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Totem)」一詞,本來就源自北美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親族」。其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徵和保護神。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其族群構成相當複雜,圖騰也是多種多樣的。
在加拿大卑詩省,有一種印第安人的「圖騰立柱」,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土著藝術品」,相較英、法博物館那些如野蠻人、婦女、大渡鴉、雷鳥等雕刻品更吸引遊人前往。
這些圖騰立柱,每一件作品似乎都能「說話」,都能講述一段過往的歷史。
這些傳奇的圖騰立柱是當地印第安人世代相傳的家譜。由於海達、濟姆希安和克瓦久特爾部落十分看重社會地位,他們的部落首領就用雕、狼、鷹、灰熊和逆戟鯨的立柱來顯示他們的家譜以及同印第安神話的種種聯繫。
那個時候,平平常常的雪松圓木到了有才華的雕刻家手中,就成了源於生活和傳說的象徵性雕像。如果把這些雕像聯繫起來,它們無不在「述說」這個民族的許多事情。
圖騰立柱的頂端,通常冠以一隻居高臨下的渡鴉或鷹。從頂端往下,一個印第安人能夠從中找出立柱主人的祖先生平和他們的功績。
接著,如果看到其他一些木雕的神話形象時,他就可能回想起那些關於林中野女人特索諾庫阿、通人性的雪松特賽卡米、在蛤殼中發現人類的渡鴉葉赫爾等等令人敬畏的故事。
然而,這些「能說會道」的樹木對自己的身世卻令人奇怪地保持緘默。
雖然這些圖騰同南太平洋的雕刻相似,同北美其他部落的藝術很不相同,但是大多數種學家認為,美洲西北部的第一批「印第安人」是一萬年前從亞洲飄過白令海峽而來的。
一條有著豐富的森林和海洋資源的海岸線,使他們進化到了一個相當先進的社會。
在公元前三千年的時候,所謂的「吃麻哈魚的人」就住在用雪松木板建造的高屋裡,並且養就了一種從事木雕的天份。
19世紀,印第安人從歐洲人那裡得到了鐵製工具,這就代替了古老的石斧和骨鑿,於是圖騰雕刻的黃金時代到來了。
最好的圖騰立柱高達23米,它那玄奧的造像術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以致人們把它稱之為「木頭中的寓言」。
在一件雕刻中,灰熊前爪掌上有一隻眼睛,它像徵死去首領的靈魂。在另一種雕刻中,塔努部落一位悲痛萬分的婦女,流著眼淚,捧著死去孩子的小臉。
除了頌揚傳說中的人物外,圖騰有時還以蔑視的神態指責活著的人。
不列顛哥倫比亞北部一位婦女就立了一根柱子,來嘲弄他的前夫「尖牙」。而阿拉斯加的一個部落首領則奚落了一位妄圖使他皈依基督教的神父。
不管出於何種目的,反正一個熟練的雕刻手能夠用上整整一年的時間,在一根砍倒的雪松上不斷地雕刻,用鐵砂、藍土、木炭和燒成灰的蛤殼調製成的顏色塗飾圖案。
圖騰立柱最後豎起來的時候,總要伴隨一個送禮節,這時,圖騰立柱的主人就得向所有的客人慷慨贈送禮物,以顯示他的財富。
但是,由於酒精飲料和白人的疾病傳入了這些圖騰部落,他們的人數從1850年的60000人減到了1900年的25000人。
1862年,光天花就使太平洋沿岸的15000名印第安人喪生。與此同時,他們的古老藝術和傳統作品由於教會和政府的侵入都被付之一炬。
首先是基督教傳教士把圖騰當作異教偶像,毀掉了不少。接下來,在1884年,渥太華政府又廢除了作為豎立圖騰立柱必須舉行的送禮節,理由是所有送禮的做法使許多印第安人一貧如洗。
