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有拓-耿老師,關注成長教育以及播音與編導藝考的教育工作者!
昨日早上,廣東省朗誦協會執行會長盧吉雄先生以及國家一級播音員李建平先生受邀親臨有拓傳媒教育分享知識講堂「聲音氣牆的塑造與強化」和「感悟朗讀的魅力」。
(與李建平先生的全體合照,左三是我,帥嗎?哈)
在講述到知識「聲音是如何發聲」時,盧吉雄先生邀請現場聽眾回答上述問題,但在場聽眾,並沒有人作出回答,或許是現場感到害羞和緊張,或許突如其來的受邀回答導致大腦空白。
而在李建平先生分享的課堂當中,提及如今老師對學生朗讀把握和教導所欠缺的地方,更讓我獲益良多。
但不管將來你是想成為傳媒教育工作者,還是從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
出於專業和負責態度,更應從細微的小事入手,而不能只有其表,特別是對於一位從業老師,錯的教育方式,影響學生一生,藝考生更是如此。
我覺得,基礎性的知識我們還是需要讓其鞏固。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播音路上更為專業,也不應該以「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人生宗旨。
正如師範學校現今,為提高師表素質,更是提倡師範學生以及老師學習現代漢語學,深刻體會漢語文字魅力,才能把其魅力傳於我國一代又一代的苗子。
那麼,以下將會講述聲音的產生,播音腔以及其作用的知識內容,內容適用於播音藝術愛好者以及正考慮播音傳媒藝考的學生作為參考入門。
播音發聲中的聲音是如何產生?
相信,在小學和中學,我們生活或課堂中都大概了解到聲音是由於物理震動形成。
以下是百科中的解釋(圖1)
(物理解釋中聲音的產生原理,圖1)
生活中,正是每種聲音以不同質量震動出現,讓我們感覺到它的魅力,如風的瀝瀝之聲、雨的淅淅之聲和鳥的喳喳之聲等。
在播音發聲當中亦是如此,但不同的是,播音發聲是經過多層處理後才到達我們播音所需效果。
其由所呼出的氣流,經過聲帶震動產生聲源(亦稱喉源音),隨後再經過各個腔的共鳴處理,最後才產生以實聲為主的虛實結合、清晰圓潤的聲音。
小知識
共鳴:聲源產生後,通過傳播至另一種物體上產生震動,形成新的振波。達到改變聲源聲音的效果。
喉元音:聲帶振動發出的原始聲源
播音發聲中的共鳴腔有哪幾個?作用是怎樣的?
播音腔
當我們接觸播音發聲,有可能第一時間了解到的是播音腔。
但明確的來說,「播音腔」是一個作為反面教材作為警示給於播音學習者的詞,其表達播音過程中沉醉於聲音表現形式,而無在乎文章感情、思想以及背景等內容傳播的正確藝術運用技巧。
因此,「播音腔」只是一個評判不正確現象的詞,而不是真正播音發聲中技巧所需的「腔」。
在學習播音過程,各位需留意謹記其意思,以免專業水平有所打分。
另外,播音作為口語傳播,本質在於溝通和傳達情感色彩,過份篤信「播音腔」,拿腔拿調,將會扭曲播音傳播的真正意義,還會疏遠你與聽眾之間的距離。
以下是播音發聲中真正會用到的共鳴腔
喉腔
要說到播音發聲的第一流水工序,我們不得不說「喉腔」。
生活發聲中,一般人最易感受和控制的應該就是它了。
不妨現在拿起你的左手食指和中指放在約莫喉結的位置,同時低沉保持發出「啊」,手指是否感覺到震動?
這個位置後則上一點點,就是它的位置。
喉腔,在發聲的時候,一直處於活躍的狀態,能使喉室形成不同空間。
也是聲源經過的首個共鳴點。
在聲帶配合壓喉或提喉的情況下,喉室空間會發生改變,促使聲音變得通透圓潤。
咽腔
「咽音」和「哨音」不知道是否有所了解沒有?如果我說「海豚音」,相信各位沒舉手已經紛紛能作出回答。
當然,這裡是播音發聲課堂,唱歌的請自行了解。
至於為什麼這裡會提及他們?那是與我們接下來的「腔」有關,那就是「咽腔」。
咽腔位於喉腔上部,其最大作用在於能夠增強聲音的明亮度以及穿透力,那就是為什麼海豚音能變得那麼尖銳的由來。
但在播音發聲中則相反,保持咽腔的韌度與穩定,避免尖亮橫,才是我們播音所追求的原則「以實聲為主的虛實結合、清晰圓潤」
口腔
「咽腔」的孿生兄弟是誰?那當然就是「口腔」了。
口腔位於咽腔上方,共同組成一個靈活的自由空間,可形成寬、窄、前後大小不同的共鳴腔體。
從而造就不同元音出現,如果說口腔是元音製造廠也不為過。
也可以理解播音發聲中經常提到的原則「以口腔共鳴為主」是何原因了。
胸腔
「聲音的基座」與「基礎共鳴」是對胸腔發聲最簡單直接的解釋。
在我們平是說話唱歌都離不開胸腔,將雙手放在胸部,隨意說話你都會感覺到胸部不知不覺中在震動,這就是胸腔共鳴。
另外,說到「聲音的基座」,胸腔能發出低沉、寬厚、深廣的音色,在播音發聲需要呈現出莊嚴、莊重、大方以及樸實等情緒時,其能好好壓制尖銳之音,不至於高響飄。
鼻腔
一個空間很大的腔體,發輔音時,能阻斷口腔,讓聲音從鼻發出。
播音發聲中,少量鼻腔共鳴,能使聲音更為柔和而有光彩。
播音發聲基本知識寫到這裡,希望對播音藝術愛好者或正考慮播音傳媒藝考的學生稍有幫助,如果文章能作為一些基本播音通識或作從學指引,深感欣慰。
而我相信,在未來寫有關傳媒藝考的文章當中,也能把曾經走過的路,走多幾次,作為回憶那是一份享受;作為回顧,那也是對行業素質的一種追求。
如果有發聲疑問,隨時歡迎你與我一起交流進步。
對於這個號,在我的想法裡,是打造一個關於播音與編導藝考(簡稱傳媒藝考)以及成長教育的交流平臺,與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藝術的父母相識相知。為了能達到這個想法,每天我都會用心去呈現更多精彩的內容,也盡我所能,成就想法的每一小步。因此,關於本文,如果覺得對你有啟發或幫助,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或私信我,給我更多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