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姜太公的歷史形象及其人格神崇拜

2020-12-11 騰訊網

姜太公,商末周初人,姓姜氏呂,名尚字望,俗稱「姜子牙」。民眾口中的太公,時而是輔佐文武王、管理齊國的傑出政治家,時而是溪邊垂釣等候明主的老年隱士,時而又是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管理封神的人中仙,繁多的名與號,暗示出他所擁有的多面的形象。作為中國古代的一位知名人物,姜太公不僅本人有過輝煌的一生,也在後世發展出「武神」和「封神」兩種類型的人格神崇拜,正應了蘇軾在《禱雨磻溪文》裡所說:「夫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非公其誰當之!」

出身寒微的帝王師:姜太公其人

現今我們能找到的最早涉及姜太公的文獻記載,是《詩經·大雅·大明》。這篇關於周朝開國歷史的敘事詩在談到牧野之戰時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其中,「師尚父」是對姜太公的尊稱,而「時維鷹揚」則表現了身處威風凜凜的伐紂軍隊,太公的驍勇之姿有如奮飛長空的雄鷹,格外引人注目。從這些詩句來看,姜太公應該是周武王陣營中一位重要的軍事家或將領;而他身上作為武將的這一面,將會得到後人的崇拜。

明萬曆刻《三才圖會》太公像

我們都知道太公有非常多的名稱、名號:呂尚、呂望、姜尚、姜子牙、太公、姜太公、太公望、師尚父,那麼彼此之間如何辨別?事實上,光是這些名字就能向我們講述不少關於太公的生平。

首先,「姜」是太公的姓,「呂」則是他的氏。先秦人姓、氏兩分,「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姓是用來標示共同血緣關係的,而氏則是用來區分從同姓宗族分化出去的各個父系族群。同時,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我們在早期文獻中基本看到的都是「呂望」、「呂尚」,而不會看到「姜尚」這樣的叫法。

「姜」這個姓格外值得討論,因為相傳該部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說文解字》稱「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由於姜水與姬水相去不遠,姜姓部落就經常與黃帝後裔、姬姓部族(周朝君主便姓姬)通婚。姜姓原本居住於西方,是古代遊牧部落羌人的一支,但很快就分離了出來,較早開始發展農業,並且不斷向東遷徙。長期以後,姜姓人就在今河南、山東等地建立了齊、許、申、呂、萊等國。因此,「姜」表明太公是龐大的姜姓部族的一員,「呂氏」則表明太公的祖先過去被封於東方的呂國,因此他的籍貫應該就在此地。

其次,「太公」、「太師」、「師尚父」等,不是他擔任的官職,而是周人(特別是齊國人)對他的尊稱。《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稱「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太」字在先秦均寫作「大」),劉向《別錄》裡把「師尚父」一詞解釋為「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稱也」。可見,用所謂「公」「師」「尚」等字來稱呼呂望,都是出於對他的崇敬,所以當我們使用「姜太公」來具體指稱這一歷史人物時,其實隱含了一種讚美的意味。

最後,關於廣為人知的「姜子牙」,這個名字大約是後人的一種誤傳。《史記索隱》引譙周稱太公「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司馬貞自己則修正為「蓋牙是字,尚是其名」;然而縱觀先秦文獻,找不到一處稱太公為「姜牙」的記錄,所以「姜子牙」極有可能是漢以後的一種傳說、訛誤,與史實不符。不過有趣的是,恰恰是不合史實的一個名字在後世最為流傳。當然,這並不代表「姜子牙」這個名字就毫無意義,它是太公事跡傳播數千年的一個結果,代表了後人的新造和想像。

由此看來,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氏呂、名尚、字望(一說名望),死後被尊為「太公」或「師尚父」。這些名稱足以說明呂尚在周朝享有極高的地位,那麼他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姜太公像

雖說姜太公的祖先因有功封於呂國,但是「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經過這麼多年的繁衍,到了呂尚一代大概已經沒有什麼政治資本了,從貴族降為平民,而他似乎又出生於一個特別貧困的家庭,所以只能四處奔波、謀生。結合戰國到漢朝的文獻來看,姜太公在遇到周文王之前可謂貧苦至極。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篇稱:

