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方山子傳》

2021-02-08 梓涵讀詩文

【方山子傳】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裡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因謂之方山子。餘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餘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餘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汙,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歟?

【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之間的隱士。他小時候羨慕朱家、郭解的為人,鄉裡的豪俠都歸附他。年歲稍微大一點以後,改變平日誌向去讀書,想憑這在世上做一番事業,可是始終不得志。晚年就隱居在光州和黃州之間一個叫做岐亭的地方。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飯,不和世人通音信;拋棄了豪華的車馬,毀掉了原先的穿戴,憑著兩隻腳在山裡來往。山裡人沒有誰認識他,見他戴的帽子,方形的帽頂高高突起,說:「這難道是古代方山冠遺下來的樣子麼?」因而稱他方山子。我被貶謫到黃州,路過岐亭,恰巧遇見了他。我說:「唉!這是我的老朋友姓陳名慥字季常的啊!你為什麼在這裡?」方山子也驚奇地望著我,問我到這裡來的緣故。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著頭不回答,抬起頭笑了笑,請我到他家裡去住宿。他的家裡四壁蕭條,空無一物,可是他的妻子、兒女和僕人都顯出安心滿意的神色。我被他們這種奇異的現象驚動了。我回想到方山子年輕的時候,喝酒任性,喜歡玩劍,花起錢來好像糞土一般。十九年前,我在岐山看見方山子後面跟著兩個騎馬的人,帶著兩支箭,在西山遊歷。有隻鵲兒在前面飛起來,方山子叫騎馬的人追上去射鵲,沒有射中;他便獨自縱馬向前,只一箭就射中了。因而跟我在馬上談論用兵的方法和古今成功失敗的道理;自己認為是一代的英雄豪傑。現在才多少天啊,那精明強悍的神色還顯露在他眉宇間,難道是山林裡的隱士麼?然而方山子世代有功勳,可以得個官職;如果他在這方面努力,現在已經顯赫有名了。他的老家在洛陽,園林房屋雄偉富麗,跟公侯一樣;河北地方有田莊,每年可得絲綢上千匹,也完全可以享受富有的快樂了。這些,他全部拋棄不要,獨獨來到深山窮谷裡,這難道是沒有什麼體會就肯這樣的麼?我聽說光州和黃州地方,有很多才能特異的人,常常假裝癲狂,渾身汙垢,人家不能夠看見過他們;方山子或許看見他們吧?

【賞析】

蘇軾選取人物活動的幾組有價值的特寫鏡頭,幾個表現人物性格的生活側面,一經作者維妙維肖地刻畫描摹,一個形象豐滿生動,見心靈,見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現出來了。作者以其神奇熟練之筆,匠心獨運,結撰出了這篇妙文。全文分四段進行敘述,層層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顯得突如其來。而且立刻會生出兩個疑問:其一,方山子並非人名,那麼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稱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黃間隱人」,他歸隱的原因是何。兩個問題很具吸引力。緊接著,文章以簡潔的語言,概要地介紹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層加以敘述,第一層,方山子年少時尚俠義,深為鄰裡推重;第二層,棄俠義而學文,欲用此有為子當世,但以「終不遇」而告終。「終不遇」三字在這裡有深刻的內涵。方山子自少年開始,就心懷大志,以報效國家為己任。面對北宋政權積貧積弱,邊戰屢敗,武備不興的殘破局面。方山子優心加焚,認為國家急需武人,因而練武行俠,團結鄰裡之人,希圖將來有為護邊事,結果願望落空。文中有「終不遇」三字,飽含著方山子幾多甜敗苦辣,可謂一言難盡;第三層,方山子苦鬥一番,迎來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對世道黑暗充滿了厭煩和不展一顧的輕蔑,遂「遁於光、黃間」之岐亭;第四層,對於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決心不再過問世事,日日以步代車代馬。身著百姓衣,往來於山中;第五層,方山子之謎終於揭開。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們議論說「此豈方山冠之遺像乎?」,所以方山於得「方山」之名。這一段層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層出不窮。第二段,當方山子得知蘇軾今日境況時,「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個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謂妙筆生輝,韻味無窮。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終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對方山子形象生動的描摹,更深一層地揭示出方山子內心的痛苦。見到方山子家「環堵蕭然,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極大地觸動了作者隱陳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羨慕方山子這種與世幾近隔絕的清苦生活。所謂的「自得之意」,並非方山子家人的實況,面是作者與方山子產生共鳴所致。第三段。蘇軾在閘述方山子「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之後,著意刻畫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氣概。以反敘的手法,精擇了十九年前,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情如以證明:方山子精於騎射,武藝高強。一次遊獵西山時,「鵲起於前,使騎逐面射之,不獲」,此時,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神態何等豪縱,這是一個特寫鏡頭,以「不獲」對比得之,表現了方山子「氣蓋世」的英雄本色。而後,方山子又與蘇軾馬上論兵及古今成敗得失,且「自謂一世豪士」,氣宇軒昂,這是第二個特寫鏡頭,通過這兩個鏡頭,方山子那神形兼備的形象便展露於出來,栩栩欲活,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報國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淪於窮鄉僻壤,終老於山谷林泉之中。第四段,方山子遠離塵世,並非因為窮得無以為生或不得為官所致。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且「園宅壯麗,與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卻完全摒棄了這些榮華富貴,捐棄功名利祿,決然遠離塵囂,自願過起艱苦的隱居生活,原因就是由於對北宋政權極度不滿和喪失了信心。蘇軾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裡是在發洩對宋朝廷的憤怒,作者通篇無一字一句憤懣之語,可字字句句都凝聚著蘇軾對統治者的痛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嶽降,傅說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鎛、李逢吉之謗;能信於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至於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願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於州城之南七裡,期年而廟成。或曰:「公去國萬裡,而謫於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於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悽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元豐七年,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潮人請書其事於石,因作詩以遺之,使歌以祀公。其辭曰:「公昔騎龍白雲鄉,手抉雲漢分天章,天孫為織雲錦裳。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秕糠。西遊鹹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參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滅沒倒影不能望。作書抵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歷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驅海若藏,約束蛟鱷如驅羊。鈞天無人帝悲傷,謳吟下招遣巫陽。犦牲雞卜羞我觴,於粲荔丹與蕉黃。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發下大荒。」

