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朱元璋的墓,「明」字多一橫,真的是康熙帝有意為之嗎?

2020-12-14 騰訊網

朱元璋是族屬現在還存爭議,按一般中原人觀點認為明朝是漢人的朝代,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的話說就是:明朝是自1126年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後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這近八百年時間內的唯一由漢人統治中國的一個王朝,足見其特殊性。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佔地面積達1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但是明孝陵朱元璋墓中「明」字多加的一橫。革命黨為反滿需要,說這是清朝為了避諱前朝的國號,擔心反清復明,故意將「明」字寫成了「眀」,以此來諷刺前朝有月而無日。

朱元璋的明孝陵。大清的皇帝們對明孝陵的關注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墓,順治帝入關之後就開始關註明帝陵,而康熙帝則是大清歷史上最關註明孝陵的一位皇帝,他對待明孝陵的態度是極為特殊的。

那麼康熙帝都做了些什麼呢?主要是兩點,其一就是數次謁陵,其二就是題「治隆唐宋」碑。很多人可能覺得謁陵沒什麼,算不得什麼大事,實際上康熙帝的誠意是相當足的,康熙謁明孝陵是在南巡的過程中完成的,畢竟大清的都城在北京,而明孝陵在南京。

康熙是在1684年第一次謁明孝陵的,此時距離朱元璋去世已經將近三百年,康熙一行人到明孝陵的時候,所有扈從和大臣們都要在門外下馬,而康熙帝從甬道旁進入,然後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禮,出來的時候依舊從甬道旁出來,然後賞賜駐守明孝陵的人,並下令禁止樵夫門在這一帶樵採,又讓南京的官員們加大對此地的巡察。

之後康熙還曾四次親謁明孝陵,還有數次遣官員去拜謁明孝陵。而在1699年,康熙更是親自題寫「治隆唐宋」碑在明孝陵,給予了朱元璋極高的評價。可以說,康熙帝對於朱元璋是非常尊崇的,這樣尊崇自然也被一直視他為榜樣的孫子乾隆帝所繼承,乾隆六次南巡親往明孝陵拜謁,行的也是三跪九叩的大禮,祖孫倆給予朱元璋的尊崇也算是前無古人。

當然,這樣做絕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後世皇帝對於過去的皇帝的私心尊崇,更多的實際上是為了籠絡人心,加強清政府的統治。大清朝是滿人統治時期,在最初入關的時候自然是很被漢人所排斥的,所以善待和尊崇明朝皇帝是他們的一個政治需要。這也是大清皇帝們受命於天的一個正統性表現。

所以說,把明字有意加意橫來諷刺明朝,是不可能的事。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康熙帝真的要改字,也應該是將明孝陵中的所有「明」字都改成「眀」,而不是只改一兩個,只改那麼一兩個又算是什麼事呢?

那麼,如果不是康熙改的,又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與明孝陵有關的「眀」字大體上有兩處,一處是寫在一個牆面上,內容是「此山眀太祖之墓」,這應該是民國時期有人寫上去的;而另一處就是一塊寫有「眀孝陵」的石碑,這塊碑是1961年才有的。

1961年,國務院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了180處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其中包括19處古墓葬,分別是黃帝陵、秦始皇陵、昭陵、乾陵、嶽飛墓、明孝陵、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也就是在這個確定好之後,才有了這塊「眀孝陵」石碑。

現在看圓明園也是多意橫的明字。

但在清朝乾清宮殿內所懸掛的「正大光明」四字牌匾中所寫的「明」就是「明」。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應該會記得康熙怒斥群臣之後,那塊「正大光明」的牌匾升起來的場景。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順治爺的御筆。

而在一些清朝的民間建築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明」都被寫成「眀」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排除這是文字獄,避諱之類的東西在作祟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將「明」寫成「眀」的做法呢?其實,在最早的時候,「眀」字就是「明」的古體寫法,它的另一個意思是「看,視」,後來人們才將這兩個字合併了起來。

在古代中原,這兩個字是同一個意思,都來自一個字,即「朙」。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朙,照也。從月從囧。凡朙之屬皆從朙。」而「明,古文朙從日。」

《康熙字典》中記載:「田蓺衡曰: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也就是說明和眀都是從「朙」演化出來的。在古代,「眀」同「明」,用哪一個都可以,可以隨意切換,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到了現在,「朙」成為「明」的繁體字,而「眀」的適用範圍則越來越窄,基本只在書法中出現,一般生活中很少見到這個字,所以很多人看到用「眀」代替「明」的時候才會感覺奇怪。

