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竟然和鹹陽有關!

2021-02-08 鹹陽日報

有些成語,我們總能脫口而出,但你知道嗎?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竟然都是發生在鹹陽的故事哦!快來長長知識,看看你都知道嗎?


  涇渭分明


  【出自】:《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涇:指涇水,渭:指渭水。兩條河流均在鹹陽境內。唐以前,涇水常濁而渭水常清;唐以前,渭水日益混濁,而涇水相比較顯得更清,涇水作為渭水的支流,在鹹陽溶入渭水,兩條河水一清一濁,界限十分清楚,唐代詩人孟郊詩云:「渭水不可混,涇水徒相侵」,杜甫也曾經感嘆「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故後人以「涇渭分明」來比喻兩件事情明顯不同,也用來表示事物是非清楚,不容混淆。

  涇渭不分

  【出處】唐·陸贄《又論進瓜果人擬官狀》:「燻蕕無辨,涇渭不分,二紀於茲,莫之能整。」

  大意與「涇渭分明」相同,比喻人做事情不分是非或好壞。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出處】:晉·苻朗《苻子·方外》:「太公涓釣於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太公即指周朝初年的姜尚,字子牙。據《武王伐紂平話》裡說,姜太公曾在位於今鹹陽市秦都區釣臺鎮釣魚臺村的渭水邊上垂釣,他垂釣的方法與眾不同,不是把漁鉤深進水裡,而是將沒有掛上魚餌的直鉤懸在離水面還有三尺多高的半空中,口中念念有詞道:「負命者,上鉤來!」(負命者,即指負有天命的人,指帝王)意思是要等待周文王自己找上門來聘用他。周文王果然重用姜尚,打敗了紂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後來人們就用這條成語來比喻那些「心甘情願地上當」的人和事。此成語也可說作「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來人們就用「秦晉之好」來指兩性婚姻。

  雞鳴狗盜


  出於《史記 孟嘗君列傳》,前229年,秦昭王為了加強秦國的綜合國力,廣泛徵用賢能之士到秦國做官。當時齊國公子孟嘗君被秦昭王看中,聘用他為丞相。這個孟嘗君在齊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養有賓客數千人。因此,當他來到秦國都城鹹陽市,立即驚動了京城,人們紛紛爭看孟嘗君,果然是儀表堂堂,風流倜儻。秦昭王在鹹陽宮隆重地接見了這位齊國貴公子,賓主相談甚歡。孟嘗君把齊國產的白狐皮獻給秦昭王作為秦晉之禮,昭王非常高興。立即委任他為丞相,總攬全國政務。此時引起了秦國國內土著的貴族官員的妒忌,紛紛向昭王進言,說孟嘗君再有能力,終究還是一個齊國人,他掌握著秦國的大權,必定事事為齊國著想。秦昭王開始並不在意,但是日子長了,說的人多了,也不能不警惕。於是就免了孟嘗君的丞相職務,打算遣送他回國。可是,這時候又有人說,孟嘗君在秦國做了這麼長時間的官,對秦國的事情很清楚,如果放他回去,等於放虎歸山,倒不如殺了他。秦昭王於是把孟嘗君軟禁起來。恰在這時候,孟嘗君結識了一名叫燕姬的女人,託她在秦昭王面前說句好話,放他回去。燕姬向他提出,走走門子可以,但是必需以一件狐皮大衣為交換條件。孟嘗君從齊國來的時候,只帶了一件狐皮大衣,早已獻給秦昭王,現在到哪裡去找第二件呢?於是,就召集他從齊國帶來的門客商議,其中有一個人自告奮勇地說自己有辦法。因為這個人平日裡能力平平,孟嘗君並沒有把他的話當一回事。可是當天晚上,這個人就把狐皮大衣送到孟嘗君面前。原來當晚這個人從水道裡爬進宮中,又從狗洞裡進入庫房,盜走了孟嘗君送給秦昭王的禮物。孟嘗君大喜,拿了狐皮大衣去見燕姬,並且打通了秦昭王這個關節。孟嘗君接到放行的命令後,急忙啟程回國,深怕秦王反悔。不幾日,賓主一行來到函谷關,恰逢半夜,關門緊閉,而按照秦國的關法規定,雞鳴才能開關,而如果滯留在關前等待天明,那麼很可能秦兵追來。正當孟嘗君束手無策之際,跟隨他來到秦國的馮罐捏著鼻子,學了一聲雞鳴,一下子引來周圍群雞亂鳴。守關的軍士聽到雞鳴,一下子引起周圍群雞亂鳴。守關的軍士聽到雞鳴,知道開關時間已到,急忙開關啟鎖,匆匆驗過文書放行。孟嘗君脫險以後,深感自己沒有白養這些賓客。古人詩云:「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雞鳴狗盜最初的意思是褒義,但是發展到後來,就成為形容人員構成不三不四的貶義詞了。

