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與人溝通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面對小寶寶更讓家長焦慮。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每天好像只會哭、笑,需要大人照料所有事情。
偶爾想跟他說句話,得到的回應只是「咿咿呀呀」,久而久之,獨自在家帶孩子的人越來越沉默。
「話癆」父母能培養出聰明娃?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小嬰兒即使不會說話,仍然對語言很感興趣,而「話癆」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聰明娃。
27周的胎寶的聽覺神經系統已經完全完善,32周時,胎寶可以辨別媽媽的聲音,從這時期語言就已經對寶寶產生了影響。
等到寶寶出生後,他會對在媽媽肚子裡聽過的聲音比敏感,並能分辨出不同的聲音,從寶寶一出生就經常和他說話,有很多好處。
多和寶寶說話好處多多
1)通過語言刺激,促進大腦發育
麻省理工曾作過研究,父母多跟寶寶語言溝通,更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
在聽到別人說話時,大腦會有一個接收聲音——分析聲音——分析內容——作出反應——給出回答的過程。
小嬰兒經常聽父母與自己說話,雖然還不會說,但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鍛鍊其中一部分能力,從而促進大腦發育。
2)常聽父母說話,促進寶寶語言發育
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曾表示,「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受周圍環境刺激、並做出反應的結果。
在什麼樣的語言環境下長大,孩子就會具備相似的語言能力,父母經常與孩子聊天,孩子張口說話的時間也會比較早。
反之孩子每天聽不到家人說幾句話,即使他想開口也不知道如何說、說什麼,慢慢就懶得說了。
3)使寶寶擁有豐富的情感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和感情,小嬰兒剛出生時情緒還比較簡單,如果此時父母與他沒有交流,寶寶的情感會變得冷漠。
當寶寶知道父母與自己說話時,覺得被關注會很開心,並產生積極的情緒,產生豐富內心情感。
4)父母常說話,可鍛鍊孩子表達能力
每個寶寶說話時間早晚不同,到了1歲左右基本能說簡單的字,2歲時可以大跟人溝通,語言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鍊。
從小聽到父母說話較多的寶寶,更熟悉語言的表達方式,日後語言組織能力強、敢說話、表達能力較強。
別怕做「話癆」父母
照顧小嬰兒時,不要擔心自己像個「小話癆」,在寶寶還不會翻身、玩耍時,聽父母對著自己說話是最開心的事情了。
例如我們可以在給寶寶換衣服、餵奶、擦嘴巴等時刻,像匯報工作一樣跟他說:我們現在要這樣做哦!這樣大人和孩子都不會覺得無聊。
和寶寶說說話會有以上幾個好處,家長真的要重視起來,不過說話的方式也很重要,否則說得再多也沒用。
這樣和寶寶說話更有愛
★ 「打個巴掌給個甜棗」的方式不可取
Teicher博士在做過一項研究:孩子被施加了語言暴力後,後續的安慰並不能抵消傷害。
家長要特別注意,別隨意責罵、侮辱、嘲諷孩子,事後覺得後悔又換種態度哄孩子,這會留下父母情緒波動大的印象,減少傷害最好的方式是讓傷害沒有發生過。
★ 注意說話時的面部表情
只有枯燥的語言溝通並不足夠,家長要注意和寶寶說話時的情緒和語氣,可通過很明顯的面部表情、眼神,向寶寶傳達我們現在的情緒。
因為小嬰兒可能聽不懂複雜的詞語,但可以通過大人的表情,來判斷對方大概的心情,這是在教寶寶情緒表達。
★ 別心急,注意語速和詞語難度
跟小嬰兒說話時,沒有必要心急地期待讓他能做出回答,只要保證寶寶可以清楚聽到我們說話的內容和語氣就好。
寶寶說話時記得聲音輕柔,語速不要太快,每一句話表達簡短易懂,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句話說出是有引導作用的。
糰子媽心裡話:
《非暴力溝通》中提到過,人的內心有一個循環,不知如何表達感受——覺得他人冷漠——更不願表達——覺得他人越來越冷漠。
很多人在學校、工作、生活環境中,會陷入類似痛苦的循環,為了孩子不經歷這種痛苦,從他小時候就當一對「話癆」父母,還是不錯的。
【今日話題】你平時照顧孩子,有注意語言上的溝通嗎?
#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