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傳(節選)
宋•蘇軾
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餘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汙,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我讀我思
透過事件強調個性
傳,是古代文體之一,用來記載人物事跡。我們如今多把此類作品統稱為傳記。《方山子傳》是一篇布局奇特的人物傳記,長僅四百多字。透過這裡節錄的兩百餘字可以看出方山子的形象,也可以隱約揣測蘇東坡為何要如此描寫一個好朋友。蘇東坡寫這篇《方山子傳》,重點不在詳細交代身形外貌,而是要揭示一種生命態度。這篇文章精彩的地方,是透過事件來強調個性。我們看見了方山子的精彩,其實也就看見了蘇東坡這個書寫者的價值判斷。
從異於常人之處寫起
方山子這個人物的形象,蘇東坡只用四百多字便勾畫得清晰深刻,讀來如在眼前。蘇東坡從他異於常人之處寫起,那些看似怪異的行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讀者的目光。少年飛揚跋扈、一身俠義,「怒馬獨出」就能彎弓射鵲,可說是武功高強了。他與蘇東坡談論兵法,分析古今成敗,想必是氣度恢弘,展現了無比的自信,自認為是豪士。俗語說物以類聚,年輕的陳季常(方山子)如此自負,蘇東坡怕也不遑多讓吧。初見任俠不羈的青年陳季常,言語投機才能結為好友。陳季常家世顯赫,憑他的家世與才華,想要出仕做官應當不是難事。然而他捨棄一切,隱居在荒僻的鄉野,這樣更顯出了方山子的特別。背後的原因,也更加引人尋思。
▶以古觀今
傳記作品的書寫重點:寫人物必須從經驗出發
傳記類型的作品,往往要介紹人物的姓氏籍貫、生卒年月、生平行事,以平鋪直敘為主。這樣的寫法固然平易翔實,但卻容易讓人讀了覺得千人一面。就像許多學生寫自己的爸媽,和別人的爸媽沒什麼不一樣,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人物描寫若是淪於這種境地,或許是因為書寫者本身感官的遲鈍、思想情感的貧乏。
經驗的單調與貧乏,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最可怕的現象。不管是求學或就業,每一個現代社會體制下的心靈,往往欠缺了創造的勇氣與能力。在人與我何其相像的世界裡,我們不免懷疑,自己的生命還有故事好說嗎?自己的面目,真的和他人不一樣嗎?張愛玲說過:「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藉助於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欠缺生活體驗,沒有故事好說的人生,我以為是不值得活的。
《方山子傳》提醒我們,寫人物必須從經驗出發。擺開俗套,另闢蹊徑。試圖挖掘故事,才能把人物寫得奕奕有神。有時自己的心事說不出口,那麼不妨說說他人的故事。
(節選自《向古代文豪學寫作》一書,凌性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