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旺銷季節的鰻鯗
作者:孫之
這兩天天氣暴冷,氣候乾燥,正是風鰻鯗的時候。鰻鯗滋味鮮美,行銷浙一帶,我們寗波人對之更為喜愛,年節中每家終得備置一、二尾。有人認為鰻鯗的鮮味勝過雞肉,實在它的價格也較雞肉貴出好多。
鰻鯗是用海鰻加工製成的,市上出售的大部由本市各魚行自製自銷;並委託南貨店及大型百貨商場南貨部代售,此外也有從浙江嵊山、泗礁一帶直接運來上海出售的。
鰻鯗製法極為簡單,通常將鮮鰻的背脊自頭至尾用刀直線剖開,再將脊骨的貼肉處剖開,除浄腹內什物,平攤成一大張,用鹽滷上二、三小時,取出後在魚肚一面用竹篾上下交叉撐住,吊在通風的地方陰乾,大約經四、五天後,就可出售,這時的滋味最好,俗稱「新風鰻鯗」。
每年農曆十一月到年底,是鰻鯗的旺銷季節。過去像南京東路上一家老南貨店,在這一時期可銷出鰻鯗四、五千尾。你在買鰻鯗時,必須選擇肉色潔白的,如果是黃褐色的,那是因為在風制時天時較暖,氣候潮溼,不易風乾而利用陽光曬乾的,它的滋味當然要差一些。
1952年12月5日《新民晚報》
鰻鯗的美味
作者:周三金
在眾多魚鮮中,我最愛吃要算鰻鯗了。因為它肉質潔白嫩香,鮮鹹合一,上口異常鮮美,令人胃口大開。
過去在上海,一般海貨行都有鰻鯗出售,一些寧幫菜館如甬江狀元樓一到冬天,就自製鰻鯗應市。近來出售鰻鯗的已不多見了,有時就自己加工製作。
自製鰻鯗方法也很簡單:取用一條新鮮粗壯的海鰻,最好在2000克以上。製作時,先用溫開水,加一些鹽,用揩布將鰻涎洗淨,再用刀沿海鰻背脊,從頭到尾剖開,挖去內臟,血筋,用潔淨的幹揩布去血水,然後將魚肉用細鹽擦勻(2000克魚,用鹽90克左右),放入盛器內醃二、三小時後,用竹片將鰻體交叉撐開,懸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約七天左右,待內質幹硬,即可食用。
鰻鯗吃法很多,根據我自經驗,以清蒸與加肉紅燒為佳。清蒸,就是將鰻鯗割下一塊,清水洗淨後,放在盛器內,加黃酒,蔥姜,鹽少許上籠或放在鍋中隔水蒸熟取出,撕碎後裝盆,蘸上香醋食用,魚肉潔白,硬結香嫩,別有風味。另一種「鯗魚烤肉」,將鰻鯗切成2公分見方的小塊,加熟豬肋條肉小塊,入鍋,加黃酒,薑片,醬油,白糖,肉湯適量,旺火燒開後,換小火燜燒至鰻鯗肉熟,用旺火收緊滷汁,並用溼澱少許勾芡,澆上少許熟豬油,即出鍋。這道菜由於鰻鯗鮮味同豬肉肥鮮味結合,滷汁濃厚,緊包魚鯗與豬肉,滋味更加鮮美。許多寧波人和上海人品嘗後,都說其味勝過雞肉。
有美食雅興者不妨可以嘗試以一飽口福。
1987年2月18日《新民晚報》
風鰻鯗
作者:盛文楠
鰻鯗,硬香味鮮,風味獨特。這正宗的寧波小菜,時下已成為上海人過年過節宴請的上品菜。春節臨近冷空氣頻繁氣候乾燥,是風鰻鯗最佳時候。現在市場上買現成的價格較貴,我便自己動手,每年風上幾條,頗為經濟實惠。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選購2500克左右熱氣青鰻,將鰻上的粘液用布揩乾後平放在桌上,用刀沿脊椎骨順長從尾至頭刮開(肚不必刮開),挖掉內臟及頭內的魚鰓,用溼布揩盡血水(忌用水洗),再用幹布揩清,然後用鹽粒擦遍鰻的全身內外,至鹽溶化(鹽不宜多,以免太鹹),將鰻身合攏,放進容器醃一天,使鰻肉吸收鹹味,肉質收緊。次日,將鰻取出,皮朝下攤開,用竹片撐開,鰻頭上繫上繩子,掛在室外朝北方向通風處晾乾(切忌淋雨日曬)。半月後,即風成香味撲鼻的鰻鯗。
而風鯉筒,操作方法相同,所不同的是,鯉筒是刮肚(不需刮背)後整條風乾的,故選購500克上下的為宜,太大了肉質不易風透。風成後的鰻鯗、鰻筒,往往一時食用不完,這時,可將多餘的切塊切段,裝在保鮮袋內,存放在冰箱的冷藏櫃內,肉質不會走味變質。
鰻鯗食用方便,切塊灑上黃酒,放上蔥段、薑片,在旺火上隔火蒸熟後取出,趁熱撕掉皮(也可不撕皮),將鰻肉撕成條裝盆,配上米醋蘸用,其味無窮,是一道上品的佐餐。年夜飯和招待親朋好友的家宴上,第一隻盆底朝天的就是鰻鯗。
1999年1月9日《新民晚報》
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