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2020-12-11 魅力故事計

探秘趣歷史,大家好,我是冷知識小宮。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

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小宮覺得簡直想穿越回去,告訴宋朝人,棉花是可以拿來蓋的,拿來保暖的。如果有人能在棉花剛傳入宋朝時,就告訴宋朝人,棉花可以用來保暖,那得有多少人能免受寒冷的威脅呀!

明朝的時候,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天偶然發現,堆在身上的棉花,讓自己很暖和。於是,朱元璋就先讓身邊的人是試著做了棉布。驚訝棉布的好用之餘,朱元璋就讓全城的婦人都用棉花做棉布。從此之後,棉花開始在我國被普及開了。後來,就有了現在大家現在的棉服和棉衣了。說完了有棉花後的宋和明,讓小宮帶大家看看,宋朝以前的人們是如何禦寒的吧?

漢朝的時候,出現了很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朝時,絲綢之路特別的發達。靠著絲綢之路,漢朝把中華特色商品往國外運送了非常多。連著名的羅馬皇帝凱撒大帝,都對絲綢愛不釋手。絲綢是用蠶吐的絲製成的,大家見過蠶絲嗎?蠶絲很細,所以,絲綢是很薄的,一層像薄紗一樣。薄絲綢怎麼能保暖呢?所以只有厚絲綢才能保暖。

黃帝時期,也就是上古的時候,中國就出現了養蠶司。不過,小小的一隻蠶,吐絲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即使枝頭絲綢也是薄薄的一層,像沙一樣,如果想要織一匹厚絲綢,需要大量的蠶,日夜不停地吐絲,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極高。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用絲綢保暖都是富貴人家的專利。甚至,就連普通官商家庭都很難用絲綢保暖,基本上,絲綢的使用是被皇室給壟斷了的。

古代的老百姓都穿什麼呢?在棉花還沒有發明的時候,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只能用麻布,或者是葛布禦寒。葛布和麻布,是用麻的一種植物纖維做成的布,大家在生活中都見過麻繩吧?麻繩特別粗糙,穿在身上,皮膚都會被磨破,怎麼可能會舒服呢?身上披著粗麻布,冬天饑寒交迫的老百姓,穿不暖的日子持續了很久。

除了麻布,古代也會有一些少數民族穿裘皮,也就是現在大家所說的皮草。皮草的確很保暖,但小宮覺得,為了保暖殺死動物也挺殘忍的。還好,現在既不用殺死動物,又能穿到都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棉衣。小宮覺得,要感謝偉大的古今發明家們不懈的探索,保護更多的生靈,也是科技進步的偉大的意義吧,大家覺得呢?

最後小宮想說,縱觀古人的禦寒之物發展史,顯然與文明程度的發展是同步的,了解了古人的禦寒史,就能了解古代社會的工藝水平。小宮每天都會跟大家探秘有趣的歷史,想每天長些知識嗎?快關注冷知識小宮吧!

