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2020-12-14 華太師

唐朝的統治者李氏家族是鮮卑化的漢族人,也流有胡人的血脈,因此他們的習性裡帶著對武力的熱愛,對騎射的追捧。唐朝建立之前,靠的也是四處南徵北戰才能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中勝出,因此唐朝對於武力的崇拜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再加上唐王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各種文化都能在唐朝健康發展,於是這股從王室發起的軍功崇拜文化就此在唐朝生根發芽,並且為武廟的建立開了先河。

一、唐朝武廟最早起源於個人對太公的崇拜,起初建立太公廟,設立「十哲」,漢代將領張良為陪祀,安史之亂爆發後,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

姜尚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在武王伐紂時出謀劃策,幫助武王滅絕商湯以及建立西周王朝,功不可沒。

因為周武王分封時將齊地分給了他,齊國稱他為太公,因此才有了姜太公這個名號。唐朝武廟的來源正是出自於對於姜太公的個人崇拜。

雖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姜太公進行立廟祭祀的事件,但是那時的祭祀只是個人或者部分群體的行為,遠遠不及作為唐朝國家層面的祭祀大事的重要程度。

在唐朝早期,對於姜太公的崇拜也只是個人行為,而祭祀時涉及到姜太公,也只是因為他作為股肱之臣隨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身旁,屬於在祭祀先王時不可冷落的配角。

但是由於唐太宗對於姜太公的崇拜,在貞觀年間,他下令將其移出周王祠,並在當年他垂釣的地方立祠修廟。

儘管這是皇帝的旨意,但是仍然是皇帝的個人行為,和國家祭祀完全無關。等到唐中宗時期,他下令在洛陽和長安都建立太公廟,這是唐朝第一次在國都建立太公廟。在唐玄宗時期,已經演變成都城、洛陽和各個都城都需要配置一個太公廟。

在《新唐書》曾記載開元時期太公廟的情形

「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日引辭於廟。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唐朝太公廟的配置,漢代將領張良乃是陪祀,仿照孔廟也選出古代十位有名的將領作「十哲」。

和文廟孔廟的祭祀禮儀已經趨同,並且將領在發兵出徵之前,必須辭別太公廟。這就已經在軍事層面上將太公廟的祭祀活動看作最高的宗廟禮儀。

之後大唐國禮《大唐開元禮》編修完成之際,唐玄宗下令將太公廟祭祀提升至國家祭祀,完善了國家的祭祀制度,以表示國家文武並重之意。

這標誌著武廟祭祀制度開始形成,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之後武舉人在參加考試之前必須祭拜太公,和儒生祭拜孔夫子一樣,通過規定來引領未來即將成為武將的舉人們的價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時,唐朝朝廷遲遲不能平息叛亂,朝廷上下需要安撫人心,同時也迫切地希望得到軍事上的支持和鼓舞,因此唐肅宗下令將姜太公冊封為「周成王」,和早在玄宗時就已經曾封為「文宣王」的孔子相對應,將太公廟改為周成王廟,歷史上稱之為「武廟」,這就是武廟這一名稱的開始使用。

孔子就是「文聖」,姜太公就是「武聖」,兩個宗廟的祭祀儀式也大致相同,表現國家文武並行之道。而在武廟當中陪祀的「十哲」都是歷史上的立過赫赫戰功的將領,但是各個時期的將領都不盡相同。

二、儒家思想在唐朝作為主流思想,在太公廟改為武成王廟之後,武廟受到打擊,最終武廟中只可以供奉姜太公以及張良

因為自漢代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方針使得儒生一直是朝廷裡的一大中堅力量,因此在唐肅宗下令將太公廟改為武成王廟時,儒家學士們感到了威脅,覺得需要維持儒學的正統地位,於是當時擔任太常太卿的於休烈予以反對,懇請皇帝收回成命。

在《新唐書》中記載了他當時反對的理由

「秋享漢祖廟,旁無侍臣,而太公乃以張良配。子房生漢初,佐高祖定天下,時不與太公接。古配食廟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誼無配享。請以張良配漢祖廟。」

雖然當時於休烈官位甚高,而且那個官職對於立法制度也十分有話語權,但是當時正值多事之秋,並且國家正是需要強盛武力的時候,因此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相反第二年唐肅宗甚至提高了武廟祭祀的規格。

等到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結束之後,武力的需求開始下降,太公廟德不配位的話題再次重新出現在朝堂之上。

在唐德宗期間,一批大臣表示太公廟裡的「十哲」和太公之間並沒有任何的師徒關係,這和孔子廟裡的「十哲」則大不相同,因此要求撤銷這些武將「亞聖」的稱號,武廟中只可以供奉姜太公以及張良。

