什麼?根據世界地球日官方網站的說法,食物足跡指的是某種食物在種植、加工、運輸和儲藏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包括在這些過程中耗費的自然資源以及釋放的溫室氣體
「怎麼吃」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食物是否易得、不同文化的膳食習慣等等,但是總的目標應該是儘量減少食物足跡。
吃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
吃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呢?
根據牛津大學研究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 [1],食物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1/4。在這些排放中,1/2來自於動物性食物的生產包括畜牧業養殖業等,而牛羊等牲畜的養殖產生的溫室氣體最多。
溫室氣體除了最著名的二氧化碳之外,還有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等。食物生產是全球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的主要來源,而這兩種溫室氣體的變暖能力比二氧化碳更厲害,是二氧化碳的280倍和56倍。甲烷主要是在牛羊消化道產生的,而堆肥和沼池等無氧酵解過程中可以產生甲烷和一氧化二氮 [2]。
食物生產中會產生溫室氣體
MacLeod, M. et al. (2015) OECD Food,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Papers, No. 89,
「吃」是如何影響環境的?
「吃飯」會在哪些方面影響環境呢?
從一粒種子到可以進入我們家庭和餐桌上的食物,經歷的許多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畜牧養殖業也是一樣,從養殖動物、運輸到加工肉類,每一個環節都會在環境中產生「足跡」:
土地使用:從種植耕地到畜牧用地,可能會改變本身土地的用途,破壞附近的生態,比如需要把森林燒毀用作耕地
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溫室氣體,在肥料生產、作物運輸、用電,動物排洩的溫室氣體(甲烷)
酸化:產生二氧化硫、氨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氣體導致大氣及水體酸化,會造成水體和土壤成分變化,進而使作物的生長受影響,使食物的營養成分也發生變化
富營養化:富含氮和磷的肥料導致土壤及水體成分改變,導致生態環境變化,讓很多原本生活在土壤及水體中的物種無法適應,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
淡水使用:灌溉、畜牧養殖、食物加工用水等,佔用了全球大部分淡水
下面這張圖就總結了這一系列過程:
食物的生產過程中每一步都會對環境有所影響
Science 360, 987–992 (2018)
哪些食物對環境破壞更嚴重?
不同種類的食物根據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資源不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同,減少食物足跡需要儘量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食物種類。
食物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即便是同一種食物,不同的培育、生產、運輸、儲存方式會導致「食物足跡」不同。目前的數據還很難具體計算每一種具體食物或商品的「食物足跡」。
但是不同食物大類,如肉類、蔬菜、水果、穀物的「食物足跡」還是相對比較確定的,可以在這些大類中進行對比,比較哪一類的食物足跡更高,對環境影響更大。
肉類特別是牛羊等紅肉的食物足跡是最高的,即便是使用對環境最友好的方式生產的牛羊肉食物足跡也遠遠大於豆類等植物蛋白來源。
而有一些食物,比如來自熱帶雨林地區需要通過毀林而終止的可可豆做成的巧克力,溫室氣體排放就比環境友好方式生產的牛肉還要多。
不同種類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
Science 360, 987–992 (2018)
總體來講,植物來源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豆類等,總體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他的環境影響都要小於動物類的食物。
3、現在的膳食——
「兩敗俱傷」
在過去半個世紀,世界範圍內人們的膳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技術的發展讓糧食的產量增加,讓很多人脫離了飢餓和赤貧,但是同時肥胖的患病率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點。
根據柳葉刀雜誌上的特別報導[2],隨著城市化、超加工食物增多,人們的膳食普遍是一種高熱量、低營養的「低質量」膳食,這些問題在低收入人群中更加明顯。全世界,8億人口營養不良,20億人口存在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同時,2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和肥胖密切相關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也居高不下。
現在的膳食模式,對我們的影響是讓肥胖和營養不良並存。
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容樂觀,現在的食物生產模式下,農業用地佔全球土地的40%,食物生產導致了近1/3的全球碳排放,用掉了70%的淡水,而如果按這種方式發展下去,隨著人口的增加,就在幾十年之後,地球就將無法負擔所有人口的食物生產。
所以,不論是從個體營養的角度,還是地球環境的角度,現在的食物生產方式和膳食模式都是不可持續的。是一種兩敗俱傷的膳食模式,需要改變。
4、「雙贏膳食」——怎麼吃對地球更好
膳食是每個人個體健康和地球環境健康的重要連接,現在的膳食高熱量、高添加糖類、高飽和脂肪含量、高加工程度和高紅肉消耗,這樣的膳食對於人體會造成肥胖和相關的健康問題,而對於環境會導致更多碳排放、土地使用和淡水使用。改變現有的膳食模式,創造一種既對個人健康有益也能可持續發展的「雙贏」膳食,才是未來膳食的方向
達到這一目標,不需要等待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去發起改變,作為消費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出小而有意義的改變。如果大家都改變現有的膳食,那麼市場就會有回應,生產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那麼如何改變呢?在2019年初,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一篇非常具有野心的文章,指導人類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應該怎麼吃才能「雙贏」。
這份膳食指南一方面綜合目前醫學和營養學方面的研究,選擇了目前的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減少慢性疾病風險讓人們更健康的膳食,另一方面,結合各種食物種類的環境的影響,這份膳食也可以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緩解生產食物對地球環境及資源的破壞。
膳食的主要指導如下:
理想的雙贏膳食餐盤看起來應該是這樣的
現在的膳食距理想的雙贏膳食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動物類蛋白和精糧的攝入明顯過多。以我國所在的東亞數據為例,紅肉的攝入是理想的3倍多,精糧的攝入是理想的2.5倍,蛋類的攝入也明顯多於理想膳食,相反地,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類的攝入明顯不足,而豆類、堅果可以提供植物來源的蛋白質。
改變膳食會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呢?
下面的圖就顯示了如果減少膳食中的牛羊類、牛羊肉和奶製品、肉類和奶製品、以及完全素食對各種環境影響的作用 [1]。
減少牛羊肉和奶製品的攝入可以明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土地佔用、水源佔用和土地富營養化。
改變膳食對環境的影響
Science 360, 987–992 (2018)
吃雖然是個人的事情,但是卻會影響到我們生存的環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孩子是不是還能和我們一樣吃到豐富的食物。
西希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為未來做一些事,所以會努力從營養的角度如何尋找一種對自己和後代都有益的膳食。也會持續關注相關的內容。
隨著大家對食物與環境關係的重視,也有很多新的產品推出市場,比如這個世界地球日,多個大型餐飲企業都紛紛推出了「植物來源肉類」產品,並且把這些產品稱為「未來肉」。這些「不是肉的肉」味道如何?營養如何?是否能幫我們解決減少肉類攝入的問題?下一期西希營養學會帶來相關內容,歡迎持續關注
想讓更多的人看見,請點個「再看」吧!
參考文獻
[1] Poore et al., Science 360, 987–992 (2018)
[2] Willett W, Rockstr m J, Loken B, et al. Food in the Anthropocene: the EAT–Lancet Commission on healthy diets from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Lancet 2019; published online Jan 16. http://dx.doi.org/10.1016/ S0140-6736(18)3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