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明十三陵老照片:朱棣陵墓破敗不堪,但清朝派的守陵人還在

2020-12-23 騰訊網

【臥大象石刻】(滿清一統中國後,對明十三陵進行了有效保護,並派出守陵人。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

【臥麒麟石刻】明十三陵共有一條神道,從長陵神功聖德碑亭往北的800餘米的區域內,矗立著12對石獸和6對石人。十三陵的石像生基本沿用南京明孝陵制度,不同之處是將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間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並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順序是石望柱、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和功臣。

【朱棣長陵裬恩殿,破敗不堪】裬恩殿是用於供奉帝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場所。裬恩殿仿照明代皇宮金鑾殿修建,殿頂為古建中等級最高的重簷廡殿式,覆以黃色琉璃瓦飾;上簷飾重翹重昂九踩鬥拱,下簷飾單翹重昂七踩鎏金鬥拱。值得一提的是,長陵裬恩殿是明朝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

【石牌坊】明十三陵石牌坊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它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五門中,中部明間最寬,左右兩側次間、稍間寬度依次遞減。石牌坊頂部有主樓5座、夾樓4座、邊樓2座。明間主樓最高,其正脊頂部至地面高約12米。各樓均作廡殿頂。

【駱駝石刻】明十三陵的神道從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築。

【妃嬪墓葬區的守陵人】從朱棣下葬長陵開始,十三陵就有設立了陵監,這是一個負責管理和保護皇陵的機構。這些守陵人恪盡職守,在幾百年間默默無聞地守護著十三陵,他們的後代在壽山腳下繁衍形成13個村落。

【外國人在遊覽十三陵(筆者認為是清西陵的慕陵,但照片備註十三陵)】當時十三陵依舊是老百姓的禁區,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十三陵中朱棣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守陵人站在石五供旁】石五供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緻的石供器組成,一般由一個香爐、一對花觚、一對燭臺組成。

【明十三陵守陵人(筆者認為是清西陵的慕陵,但照片備註十三陵)】目前明十三陵開放的陵墓有朱棣長陵、朱翊鈞定陵、朱載坖昭陵。值得一提的是,定陵是唯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教訓慘痛。

【長陵神功聖德碑亭】該碑亭形制為重簷歇山頂,亭身平面作正方形,四面各闢券門,亭壁下部有石雕須彌座,再下承以陡板式臺基,四面各設礓臺階。

【明十三陵神道武將石像】

【明十三陵欞星門】

【明十三陵神道起點,兩側是華表】華表基座均為平面呈八邊形的須彌座。其上下坊束腰處均雕有精美致的雲龍圖案,柱身上雕刻著縈繞柱身盤旋而上的升龍和雲朵,上部裝飾雲形石板,頂部是蹲龍。