接著,又來了收藏家。由於人類學家和尋找古董的人沿著海岸線來回搜羅,數以千計的宏偉的古老圖騰立柱被人從荒無人煙的村莊偷走,或者為世界各地私人和公共陳列館以最低價格買走。
1900年前後,買者以每英尺1美元的價格買走了海達部落的立柱,而現在的要價已達50萬美元了。
不過還有一些印第安人並不願與他們的遺產分離。一個驕傲的濟姆希安首領宣稱:「如果你們把道格拉斯總督的墓碑給我們,我們就把祖上傳下來的圖騰給你們。」
不久,保存著一大批圖騰立柱的就只有北部西姆河上遊的八個村莊了:大約有一百根吉特克桑立柱還矗立在峻岭的頂峰下面。1925年,當這些立柱列入聯邦保護之下的時候,當地印第安人中幾乎沒有誰還懂得立柱的奇特像徵意義,也幾乎沒人能夠雕刻新的圖騰立柱了。
不過,在溫哥華島上,克瓦久特爾的一些匠人沒使這一技藝失傳。其中一個就是首領芒戈・馬丁。當他還是孩童時,他按禮儀給拔下了四根眉毛,並用它做成一枝小巧的畫筆,這時,他就正式獻身於這一藝術了。
1897年,在阿勒特灣舉行的一次違法的送禮節上,他豎起了一根像模像樣的圖騰立柱。50年中,他製作漂亮的門面、假石、裝飾性盒子,以及迄今最為精美的一些圖騰。但是,儘管遊客用300美元買下他那五英尺長的「袖珍作品」,他還得靠打魚為生。
1947年,當他68歲的時候,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把馬丁僱來,讓他在校園裡豎立新的海達和克瓦久特爾圖騰立柱。
後來,他作為首席雕刻家,被安置在維多利亞的卑詩省立博物館中工作。
他花了10年時間來刻圖騰立柱,訓練新手,復原過去一些大師的作品,而所有這些工作的報酬只相當於一個木匠的工資。
當馬丁意外地被解僱後,維多利亞《時報》的發行人斯圖亞特・基特向他訂購了一個世界上最高的圖騰立柱,算是一種資助。
基特向包括溫斯頓・邱吉爾和賓・克羅斯比在內的捐贈人籌集了8500美元。與此同時,馬丁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刻了一根長達38.7米的立柱。
他把自己渡鴉部落的頂飾放在底部,同時以一種感激的心情在柱頂雕了一隻大嚎鷹,那樣子就像大鼻子的基特。
馬丁在1962年83歲去世之前,一直從事雕刻。
那時,他已訓練了他們家的兩代人(女婿亨利・亨特和外孫託尼),還有克瓦久特爾的設計人都格・克蘭默。
託尼・亨特說:「我們三個人現在已教了250~300位雕刻手,可以說,今天卑詩省差不多90%的印第安藝術品都是由芒戈・馬丁培養出來的人搞的。」
第一個主要的捐助人是卑詩省的捷克出生的森林大王沃爾特・科爾納,他從1941年起就收藏印第安人的雕刻。
後來,科爾納還派出探險隊去搶救那些豎在荒無人煙的村莊快要變成朽木的圖騰,從國外的陳列館中弄回重要的藝術品,並委託鮑勃・戴維森(海達部落一個雕刻大師的曾孫)這樣有才華的新手雕刻新的圖騰。
1969年,戴維森在夏洛特皇后群島的馬賽特豎起高高的圖騰立柱時,還只有22歲。這是80年來在那兒豎起的第一根圖騰立柱。
從那時起,他同當地其他一些高手,在卑詩省黑茲爾頓城那個很有名氣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克散印第安村任教。這是用雪松建造,飾有圖騰門面的六座建築物。
世界上第一個教授西北海岸印第安藝術的學校就在這裡。在那兒,濟姆希安部落的吉特克桑男人和女人又搞起工藝品來了。
這些工藝品,就像他們祖先200年前漆刻的偉大的圖騰立柱一樣精緻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