呂望為臧棘津,戰監門萊地,行年七十而屠牛於朝歌,興而為天子師,遇周文也。

《戰國策·秦策五》:

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尉繚子·武議》:

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過七十餘而主不聽,人人謂之狂夫也。

《離騷》: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韓詩外傳》卷八:

太公望少為人婿,老而見去,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磻溪。文王舉而用之,封於齊。

《說苑·尊賢》:

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

這些記載告訴我們,呂尚年輕的時候似乎因為家裡過於貧窮,只能出外到妻家做贅婿(「人婿」「臧」),結果年紀較大以後卻被老婆掃地出門(「逐夫」),只能重新回到呂氏家族;他似乎在商朝首都朝歌的市場上當過屠夫,揮刀切肉,當街叫賣;他似乎又在棘津當過食品小販(「賣食」),但是賣貨能力也不怎麼樣;此外,他似乎還一度在旅店裡當服務員(「迎客之舍人」),也做過地位卑下的看門人(「監門」)——如今已無法考證太公是否有過全部這些經歷,概而言之,屠夫也好,小販也罷,都意在說明他早年極其窮困潦倒。

當然人們都相信,太公並沒有畢生窮苦,而是在七十歲那年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也就是得到周文王姬昌的重用,之後一舉立下了輔佐文王興邦、武王伐紂的赫赫功勞,成為周王朝的開國功臣。至於貧寒如呂尚是如何躋身於文王集團的,人們大約還不明就裡,因此便出現了「太公垂釣」的傳說。《呂氏春秋·孝行覽》稱:

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後世廣為流傳的、隱居垂釣以候明君的太公形象就在這個時候初具雛形。

把上面的諸多材料整合到一起,就得到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姜太公傳記:《史記》中的《齊太公世家》。司馬遷當然是在廣採眾多史籍和各方傳說的基礎上寫成的太公傳記,但由於它是一篇完整連貫的敘事作品,因此就成為人們了解這一歷史人物時最值得參考的文獻。

明弘治刻本《歷代古人像讚》太公題跋像

按照司馬遷的表述,太公呂尚是東海邊上的人(具體是哪一處沒有說明),他的祖先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在夏朝就受封呂、申兩地,並在此創建了姜姓的國家。然而到商朝以後,呂國和申國都漸漸衰落,因此有些呂氏後代就淪落為庶人百姓,而太公就是其中的一人,因此「呂尚蓋嘗窮困」。

至於太公是如何被彼時仍為西伯侯的姬昌所發掘的,司馬遷給出了比以往更為詳細的敘述: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這一段顯然是在「太公垂釣」故事的基礎上擴寫而成,並加入了佔卜、預言等元素,從而讓太公與文王的初遇顯得更富傳奇性。

或許是出於「寧信其有,勿信其無」的治史態度,司馬遷還根據其他材料提供了太公遇文王的另外兩種故事:一種認為太公曾做過紂王的臣子,但因不滿暴政而離開,之後四處遊說諸侯,但沒有君主願意接納他,最終西行去了周國;另一種故事則認為,當姬昌遭逢牢獄之災、被紂王囚禁在羑裡的時候,他的手下散宜生、閎夭二人就去向呂尚尋求幫助,而呂尚聽聞姬昌賢明,所以就與二人一起搜羅各種美女珍寶,進獻給紂王,從而把姬昌贖出來——呂尚究竟是如何進入周文王集團的,司馬遷自己也沒法確定,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投奔周國的呂尚一定地位顯赫,做了文王、武王的帝師。

歸周之後,太公成為文王手下最重要的謀略家,他與文王一起謀劃如何推翻商朝的暴政,提供了許多兵權與奇策,使得周國國土大增,所以司馬遷說後世談論兵法時都會把他追認為祖師爺。文王駕崩以後,武王即位,集合了一個新的領導團隊,而太公在裡面扮演了一個主謀和總指揮官的角色:

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幹,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

這裡「左杖黃鉞,右把白旄」的毅勇形象,和《詩經·大明》裡的描繪非常接近。不論是武王與太公共同立下太誓(即《尚書·泰誓》),還是太公一人的勸告竟能壓過佔卜和群臣的反對聲,都足以說明呂尚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如何,而司馬遷也寫明太公在武王伐紂的大規模行動中出謀居多。