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聖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若已經效於世間,不必皆從於己出。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樂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但使聖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聖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瞭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願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責天下之禍,必集於我。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衝,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juàn)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

春天還沒有過去,楊柳在和煦的春風中飄蕩。登上超然臺眺望,只見半溝護城河的春水,滿城的春花,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寒食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用新火來烹煮新茶,趁著時光未老,借吟詩飲酒來自得其樂吧。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

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氣,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鷹。隨從的將士們頭戴華美豔麗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像疾風一樣,席捲平坦的山岡。為報答全城的百姓都來追隨我,我一定要親自殺一頭老虎,像孫權一樣給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興時,我的胸懷更加開闊。即使頭髮微白,又有什麼關係呢!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到雲中,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時我定當拉開弓箭,使之呈現滿月的形狀,瞄準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來。

重慶衛視《品讀》20110726《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品讀》20110917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重慶衛視《品讀》20110616蘇軾《前赤壁賦》】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方山子傳》 蘇軾(北宋)
  • 《方山子傳》:同是天涯淪落人
    讀《方山子傳》,印象最深的當屬那句:俯而不答,仰而笑。這世間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友情,叫做他鄉遇故知。多年前,你和他相識,卻只是泛泛而交,甚至只是江湖上聽到過對方的名聲。多年後,你和他在他鄉相遇,陡然心折,成為生死至交。
  • 一個有故事的人 ——《方山子傳》
    ▶方山子傳(節選)宋•蘇軾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餘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
  • 爆紅的「神童」和蘇東坡的《方山子傳》
    蘇東坡被貶黃州,偶遇了少年時的好友陳季常,感慨陳與當年恍如兩人的變故,寫了篇《方山子傳》。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裡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 蘇軾、黃庭堅交遊首度於光山淨居寺考三賢會之一陳季常考
    根據蘇軾《方山子傳》記載,「方山子(陳季常),光,黃間隱人也」,欽定四庫全書《東坡全集》卷八十存宋蘇軾撰尺牘七十九首。
  • 古文觀止中的九大名句,九種智慧
    過程中發現,巴金、老舍、季羨林……這些文學巨擘們都推薦了一本書,它就是《古文觀止》。(陶淵明:《五柳先生傳》)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4.
  • 北宋蘇轍《六國論》、蘇軾《方山子傳》賞析
    嘉祐二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散文#
  • 蘇軾和好友飲酒至深夜,好友妻子一嗓門,形容女子的3字詞語誕生
    這三個字出自宋朝一個叫洪邁寫的《容齋三筆》中,根據此書的記載,河東獅吼出自蘇軾的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這首詩中是這樣描述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龍丘指一個人,此人叫陳季常,他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陳季常為什麼有一個這麼特殊的名字呢?這和他住的地方密切相關。
  • 《傷寒總病論》首次提出「寒毒」概念,蘇軾黃庭堅師徒為之作序留下...