王獻之的《洛神賦》,蔡襄的《山堂詩帖》以及更多的一些作品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這種情況。在古代,對文字的增筆或者減筆都是常有的事情,也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錯別字。

當初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將自己的大明王朝和過去的「小明王朝」加以區別,他們就在自己的「明」字中加了一筆,將大明變成了「大眀」、

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雖打著驅逐韃虜旗號,但在砸毀的時候才不管你什麼族,起義軍就將明孝陵中的石碑盡數毀掉,當時同治皇帝讓曾國藩主領修復明孝陵的相關事宜,原本修復的預算為20萬兩白銀,曾國藩辦事節儉,只花了700多兩銀子就將明孝陵草草修繕了一番,也就是說,如今我們看到的「眀孝陵」等很多碑其實都是曾國藩修復的。

關於把「明」寫成「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風水。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眀」字古已有之,但是什麼時候寫成「眀」,什麼時候寫成「明」呢?古人注重風水,在他們眼中,「明」是屬於陽的,但是陵墓屬於「陰」,為了符合五行陰陽的法則,所以古人才會在「明」字中加上一個橫,讓它變成「眀」,這樣陰陽就不違背衝突了。明孝陵這樣的地方更是如此。

綜合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為馬皇后的諡號「孝慈高皇后」,並且奉行孝治天下,因而這個陵墓稱為「孝陵」。明孝陵從明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於明永樂三年完工,在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動用勞動力人數達十萬人,佔地面積達一百七十萬平方米。
  • 康熙帝的心病:作為清朝盛世皇帝,為什麼要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
    在南京明孝陵,遊人會發現朱元璋墓前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四個大字:「治隆唐宋!」這塊碑可不是朱元璋的後人所立,也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立,而是取代明朝的清朝皇帝所立,他就是康熙帝。治隆唐宋,顧名思義,就是說朱元璋治理明朝的豐功偉績,不在唐宋之下,甚至於勝過了唐宋。
  • 論明孝陵來歷與明中都皇陵石像生之絕
    凡來南京的人,無不去明孝陵一遊。明孝陵始建於洪武九年,到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便在此葬了馬皇后。全部工程在朱元璋葬入時還未完成,直到永樂三年才竣工。前後費時三十年,其工程之浩大是令人瞠目的。從陵前下馬碑開始,向西北行約一裡半,才看到陵的第一道大門一一大金門。再前行,就會看到規模空前的碑樓「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
  • 寫錯字的有兩種人:沒有文化的人和太有文化的人,看看這些字!
    同樣,在公共場合題字時,如果寫錯了字,也是一個尷尬的事情,但是並非所有寫錯字的都是沒文化的體現,有的則是有意為之,成為了經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位於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地方,是當時除了北京之外的第二個行政中心。
  • 明孝陵佔了濟公的地兒,朱元璋為了風水寶地,將前朝高僧墓遷走
    眾所周知,朱元璋陵墓所在的獨龍阜,是南京的風水寶地;但歷史上,這塊寶地是屬於南朝高僧志寶和尚。2002年,考古專家在明孝陵陵宮東側發現了一處建築遺存,當時清理出數塊具有六朝風格的建築石刻構件。根據勘測,這處遺存可能就是梁武帝蕭衍為寶志和尚建造的江南名剎開善寺。梁天監十三年(514)冬,寶公密謂門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寶公圓寂後,梁武帝禮葬他於鐘山獨龍之阜,並在其墓側建開善精舍,敕陸倕為他作墓志銘、王筠為他刻碑於寺門。
  • 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為何600多年無人敢盜?看完你就明白了
    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的形制。話說自古帝王陵大都免不了盜墓賊的「光臨」。但歷經600年的朝代更迭與風風雨雨明孝陵卻能保存完整,無人敢盜。這是為什麼呢?
  • 第3011回:依山為陵前方後圓,橫穴側墓神道石獸
    生前孫先生曾說過: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晸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1925年3月30日,俄修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先生的遺體已入殮半個多月,由於當時技術原因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
  • 山東小夥總結遊覽南京明孝陵必看點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滅亡,前後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它都在北京。南京朱元璋明孝陵遊覽順序: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神道、金水橋、文武方門、碑殿、享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1、下馬坊 一門二柱沖天式石牌坊,明王朝皇權的象徵,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馬步行,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下馬坊是1980年重新修復的。