滅商以後,天下歸周,而作為功臣,太公封到了齊地。此時的太公又憑藉出色的治理能力使齊不斷發展壯大: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齊國是姜姓部族建立的國家,同樣是東海人的姜太公自然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於是能夠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為齊成為大國打下了堅實基礎,「以太公之聖,建國本」,而嚮往齊國大國風範的司馬遷,也毫不吝嗇對於太公的讚美之詞。

總的來看,早期的姜太公主要呈現的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於一體的開國功臣形象。他儼然成為皇權制度下的一個典範,寄託著無數文人的政治理想。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太公身世的模糊性也為後世的詮釋與想像敞開了空間。

昭烈武成王:武神崇拜的歷史

作為周王朝的重臣,姜太公自然很早就成為了人們崇拜的對象。我們如今可以考證,最晚在東漢時代,就有了祭祀太公的現象:《魏書》和《水經注》都曾記載,在汲郡的東北就有一座太公廟,廟前碑文表明此廟是東漢人杜宣、崔瑗等人所建。而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官府開始明確下令在傳說中呂尚垂釣地磻溪建立太公廟,而官方的加入顯示了太公祭祀正不斷興旺。不過這個時候,人們對太公的崇拜似乎還缺乏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似乎只是把他當作一個遙遠的先祖來奉祀。

山東省淄博市姜太公祠

然而,到了唐代開元十九年,太公信仰突然「升格」,因為朝廷下詔要求在兩京建太公廟,並且規定了明確的祭祀時間與禮制,《新唐書·志第五》記載: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日引辭於廟。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

不僅武舉人應考要先去拜謁太公廟,而且軍隊出師、任命將領當日也要前來參拜講話,甚至連張良這樣的一代名臣也只能當他的從祀。可見,從這時起,姜太公呂尚就正式進入了國家級的祭典,而他的角色也被樹立為「武神」、「軍神」,太公廟因此就成了國家欽定的武廟。這種出人意料的崇拜到了唐肅宗時期甚至不減反增:

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晶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所謂十位良將,都是歷朝歷代大名鼎鼎的軍事家,比如孫武、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等等;然而他們在國家大典中卻不能擁有自己獨立的祭祀場所,只能當作太公的「配享」,也就是從屬於太公的身下來享受人民的祀奉(該廟制後來成為元雜劇《十樣錦諸葛論功》的題材)。配享常見於帝王宗廟以及孔廟,比如顏回就從祀於孔廟,又如張良按照傳統就應從祀於漢祖劉邦廟,而姜太公之所以能擁有超高的祭祀規格,就是因為他被追封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相對應:在一個以儒為尊的帝國裡,孔子的地位無須贅述,而一個文王的大臣竟然能夠與千古聖人平起平坐,享受同等的祭祀。表面上,這種事在當時的士大夫眼裡簡直不可思議。

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墓

當然,太公信仰的升格絕非空穴來風:「武」對「文」,「武成」對「文宣」,從名字上來看,為太公追加的封號有意識地在與孔子的封號相對應;既然孔子形象及孔廟(等於國家的文廟)祭禮象徵著文官的體制性地位,那麼反過來,武神崇拜的升格,也就是在禮制層面上對軍人地位的肯定。對此,宋人周翰就看得很清楚:

昉自唐室,崇祀太公。原其用意,蓋以天下雖大,不可去兵;域中有爭,未能無戰。資其佑民之道,立乎為武之宗,覬張國威,遂進王號。

隨著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在初唐走向崩潰,民眾越發不識弓槍,因此武則天創立了武舉制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武人的價值;而到了安史之亂後的肅宗時期,四處徵戰、安邦定國的武將對於朝廷的重要性已經遠遠高於安史之亂前,所以就不難理解肅宗為何下詔追加隆重的「武成王」封號。大幅提升姜太公的祭典規格,無疑與官方想要提振整個社會的尚武精神、抬高軍人的政治地位密切相關。到此就不難理解,德宗貞元年間出現的對武臣王廟制的非難,本質上則是以李紓、陸質為代表的文臣對武將的猜忌與戒備。

