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太極拳一定要避開這幾個誤區

2021-03-01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分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衡量一位傳統太極拳練家的功夫,關鍵在於他是否具有太極拳的「內功」。而很多太極拳愛好者誤認為架子蹲得低是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其實不然。蹲得太低就很難保證膝蓋不過腳尖,這不利於對膝關節的保護。一些拳友因為練所謂「低架」而對膝蓋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有些人甚至上樓梯都很困難。由於練法錯誤而造成的膝關節損傷,這是太極拳界的悲哀。「低架子」之說,是當今太極拳界最為嚴重的誤區。習練太極拳首先要求「中正安舒」,內在心、神、意、氣的安舒,外形軀幹肢體上的中正。但有不少習練者不懂此理。為了顯示自己腰胯靈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過於誇張的搖晃搖擺動作,太極術語稱之為「妄動」,過量的扭擺自己的軀幹與肢體,非但練不出太極功夫,而且有悖人體正常的生理規律,練不出太極功夫事小,練壞了腰腿事大。練習理法(即拳理及練法)的正確與否,學者不可不察。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不使堅硬勁,這是太極拳廣為人知的基本法則。「全身放鬆」的重要環節就是腰腿部的放鬆。「腳趾抓地」的說法有悖於「全身放鬆」這一「太極憲法」,迷信者錯誤的認為十個腳趾緊緊的抓住地面就以為自己站的很穩牢,此大錯也。腳趾越是緊緊的抓住地,腿部越是堅硬有力,越違法了放鬆法則,用指頭輕輕一撥便會站立不穩。原因很簡單,腳趾一抓地,腿部便有硬力,從腳硬到大腿根,腰腿硬邦邦,怎能不敗下陣來。值得強調的是:太極拳的下盤功夫不是死死的扎在地上不動,不然太極拳為什麼還有步法練習呢,進步、倒步等等。太極拳的步法是非常靈活善變的,正所謂「步隨身換,身隨步走」是也。而不是簡單的兩腿死死的站扎地上不動,誤認為步子開的大是高功夫,誤認為架勢蹲的低是高功夫,這些都是誤區。腿腳不使力,對方使不上力才是太極拳的高妙境界。這需要太極拳的「內功」。很多不練拳的朋友都知道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拳術。而為什麼許多拳友們歷經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做不到這些呢,原因很簡單,方法不對。太極拳是被動、放鬆的拳種。不是主動出力打人,不是主動擒拿、摔打對方。不是我要出力把對方打傷、打殘。太極古拳論中說「彼不動,己不動;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看的出來,太極拳是被動,借力的拳術,即根據對方的客觀實際做出一定的還擊。旨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所以太極拳是「四兩撥千斤」,而不是「先下手為強;大力打小力」,不是自己主動發個什麼力去打人,是借力,借對方的力。常見社會上的一些太極拳愛好者反映膝蓋疼痛,問是怎麼回事,原因很簡單,練法不對。全球一億五千萬人習練太極拳,太極拳傷膝蓋是最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不練拳的人都知道,因此而懼怕參與太極拳運動,因鍛鍊而傷了雙腿,傷了雙膝,有失養生保健這一基本初衷。剖析傷膝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由於過於追求所謂「低架子」,致使形成「跪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蓋超過了腳尖」,因而錯誤的膝蓋承重,造成損傷。正確的力量不應該放在膝蓋上,應該在大腿上。膝蓋非正常承重,是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過於追求所謂的「腿部纏絲」而亂擰膝蓋,致使膝蓋與足見朝向偏移、錯位,造成運動型損傷。人體力學告訴我們,正常的情況下,膝蓋應與腳尖朝向一致,這是順應人體之自然本能。太極拳是自然拳,最順應人體的自然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刻意的造作、做作不僅失掉太極的樸素、自然的初衷本意,而且還違反了正常的人體運動規律,違背了人體力學。膝蓋與足尖朝向不能保持一致,致使膝蓋內部的骨骼間非正常磨損,降低了膝蓋的生命質量,是形成損傷性疼痛的第二大因素。綜上所述,拳友們認識到保護膝蓋的同時,必須注意方法。一要保證膝不過足尖,不過分追求「低架」;二要保證膝蓋與足尖朝向一致,不可亂擰膝蓋。此誤區初學者尤其注意。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重要勁法,一般伴隨套路中的「下塌外碾』線路才得以實現。我們對纏絲勁的定義是:使對方被纏,且被纏之處,因我之纏繞使對方成「擰麻花」狀而失敗。很多拳友誤認為纏絲就是自己擰,腿也擰,手臂也擰,手腕也耍,這些都是「零碎兒」,水蛇腰也出來了,哪哪都不閒著。殊不知這是「太極病」是「妄動」。講義中《練拳諸病》中有詳細的名目,幌肩、水蛇腰、亂挪腰胯等等,告誡拳友們重視太極病,重視中正安舒。太極拳是深邃的、內斂的、穩重的、安靜的,不是浮誇,不是做作,不是輕浮;不是表面上要故意做出個什麼給別人看,故意劃倆圈來顯示自己纏絲了、螺旋了。