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造謠致人「社會性死亡」,「狂歡」參與者都要反思

2020-12-12 新民晚報

一次尋常的取快遞,卻成了四個多月「噩夢」的開始。今年7月,吳女士取快遞時被郎某偷拍。隨後,郎某與朋友何某分飾「快遞小哥」與「女業主」身份,捏造了曖昧微信聊天內容,並將偷拍的視頻與聊天內容截圖發至微信群。「少婦出軌快遞小哥」這一謠言遂被傳開。日前,這兩名男子因誹謗他人已被行政拘留。

事情到此並沒有告一段落,誹謗和謠言的「餘威」仍舊困擾著吳女士。她被公司勸退離職,還出現了抑鬱症狀。近日,吳女士委託律師向法院提起誹謗罪的刑事自訴。

網絡世界的熱點會轉移迅速,幾個月前的熱門話題很快會被當時的圍觀者遺忘。然而,對當事人來說,卻可能是長久的苦痛,陰影難以消散。吳女士的遭遇,就是典型例子。出軌謠言傳開之後,從吳女士小區業主,到其領導、同事、朋友都在說三道四,她被勸退離職本就不幸,但還有國外網友發信息罵她,她的現實生活受到極大影響,感覺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

圖片來源:網絡

兩名涉事男子雖然受到行政拘留的處罰,但吳女士無辜遭殃,不僅名譽受損,還承受了經濟損失和精神打擊,正常生活被擾亂,與之相比,造謠者付出的代價顯然過於輕微。

如今,吳女士委託律師提起刑事自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向侵權者追責到底。期待法律為吳女士討回公道,也對各類胡編亂造的造謠者形成震懾。網絡時代,每一個網絡使用者都有「麥克風」,但這支「麥克風」絕不能被用來造謠生事、毀人名譽。與此同時,即使自己不造謠,也不能什麼都信,不論真假、不做思考就按下「轉發鍵」。還有些人,沒搞清事實如何就留下尖酸刻薄的評論,與造謠者、傳謠者一起,給當事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痛。雖然在造謠導致的「社會性死亡」事件中,法律難以懲罰每一個推波助瀾的人,但這類「網絡狂歡」的參與者,都需要自我反思,其他人也要引以為戒。

網絡時代,尤其在這個社交媒體繁榮的時代,一個人在發布信息時的輕率舉動,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社會性死亡」,即使只是暫時的,也會給人帶來巨大打擊。比如前段時間某高校一女生懷疑被學弟性騷擾,在未確證情況下將其個人信息曝光在朋友圈內,揚言要讓其「社會性死亡」。雖然監控還了學弟清白,女生也道了歉,但相關信息已經被搬運到社交媒體上,事情失控。事件前期是男生信息洩露、名譽受損,後期則是女生被「人肉」、被網暴,經歷「社會性死亡」。

有時,「社會性死亡」是一個人尷尬時的自嘲,但有時,卻是實實在在的苦痛。對於無端造謠的違法行為,要令其付出足夠成本,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同時,發言與圍觀也要理性、慎重,不要做讓無辜者「社會性死亡」的助推者。