這裡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太公身上的何種屬性能夠讓他被唐人視為武神、軍神?前文已述,從很早開始,人們就把姜太公理解成一個開國功臣;也就是說,人們主要是從「君臣」的概念、從文王武王與太公關係的角度去把握這一人物形象的。所以,太公在後世被樹立為「武神」,具有獨立的地位,不是源於他的功臣身份,而是源於他作為勇將、作為兵家始祖的一面。

前文所引《詩經·大明》已有「鷹揚」的詩句刻畫太公在牧野之戰上的英勇,實際上,這種描述在史籍上並不少見,如《逸周書·克殷解》稱:

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

《史記·周本紀》: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

這裡是說,當武王與紂王在牧野兩軍對陣的時候,武王先讓太公帶領一隊勇士衝鋒陷陣(「致師」),然後再指揮戰車跟進。這正說明太公本人也有武勇之力。同時,就像司馬遷所說的,歷史上的太公擅長謀略與兵法,因此後世基本會把他納入兵家的譜系中來,《事物紀原》卷九稱:

沈起《吳子序》曰:「兵法始於黃帝,其後得其傳者,周太公、齊管仲、吳孫武、魏曹操、蜀諸葛孔明,其書皆行於世。」

不僅著名的《六韜》(也稱《太公兵法》)託名為太公所作,後來也有大量的兵書被掛在他的名下,我們如今一般都把呂尚看作「兵家始祖」。所以,正是因為身上具有武將和軍事家的屬性,姜太公才被後人樹立為「武神」。而從唐到元代,太公一直保持著自己國家武神的地位,武成王祭典也基本沒有變化。

臨淄太公湖廣場上的太公銅像

到了明洪武二十年,一切都發生了轉變。《明太祖實錄》記載,當年七月禮部奏請沿襲前朝制度,立武學,用武舉,仍舊祭祀太公,並建置武成王廟。然而朱元璋給的回覆是:

太公周之臣,封諸侯。若以王祀之,則與周天子並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至於建武學、用武舉,是析文武為二途,自輕天下無全才矣。三代之上,古之學者,文武兼備,故措之於用,無所不宜。豈謂文武異科,各求專習者乎? 即以太公之鷹揚而授丹書,仲山甫之賦政而式古訓,召虎之經營而陳文德,豈比於後世武學,專講韜略,不事經訓,專習幹戈,不閒俎豆,拘於一藝之偏、之陋哉? 今又欲循舊,用武舉,立廟學,甚無謂也。太公之祀,止宜從祀帝王廟。

最終,按照朱元璋的「神號改正詔」,明朝官府撤銷了太公的「武成王」封號,舊有的廟也遭到廢止,太公改為在文王、武王廟陪祀。從這些話來看,朱元璋反對武成王祭祀的理由主要是兩個:一是呂尚本來只是「周之臣」,不管地位多高都抹不掉他臣子的身份,因此尊號為「王」就等於是與周文王、武王平起平坐了,而這嚴重違背君臣之禮;二是太公的武神祭祀過分抬高了武功的地位,會讓武人只知練兵而不習經學,而且文武並非殊途,人人都應爭做全才。這些說辭應該能夠反映朱元璋的一部分想法。不過,也有人認為朱元璋廢武成王廟制與他厭惡孟子有關:孟子曾多次高度評價武王伐紂,認為為臣的姬發是「誅一夫」而不是「弒君」,朱元璋對此等「民本」言論極其反感,廢除了孟子祭祀;而作為伐紂功臣的姜太公(何況他可能也做過紂王的臣子),大概率也會被朱元璋打上「不忠」的標籤,加以貶斥。

不論如何,出於種種原因,在明朝初年,太公的武神崇拜就走到了盡頭,自唐至明,其間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當然,國家仍然需要武神祭祀的禮制存在,因此就順應民間的趨勢,重新把在宋元年間就廣受崇拜、忠義的化身關羽樹立為「義勇武安王」。自此,關羽就替代姜太公,成為古代社會裡新的武神、軍神,並一直延續至今。

太公在此:民間的封神傳說

明人李雲翔在明刻本《封神演義》的序裡提到:「俗有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說,從未有繕本,不過傳聞於說詞者之口,可謂之信史哉?」可見「封神」傳說在明代時已比較流行,並且頻繁成為說唱文學的題材。如果說太公被立為武神更多是一種官方行為,那麼他役神、封神的仙道形象則主要來自民間流傳,以至於到如今,受命下山、手握封神榜、算卦捉妖的姜子牙故事最為民眾津津樂道。

問題是:封神者的形象與上一節的國家武神面貌相去甚遠,那麼這種民間傳說是如何演化而來的?作為歷史上真有其名的周朝政治家,姜太公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百姓口中的《封神演義》主人公?