那是太極「舞」,有失傳統太極之本意。傳統太極拳的練功法則是: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練理不練力。「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力」指的是練習肌肉堅硬力,此種練法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所以為太極拳家所不取。練本不練標。「本」是指本源、根源,即心、神、意、氣,也就是常說的「內功」。「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切忌刻意、怒氣、勞心、傷神。身不練招。練「身」就是整體的內功,「招」則是招法,例如擒拿與摔法。學「死招」是太極拳的忌諱。「死招」不能活變,所以為太極拳所不取。太極拳更為強調的是「漸悟懂勁」。「懂勁」後可運用自如,一招變萬招。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的整體內功,在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捨己從人,隨機應變,並不拘泥於具體的一招一式。內氣充實了,全身猶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擊發。而不是主動用個什麼擒拿、或者給人使個絆子,這有悖太極拳「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引進落空,後發先至」的原則。1「氣沉丹田」是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氣沉丹田與呼吸的方法沒有直接關係,它是「導引」而非「吐納」,「元氣」和肺部的呼吸沒有關係。我們不主張所謂的「順式呼吸」與所謂的「逆式呼吸」,也不主張硬性規定在具體動作中哪裡是「呼」哪裡是「吸」,那樣百害而無一利,只得會導致「胸悶,憋氣,氣悶,呼吸不順暢,為了防止這些錯誤,所以我們主張自然呼吸,無須牽強。氣沉丹田」是正確的行功狀態,是在立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礎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鬆,並且自然地呼吸,這樣才能「氣沉丹田」。這裡講的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內勁。處於該狀態時,其腹肌基本是以收縮為主的,所以,正確合理的「氣沉丹田」狀態是不會大肚子的。而且正確的「尾閭中正」會壯腰而減少腹部的贅肉,使得身姿苗條。所以許多習練者通過練習太極拳一段時間後,發現了太極拳還具有「減肥」的妙用!需要注意的是,不懂此功的人經常會吸一口氣憋在腹部顯示自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狀,此大錯也。自誤誤人,有損身體健康。呼吸是人的生命現象,呼吸有許多層次,通常的呼吸為「息」,有意識的呼吸為「吐納」。「人活一口氣」,可見呼吸之重要。太極拳的行拳,既是自然之呼吸,又是氣功之吐納。平時練拳時可純任自然,當呼則呼,當吸則吸,毫不勉強造作。老師常講,腳底下的穴位很多,經常去傷害它,會大腦心臟和腦血管受到傷害。表演時候造聲勢可以震震,平時練功時只是要求把「意氣勁」做到就行了。傳統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運用太極拳的「心、神、意、氣」,不用肌肉緊張形成的「僵力、拙力、笨力」。歸根到底是傳統太極拳的特性與方法的問題。太極拳的特性是「輕鬆自然、舉動輕靈、用意不用力」。太極拳是內家拳,需要「心腦練」。不是「肢體練」或稱為「力練」。「肢體練」與「力練」不符合傳統太極理法,怎麼練內功也不會上身。這裡我們強調:正確練拳的過程是退力的過程,退力的過程是內功上身的過程。這句話,學者不可不詳辯。,關節是開啟的,肌肉軟組織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動作是含有內勁的。,關節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是萎縮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動作是軟弱無力的。,關節是焊死的,肌肉軟組織是緊繃的,精神是緊張的,動作是硬邦邦的。,關節是打開的,肌肉軟組織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不緊張的,動作是有內勁且能自然輕靈變化的。兩臂如棉裡裹鐵,柔軟沉重,發勁乾脆,這些均來自松而不懈。松而不懈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放鬆是打好太極拳的必由之路。這點學者需在「功夫上身」的拳師身上多加體會。體會、感覺,身知體悟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辨別「真松」與「假松」是關鍵。松,不是簡簡單單的表面上裝著不用勁,實際一搭手,立馬出現「拙力區」與「僵滯點」。12.太極拳必須符合「人體力學原理」與「傳統太極理法」如果太極拳不符合「人體力學」與「傳統理法」,輕者太極功夫十年八年不會上身,重者因練法錯誤而造成不必要的運動傷害,舍本求末。如:過於追求「自發力」而造成的肌肉拉傷,肌腱拉傷,關節脫臼等;亂擰亂晃亂搖等造成的膝關節損傷,髖關節損傷,踝關節損傷等。13.許多人練拳數載仍不「懂勁」,懂勁的標誌是什麼?求懂勁是否一定要經過推手訓練才行?「由招熟而漸悟懂勁」,就是練拳一個必經的過程。