為了平息文官們的憤懣,因此唐德宗作出了妥協,採納了儒家朝臣們的意見。

在兩年之後,關於武廟的爭議話題又再度重提,並且這次反對武廟的力度比上一次要大得多。這次文臣們的要求是去除姜太公武成王的稱號,仍然稱其為太公。

因為他們認為姜太公只是兵家將領,不足以稱王,和孔聖人相提並論。另一部分大臣則表示,姜太公乃是殷朝的官員最終卻投奔了周朝,此等懷有二心之人如何堪稱天下的武聖,恐怕重用太公武廟會招致天下忠義之士的不滿,甚至有些官員要求廢除武廟祭祀的制度。

雖然也有武臣表示太公乃是追隨大德大義,並且文武乃是出自同宗,無需分出個高下。但是由於文臣群情激昂,武將們也不肯答應,最終唐德宗還是採納了第一個更為溫和的上諫,將武成王的稱號摘除,將武成王廟改為太公廟,並且把太公廟的祭祀規格下降了一級。

這次的文武爭鬥不免有幾分文臣們想要打壓武臣的嫌疑,同時武廟祭祀和武將乃是一體的,因此武廟的地位也因此有所下降。

等到唐朝末期,唐朝皇帝將都城遷到了洛陽,同時再度提高了武廟的規格和給予太公武成王的稱號,但是那時的唐朝已經的風燭殘年,怎麼談何振興武宗。

三、在唐朝時期,為何姜太公會被推上高潮?以至於發展到為他立太公廟

關於姜太公被唐朝崇拜的原因可能有兩點原因。第一因為道教的創立者老子姓李,而唐朝的皇室都姓李,因此唐朝皇室便極度推崇道教,想要神化自身和祖先。而姜太公則被視為是道教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因此李朝的人崇拜姜太公。

第二項原因就是姜太公是第一個輔佐君王登上皇位的了不起的人物。他兵法用得出神入化,但同時也是謀略大師。

他並不僅是仰仗著行兵打仗在西周獲得如此地位,不僅僅局限于帥才,同時更加是一位了不起的軍師,還可以輔助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

其實中國人一直就比較崇拜這樣的人物,因此諸葛亮才會得到那麼多人的喜愛,但姜太公要遠遠高於諸葛亮的地位,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首位這樣謀略型的人物。

而且姜太公還是中國兵法的鼻祖,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評價道

「後世之言 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這意為後世人們的兵法全部都是來源於姜太公。根據《隋書》記載,姜太公所寫的兵書多達數十種。在《新唐書》中曾經寫道

「貞觀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磴溪立廟。」

這就表明一開始姜太公立廟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在兵法之上的成就,隨著唐朝人對韻姜太公更加清晰的認識,對於他的才能更是讚嘆不已,這份個人崇拜不斷地加強,再因為皇室對於姜太公的推崇和戰亂的危機,才使得對於姜太公的崇拜不斷攀升,最終直至頂峰,使之稱王立宗祠。

太公廟雖然一直有爭議,但是姜太公的地位總的來說,並沒有什麼動搖。但是其座下的十哲變動就十分頻繁。

十哲中的「亞聖」是張良,他的地位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相傳張良習得「太公兵法」,在後世看來是直接繼承了太公的衣缽,並且發輔佐了漢高祖劉邦繼承大統,因此不那麼遭人非議。

諸葛亮也是一樣,因為他輔佐了蜀國劉備,最終使得他登上皇位。這兩位都是謀略型人才,因此更加得唐朝人的青眼有加。

而像之前的白起、韓信等曾經位於十哲但是後來被刪除的人物,就是因為他們不過是帥才,只會行兵打仗,對於治國理政則是不大靈通。在唐朝人心中,只要稱得上是經國之才、國之棟梁的謀略型人才,輔佐帝王千秋大業的才能位於十哲之列。

