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麵湯。歲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很多人聽過這首民謠,在民謠中直接說出灶王爺的姓氏為張。
說起姓張,大家是不是又聯想到玉皇大帝也姓張?那麼灶王爺和玉皇大帝是什麼關係呢?實際上灶王爺和玉皇大帝沒有什麼關係,而且灶王爺也並不僅僅是姓張,因為他不止一個人物原型。
根據記載,灶王爺有很多個歷史人物原型,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灶王爺的原型人物不斷地改變。在傳說中,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神,灶王爺左右隨侍兩神,分別捧著「善罐」和「惡罐」,將一家人所做過的善事惡事記錄在罐子中。
一般是每年臘月24的時候,灶王爺就會離開人間,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的情況,如果某家人這一年做的好事多,來年就會有好收成,如果做的壞事多,那麼來年就會有災難發生,所以人們為了敬畏神靈,大部分都喜歡做好事。
灶王爺上天稟告玉帝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也稱謝灶。古代階層分化太嚴重,連謝灶之期也要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中國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
「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甘三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甘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甘五舉行。但是中國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二十三謝灶,這是為了沾上權貴們的好運氣。
而關於灶王爺的原型,則是眾口不一,畢竟從有「灶王爺」這個說法至今,也有幾千年了,這幾千年間,隨著神話體系的不斷完善,灶王爺的人物原型也在不斷更改著,不過大概有以下幾個說法。
《事物原會》中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意思是黃帝發明了灶,死後被尊為灶神。也就是說,一開始灶王爺的原型是黃帝。不過在《淮南子·泛論篇》中說「炎帝作火而死為灶。」這裡灶王爺的原型又變成了炎帝。
到了《周禮》裡「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灶王爺又變成火神祝融了。再到《儀禮·特牲饋食禮》中「卒食而祭爨、雍爨」,「爨者,老婦之祭也。」這時更奇葩,灶神直接變成女性了。
再到《荊楚歲時記》中「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摶(一說博)頰。」說灶王爺叫蘇吉利,灶王奶奶叫摶頰。這時灶王爺的性別倒是變了回來,但又多了個灶王奶奶。
由此可見,灶王爺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人物原型,這些所謂的人物原型,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更改的。而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民謠中,灶王爺姓張,實際上來源於明清時期的一個說法。
據說這個灶王爺名叫張單,又名隗,字子郭,他的妻子叫丁香。張單經商發了財後移情別戀於妓女海棠,還用一紙休書把丁香休了,連孩子都不要了。丁香後來帶著孩子改嫁給當地的一個砍柴郎。
張單整天在花天酒地的,錢很快就敗光了。海棠也在一次失火把家燒沒了之後跑了,張單只好以討飯為生。有一年臘月二十三的時候,他討飯到了丁香家,遇到丁香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門裡憋死了。玉皇大帝知道了這事兒,覺得張單還知道羞愧,就封他為灶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