這裡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招熟,二是要開悟。招熟的標誌是,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理拳法,熟能生巧,生巧就是開悟。推手是太極拳不可或缺的內容,不推手就是紙上談兵。但正規的推手訓練必須經過明白老師的指導,切忌從拳論中找出幾句與自己想法相近的話,一意孤行的傻練,浪費時間的同時有可能還會損傷身體。14.為什麼有人習練太極拳多年,卻無法在技擊上佔優勢?這是太極拳功夫還沒上身的緣故。所謂「功夫上身」,即「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招熟是「功夫上身」的基礎;懂勁是「功夫上身」的標誌;神明是「功夫上身」的境界。若練拳多年,仍不堪一擊,那就要反思一下老師所教是否「得法」?拳論講:「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習拳者深思之。

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眾號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相關焦點

  • 習練太極拳的誤區
    習練太極拳有人說好,身體越練越健康;也有人說不好,把膝蓋練壞了。習練太極拳到底好不好呢?我的親身體會是好,但是練太極一定要注意指導思想和練功方法。先從指導思想方面說:一種人是練了沒多長時間,就開始參加各種比賽,大強度的訓練,為了比賽拿高分,架勢打的很低,腿疼就吃止疼藥,急功近利,拿個小獎就沾沾自喜,沒有深刻領會太極的奧妙,沒有體會打拳時身體內外的變化,違背了習練太極拳的初衷,不是以健身為目的了。最終把半月板練壞了,膝蓋疼,連走路都成了問題,得不償失。
  • 習練太極拳的四大誤區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慢的誤區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的陳氏太極十四世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極拳技擊的高層次理論。「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於技擊的。
  • 習練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
    練習太極拳重在提高質量初學太極拳不要練習太多,對拳理拳法不熟練,容易走向誤區,要多看、多問、多學。 習練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練拳當然要有動作,沒有動作就沒有拳,也沒有運動。所以學拳從動作開始,是完全必要的。 但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動作上,更不能滿足於學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練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裡,卻有很大的區別。
  • 習練太極拳意義的再認識
    太極拳還能防病治病,許多藥物難以治癒的疑難病症,通過習練太極拳都有療效。太極拳勝過許多靈丹妙藥,真正能給人最寶貴的財富——健康。太極拳具有其他運動所沒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這是因為太極拳有一系列特殊的練拳要領。首先太極拳主張「在意不在力,在內不在外」,最注重的是「練內」。例如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排除一切雜念,精神高度集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以練身,靜以養心。
  • 太極拳習練誤區
    全球一億五千萬人習練太極拳,太極拳傷膝蓋是最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不練拳的人都知道,因此而懼怕參與太極拳運動,因鍛鍊而傷了雙腿,傷了雙膝,有失養生保健這一基本初衷。剖析傷膝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由於過於追求所謂「低架子」,致使形成「跪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蓋超過了腳尖」,因而錯誤的膝蓋承重,造成損傷。正確的力量不應該放在膝蓋上,應該在大腿上。膝蓋非正常承重,是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
  • 這幾個減脂誤區,一定要避開,減肥才能事半功倍
    今天想講講的是大家在減脂的時候,容易遇到的迷思以及常見的誤區,避開這些誤區,減脂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減脂與減肥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飲食結構的量化,很多人在減肥的時候會選擇吃到八分飽,把精製碳水用粗糧來替換,也會在食物列表中加入許多健康食物,但是卻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熱量缺口數字。
  • 《太極拳文武解》對太極拳習練指導意義不大