    作者 丁 璉當年,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常吐槽夥食差。一次,好友陳季常送了一筐「覆盆子」,他十分感動,特地寫了封信。蘇軾很多傳世尺牘中提到「季常先生」。作為終生密友,陳伴他度過了謫居黃州的歲月。陳是一介狂士,棄良田豪宅隱居山裡,整天頭戴狀如方屋的高帽,人稱「方山子」。蘇軾為他寫了《方山子傳》。陳好賓客,喜蓄聲妓,其妻兇妬。
  • 古文觀止中5個千古名句,句句都是中國文言文高水平,值得學習
    散文中最流行的選本,非《古文觀止》莫屬。《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所編選並加以評註的。《古文觀止》問世幾百年以來,一直作為啟蒙教本流傳城鄉,雅俗共賞,在幫助讀者掌握文言散文方面的確起了巨大作用。
  • 薦書|《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古人編寫的一本啟蒙讀物,其中不乏陶淵明、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名家的大作,《左傳
  • 《古文觀止》:私塾先生編的啟蒙讀物,為何成了傳世經典之作?
    為了方便教學,吳楚材和侄兒開始著手自己編寫啟蒙讀物,取名《古文觀止》。《古文觀止》,為何成了傳世經典之作《古文觀止》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將作者的各類文體的作品集粹於一處,閱讀方便,查看快捷,使讀者對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認識清楚,印象深刻。
  • 《古文觀止》裡的八句經典,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古文觀止》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代散文大觀,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發展歷程。
  • 千古奇書《古文觀止》是文言文的高境界,堪稱現實生活指南
    千古奇書《古文觀止》是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堪稱現實生活指南在過去的裡,無數的作家和名人為幾代人留下了跨越時空的經典作品。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哪一個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 學習古文觀止,從了解孔子的春秋開始
    千聊關注「未曉書院」,收聽精彩內容01《春秋》跟《古文觀止》有什麼關係呢?之前說過,《古文觀止》是按年代順序編排的,前三卷收錄的都是周文,也就是誕生於周代的文章,具體一點來說,是跟東周時期有關的一些文章。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所謂的東周,就指的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您看,提到春秋時期,這關係就來了。不過,更具體來看,《古文觀止》收錄同一個作者和同一部經典最多的文章,是來自《左傳》。
  • 蘇軾的高考範文:喜歡的人大加讚揚,討厭的人讓那個蘇軾仕途跌宕
    難倒歐陽修我們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高考範文什麼的,蘇軾的這場「高考」也寫出了一篇範文,一般的範文也就是出名那麼一兩年,不過蘇軾這篇範文可是一直很有名,我們現在也都非常熟悉,那就是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的《刑賞忠厚之至論》。
  • 淺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以背誦《古文觀止》為例
    不過肯下苦功夫,學好文言文倒不難,只要背熟一本《古文觀止》就夠了。為什麼選擇《古文觀止》來學習文言文?因為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倆已把中國古代最好的散文名篇都集中在這本書裡了。我恰好在前幾年通讀了《古文觀止》,並背下了其中的140多篇文章,文言文閱讀水平有了不少進步,以下我就以《古文觀止》為例,淺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 蘇軾的「日課」
    又一個世界閱讀月,腦子裡念念不忘的居然是蘇軾的抄書。宋代陳鵠的筆記《耆舊續聞》,記載了蘇軾的這種笨功夫。朱載上曾經做過黃岡的學教。那時,蘇軾正被貶黃州做團練副使,他們倆還不認識。有天,蘇軾聽到一個人在誦詩:官閒無一事,蝴蝶飛上階。他一驚,這詩不錯嘛,忙問:誰做的詩呀。那人答是朱載上,本地的學教。蘇軾稱賞再三,以為詩寫出了幽雅的趣味。
  • 《古文觀止》編者的自白(虛擬)
    《昭文明選》可是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主編,而《古文觀止》的編者只是鄉村私塾的教師。在正史裡沒有關於他們的隻言片語。還好,我們還有地方志和家譜。在這些資料基礎上,我們虛擬下兩位編者的自白。大家好,我是《古文觀止》的第一作者,我和第二作者吳調侯是同族叔侄,我們都是紹興的山陰縣人。下面是我們家族譜裡對我的介紹,我真的是小人物,所以你們在百度百科上也查不到太多資料。
  • 古文觀止·第38講|《超然臺記》:隨遇而安,來去瀟灑,此乃蘇軾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 第二年,政局初定,蘇軾將城西北角一廢舊之臺修葺一新,政事之餘,邀請同僚登臺遠眺,談詩論文,抒發胸臆。 其弟蘇轍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為此臺命名「超然」,並作《超然臺賦》予以贊詠,引發蘇軾《超然臺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