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老照片:明十三陵破敗不堪,朱元璋後裔盜伐樹木、盜挖妃墓

2020-12-11 小歷史

1924年9月7日,寂寞的清遜帝溥儀與早已淡出公眾視線的延恩侯朱煜勳在紫禁城相見了。朱煜勳穿著借來的前清冠服,遮住裡面破舊的襯衣,心情十分激動,向他的「皇上」行了三跪九叩大禮。

這次見面由溥儀的英語老師莊士敦促成,要說有什麼實質意義,則無從談起,純粹是為苦居深宮的溥儀解悶。

朱煜勳穿著借來的冠服留影。

問題在於,延恩侯朱煜勳是何許人也?清廷向來對異姓封爵十分吝嗇,封至侯爵以上的更是鳳毛麟角。延恩侯何德何能,獲得了清廷的青睞?

朱煜勳的名片。

延恩侯是清廷封給明朝皇帝後裔的爵位,最早可追溯到康雍之際。

清朝初年,朝廷對明朝皇帝的子孫並不友好,甚至因為「朱三太子案」而大開殺戒。等到康熙帝晚年,天下底定,他又大發「善心」,命令臣子尋訪明太祖朱元璋的裔孫,使之管理明皇陵。

民國初年,明十三陵神道。

多年尋訪無果,直到雍正二年,禮部、吏部才報告找到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簡王之後朱之璉,此人祖父在明末投降努爾哈赤,加入鑲白旗漢軍。

雍正帝當即封其一等侯爵(乾隆年間定名爵號為延恩侯),世襲罔替。延恩侯的任務是:「祭告明太祖陵及昌平十三陵,以承祀事,……嗣後每年春秋二季令其呈明前往。」

明十三陵神道上的碑亭,很破敗。

如此大費周章封賞延恩侯,並非康、雍二帝關愛明帝後裔,此舉是他們高掛的一個招牌,用來宣傳不敵視明朝、不歧視漢人,意在贏得「天下歸心」。

皇帝對延恩侯也不是完全放心的。按規定,延恩侯要定居北京,無實職,未奉諭旨不得他往,實際上處於監視之下。

明十三陵永陵的神殿,屋簷塌落。

延恩侯總共傳了十二代,朱煜勳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襲爵,成為最後一代。

晚清時期,朝廷削減了延恩侯的薪俸,這個家族的生活很快陷入困頓。第十一代延恩侯誠端(朱煜勳之父)砍伐十三陵樹木出賣,還將山陵內土地租給他人耕種,以此換點銀兩維持生計。

慈禧太后獲悉了誠端監守自盜之舉,但知道他家貧,沒有懲罰他。

明十三陵欞星門。

時至朱煜勳這一代,隨著朝代的更迭,他的日子更不好過。他不僅任由十三陵的建築頹壞坍塌,甚至模仿其父的樣子,繼續靠盜賣陵內樹木度日。

民國初年,朱煜勳還能從北洋政府每月領取月薪60元,只是長期處於拖欠狀態,他又安逸慣了,不願從事其他勞動,所以窮困潦倒,狼狽不堪。

明十三陵石牌坊。

莊士敦曾提出去侯府拜訪,朱煜勳則明確拒絕,稱自己的住處實在太小,連客廳也沒有。後來,莊士敦讓僕人給朱煜勳送一件小禮物,果然看到延恩侯衣衫襤褸地坐在破凳子上,一家人住在一所破舊不堪的簡陋小屋裡。

儘管如此,延恩侯對廢帝溥儀的態度一如前朝,尊敬有加。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他東拼西湊籌了幾塊錢路費,特意去天津「請安」,滑稽非常。

明十三陵長陵方城。

1929年,朱煜勳以「生計奇窘,無法維持」為由,請登臺不久的國民政府格外撫恤。後來,內政部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之職,月薪50大洋。

孰料朱煜勳劣性不改,不但未盡保管明陵之責,竟然還參與盜挖十三陵雀山妃墓。此事被揭發後,國民政府下令撤銷其職務,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註:朱煜勳照片由英國人莊士敦拍攝,時在1924年9月7日下午;明十三陵照片由美國人西德尼·甘博拍攝,時在1924年或稍後。

