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大象石刻】(滿清一統中國後,對明十三陵進行了有效保護,並派出守陵人。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
【臥麒麟石刻】明十三陵共有一條神道,從長陵神功聖德碑亭往北的800餘米的區域內,矗立著12對石獸和6對石人。十三陵的石像生基本沿用南京明孝陵制度,不同之處是將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間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並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順序是石望柱、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和功臣。
【朱棣長陵裬恩殿,破敗不堪】裬恩殿是用於供奉帝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場所。裬恩殿仿照明代皇宮金鑾殿修建,殿頂為古建中等級最高的重簷廡殿式,覆以黃色琉璃瓦飾;上簷飾重翹重昂九踩鬥拱,下簷飾單翹重昂七踩鎏金鬥拱。值得一提的是,長陵裬恩殿是明朝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
【石牌坊】明十三陵石牌坊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它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五門中,中部明間最寬,左右兩側次間、稍間寬度依次遞減。石牌坊頂部有主樓5座、夾樓4座、邊樓2座。明間主樓最高,其正脊頂部至地面高約12米。各樓均作廡殿頂。
【駱駝石刻】明十三陵的神道從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築。
【妃嬪墓葬區的守陵人】從朱棣下葬長陵開始,十三陵就有設立了陵監,這是一個負責管理和保護皇陵的機構。這些守陵人恪盡職守,在幾百年間默默無聞地守護著十三陵,他們的後代在壽山腳下繁衍形成13個村落。
【外國人在遊覽十三陵(筆者認為是清西陵的慕陵,但照片備註十三陵)】當時十三陵依舊是老百姓的禁區,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十三陵中朱棣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守陵人站在石五供旁】石五供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緻的石供器組成,一般由一個香爐、一對花觚、一對燭臺組成。
【明十三陵守陵人(筆者認為是清西陵的慕陵,但照片備註十三陵)】目前明十三陵開放的陵墓有朱棣長陵、朱翊鈞定陵、朱載坖昭陵。值得一提的是,定陵是唯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教訓慘痛。
【長陵神功聖德碑亭】該碑亭形制為重簷歇山頂,亭身平面作正方形,四面各闢券門,亭壁下部有石雕須彌座,再下承以陡板式臺基,四面各設礓臺階。
【明十三陵神道武將石像】
【明十三陵欞星門】
【明十三陵神道起點,兩側是華表】華表基座均為平面呈八邊形的須彌座。其上下坊束腰處均雕有精美致的雲龍圖案,柱身上雕刻著縈繞柱身盤旋而上的升龍和雲朵,上部裝飾雲形石板,頂部是蹲龍。
【一名男子跪在長陵方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