紀玉/文

相關焦點

  • 杭州女子被造謠事件參與者稱「都是自己作的」,網友:後悔也晚了
    造謠事件參與者郎某表示現在很後悔,稱都是自己作的。網友評論熱評「社會性死亡」的單 不該由受害者來買「我不是『沒有做錯』,我是『什麼都沒有做』!」吳女士對「什麼都沒有做」幾個字的重點強調,是對造謠者的氣憤,是對「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無奈,是對真相早已查明、造謠者已被行政拘留處罰後,自己卻仍被社會排斥的無力。
  • 【經典評論】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被造謠出軌快遞員,女子遭遇「社會性死亡」!
    被造謠出軌快遞員,女子遭遇「社會性死亡」!可是浙江杭州的吳女士(化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取了個快遞竟成了謠言的受害者自己被「社會性死亡」如今工作都找不到今年7月的一天吳女士來到租住小區門口的快遞服務點取快遞
  • 女子被造謠出軌:社會性死亡的產生源於女性身體在被凝望
    死亡有多重意義。聽診器和腦電波儀測出的,叫「肌體死亡」;以神經末端和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確定的,叫「代謝死亡」;親友和鄰居所公知的死亡,叫「社會性死亡」。——《殯葬人手記》託馬斯·林奇【美】近幾個月來,一個叫做「社會性死亡」的詞彙多次進入大眾視野。
  • 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女子發聲,「社會性死亡」的單不該由受害者來買
    延伸閱讀: 央視熱評丨「社會性死亡」的單 不該由受害者來買「我不是『沒有做錯』,我是『什麼都沒有做』!」吳女士對「什麼都沒有做」幾個字的重點強調,是對造謠者的氣憤,是對「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無奈,是對真相早已查明、造謠者已被行政拘留處罰後,自己卻仍被社會排斥的無力。一切的一切,都太過莫名其妙。
  • 社會性死亡頻發的當下 或將是造謠者和攪局人最後的「狂歡」時刻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是最近幾年媒體說的比較多詞語,它是媒體人替換掉說了許多年已經無法引起大眾關注的網絡暴力一詞的新鮮詞。,社會性死亡一詞最早出自美國作家託馬斯·林奇的書《殯葬人手記》,書中有一段對死亡種類的描寫,死亡有多重意義。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社會性死亡是用輿論和語言暴力摧毀擊垮一個人的所有心理防線,心理防禦機制差的人會接受這個有毒的心理暗示,心理防線全面崩潰,會有自傷自殘自殺的糟糕行為。網上太多仗著別人找不到他本人的這種鍵盤俠無端無故罵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心理疾病。網絡不好的風氣影響到現實中了,讓人的思想等改變了。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看待?
    社會性死亡的意思,不是受害者認為周圍的人都不理他了,而是真的周圍的人都不理他了。他在無錯狀態下失去工作,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承受不公正的待遇,等等。就是舉步維艱,人活著,屬於社會的那部分被人扼殺了。被」社會性死亡,不是個人主觀意願上的選擇,更多的是指那些被迫遭受網絡謠言的無妄之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難道怪我?應對這種網絡暴力,保護好自己是很重要的,但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網絡暴力的成本越來越低,現象越來越泛濫,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貶低自我。
  • 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女子最新發聲!「社會性死亡」的單該誰來買?
    被人偷拍了一段視頻 制止「社會性死亡」,老百姓怎麼做,日常該注意什麼? 律師建議: 第一步鎖定侵權人。 若為網絡謠言,通過微信群中的發布者,可以鎖定發布人的微信號;通過自媒體公號可以知悉該號碼的運營公司或運營人。
  • 取快遞竟被造謠出軌!杭州女子稱自己「社會性死亡」:我絕不和解!
    事發後,吳女士稱自己「社會性死亡」,找不到工作,而造謠者被行拘9天,已回歸正常生活。 12月10日,吳女士發聲稱不接受道歉,已刑事自訴。因為處理這件事牽扯的精力和時間,吳女士被公司勸退,此後的工作面試接連失敗,自己已「社會性死亡」。 她表示自己有嘗試從這件事中走出來,但發現社會是關閉的,找不到工作。 12月10日,吳女士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帳號發布視頻表示不接受道歉,並配文「絕不退縮 !絕不和解!」
  •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
    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 取快遞竟被造謠出軌!杭州餘杭女子稱自己「社會性死亡」:我絕不和解!
    事發後,吳女士稱自己「社會性死亡」,找不到工作,而造謠者被行拘9天,已回歸正常生活。12月10日,吳女士發聲稱不接受道歉,已刑事自訴。造謠者被行拘,錄製視頻道歉7月7日,吳女士在小區門口的快遞站取快遞時被人偷拍了一段視頻。
  • 朱巍: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工具化
    「社會性死亡」,原指某人與社會上其他人的關係完全斷絕或被完全遺忘。而近期,有關「社會性死亡」的話題熱度又起,從與他人社會關係的斷絕,演變為一些人以主觀故意的方式誘導網絡輿論對個體進行攻擊從而導致其在網際網路上的「死亡」,「社會性死亡」工具化背後的危害引發了社會集體性反思。
  • 被造謠出軌快遞員,女子遭遇「社會性死亡」!網友:一定要告到底
    去快遞站取快遞 本是許多人的日常 可是浙江杭州的吳女士(化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取了個快遞竟成了謠言的受害者 自己被「社會性死亡」 如今工作都找不到 今年7月的一天吳女士來到租住小區門口的快遞服務點取快遞結果,被人拍了一段視頻
  • 杭州女子被造謠事件參與者發聲:委屈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吳女士稱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而造謠者被行拘9天後,已回歸正常生活。 很多知道自己要進去的人都是痛哭流涕求原諒,而造謠者郎某隻是吐露出一絲的不懈,他認為是公眾對這件事看得太重,小題大做!
  • 清華學姐被「社會性死亡」,躲在暗處的「它」或是最大推手
    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被「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清華學姐」從假設的性騷擾「受害者」變成了真實的網絡暴力受害者。 這不禁讓人感受到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 杭州女子被造謠事件參與者稱後悔 女子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已立案...
    視頻流傳後,從吳女士小區業主,到其領導、同事、朋友都在議論這段視頻和截圖,甚至還有國外網友發來信息罵她。忍無可忍之下,吳女士選擇報警求助。8月13日,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公安分局就此事發布警情通報。造謠者郎某和何某因誹謗他人被行政拘留了9日,並錄製了道歉視頻。但吳女士表示,在錄製道歉視頻時他們多次修改 。「一再跟我們討價還價,避重就輕。
  • 面對「社會性死亡」的嚴重後果,法律不能對造謠者輕輕放過
    出於博人眼球的目的,他與朋友何某通過分飾「快遞小哥」與「女業主」身份,捏造了曖昧微信聊天內容,並將攝錄的視頻和聊天截圖發至微信群。雖然造謠者被依法行政拘留了9天,但遭受「社會性死亡」的吳女士仍舊深陷困擾:網上的謠言和攻擊並沒有消失,甚至還有海外網友發信息辱罵她,身邊的朋友同事對此議論紛紛,公司也將她勸退。
  • 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這個挨打的人,如此耿直,又如此讓人尷尬,大家不打他一頓都說不過去。 站在我們寫作者的角度看,人的「社會性死亡」時刻是耐人尋味的,它比純粹的美好時刻或醜陋時刻更吸引我。
  • 「社會性死亡」與網絡的道德審判
    「社死」是網絡用語,全稱是社會性死亡。社會性死亡本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為什麼會改頭換面在網絡世界裡流行起來?其間的道德深意值得好好玩味。我們不妨從「社會性死亡」的學理解讀開始。   人有三條命  大衛·伊格曼《生命的清單》中說,人的一生,其實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就是醫學上認證的死亡,呼吸跟心跳都停止;第二次死亡,是在你的葬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