相關焦點

  • 百年前明十三陵老照片:朱棣陵墓破敗不堪,但清朝派的守陵人還在
    【臥大象石刻】(滿清一統中國後,對明十三陵進行了有效保護,並派出守陵人。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
  • 為什麼清皇陵被人破壞嚴重,明十三陵卻沒人盜
    為什麼清皇陵被人破壞嚴重,明十三陵卻沒人盜? 在上個世紀,孫殿英公然搶劫清朝皇陵,挖開兩座陵墓震驚天下,很多人對他的行為都感到憤懣,當然最火大的是清朝的遺老們,當著他們的面挖人家祖宗的墓,這些人自然是無法平息自己的怒氣。
  • 朱元璋第九代孫媳婦墓出土,著盛裝下葬,容貌復原圖卻醜出天際
    一、明十三陵在明朝遺留下來的建築中,有一個藝術價值極高且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明十三陵。其中,明十三陵還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這座古建築與生俱來就帶著一股神秘感,令人很想靠近了解它,近些年也有許多關於明十三陵的問題被熱議。例如:同樣是皇陵,清朝的陵寢經常被盜,甚至被洗劫一空,搞得破敗不堪,而明陵為何極少傳出被盜的消息呢?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
  • 明十三陵的名字和寓意,你知道嗎?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裡,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故稱十三陵)、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與明朝皇室後裔見面,是怎樣一種場面?
    事實上,關於朱煜勳這一系的身份真實與否的爭議一直存在,畢竟按當年的情況,但凡是明皇室近親,不是死於農民起義之手,就是死於清朝的殺戮,即使到了康熙之時,還有一位崇禎的第三子朱慈煥,好不容易隱居民間活到了75歲,仍然沒有被放過,自己被清朝凌遲處死,而一家老小也被殺得一乾二淨!因此,很多人懷疑朱煜勳這一脈的真實性!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由石牌坊、大紅門、總神道、七孔橋、十三陵、妃子墓、太監墓等構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多的皇帝墓冢群。其位置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環境非常的優美。前有龍山、虎山兩座秀山把守,後有天壽山、陽翠嶺、大峪山三座大山坐陣壓軸,跟前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趟過。可以說昌平因十三陵景區而聞名,十三陵景區因昌平環境而更顯寧靜莊重。
  • 【古城探微】秦愍王朱樉墓
    明秦王墓位於西安市東南郊長安區,俗稱「小十三陵」,現有秦愍王朱樉、秦隱王朱尚炳、秦康王朱志𡐤、秦惠王朱公錫、秦簡王朱誠泳、秦宣王朱懷倦等六位秦王墓葬保存較為完好
  • 【文化】明十三陵的名字和寓意,你知道嗎?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裡,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故稱十三陵)、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陵寢為什麼叫十三陵,其他三個在哪呢?
    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王朝的開創者,他的孝陵意義重大,不僅是以孝治天下的意思,更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後來滿清入主中原後,康熙皇帝曾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以表達對天下漢人的重視。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祭拜過孝陵,借朱元璋後裔的身份打出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為朱元璋之孫。為什麼不是兒子繼位呢?因為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李慶雲將軍事件迎來最新進展 | 關於請求妥善解決違法盜挖「李慶雲將軍」墓案件的 申 請 書
    2、責令違法盜挖李慶雲將軍墓的侵權責任人和加害人,依法承擔毀墓的經濟補償。3、把李慶雲將軍墓原地安葬列為文物古蹟,增加北海的旅遊項目開發和弘揚愛國文化。案發於2016年5月12日深夜13日晨時2時許,甲方授權乙方動用挖掘機和汽車等工具,利用雷雨交加的夜晚盜挖毀壞李慶雲將軍夫妻墓的犯罪行為,將其夫妻二人的屍骨挖出暴露地面,慘不忍睹。案件發生之後,申請人依法向被申請人多次上書報告案情及提出訴求,已經超過法定答覆期限,未見被申請人作出答覆和處理意見,這種官商勾結故意違法,壓迫民眾的手段,陰險!
  • 明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及寓意
    明十三陵位於昌平縣北10公裡天壽山南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裡,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從在天壽山下建長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禎(明思宗)葬在田妃墓中,這裡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為十三陵。這十三陵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穗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明十三陵會選擇在這裡建造,除了山環水繞的風水格局之外,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 十三陵中最早開始營造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的合葬陵,長陵。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他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率軍攻入南京,從惠帝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
  • 歷史上的今天丨孫殿英為什麼只盜清東陵卻不盜明十三陵呢
    但若僅以財富而論,明朝皇陵所藏的財寶因為年代更久,所以價值通常會更高,而作為七朝古都的北京,還有比明十三陵更為久遠的、珍品更多的皇家陵園。那為什麼孫殿英只是盜掘了清東陵而沒有盜掘明十三陵呢?第一個原因是孫殿英要報仇。孫殿英的祖先在明朝當過經略使,這個官相當於封疆大吏。在清兵入關時,由於奮起反抗而被全部殺害,而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滿人殺害。
  • 盜墓挖出朱元璋曾孫墓,墓誌透露墓主生前生活香豔,明朝男人的「妾...
    這天晚上,一夥盜墓者來到了一座大墓前,直接從3.60米高的封土堆頂正中位置,往下深挖一豎穴,進入墓中。 此墓位於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區望城鎮花聯村西約400米龍蟠山附近的蓮花心花坑山,距離南昌約50公裡,都傳是一座王墓。
  • 明孝陵朱元璋的墓,「明」字多一橫,真的是康熙帝有意為之嗎?
    但是明孝陵朱元璋墓中「明」字多加的一橫。革命黨為反滿需要,說這是清朝為了避諱前朝的國號,擔心反清復明,故意將「明」字寫成了「眀」,以此來諷刺前朝有月而無日。 而在1699年,康熙更是親自題寫「治隆唐宋」碑在明孝陵,給予了朱元璋極高的評價。可以說,康熙帝對於朱元璋是非常尊崇的,這樣尊崇自然也被一直視他為榜樣的孫子乾隆帝所繼承,乾隆六次南巡親往明孝陵拜謁,行的也是三跪九叩的大禮,祖孫倆給予朱元璋的尊崇也算是前無古人。
  • 四川成都發現明朝蜀王墓,當進入墓室後,專家:中國最美地下宮殿
    眾所周知,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麓,佔地面積達40萬平方公裡,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修建的一座皇家陵寢,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和30多位嬪妃。
  • 明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 揭秘那些塵封的往事
    整個十三陵風水上佳,暮春時節,從明樓四望,山巒四聳,起伏嶙峋,山野青翠可人,又能看到相鄰的其他明樓,黃瓦紅牆,鶴然聳立,點綴蔥籠間,眼界寬則心胸大快。十三陵地勢最高的明樓是在昭陵,視野越過層層綠浪,可以一直望見遠處一弘碧水,那是十三陵水庫,左邊蟒山之上,有一人工天池,山壁上"天池"崖書,清晰可見。  所在聖號碑碑頭上都刻有古篆"大明"二字,是要至高無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