  遠交近攻

  是秦國在兼併戰爭中制定的外交戰略,戰國時期,秦國與山東六國長期形成對峙局面。許多曾向秦國的國君建議,對山東六國實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其核心內容是,對與秦國相距較遠的國家,採取友好的政策,使他們不去主動援助其他國家對秦國的戰爭。而對於與秦國接壤的國家。則主要採取軍事進攻的政策。最早提出這個建議的是秦昭王時期到秦國遊說之士張儀,後來,範睢和蔡澤以及在秦始皇時代來到鹹陽的魏繚,都曾經提出過同樣的主張,並且進一步用不惜重金賄賂各國有權勢的大臣,以離間破壞個諸侯之間合縱的圖謀的策略納入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使這項政策更趨完善,秦始皇採納了他的計謀,果然橫掃六合、統一了中國。後來人們就以戰國時秦國採用的這樣一種「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臨近的國家,利用敵方矛盾,各個擊破」的外交策略,來比喻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

  掩耳盜鈴


  此成語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故事裡說,有人找到一口鐘(古代樂器),想把它背走。但是鐘太大,背不動,他就想用鐵錘把它敲碎後,再分片拿走。可是誰知道,他剛一敲鐘,鍾就響了起來,他害怕別人聽見聲音後,過來跟他爭奪者、這口鐘,就趕緊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但是,這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他的行為還是被人發現。後來人們就用這條成語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飾不住的事情硬要想辦法去掩飾。

 指鹿為馬


  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此典故出自於《史記 秦始皇本紀》,說的是秦始皇駕崩以後,胡亥與趙高和謀,殺了公子扶蘇,篡奪了皇位,稱為秦二世。接著,又任命趙高為丞相,使他掌管生殺大權。趙高妄想篡奪皇權,但又害怕群臣不服,就設法進行試驗。有一天,他利用上朝的機會,把一隻鹿牽到金殿上說:「臣今天得一匹馬,特地前來獻給陛下。」二世看後,掩口笑道:「丞相錯了,這明明是一隻鹿,怎麼能說成是馬呢?於是難道丞相連鹿和馬都分辨不出來了嗎?」於是,倆人圍繞是鹿還是馬當著朝臣的面爭議起來。趙高堅持說是馬,二世堅持說是鹿。朝廷大臣很快圍繞是鹿還是馬分成兩派。那些耿直的臣下一口咬定是鹿,而那些懼怕趙高的臣下,為了討好趙高,紛紛說是馬。趙高要心腹記下說鹿與說馬人的名字。事後,那些說馬的人得到了重用,而堅持說鹿的人則慘遭到迫害。特別是對于堅持說鹿的二世胡亥懷恨在心,後來,當秦末農民起義大軍逼近鹹陽時,趙高果然命令他的女婿殺了胡亥。從此,人們就借用「指鹿為馬」來比喻由些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勾心鬥角

  原意指宮殿建築的結構交錯精緻,後來比喻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此成語出自唐朝文學家杜牧《阿房宮賦》中:「各抱地勢,勾心鬥角」一句,「勾」又寫作「鉤」;「心」:中心;「鬥」:結合;「角」:簷角。

乘龍快婿


  【出處】:晉 張方《楚國先賢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

  春秋時期,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愛上善於吹簫的簫史,就跟他學起吹簫來。秦穆公成全了他們,為他們建立一座鳳臺(鹹陽鳳凰臺)。弄玉很快學會了吹簫,他們在鳳臺吹簫,引來了鳳凰前來傾聽,並伴著樂聲飛舞。後來簫史乘龍飛去,弄玉也乘鳳飛去。

  約法三章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鹹陽只有幾十裡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后,向劉邦投降。劉邦進鹹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裡,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于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漢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繫著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璽和符節,在枳(zhǐ,紙)道旁投降。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麼做不吉利。」於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城陽。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後退回來駐紮在霸上。沛公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於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 ,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裡做王,所以我應噹噹關中王。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餘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總之,我到這裡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之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約。」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裡的糧食不少,並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人們更加高興,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

一字千金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來歷。其後,「一字千金」多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很高。

明鏡高懸


  【出處 】:《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

  據《西京雜記》載,劉邦攻入秦都鹹陽,進入鹹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勢走近它,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如果用手捂著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有病的人捂著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於常人。據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於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特別,就殺掉誰。