    《太極拳文武解》被定義為傳統太極拳論之一,仿文言體,270多字,作者待考。 原文: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謂,在卷放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髮當其可者,武事之根也。
  • 漫談習練太極拳的標準要求
    隨著太極拳運動的普及和深入,不同太極拳派別的學習.也受到了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的青睞,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參與學練太極拳的團隊,於是對於打好太極拳的標準要求,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自己的標準。筆者根據自己30餘年的習練太極拳的實踐,結合當前社會上習練太極拳的現狀,漫談一下打太極拳的標準要求,與拳友們分享,不妥之處望各位前輩、同仁海涵指正。
  • 新手養孔雀魚,這幾個誤區要避開,魚兒長得更好
    新手養孔雀魚,這幾個誤區要避開,魚兒長得更好孔雀魚的觀賞價值很高,養得好了,真的可以說是非常叫人自豪的。它的體形優美,顏色絢麗多彩,十分活潑,喜歡不停地遊動,深受魚友們的喜愛。這種魚是雜食性的,也就是說它吃的比較雜,適應環境能力很強。
  • 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文化】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
    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係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 珍藏的習練太極拳經驗要點
    六、太極拳技擊,說道底,是給對方的來力找出路,來力沒有出路是頂牛,是太極拳的大忌。根本在於「順其來勢」。七、陳家溝太極拳裡有一詞叫聽勁,就是和對方試勁,研究勁的大小、方向等。聽勁就好像是吃某種食物,不吃永遠不知道它的味道。
  • 大話太極拳之——以拳入道
    這或許正是太極拳的不同尋常之處,它是武技卻又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武技。太極是生活的方式2在《太極拳論前人不希望把技擊看做是習練太極拳技藝的唯一追求。王宗嶽也寫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是前人改造太極拳的思想和追求。《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 學思踐悟:習練太極拳歷程
    第一個是公園習練太極拳的過程。2013年初,因為腎性高血壓做支架手術,躺在手術臺上任人宰割的滋味讓我從此下決心要善待身體,10月份開始在公園與太極愛好者一起學習太極拳。我們學習的是武當三豐太極拳,每天練樁功和套路。
  • 業餘長膠初學者的常見誤區,這幾個坑要避開!業餘長膠到底要不要練...
    業餘長膠初學者的常見誤區,這幾個坑要避開!業餘長膠到底要不要練基本功? 原標題:業餘長膠初學者的常見誤區,這幾個坑要避開!業餘長膠到底要不要練基本功?長膠的不同節奏和旋轉特性是讓對手失誤的主要因素。 那麼擊球手法和底板膠皮配置則是非常重要的。
  • 太極拳內功講座 如何練習內氣
    對絕大多數習練太極拳的人來說,沒必要將中醫的「營氣」「衛氣」、道家的練丹術及各種氣功弄的那麼明白,倒是應該弄清楚太極拳所講的「內氣」是怎麼回事,重要的是它的練習方法與步驟,即如何才能練出「內氣」。如果對此認識不清,方法不對,不但練不出「內氣」,對身體可能還會造成傷害。
  • 練太極定要遵守這幾條規矩,看看你守住了嗎?
    楊澄甫先師曾就此告誡拳人要「一式一手,總須仔細推求」。推求什麼?怎樣推求?根據太極拳規範的特點,至少要追尋幾個方面。1、要仔細研習太極弧線的規律性。太極拳非圓即弧,無處不圓,其圓弧運行終始無端,卻又起止有序,外形是簡單的弧線,而實質卻是內在勁路的循環往復。即是說,太極拳的弧線均由拳勢的內在含義來確定其方向、角度及其起點和終點。
  • 太極人吳偉光:9成以上練太極的都有誤區
    浙江太極拳愛好者吳偉光說:「大家好,我是浙江太極拳愛好者吳偉光,這幾天我心情很沉重,因為有幾個太極拳愛好者找我切磋交流太極拳,但他們都走錯了方向,練的太極拳不是真太極。吳偉光接著說:「當你真正學會了這套功法,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輕,到後來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重,只有思想而已。它給人一種空無一物的感覺,這就是太極拳應有的境界,這就像是你推開了太極拳內家功那扇門的雙手。若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沒有資格談論太極內家拳的修練。還有許多所謂的太極拳大師,總是滔滔不絕地給你講三天三夜,其實哪有那麼複雜呢?
  • 太極拳內勁與經絡的奧秘
    我們習練的太極功夫中,內勁和經絡之間有什麼奧秘。對於想要擺脫疾病困擾,恢復健康的人來說,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靜下心來,習練太極功夫,是一種絕佳的選擇。要養真氣,必須保持心靜。清靜是與太極之道融合的唯一途徑,沒有第二條。清靜不是外在行為形式的修煉,而是內在心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