  • 去過100次南京明孝陵,你也未必知道隱藏在這裡的秘密!
    然而此次的明孝陵之行  小遊卻有了一些新的發現與感受  這些隱藏在盛世美景下的秘密  你知道嗎?  欞 星 門   「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  為天門之象  在古代,皇宮被比作天宮  入靈星門就是入天門  因此,靈星門被廣泛用於宮室
  • 朱元璋駕崩後,他的陵墓為何幾乎無人敢盜?原因有3點
    一、朱元璋的奇特下葬之法身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葬之時的場面非常宏達,並且由於他創建了明朝以及之後做出的功績,讓愛戴他的百姓們皆出門為其送別。然而,朱元璋又擔心自己的下葬之地曝光會引來盜墓賊的盜竊,因此,朱元璋下葬之日,南京應天府13個城門同時打開,並同時每個城門都會有一隊皇家馬車發動,他們各朝著一個方向出發,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各去到各地,幾乎沒有人知道那一隊運送的棺材中真的有朱元璋。
  • 明孝陵把「梅花山 梅花谷...
    周文王修建靈臺並遊賞其上,說明賢明君主居住之地育養有靈之物。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 民初老照片:明十三陵破敗不堪,朱元璋後裔盜伐樹木、盜挖妃墓
    民國初年,明十三陵神道。多年尋訪無果,直到雍正二年,禮部、吏部才報告找到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簡王之後朱之璉,此人祖父在明末投降努爾哈赤,加入鑲白旗漢軍。雍正帝當即封其一等侯爵(乾隆年間定名爵號為延恩侯),世襲罔替。延恩侯的任務是:「祭告明太祖陵及昌平十三陵,以承祀事,……嗣後每年春秋二季令其呈明前往。」
  • 朱元璋沉睡孝陵600餘年,為何至今無人盜掘?考古專家道出了原委
    朱元璋沉睡孝陵600餘年,為何至今無人盜掘?考古專家道出了原委 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皇后的合葬陵墓——孝陵就在此處。馬皇后的諡號為「孝慈高皇后」,又奉行以孝道治天下,因此起名為孝陵。作為一代雄才君王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十分浩大。
  • 雍正煞費苦心,找到朱元璋「唯一」後代,封他為侯,其實別有用心
    意思是說,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得國最正的帝王,其他朝代有的是以臣叛君,有的是竊取他人的政治果實。以清朝為例,萬曆年間,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明朝建州左衛的官員,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薩爾滸之戰擊敗明朝,其實是典型的以臣叛君行為,但是,清朝的統治者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們有另一套理論。
  • 紀曉嵐為孔府題詞,卻故意寫錯2字,300多年來為何無人能改?
    如果這副對聯真的是他寫的,怎麼可能會出現錯字呢?即便他自己一時不察,寫錯了字,他身邊的人也不可能發現不了,孔府是什麼樣的存在,這樣的對聯必然是慎之又慎的,怎麼可能容許對聯中出現錯字,這不是直接打臉嗎?
  • 情報站|濟南大明湖牌匾上的「明」字為啥多了「一橫」?你知道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互動編輯 王雪飛大明湖是山東省濟南市區湖泊、濟南三大歷史名勝之一,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湖水水色澄碧,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那麼,你知道大明湖的牌匾上,「明」字為什麼多了「一橫」呢?11月23日下午,壹粉「老馬視圖8612」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則情報,壹粉發現濟南大明湖的牌匾上,明字多了一橫,這到底是故意為之還是錯字呢?經常行走在大明湖的你,是否也發現了這一情況呢?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朱元璋畫像鎮個樓一、朱元璋的明孝陵南京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號稱「明清皇家第一陵」。▲明孝陵平面圖得名不是因為朱元璋,而是因為馬皇后的諡號「孝慈高皇后」,取其中的「孝「字而得。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
  • 南京明孝陵重現「深林見鹿蹤」
    梅花山、梅花谷、梅花鹿「三寶」集聚明孝陵。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申遺成功17周年之際,鐘山風景區打造的新景點——明孝陵「長生鹿苑」正式迎賓,重現明代鐘山著名的「深林見鹿蹤」歷史景觀。新打造的「長生鹿苑」,位於明孝陵梅花谷「臺想昭明」景點東側,燕雀湖北岸,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鹿苑南側與明陵路只有數米的湖水相隔,梅花鹿在湖畔休憩,穿行於岸邊的梅花、水杉等林木之中。「長生鹿苑」重現了明孝陵在明代「銀牌鹿往來林中」「深林見鹿蹤」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景觀,遊客也可以在這裡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為什麼濟南趵突泉「突」少一點,大明湖「明」多一橫?
    關於趵突泉的「突」字少一點,大明湖的「明」字多一橫的解讀,濟南民間通常是關聯在一起的,最流行的說法是:趵突泉三股水的流勢太大,把那一點給衝走了,然後流到大明湖裡,所以「明」字就多出了一橫……突寫「突」字少一點的人叫胡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