  因為此鏡功能奇特,後來人們以「秦鏡高懸」來比喻當官的人明察是非,斷獄清明。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一詩中寫道:「何辭向物開秦鏡,卻使他人得楚弓。」後來,許多當官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掛起「秦鏡高懸」的匾額。由於人們對「秦鏡」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將「秦鏡」、改為「明鏡」,「秦鏡高懸」便演變為「明鏡高懸」了。

  後來,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也說「秦鏡高懸」。

助紂為虐


  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秦末農民起義最後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當時,劉邦領兵攻破武關以後,長驅直入,打到了藍田,在藍田以北完全殲滅了秦國的兵力。秦王子嬰迫不得已,只好穿上喪服,頸上繫著絲條,捧著傳國玉璽,請求投降,劉邦進入秦國的國都鹹陽。    劉邦進入鹹陽城後,見宮殿巍峨,珍寶無數,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宮中享受一番。當時的武將攀噲勸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聽,張良又勸他說,我們這所以能夠來到鹹陽,主要是因為秦國殘暴無道。我們應該替天行道,消滅殘餘勢力,改變秦朝的奢侈和淫樂,實行艱苦樸素來號召天下,現在您才佔領了秦國,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樂,這是「助紂為虐」的行為。劉孝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於是撤出鹹陽,把軍隊駐紮在霸上。 這裡所說的「紂」是指商紂,商紂是殷紂王,有名的暴君,用來比喻幫助壞人做壞事

圖窮匕現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戰國末期,秦王贏政不斷派軍隊蠶食齊、楚、韓、魏、趙等國。

  公元前228年,秦國的軍隊攻下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俘虜了趙王遷,並一直打到了燕國的南部邊境,直接危及到燕國的生存。燕國的太子丹派荊軻作刺客,由燕國的勇士秦舞陽陪同,帶著秦王的仇家--樊於期的頭和燕國土地最肥沃的地方--督亢地區(今河北固安縣西)的地圖,密藏用毒藥淬過的鋒利匕首來到了秦國。之後,荊軻先把帶來的價值千金的珠寶送給了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通過蒙嘉的幫助,使得秦王同意在鹹陽宮接見荊軻和秦舞陽。接見的這一天,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在前,秦舞陽捧著地圖匣相隨在後。剛進入秦宮,秦舞陽竟害怕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秦國的大臣都感到很奇怪。荊軻回頭看了看秦舞陽,笑道;「他住在偏僻的北方,沒有見過天子,因此害怕,請你們不要見怪。」秦王便叫荊軻把地圖獻上來。荊軻從秦舞陽手中接過地圖匣,取出地圖,恭恭敬敬地獻給泰王。秦王將地圖徐徐打開,最後,卷在地圖中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刺殺秦王的目的沒有達到,死於亂劍之下。