答案最早在西漢劉向《列仙傳》中。按照《列仙傳》的說法,太公天生具有內智,絕非凡夫,在南山的溪邊隱居垂釣,三年後從魚腹中釣得兵書。之後遇文王、輔武王,撰寫了兵法一百多篇。長年服用荷花(「澤芝」)和地黃(「地髓」),所以活了兩百年才逝世,而且臨到下葬時棺中無屍,似乎是羽化成仙的證明——這裡的太公明白無誤地被視為一位神仙,與赤松子、嘯父、彭祖等人並列。先秦史籍多稱太公大器晚成,七十歲才遇文王,而太公後來歷任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大約已逾百歲。這在今天看來不合常理,但在古人眼裡,長壽是成仙的重要標誌,因此他們很願意把太公想像為一位神人。

清代周培春繪太公神像圖

《列仙傳》是最早把太公當成神的記載,這種傳說到了後來就演變成太公能夠通於神靈、役使神靈的故事版本,常見於志怪小說中。如《博物志》卷八寫道:

太公為灌壇令,武王夢婦人當道夜哭,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於西海神童,今為灌壇令當道,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疾雨。大風疾雨,是毀君之德也。」武王覺,召太公問之,果有疾雨暴風在太公邑外而過。

東海神女想要西行,卻遭到了灌壇令的阻礙,只因太公為政賢良有德,而狂風驟雨的天象不合於德行,致使神女當道夜哭,這正說明太公具有通神的法力。

而太公不僅可以通神,還能(象徵性地)役使神靈。歷史文獻多稱武王伐紂時遭逢惡劣天氣,比如《太公金匱》稱:「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雷電幽冥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從而藉以論證「天人感應」的思想。而古人多把風雨雷電想像成各司其職的神靈所操控,因此惡劣天氣就被進一步解釋為四海之神前來助陣。《舊唐書》長孫無忌奏疏引《六韜》逸文稱:

武王伐紂,雪深丈餘,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此必五方之神,來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職命焉。既而克殷,風調雨順。

另有《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一的「四海神」條目:

武王伐紂,都洛邑。明年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五丈夫乘馬車,從兩騎,止王門外。師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曰:「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且進熱粥,以卻寒。」粥皆畢,師尚父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風伯雨師耳!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顓頊,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風伯雨師。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內,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等皆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授命。」顧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也。

這個故事傳達的信息有二:其一,太公通於神靈,僅憑「五車兩騎」就能判斷是哪些神,並能叫出他們各自的名號,引得眾神皆驚,「各以其名召之」,相當於是為武王溝通了神仙界;其二,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不論「各以其職命焉」還是「各使奉其職也」,都表明太公擁有一種象徵性的、高於四海神的權力,能夠以天命的名義調遣他們為伐紂戰爭服務。

清代墨繪本《封神真形圖》姜太公畫像

這樣一種「役神者」的形象,就是《封神》姜子牙的原型。一般都認為,《封神演義》是以元代《全相武王伐紂平話》的故事框架為基礎的,不過《武王伐紂平話》的內容主幹是「呂望興周」,並無「封神」相關的行為,所以民間的「封神」傳說主要還是由志怪小說(以及《史記·封禪書》中「太公作齊地八神」的記載)脫胎而來。《封神演義》第六回裡雲中子得知紂王焚毀寶劍後,點頭嘆息道:

一則是成湯合滅,二則是周國當興,三則神仙遭逢大劫,四則姜子牙合受人間富貴,五則有諸神欲討封號。罷,罷,罷,也是貧道下山一場,留下二十四字,以驗後人。

對照來看,雲中子所說的五件大事,幾乎就是志怪小說裡「太公命神靈助周滅商」的基本結構,而由於「封神」內容的加入,使得整個姜子牙故事具備了神魔小說的性質。不過,在這個充滿了神魔的世界中,姜子牙也並非《列仙傳》裡那個活到二百歲的神仙。《封神演義》第十五回裡寫姜子牙受命下山,代元始天尊封神:

