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1290字,閱讀時長約4分鐘
寶寶的語言發育期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出生後8~10個月,是嬰兒理解語言意義的關鍵時期;第二階段在1歲半左右,是嬰兒口語發展期;第三階段在5歲左右,是綜合語言能力的形成期。
家長在孩子還沒出生時,就整天給孩子聽胎教音樂,等到孩子出生後,家長就喜歡對著孩子自言自語,儘管寶寶不會說話。
張爸爸每天工作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逗自己女兒琴琴,一直和牙牙學語的女兒絮絮叨叨今天發生的事情。這讓妻子十分不解,甚至擔心自己的女兒變成話癆,明明結婚前老公就是沉默寡言的樣子,怎麼有了女兒整個人都變了?
有些時候妻子實在受不了,就會打斷張爸爸的話:「別再和女兒叨叨了,一個大男人,整天話這麼多,別把我們的小公主帶壞了」。女兒在旁邊聽著媽媽的話,咯咯咯的笑了起來,仿佛就在嘲笑自己爸爸被媽媽訓了。
這讓一旁的張爸爸忍不住跟著笑,抱著女兒對妻子說:「你看,琴琴聽得懂你的話!哈哈哈這就是我一直和琴琴講話的原因,孩子能聽懂我們的話!」面對女兒和張爸爸的表現,媽媽也是一臉驚訝。
研究證明:父母在嬰兒期時,一直不斷地交流,會給寶寶大腦的主觀語言輸出中創造大量的腦白質,這個過程就是在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豐富寶寶的語言能力。
家長怎麼做好「話癆」,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豐富孩子的語言世界
很多家長都會在和孩子相處時,自言自語。給孩子一個玩具,就會讓寶寶看看,問寶寶這是什麼,再告訴寶寶這是草莓。
凡是寶寶用的東西,家長在給寶寶之前都可以提問一遍,再告訴寶寶是什麼。就是圍繞這樣的氛圍,每天都在豐富孩子的詞彙。
雖然寶寶暫時沒有辦法表達,但是語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寶寶。而這個階段,父母只需要給孩子持續輸出就好了。
▼ 交流時要注意眼神交流
孩子的目光總是追隨著父母,這是因為視覺效果比語言來得直接。能夠讓寶寶知道家長此時的心情。
我們在說話時候為什麼說要注視對方的眼睛,這是因為眼神騙不了人。
父母在和寶寶講話、玩耍的時候一定要時不時的注視寶寶的眼睛,並告訴寶寶:「我愛你。」
▼ 語言接受能力高峰期
那些混血兒為什麼能同時學習多國語言,並且說的都很好?在2-3歲的時候是寶寶接受複雜語言環境的高峰期。寶寶會以為每個人的說話語言方式不同,為了能和父母交流,寶寶就會學習雙方的語言,這個時候的寶寶能夠快速的接受不同的語言。
家長可以抓住這個階段,對寶寶的語言教育進行提升。
哪個階段的孩子適合「話癆」?
日本關島大學研究證明: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九天,當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大腦血液的供氧量就會變大,神經表現出活躍的狀態。
從寶寶能夠感應到家長的語言後,到3歲前,家長每天花費半小時的時間和寶寶交流,能夠促進寶寶反應。日積月累下去,寶寶的詞彙量能夠達到小學時期孩子的詞彙量。
結論
寶寶雖然沒有辦法回應家長的話,但是他們能夠理解父母的情緒,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也是有情緒變化的。
所以與寶寶交流的時候,儘量多微笑,不要讓寶寶害怕,避免產生抗拒交流的心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允兒的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