鹹陽一炬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編輯 李 晶 整理

相關焦點

  • 西楚霸王竟然跟這麼多成語有關,看看你知道幾個?
    項羽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麼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下面列出的這些成語都是跟項羽有關,來看看你都知道幾個?
  • 成語典故 邯鄲最富
    賽場上,邯鄲四霸意氣風發,小露鋒芒,充分展現古城邯鄲的魅力和母校邯鄲學院的風採。負荊請罪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澱,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哪個成語最有名呢?至今沒有共識?
    邯鄲是一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古城孕育了勤勞的人民和不朽的文明,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在邯鄲,你漫步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每一個典故,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或催人奮進,或引人深思。在邯鄲,有「路不拾遺」的風尚,有「完璧歸趙」的慷慨,更有「一枕黃粱」的春秋大夢。
  • 「不動聲色」這個成語竟然和安陽老城的他有關?
    [清平樂韓琦劇照]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和韓琦有關嗎?且聽華夏玄鳥高紅國老師娓娓道來......「衣錦晝行」「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晚節黃花」4個成語典故,就都與韓琦有關。「垂紳正笏」與「不動聲色」成語「垂紳正笏」與「不動聲色」,出自《相州晝錦堂記》:「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邯鄲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燦爛的古典文化,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都」。據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曙光第二小學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傳統經典文化,在學校推出【成語典故,薪火相傳】系列活動,並制定了跟著成語遊邯鄲系列校本課程,將教育理念與地方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向學生們講授和宣傳古典文化知識,受到了學生
  • 「冬日可愛」竟然是成語!與寒冬有關的河洛典故,你知道幾個?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典故,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發生在河洛大地的精彩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講故事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它保存、分享著個人和集體的智慧。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典故,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發生在河洛大地的精彩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 河南方城的名字由來和與方城有關的成語典故
    方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不但出現過很多歷史名人,還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更有意思的是,有幾個著名的成語典故就來源於古老的方城,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講講與方城有關的幾個成語故事。商王為表其功,依據大將的名字和小金莊三面環水之勢,命名此處為金湯寨,並讚揚說:「大商邊防均固若金湯大將所守村寨,將萬世無憂。」後經逐步演變,「固若金湯」就用來形容城防堅固,牢不可破,成語「固若金湯」的典故即源於此。
  • 新興鑄管武安工業區開發「成語典故宴」
    日前,「邯鄲學步」「黃粱美夢」「梅開二度」「瓜田李下」「紙上談兵」「完璧歸趙」「一言九鼎」「戰國七雄」「花開富貴」「織邯鄲」等眾多膾炙人口的邯鄲成語典故,以華麗妝容登上新興鑄管武安工業區本部招待所的餐桌上。
  • 盤點有關戰爭的成語 典故
    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佔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
  • 成語「牛溲馬勃」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和一個歷史典故有關,長見識
    中國漢語博大精深,語言是我們思想交流的工具,而成語是我們離不開的精彩詞句。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我們說話時成語出口成章,成語已經印在了我們的大腦中。儘管我們對常用的成語很熟悉,但它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很多成語的出處不甚了解,當然就有經常用錯成語的尷尬情況。
  • 一生功績無數,數十個成語典故都與他有關!
    一生功績無數,數十個成語典故都與他有關!秦末時期,群雄四起,陳勝吳廣打響了第一個反抗秦朝的戰爭,隨後的戰爭就不能用混亂來形容了,簡直就是一鍋粥,當然,劉邦和項羽兩人隨著發展逐漸成長為秦末年間最為強大的兩支勢力,兩人在打敗秦軍後繼續對立,最終項羽自刎,劉邦稱帝,成立了漢朝。
  • 成語膾炙人口中膾炙是什麼意思 指美味人人愛吃
    成語膾炙人口中膾炙是什麼意思 指美味人人愛吃時間:2021-01-15 13:12   來源: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語膾炙人口中膾炙是什麼意思 指美味人人愛吃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有很多成語,這些成語你可能知道它的用法,但是它原本的意思你知道嗎?螞蟻莊園膾炙人口的膾炙什麼意思?
  • 大名成語典故——短見薄識
    《大名成語典故》由李文軍同志主編,2017年12月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有關大名縣的歷史文化研究專著,通過解析與大名縣有關的成語及成語背後的故事與人物,採取敘事寫人的表現形式,濃縮提煉了大名兩千年來的燦爛輝煌。李文軍,男,1969年9月出生,大名縣大名鎮人,大學文化,教育學學士。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字用了3000多年,1584個成語跟這座城市有關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除了這些多樣的的名稱來源,邯鄲作為我國唯一一個3100多年沒有改名的的城市,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這中間最為有名的就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據一名專門研究成語的邯鄲專家指出,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約有1584條,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成語之都。
  • 與「牛」有關的成語典故
    特搜集了一組有關牛的成語典故、趣聞佳話,以饗讀者。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裡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鍾」。每逢祭鍾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有一天,齊國都城裡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
  • 膾炙人口:膾炙和羊棗哪個好吃 | 聽故事 學成語
    聽故事 學成語 NO.118
  • 成語「竊時肆暴」到底啥意思,原來和一個歷史典故有關,長見識了
    今天我們來講2個成語,分別是竊時肆暴、青氈舊物,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竊時肆暴和老鼠有很大的關係,而青氈舊物和書法家有關。讀懂這2個歷史典故,你就會準確應用成語啦!竊時肆暴這句成語出自唐代柳宗元《三戒·序》卷中的一則故事。說是在永州有一戶人家,主人的生肖是屬鼠的。
  •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七十四:青眼有加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歷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動很多,因此蘊藉於河洛文化中的成語典故俯拾皆是。這裡擷取100個與洛陽相關的成語典故予以介紹。今天推出之七十四:青眼有加                  青眼有加   「青眼有加」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在看人的時候,對人正眼相看,顯示對人的尊重。這個典故的出處,依然與魏晉名士阮籍有關。
  • 助紂為虐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為虎作倀、為虎添翼,反義詞有:助人為樂、除暴安良,助紂為虐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助紂為虐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助紂為虐(zhù zhòu wéi nüè)成語釋義:幫助壞人幹壞事(紂:商朝末年的暴君商紂王;虐:暴行)。
  • 典故成語說晉國! - 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各種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都將這段事跡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成語近百條,直到今天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換一個角度看,發這些典故成語就是一部晉國史,現在就請跟著我的文字,重溫那段讓山西人引為豪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