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族屬現在還存爭議,按一般中原人觀點認為明朝是漢人的朝代,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的話說就是:明朝是自1126年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後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這近八百年時間內的唯一由漢人統治中國的一個王朝,足見其特殊性。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佔地面積達1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但是明孝陵朱元璋墓中「明」字多加的一橫。革命黨為反滿需要,說這是清朝為了避諱前朝的國號,擔心反清復明,故意將「明」字寫成了「眀」,以此來諷刺前朝有月而無日。
朱元璋的明孝陵。大清的皇帝們對明孝陵的關注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墓,順治帝入關之後就開始關註明帝陵,而康熙帝則是大清歷史上最關註明孝陵的一位皇帝,他對待明孝陵的態度是極為特殊的。
那麼康熙帝都做了些什麼呢?主要是兩點,其一就是數次謁陵,其二就是題「治隆唐宋」碑。很多人可能覺得謁陵沒什麼,算不得什麼大事,實際上康熙帝的誠意是相當足的,康熙謁明孝陵是在南巡的過程中完成的,畢竟大清的都城在北京,而明孝陵在南京。
康熙是在1684年第一次謁明孝陵的,此時距離朱元璋去世已經將近三百年,康熙一行人到明孝陵的時候,所有扈從和大臣們都要在門外下馬,而康熙帝從甬道旁進入,然後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禮,出來的時候依舊從甬道旁出來,然後賞賜駐守明孝陵的人,並下令禁止樵夫門在這一帶樵採,又讓南京的官員們加大對此地的巡察。
之後康熙還曾四次親謁明孝陵,還有數次遣官員去拜謁明孝陵。而在1699年,康熙更是親自題寫「治隆唐宋」碑在明孝陵,給予了朱元璋極高的評價。可以說,康熙帝對於朱元璋是非常尊崇的,這樣尊崇自然也被一直視他為榜樣的孫子乾隆帝所繼承,乾隆六次南巡親往明孝陵拜謁,行的也是三跪九叩的大禮,祖孫倆給予朱元璋的尊崇也算是前無古人。
當然,這樣做絕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後世皇帝對於過去的皇帝的私心尊崇,更多的實際上是為了籠絡人心,加強清政府的統治。大清朝是滿人統治時期,在最初入關的時候自然是很被漢人所排斥的,所以善待和尊崇明朝皇帝是他們的一個政治需要。這也是大清皇帝們受命於天的一個正統性表現。
所以說,把明字有意加意橫來諷刺明朝,是不可能的事。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康熙帝真的要改字,也應該是將明孝陵中的所有「明」字都改成「眀」,而不是只改一兩個,只改那麼一兩個又算是什麼事呢?
那麼,如果不是康熙改的,又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與明孝陵有關的「眀」字大體上有兩處,一處是寫在一個牆面上,內容是「此山眀太祖之墓」,這應該是民國時期有人寫上去的;而另一處就是一塊寫有「眀孝陵」的石碑,這塊碑是1961年才有的。
1961年,國務院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了180處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其中包括19處古墓葬,分別是黃帝陵、秦始皇陵、昭陵、乾陵、嶽飛墓、明孝陵、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也就是在這個確定好之後,才有了這塊「眀孝陵」石碑。
現在看圓明園也是多意橫的明字。
但在清朝乾清宮殿內所懸掛的「正大光明」四字牌匾中所寫的「明」就是「明」。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應該會記得康熙怒斥群臣之後,那塊「正大光明」的牌匾升起來的場景。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順治爺的御筆。
而在一些清朝的民間建築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明」都被寫成「眀」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排除這是文字獄,避諱之類的東西在作祟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將「明」寫成「眀」的做法呢?其實,在最早的時候,「眀」字就是「明」的古體寫法,它的另一個意思是「看,視」,後來人們才將這兩個字合併了起來。
在古代中原,這兩個字是同一個意思,都來自一個字,即「朙」。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朙,照也。從月從囧。凡朙之屬皆從朙。」而「明,古文朙從日。」
《康熙字典》中記載:「田蓺衡曰: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也就是說明和眀都是從「朙」演化出來的。在古代,「眀」同「明」,用哪一個都可以,可以隨意切換,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到了現在,「朙」成為「明」的繁體字,而「眀」的適用範圍則越來越窄,基本只在書法中出現,一般生活中很少見到這個字,所以很多人看到用「眀」代替「明」的時候才會感覺奇怪。
王獻之的《洛神賦》,蔡襄的《山堂詩帖》以及更多的一些作品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這種情況。在古代,對文字的增筆或者減筆都是常有的事情,也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錯別字。
當初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將自己的大明王朝和過去的「小明王朝」加以區別,他們就在自己的「明」字中加了一筆,將大明變成了「大眀」、
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雖打著驅逐韃虜旗號,但在砸毀的時候才不管你什麼族,起義軍就將明孝陵中的石碑盡數毀掉,當時同治皇帝讓曾國藩主領修復明孝陵的相關事宜,原本修復的預算為20萬兩白銀,曾國藩辦事節儉,只花了700多兩銀子就將明孝陵草草修繕了一番,也就是說,如今我們看到的「眀孝陵」等很多碑其實都是曾國藩修復的。
關於把「明」寫成「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風水。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眀」字古已有之,但是什麼時候寫成「眀」,什麼時候寫成「明」呢?古人注重風水,在他們眼中,「明」是屬於陽的,但是陵墓屬於「陰」,為了符合五行陰陽的法則,所以古人才會在「明」字中加上一個橫,讓它變成「眀」,這樣陰陽就不違背衝突了。明孝陵這樣的地方更是如此。
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