相關焦點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前言: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生活必需品被子來說,已經從最基礎的棉被衍生出羽絨被、羊毛被,蠶絲被等。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最開始種植是在公元前5-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傳入到中國,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有種。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
  •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度過寒冬?
    棉花是在宋朝之後才在中國廣泛種植並且為人所用的(宋之前並未普及),沒有棉襖、棉被之前,古人在冬天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01 用蘆花、茅草 楊柳絮等填充被子 在《遵生八箋》裡有這樣一句話「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可見蘆花常常被古人用來填充被子,但這種被子質量特別差,「敗絮其中」裡的「敗絮」就是說這些「破」填充物。
  • 沒有棉花,中國古代是怎麼蓋被子的?真相你絕對想不到
    在寒冬臘月,棉被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禦寒工具,我們身上所穿的棉衣,腳上穿的棉鞋,頭上戴的棉帽,讓我們可以行走在冰天雪地而無懼寒冷。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是沒有可以織布填充的棉花的。在沒有棉花的時候,中國古人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 夏天那麼熱,古人都穿些什麼衣服?可能古人比你想像的還要開放!
    而且古代穿衣和現在也不一樣,古代都是比較保守,尤其是女子,肌膚都不能露在外面,那麼古人究竟穿什麼衣服呢?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是從電視劇裡面了解的比較多,認為封建社會都比較保守,古人一般都是穿長袍和馬褂,到了夏天穿這種長衫不得熱死,其實大家都錯了,古人的穿衣風格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膽開放的多。
  • 天氣越來越冷,古人如何禦寒,我們在文學作品中找答案
    現在的科技真發達,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些禦寒設施讓我們不再害怕寒冷,生活也越來越舒服,四五十年前,小孩子們還靠一種擠暖和的遊戲來取暖呢。 那麼再往前,那些古人們該是如何禦寒呢,讓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尋找答案吧! 我喜歡讀紅樓夢,我們還是從紅樓夢中說起。
  • 古代禦寒衣物
    你在北方的暖氣房裡吃雪糕,我在南方的豔陽天裡凍成狗,冬天還真是冷呀,不過現代人不怕冷,出門又是羽絨服,又是棉衣,還有各種新奇的保暖設施,我們在享受著現代文明社會帶給我們舒適的生活的同時,不禁也會想起千年前的古人是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度過寒冬
  • 沒有暖氣的古代,人們如何禦寒?原來從頭到腳都有保暖措施
    現在我們過冬,可以躲進有暖氣、暖風的屋子裡,或是裹上厚厚的衣服。那麼在古代,在沒有這些現代化禦寒方式的時候,古人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我國古代,人們為了禦寒,也是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神器,從頭到腳都可以防護好。腦袋保暖:風帽、抹額、暖耳從五代至宋朝,到了冬天,男子會戴上風帽。
  • 古人過冬取暖的N種方法:絕對出乎你的意料!
    在今天,暖氣和空調幾乎已成過冬標配,但是在這兩樣東西還沒有發明出來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過冬的呢?今天,就跟無邪君一起,去了解一下古人冬天如何取暖的冷知識吧~沒棉花前穿什麼過冬?在沒有羽絨服的古代,人們穿什麼來保暖呢?
  • 霜降來臨,古人的奇葩禦寒術令世人大開眼界!
    下面介紹古人的「奇葩」禦寒法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在沒有統一供暖的古代,普通老百姓用火炕、火牆取暖,可帝王的做法卻很特別:用花椒塗牆。漢代的皇宮設有溫室殿,用花椒搗成的泥塗在四周牆壁保溫,再掛上錦繡壁毯、羽毛幔帳,鋪上豪華西域毛毯,這就是「椒房殿」。後來,「椒房」還演變為皇后的代稱,成為後宮女權的象徵。
  • 古人被子裡的香球(別具特色的「香球」)
    從燻燃到佩戴,香一直體現著古人精緻的生活情趣。不過,應該說香還是屬於貴族階級的奢侈品的。據史料記載,東晉巨富石崇家的廁所都要用薰香,《世主新語》中說,平素崇尚節儉樸素的尚書郎劉寮去石崇家做客,想上廁所了,結果進去一看,裡邊掛著紫色的帷帳,有侍女拿著香囊在裡邊伺候著,趕緊又退了出來,說,不好意思啊,跑到你的臥房去了。而石崇回答,沒錯,那就是廁所。劉寮感慨說,我可用不起這樣的廁所啊。
  • 看看古人的過冬「神器」
    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禦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祖先們想出的五花八門取暖方法,絕對讓你驚嘆。 洛陽地處秦嶺淮河一線,每到冬天,呼嘯的冷風成了標配。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禦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
  • 古代沒有洗衣粉,衣服是不是又髒又臭還特別油?佩服古人的智慧
    我們現代人實在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古代人確實對於化學不怎麼精通,也沒有什么元素周期表,也沒有什么元素周期表,但是你把當時人們的生活想的一團糟,那你就太幼稚了。比如說古人在洗衣服去除油漬這方面,曾經經歷過好幾次產品升級,用過好幾個版本的洗衣小幫手。在一開始古人洗衣服的時候是一個體力活,就是拿著衣服到河邊,拿根棍子拼命敲打,這種方式費時費力,效果還不好。
  • 古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之前學習語文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疑問,古人的文言文那麼難懂,他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之乎者也」一樣的說話嗎?更有甚者想,自己如果穿越回古代去,是不是完全不能交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看的文言文其實也就是古人的書面用語,就跟現在的官方文書一樣,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就是書面用語,要求比較規範,但平時說話誰也不這麼說,古人也是一樣的。
  • 古時候沒有電,那他們一到晚上就睡覺嗎?不,古人也有夜生活
    那麼在古代,沒有電,更沒有電燈可以照明,那麼古人一到晚上是不是就只能睡覺了呢?畢竟他們有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其實不然,古人也是有著夜生活的。古人的夜生活和我們現如今的概念有所不同,他們不同於現代要活動到夜裡11點甚至是凌晨,他們的夜生活是從天黑以後到9點的。
  • 古代天黑了沒有燈,那古人都幹什麼呢?
    一般來說,現代人晚上在幹啥,古人也一樣幹啥,當然要除去那些古代所沒有的黑科技,比如手機、電燈及各種用電設備。人不管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分個三六九,同樣的道理,古人在晚上的活動也要因人而異,比如皇室、王侯將相這些上層社會的古人,晚上的生活可就豐富了。
  • 古人四大喜事之一:「金榜題名時」是什麼榜,為何古人很重視?
    古人講的人生一大喜事,其中「金榜題名時」裡的金榜是指什麼?老百姓常講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大喜事是人生中最歡喜的事,也是古代人常說的四大喜事,但對於這「四大喜事」出自哪裡,很少有人知道。
  • 古人清明節放假七天!5首古詩詞,看古人在七天長假做什麼?
    那麼這七天的長假,古人除了掃墓祭祖之外,還做什麼呢?蹴鞠:草長鶯飛的季節,最適合戶外運動。有的人在蕩鞦韆,那鞦韆在花上悠來蕩去。有人在踢蹴鞠,輕輕的皮球在院子裡飛來飛去。這一天,歌聲此起彼伏,一直到黃昏,吹奏的簫笛之聲一直伴著我們喝完最後幾杯。其實,不關禁火的事,沒有燭火也無所謂,只是因為在外鄉不能回故鄉才使我心情不好。
  • 古代沒有電,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覺?宋朝人表示反對
    眾所周知,電是在近代才運用到生活當中,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電燈泡,也是在近代才發明,古代是沒有電燈泡這樣的照明用具的。甚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古人都不知電為何物。那麼,沒有電的古代,古人的夜生活是怎樣的?是不是一到天黑,就上床睡覺?
  • 古人穿拖到地的衣服不怕髒,是為時尚嗎?讀懂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
    而現代的一些漢服完全沒有這種理念,更多的是追求簡單時尚,高貴典雅,甚至有些晚禮服的意思在內。所以我們很難會看到繁瑣甚至拖地的古代衣裳。可是古人穿衣服很有特點,在影視劇中我們也會看到在一些重要場合,古人都會穿一些特別浮誇繁瑣,同時衣服會特別長,甚至拖到地上的衣服,這就不禁讓人們思索古人沒有洗衣機,洗個衣裳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到河邊用搗衣杵不斷地打,而且這種是非常傷衣服的,所以古人衣服是很少洗的。如此一來拖地不是更容易髒嗎,那他們到底是為什麼將衣服拖到地上,這是為追求時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