【一名男子跪在長陵方城前】

相關焦點

  • 清朝都滅亡100多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發工資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 民初老照片:明十三陵破敗不堪,朱元璋後裔盜伐樹木、盜挖妃墓
    清朝初年,朝廷對明朝皇帝的子孫並不友好,甚至因為「朱三太子案」而大開殺戒。等到康熙帝晚年,天下底定,他又大發「善心」,命令臣子尋訪明太祖朱元璋的裔孫,使之管理明皇陵。明十三陵神道上的碑亭,很破敗。明十三陵欞星門。時至朱煜勳這一代,隨著朝代的更迭,他的日子更不好過。他不僅任由十三陵的建築頹壞坍塌,甚至模仿其父的樣子,繼續靠盜賣陵內樹木度日。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明十三陵在朱元璋死後並未動工,當時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另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剛建明時,就有元朝的一些勢力在作祟,為了威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 清亡了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他們到底是何人?有工資嗎
    明朝末期(公元1606年)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攻入京城後,竟是將朱家祖墳破壞得亂七八糟,之後竟是準備「盡掘十三陵」。只是遭到了拼死抵抗而罷休。而後的崇禎皇帝聽到消息,怒氣勃發,氣血倒流。也派人去將李自成的祖墳盡數掘開。後來的人們猜測崇禎在眉山自殺,李自成兵敗也許就是二人「互挖祖墳」帶來的報應。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明朝十三陵是今天北京市的重要景點,來北京不可不去十三陵,探究明朝歷史不可不到十三陵。整個陵墓都遷移了?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十三陵分別對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那麼,還有哪三位皇帝沒在北京十三陵安葬?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明十三陵明朝、清朝,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兩個封建王國,他們距離我們最近,歷史考據最為詳實。古人對這些講究極為在意,朱元璋作為大明的締造者,對於這一切非常看重,明朝講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哪怕是死了,也要守住國門,因此,明朝皇陵由朱元璋和朱棣定在了軍事重地,明孝陵在紫金山,明十三陵在天壽山,且不說這些都是軍事駐守要地,而且距離皇城特別近。那些盜墓賊再猖狂也不敢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挖人家祖墳啊,所以明朝皇陵的保護是相對到位的。
  • 清朝已滅亡百餘年,清東陵為何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來發?
    清朝已滅亡百餘年,清東陵為何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來發?守陵人清朝歷代的封建王朝都會設置自己皇陵的守陵人,因為大家知道皇帝陵墓中陪葬品眾多,並且價值連城。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去皇帝的陵墓謀求一些寶物,自己可能就一生不愁吃喝,所以那些皇帝們也清楚自己的陵墓,以及自己祖先的陵墓被人們所注意,所以他們都會給自己的皇陵設置守陵人。相關資料記載,元朝的一些皇宮貴族,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墓賊發現。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歷史上清朝的那些守陵人,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去哪了
    自從西周周武王開始,歷史上就出現了許多的帝王的陵墓,但是每一個陵墓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基本上這些陵墓都是按照帝王的生前的愛好來建造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墓室和其他附屬建築來構成的。所以歷史上的這些皇帝的墓室大都十分的漂亮,氣勢恢宏。就比如秦始皇陵等等。
  • 為什麼清皇陵被人破壞嚴重,明十三陵卻沒人盜
    為什麼清皇陵被人破壞嚴重,明十三陵卻沒人盜? 在上個世紀,孫殿英公然搶劫清朝皇陵,挖開兩座陵墓震驚天下,很多人對他的行為都感到憤懣,當然最火大的是清朝的遺老們,當著他們的面挖人家祖宗的墓,這些人自然是無法平息自己的怒氣。
  • 大清已滅亡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是誰給他們支付薪酬?
    而在今天,既然清王朝已經滅亡百年之久,那為何還會有守陵人的存在,那他們的報酬是誰來支付的呢?除此之外,便是陵墓之中陪葬的巨額財富,古代盛行厚葬,尤其是帝王陵寢之中,往往會伴隨著他們生前使用或者喜愛的器物,這些隨便拿出來一件都可能是稀世珍寶,因而守陵人的存在則十分必要。而且清代帝王陵墓往往還會有守陵的軍隊,且世代相傳,清朝的守陵總管大多出於上三旗,也就是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掌管陵寢、園寢的巡防守護事務。武秩正三品。
  • 神秘的皇家守陵人
    明萬曆三十四年 (公元1606年)起,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下進駐了一個專職守護清朝陵寢——永陵的機構。從那以後,永陵的周圍,有了守陵人的村莊。阿塔的後裔如今主要聚居在新賓縣上夾河的腰站村,據其後人講,阿塔為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康熙七年已成為二品封疆大吏,但由於參與了鰲拜的謀反,被降四級,於康熙二十五年被派到永陵守陵,這段歷史在《清永陵志》中也有記載。
  • 清朝皇室的守陵人,覆滅108年的王朝,誰還在花錢為他們守陵?
    掃地僧、守陵人,這兩個都是電視劇裡常常聲名不顯,卻有著高超武功和異於常人的能力的存在。史料記載,守陵人是一種世代傳承的職業,不出意外,每一代守陵人的職位都會在退休後由自己的後代繼承。但是清朝已經覆滅108年,在21世紀,守陵人還有傳承嗎?
  • 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從朱棣陵墓上偷來的嗎?
    據傳聞,乾隆皇帝陵墓中所用的棺木是木中極品——金絲楠木所制,而這些金絲楠木竟然出自明朝的帝王陵墓之中。人們印象中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真的會做出這樣挖墳盜墓的不上檯面的事情嗎?儘管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真相確實如此,乾隆皇帝的棺木確實出自明陵,不過不是人們傳說的朱棣的長陵,而是嘉靖皇帝的永陵。
  • 歷史上的今天丨孫殿英為什麼只盜清東陵卻不盜明十三陵呢
    但若僅以財富而論,明朝皇陵所藏的財寶因為年代更久,所以價值通常會更高,而作為七朝古都的北京,還有比明十三陵更為久遠的、珍品更多的皇家陵園。那為什麼孫殿英只是盜掘了清東陵而沒有盜掘明十三陵呢?第一個原因是孫殿英要報仇。孫殿英的祖先在明朝當過經略使,這個官相當於封疆大吏。在清兵入關時,由於奮起反抗而被全部殺害,而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滿人殺害。
  • 清朝亡了108年,為啥仍有人在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自西周武王姬發以來,帝王的陵墓就有著獨特的風格。他們大多由陵墓與附屬建築構成,大多都是按照帝王生前喜好建造,風景如畫,美不勝收。也有諸如秦始皇陵這一種恢弘大氣的華麗陵墓,十分的彰顯帝王的特點。
  • 明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 揭秘那些塵封的往事
    其中長陵為永樂大帝朱棣的陵寢,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最古老,卻又是最宏壯,並且是相對保存最完整的陵宮,擁有數個"最"是它開放地面建築的主要原因,它是其他十二陵的範本,它的祾恩殿壯闊恢宏世間所稀,現被用作長陵博物館,建築本身和所展物品,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古今中外,所有帝陵最核心、最令世人矚目的部分是埋葬帝王棺槨和陪葬品的"地下玄宮",定陵最大的看點就是它是十三陵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