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南】西南,地處三江匯流處,歷經歲月風華的洗禮,擁有百年海關、百年鐵路、百年郵局、百年水文站、魁崗文塔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物。一村一隅,皆可見文化沉澱,宗祠廟宇、舉人進士、革命烈士……無處不是動人的文化故事。話別滄桑,我們繼續追尋「文化西南」的魅力。
三水人傍水而居,歷來對水懷有敬畏之心,也在水邊修建了不少的廟宇,以祝願水上討生活的人們和往來船隻平安順利。北江大堤西南段,新風路盡頭,屹立著一座大多三水人都知道的廟宇——西南武廟。西南武廟又稱關帝廟,是廣東省文物建築裡現存規模比較宏大,保存較為完好的關帝廟。
武廟牌坊。(來源:三水區檔案局)
西南武廟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後來幾經修葺、擴建,現在除山門被拆毀外,石牌坊、前殿、聚寶閣、香亭、後殿等主體建築保存完好。廟宇坐北向南,中路三間三進,現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門前那對屹立了一百多年的石獅,身高1.7米,身長2米,威武雄壯的身型在廣東省內也十分罕見。
相傳,這對石獅還有過一段「古」。20世紀中期,武廟除了是街坊們上香祈福的地方,還是重要的文化娛樂場所,其門口的一對石獅子也陪伴街坊們經歷了多年的風雨。當時,有人試圖砸掉那對石獅子。街坊們不忍心石獅子被毀,便合力用磚頭將一對石獅子團團封住,使其從外面看起來像一個橋墩。這對石獅子因此順利逃過一劫,得以保留至今。
武廟門口一對大石獅子。(來源:三水區檔案局)
這對石獅底座的雕刻也十分值得說道一番。雄獅墊座左幅雕著一隻鵲、一隻鹿、一隻蜂、一隻猴子,乍一看好像沒什麼意義,其實是取了「鵲」「鹿」「蜂」「猴」的粵語諧音,表達的是「爵祿封侯」的意思。而雌獅墊座的雕塑則有:「幅(福)綬(壽)雙錢(全)」「鵲(爵)獸(壽)青松」,看起來栩栩如生,讀起來趣味盎然。
武廟內的中殿整齊豎立著兩根著名的盤龍柱,由兩個石雕外國小人託著,石柱上雕刻著飛龍,宏偉華麗,藝術色彩極其濃厚。後殿裡,朱紅色的頂梁、屋梁鮮豔出彩,鬥拱是金燦燦的,映襯得整個後殿金碧輝煌。後殿上還蓋了精緻的綠色琉璃瓦,頂部正面雕刻的桃園三結義、仙鶴等圖案栩栩如生。後殿的天井處兩側還有兩處灰雕,長約1米的石板上雕刻有人物和門窗,處處凸顯中國雕刻技藝的精湛。
託著盤龍柱的兩個石雕外國小人。(來源:三水區檔案局)
除此之外,武廟也是街坊們休閒娛樂的好地方。作為曾經的商業旺地,武廟周圍人流絡繹不絕,各行各業興旺發達,當時連修建武廟的資金也是由西南各行業捐助。早在20世紀初,武廟除了是兒童樂園,還是三水人最早的「劇院」。那時候,武廟口經常有人搭棚唱大戲,戲臺前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看戲的觀眾,熱鬧非凡。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武廟承擔著不同的職能。1932年,警衛隊駐軍武廟,保護三水人民的平安。新中國成立後,武廟幾經修葺,得到進一步活化,並曾作為縣總工會和工人文化宮所在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活動。
如今,位於北江邊的武廟仍常常吸引人們造訪,古樸的建築不僅珍藏了三水人的舊時記憶,也承載著三水的歷史文化綿綿延續。
文:佛山新聞網嚴婉明、麥燕文
點「在看」,並轉發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