子牙忙至寶殿座前行禮曰:「弟子姜尚拜見。」天尊曰:「你上崑崙幾載了?」子牙曰:「弟子三十二歲上山,如今虛度七十二歲了。」天尊曰:「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成湯數盡,周室將興。你與我代勞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為將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處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姜子牙終究還是一個人,這一點與志怪小說相同,不過他既是「人中仙」,就溝通了以元始天尊為代表的神界和以武王為代表的人界:一方面替師尊張布封神榜,讓諸神靈從劫運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則領導周國軍隊與闡教勢力推翻商紂,完成興周大業,就像歷史上的呂尚所做的那樣。因此,到了《封神演義》這本通俗文學作品裡,「太公役神」傳說就完成了向「子牙封神」的轉變。

明萬曆刊本《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頁版畫

雖說姜子牙是人,但畢竟代表了元始天尊,因此具有一種權威性。小說第九十九回寫姜子牙歸國封神的場景:

子牙宣讀敕書畢,將符籙供放案桌之上,乃全裝甲冑,左手執杏黃旗,右手執打神鞭,站立中央,大呼曰:「柏鑑可將『封神榜』張掛臺下。諸神俱當循序而進,不得攙越取咎。」柏鑑領法旨,將「封神榜」張掛臺下。

雖然姜子牙自身神通並不廣大,但封神行為代表了他對於諸神的一種象徵性的號令與權威,就如同他手中的那根打神鞭,威力不大,但內在地具有制約、管理眾神的意義。不難發現,這樣一種封神的權威,與作為灌壇令攔阻東海神女、代表紂王部署四海神河伯的「役神」行為,是具有一致性的。

「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字畫一例

此類封神傳說得到民間的傳播,就演變為姜太公具有驅邪的法力,並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形成了一種「保護神」的太公崇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太公在此」的貼畫:人們在新造房屋、修理倉庫、自立門戶等涉及到家宅的行動時,會在房梁上張貼「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百無禁忌」的字畫,以求闢邪保平安。相關的傳說認為,姜太公封神之後,唯獨自己沒有封號,玉皇大帝深為同情,於是降詔宣布,日後太公到任何一地,諸神都應該暫時避讓。這種風俗最晚應流行於清朝(特別是江南地區),如今在一些農村地區也能看到,而按照部分清代文人的解釋,這基本是受《封神演義》的影響所致。

如此看來,即便作為國家武神的崇拜幾乎已經消失無蹤(甚至於說姜子牙無法成仙、沒有封號等故事,都是對於太公被剝奪「武成王」封號的一種映射),姜太公還是經過普羅大眾的想像,轉化為一位人們樂於接受的「家神」。而有關「封神」的神話與崇拜,亦可作為一項例證,向我們演示民間文化與宗教特定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劉信方《孔子所述呂望氏名身世辨析》,《孔子研究》,2003年5期。

2、許全勝《太公望考》,《考古學研究(六)》,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3、楊善群《姜太公的籍貫和早年活動》,《史林》,1987年2期。

4、楊博《先秦經傳所見齊太公形象演變考》,《華夏文化》,2011年1期。

5、劉彥彥《歷史·政治·文學——姜子牙形象的演變與文化內涵》,《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

6、於賡哲《由武成王廟制變遷看唐代文武分途》,《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九輯)》,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2002年11月。