之後的宋朝在十哲人選上,比唐朝還多了一個考慮因素,那就是道德因素,因此像白起這種坑殺了趙軍四十萬的殺將是萬萬進不了十哲的。

參考歷史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唐朝設「武廟」供奉歷代名將,「武廟十哲」是哪十位名將?
    導語:唐玄宗設武廟,專門供奉歷代名將,最初供奉的除主祀太公望以外,其餘還有十大名將,是哪十位名將呢?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為武廟的開端,其中供奉十一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以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十哲中張良為副祀。在中春(古代節目,農曆二月十五)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 昌樂營丘古城村姜太公廟
    呂尚,姓姜名尚,又名牙,故亦尊稱為姜子牙,在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中,功顯名赫,被周文王立為師,故呂尚又得太公望、師尚父等尊號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隋末唐初,天下戰火紛飛,人們渴望能夠出現一位能夠解救天下黎蒼生於水火之中的英傑,於是乎,人們想起了那位輔佐周武王建立周王朝,被歷代君王尊奉為「武聖」的姜太公呂尚。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後登基即位,不久便因突厥入侵,被迫籤訂了《渭水之盟》,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稱為呂尚的化身,並且建立了太公廟,開始尋訪天下賢才輔政。
  • 武廟十哲都有誰?
    據《舊唐書》記載:」開元十九年,於兩京置太公尚父廟一所,以漢留侯張良配饗。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拜將帥亦告太公廟。
  • 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姜太公的歷史形象及其人格神崇拜
    不論是武王與太公共同立下太誓(即《尚書·泰誓》),還是太公一人的勸告竟能壓過佔卜和群臣的反對聲,都足以說明呂尚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如何,而司馬遷也寫明太公在武王伐紂的大規模行動中出謀居多。 滅商以後,天下歸周,而作為功臣,太公封到了齊地。
  • 供奉18位名將其中有12位是中國人,越南武廟為何如此設置?
    武廟的歷史源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供奉十一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以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十哲中張良為副祀,在中春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這是武廟的正式形成。
  • 海豐黃羌丨羅輋東坑將鋪建姜尚太公文化廣場,多少由您出心
    為進一步弘揚太公文化,發展太公神聖事業,理事會集體商議並經太公恩賜三筶連準,決定於今年秋大面積高厚度水泥鋪築廣場,栽植觀賞性強價值高園林樹木,更多建設附加便民設施工程,推進太公文化廣場建設事業,打造靚麗文化名片太公文化廣場
  • 太公釣魚
    後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於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於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姜子牙就這樣釣了兩年魚,72歲時,機會來了。當時姬昌(前1231年—前1135年)因想推翻商紂王的暴政政權,急需要得力的助手。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
  • 齊國的兩位「齊太公」:各自建立一個齊國,名氣卻是天差地別!
    而到了戰國時期,則是田氏齊國和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楚國這六國相抗衡。在此基礎上,齊國歷史上出現了兩位「齊太公」。對於這兩位齊太公來說,各自建立了一個齊國。不過,這兩位齊國的開國之君,在名氣上可謂是天差地別。齊太公(姜子牙)一方面,就第一位齊太公,也即姜子牙,無疑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 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裡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在琳琅滿目的漢晉碑刻中,《齊太公呂望表》以其記錄的史實與書法藝術,而處於顯赫地位。尤其是隨著金石學在清代的興盛,《齊太公呂望表》廣為傳拓,名望走向鼎盛。  《齊太公呂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縣令盧無忌所作,以頌揚其祖呂望的功德。呂望,又稱呂尚、太公望、姜太公、齊太公,是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屢出奇謀的大功臣,受封於齊國,故稱齊太公。《水經注·清水》記載,東漢之時,汲令崔瑗已立太公碑,並設置祭祀的壇場。逢東漢末、三國之亂,壇場廢棄。盧無忌認為他是呂望之後,所以恢復壇場,刻碑紀念。
  • 古有西周姜太公 今有西岐太公醋——東西方醋文化和西岐太公醋莊大...
    姜子牙姜太公當年輔佐武王帶領西周大軍攻破殷都,殷紂王登上鹿臺自焚而亡。 西周克商立國後姜太公發榜封神,當他宣榜到三百六十五時怪將張奎回答「領封」,姜太公一驚直呼「哎呀我的醋罈神!」以後累朝累代關中農村人做醋時,都要貼上紅色的「姜太公在此」以示」對醋神姜太公的信仰崇拜。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以此和文廟(孔子廟)相對應。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唐朝最早立武廟,是平定安史之亂後,一要對平叛將士論功行賞,二要對那些安史降將盤踞的藩鎮加以籠絡,因此唐朝才設立武廟,通過褒揚歷代名將武之忠義,以示朝廷對武將的重視,從而穩定唐朝各地的藩鎮將領。
  •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據說是中國先秦時期著名的黃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
  • 關公忠義精神與軍神戰神崇拜
    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 自從北宋開始,關公又取代了唐時軍隊的毗沙門天王,成為軍隊的主神。秉承宋、元遺風,明代軍隊非常尊崇關羽,一直流傳著關羽顯神助陣的神話。比較早期的是載明太祖夢關羽邀「陛下鄱陽之戰,臣舉陰兵十萬為助」。
  • 太公生日
    「太公生日」是各村各寨瑤族人民的一個重要節日。「太公生日」並非家裡老太公的生日,而是來到村寨的先祖的生日。
  • 【營丘論壇】齊太公稱謂之別
    姜尚、姜子牙、姜飛熊、師尚父等等,現代人不論用哪個名字,都知道他曾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興周,被首封到營丘建立齊國,推動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但關於這個人的這些稱謂都有其時代特徵和歷史內涵,應予以甄別,尤其是歷史稱謂不可混淆。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