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孫敏堅
    疫情期間短暫的「安靜」後,三湘大地的機器聲再次響起,據統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98%。
    在我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雙線作戰」的戰場上,黨員幹部成為防控疫情、指導生產、服務群眾的一線生力軍。截至目前,全省共選派2.1萬名駐企聯絡員、3萬名駐社區聯絡員下沉到企業車間、社區小巷等,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
    3月3日,記者連線了3位下沉到企業、樓宇和社區的防疫聯絡員,記錄他們在復工復產第一線的忙碌身影和感人故事。
    劉昊:傳達室裡的駐企聯絡員
    嶽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人事科科長,駐湖南科倫嶽陽公司防疫聯絡員 劉昊
    3月3日中午,利用午飯的空當,劉昊匆匆趕到市經開區應急指揮部,為企業領取之前預約的2000個醫用口罩。「加上之前的儲備,企業預計可以頂上個把月!」劉昊滿心歡喜。
    劉昊的工作間,就是湖南科倫嶽陽公司的傳達室。到崗第一天,他和同事沒有進駐企業安排在辦公樓的工作室,而是搬來幾把椅子,坐在了傳達室裡。
    「這裡是企業防疫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關卡。守在這裡,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問題。我們來就是做事的,不需要很安逸的工作環境。」劉昊這樣向記者解釋。
    在傳達室的正對面,有一塊顯眼的公示牌,寫著劉昊和同事的電話。牌子立起來的第一天,劉昊的電話就響了。
    「有員工向我們反映,他們的電摩託車沒地方停。」劉昊說,以前廠區內有專門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域,現在受疫情影響,所有人必須接受安全檢查後步行入廠,電摩託車和自行車等只能隨意停在路邊或人行道上,既雜亂無序又不安全。劉昊跟企業協調後,在廠區門口劃出專門的電動車停放區,並安排專人看守。
    將員工進廠的測溫消毒跟考勤工資掛鈎,是劉昊和同事為企業支的第二招。
    「我們發現,有的員工嫌麻煩,會想方設法逃避檢查。」劉昊和同事想了個法子:將所有在崗員工每天的體溫監測數據全部登記在冊,匯總上報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作為每日考勤和計酬的依據。「現在,大家都很自覺地排隊接受檢查,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大家負責。」劉昊說。
    在劉昊和同事的努力下,科倫公司健全了防疫工作機制,實行了廠區封閉式管理、人員網格化管理、隔離集中化管理、消毒責任制管理、食堂分餐制管理等5條措施,確保防疫不留死角。
    既當「找茬員」,又當「店小二」。連日來,劉昊和同事積極協調市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就穩崗補貼、見習補貼等援企穩崗政策為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企業獲得近60萬元的政策性補貼;協調國家電網嶽陽客服中心,踏勘解決中藥製劑車間電力增容1000KVA的難題,為企業擴大產能清障護航。
    「有防疫聯絡員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車間內的熱乎勁很快回來了。」湖南科倫藥業嶽陽分公司總經理劉偉強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公司復產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復工人數接近900人,沒有出現確診或疑似病例。
    崔佳:上崗20天,記滿了11本工作日誌
    長沙市嶽麓區委兩新工委副書記,駐河西王府井樓宇防疫聯絡員 崔佳
    「三個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2月28日晚11時35分,崔佳終於等到了衛生檢疫部門發來的通知簡訊。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趕緊把好消息告訴給了河西王府井商圈某公司的三位員工。一個辦公室的三人因為感冒同時出現的低燒症狀,可把崔佳給急壞了,她第一時間為企業聯繫了核酸篩查檢測,所幸結果讓人開心。