7、朱海濱《國家武神關羽明初興起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年1期。

8、仝晰綱《宗教行為與姜太公神話的文化積澱》,《遼寧大學學報》,1999年5期。

9、任雅萱《民間的「正統」:明清時期姜太公風物傳說的時空結構》,《民俗研究》,2020年1期。

相關焦點

  • 關羽從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羽化登仙,成為世人崇拜的對象
    關公,關羽,從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再到宗教神靈,逐漸羽化登仙,成為世人崇拜的對象。歷史上,他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勢力逐漸壯大後,長期鎮守荊州。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 古代名將不勝枚舉,由人變「神」受到千年崇拜的,為什麼只有關羽
    關羽是三國名將,三國時英雄輩出,人才濟濟,名將如雲;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著名將軍更是不勝枚舉;關羽在軍事上沒有創造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也不是有重要業績的統治者,比如開國皇帝建立政權;但他卻受到普遍崇拜,與儒家創始人、「文聖」孔子並駕齊驅;而且關羽死後成了被膜拜的神,全國各地百姓供奉他,修建關帝廟;如此情景,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神」能與之相匹比;這是什麼原因呢
  • 「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啥意思?姜子牙封神竟鬧出了這樣的笑話
    姜子牙、姜太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在宗教裡他是他是武神、智神的全能形護佑神靈,也是「封神榜」的持有人,所以他給你的形象總是又可敬又「高大上」的。說是他本來留著玉皇大帝的位置,等完神之後,由自己來做的。但是,在冊封的時候,有人問他,「玉皇大帝」的神位,由誰做的時候,他便搪塞地說:「有人做,有人做。」結果,沒想到他有個叫「張友人」的跟班,這人心眼很多、且頭腦靈活,於是他就「對號入坐」,老實不客氣的坐上了「玉皇帝大帝」的神位。姜子牙心中那個氣呀,卻又實在不便改口說什麼,要知道神仙,但是「金口玉言」,所以「玉皇帝大帝」只好由張友人坐去了。
  • 從關公到關帝:歷史上的關羽是如何從人變為神的?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明朝人將關羽視為保護神,稱其為關帝。然而我們都知道,關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並非神話中的人物。在古代,許多著名人物死後,人們為了悼念,都為他們建立生祠,朝夕祭拜,永為傳誦。隨著年代久遠,以及朝廷廢除淫祠的規定,許多祠堂都消失了。
  • 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神通廣大的神人,誰最厲害?
    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些人很神,就連帝王都對他們另眼相待,他們能知禍福、曉古今、通天地、請神靈,給人一種神秘不可度的感覺,這些人因洞曉天機、 未卜先知之能而被記載和流傳,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神通廣大的神人都有誰?一、伏羲,伏羲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創世神,記錄於楚帛書中。
  •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一、唐朝武廟最早起源於個人對太公的崇拜,起初建立太公廟,設立「十哲」,漢代將領張良為陪祀,安史之亂爆發後,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姜尚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在武王伐紂時出謀劃策,幫助武王滅絕商湯以及建立西周王朝,功不可沒。
  • 1.3 早期太陽崇拜和鳥蛇圖騰探源
    在中國,黃河域、西南和華南等地都發現日神信仰和太陽崇拜的文物,如廣西左江流域、雲南滄源和四川珙縣的崖畫,這些證明中國遠古時期普遍存在著太陽崇拜的現象和遺蹟。在中國遠古時期,甚至還存在著一元日神信仰的現象,太陽崇拜似乎是較之祖先崇拜為更普遍和重要的信仰之一。(何新《諸神的起源》)埃及文明可稱得上最古老的文明,在漫長的文明史中,日神崇拜及信仰貫穿了古埃及文明的長河。
  • 【講章】神人、老先知和神的吩咐
    耶和華神為什麼要借著神人來警告責備耶羅波安王呢?先介紹一下耶羅波安.耶羅波安是以色列統一王國南北分裂後北國以色列的第一個王。他原來是所羅門王的臣僕,很有才能。(王上 11:28)有先知亞希雅幫助他,並且預言他若遵守神的律例誡命,象大衛所行的,將要得著以色列中的十個支派為王。(王上 11:38)可是,耶羅波安立國之後,很快就忘記了神的吩咐.
  • 姜太公 姜子牙的傳說事跡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
  • 姜子牙是什麼神?為什麼會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這句話?
    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 據史料記載,姜子牙曾經長期在朝歌以屠牛為業,是一個屠戶。後來,又在孟津開過酒館,成了酒老闆。最慘的是,姜子牙一直想入仕輔佐諸侯,卻一直沒人請他。 姜子牙只能改變思路,不走尋常路,來個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數碼寶貝:五隻罕見的神人型究極體,一隻是死神,一隻是破壞神!
    在數碼寶貝中,神人型的究極體是屬於一種非常稀有的類型,即使是奧林匹斯十二神這樣的神人型究極體組織,在動漫日常中也是超級少見。俗話說神除了力量強大外,它們的行蹤都是漂浮不定的,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讓我們一探真容。今天小嗶嗶想帶大家了解下,數碼世界中五隻罕見的神人型究極體,它們雖然不屬於奧林匹斯十二神,但實力卻毋庸置疑。
  • 炎帝與牛崇拜-黃帝戰蚩尤
    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易·繫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
  • 秘術坊:姜太公避邪禳解之法
    「姜太公在此」屬於舊時漢族民居避邪禳解之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姜太公,即齊太公姜尚,從漢魏以來即有許多關於他的神話傳說,被奉為不僅有智謀膽識而且有役神驅鬼法術的神性人物。55.55.55...於是就坐到門楣上,當一個「監察神」。職責是防止個別神仙失職瀆職,更不能讓一些兇神煞神和厲鬼恣意妄為。百姓以為,春節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是買個「雙保險」,萬一門神、玄壇疏忽,還有姜太公呢。何況姜子牙曾當神界的職監察上神,就是一些兇神煞神闖入,諒他們也不敢任意妄為,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就百無禁忌了。(公眾號:太乙玄門)姜太公能鎮住神仙。神界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 歷史解說:姜子牙是什麼神?為什麼會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據史料記載,姜子牙曾經長期在朝歌以屠牛為業,是一個屠戶。後來,又在孟津開過酒館,成了酒老闆。最慘的是,姜子牙一直想入仕輔佐諸侯,卻一直沒人請他。,會空一個神出來。當然了,這都是神話傳說,歷史上的姜子牙乃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
  • 道家思想中「人格美」如何轉變為「仙格美」
    縱觀道教美學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在先秦道家和葛洪為代表的神仙道教之間,想來應該還有一些過渡性美學思想環節,有一些標誌性的作品和人物。託名「河上公」者,既祖述老、莊,又強調「黃帝」式的政治、人生理想,其美學思想既秉承老、莊,又明顯具有黃老道家遺風,在中國思想史包括美學史上,應該佔據特定地位。河上公十分強調人格美和心性美。他在談到《道德經》的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的時候,使用的語言以及基本比喻,就是形象的、美學的,他解釋該句說:「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 【民俗探源】閩南「王爺神」崇拜之「送王船」「割香」
    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現將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廖榕光在11月27日中國民俗學會2020年會上宣讀交流的論文《閩南「王爺神」崇拜之「送王船」「割香」(以寮洋宮和水溝館為例)》全文發表如下,該文著重於閩南山區王爺神崇拜現象及送王船民俗的調查與研究。
  • 老話「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說的是什麼,真的有用嗎?
    首先來一個問題,神話裡姜子牙的原型在歷史上為什麼又叫太公望?如果您不清楚,那就先看看《史記》裡的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
  • 俗語「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什麼意思,南方人的理解最出人意料
    首先來一個問題,神話裡姜子牙的原型在歷史上為什麼又叫太公望?如果您不清楚,那就先看看《史記》裡的記載: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
  • 【總括時期】第一篇 生為神的長子
    >從祂的復活到召會的墮落二24、32,林前十五45下:1 生為神的長子一3~4:a 從已過無始的永遠,基督就是神的獨生子一18:㈠ 只具有神性,並無人性。b 神的獨生子在成肉體時,化身成為一個神人,就是一個兼有神人二性的人一18下、20下。c 基督在肉體裡作大衛的後裔,藉著死與復活,被標出為神的長子一3~4:㈠ 在死裡,祂的人性被釘十字架二23、36。㈡ 在復活中,祂被釘死的人性被祂神性的靈所點活,並且被提高到神獨生子之兒子的名分裡十三33。
  • 姜太公釣魚,我們都願意上鉤
    身為中國人,即便說不清楚姜子牙是哪個時代的,那也不會不知道這樣一種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釣魚,可以說是自古至今最成功的人設了。一叟、一笠、一桿……是中國傳統繪畫作品津津樂道的一個主題。玉雕匠人自然也沒閒著。以至於當人們看到白鬍子老頭垂釣的畫面,自然就會認定那就是姜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