    「今天有多少人員到崗?一天做幾次消殺?返長員工是否已向社區報到?防疫物資是否充足,企業復工有什麼困難和問題?」 熟悉的「四連問」,是崔佳每天「掃樓」的必備臺詞。
    而前期復工企業的需求目錄,正是她逐樓逐企一個一個「掃」出來的。從2月12日算起,上崗20天,她已經記滿了11本工作日誌。翻開崔佳的筆記,密密麻麻記錄著樓宇裡每一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反饋問題——
    長沙京穗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王總反饋消毒用品緊張,得知情況後崔佳第一時間對接資源,當天就為企業送去了125公斤84消毒液,確保了河西王府井樓宇公共區域的消毒物資保障;
    位於13樓的平安普惠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長沙金星中路分公司負責人宋明明提出:企業消毒物資緊缺復工困難,當天下午,崔佳就協調將5桶共計125公斤84消毒液送到了企業……
    崔佳還通過微信將服務「觸角」伸進每一家企業內部。省、市、區三級最新復工復產政策,湖南省30條、長沙市20條復工措施,樓宇企業負責人總能第一時間在微信群裡看到崔佳發來的政策「禮包」,也總能第一時間獲得崔佳的在線答疑幫助。
    「河西王府井樓宇目前共有入駐企業38家,今日在崗企業27家,到崗員工966人,比昨天增加了41人。」崔佳說,每天在樓裡爬上爬下雖然辛苦,但看著寫字間漸漸恢復從前的喧囂與繁華,「心裡總是歡喜的,我們終會迎來春暖花開。」
    楊力:邁開「小腳板」,守護社區「大腳板」
    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辦公室主任,駐蘆淞區鐘鼓嶺社區防疫工作隊隊長 楊力
    「生日快樂!」3月3日晚8時,當鐘鼓嶺社區支部書記彭連輝推開會議室大門時,等待她的是楊力和隊員們安排的特殊「碰頭會」。20天的相處,早已讓他們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戰友」。
    2月12日一早,楊力和4位同事組成的防疫工作隊到鐘鼓嶺社區「報到」。到了以後他們發現,這項工作遠比想像中的棘手:鐘鼓嶺社區位於市商業中心,社區商戶密集,人員組成複雜,人口流動性強,街巷建築四通八達,59棟樓宇中,無物業管理的佔到了38棟(其中私房8棟),大量的房屋出租,租戶信息難以掌握。
    針對社區管控的複雜情況,工作隊迅速提出了作戰式調度、地毯式摸排、網格化管理的工作方案,大家挨家挨戶地敲門,把防疫情況摸準。經過兩天近40小時的走訪,第一輪摸排共初步完成1565名住戶的信息登記。
    「打贏防『疫』戰,光靠人工還不行,要用好自然資源系統的『一張圖』」。楊力緊急向「娘家人」求助。在局信息中心、檔案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月17日凌晨4時,鐘鼓嶺等5個社區的精細化網格圖迅速出爐。
    網格圖根據衛星影像圖製作,居民樓棟、商場、門面等場所數量情況一目了然,樓宇間的路口及小巷清晰可辨。將社區既有戶數、居住情況、人員結構等信息錄入後,後臺還會自動生成分析報表,為疫情精細化防控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網格圖上看,社區形似兩個腳板,社區志願者笑著對楊力說:「以後就叫你們為『小腳板』抗疫隊!」
    根據新的網格圖,「小腳板」抗疫隊聯合社區重新設計網格管理模式,將社區分成兩個片區,25個網格,兩個出口,集中值守。而那30棟沒有物業的樓棟,他們也通過發動黨員和志願者,為每一棟樓都找到了「管家」。
    有了「黑科技」的加持,有了志願者的加入,楊力和隊員們的社區防疫工作也有了底氣。而隨著轄區商圈的逐步復甦,「小腳板」抗疫隊跑得更勤了:檢查外地返工人員的健康狀況、查看開工門店的消毒狀況、抽檢小區樓棟的登記記錄……每名隊員每天都要步行巡查社區2萬餘步、近10公裡。
    連日來,工作隊共排查單位20餘家、居民2400餘戶,沒有發生一起疑似病例;社區有序復工復商,復工大型商場3家,小微企業近30家,臨街門店開業170餘家,涉及復工人員7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