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一家親 雕藝一脈承——80多位雕刻藝術家、110多件藝術精品亮相「海峽兩岸雕刻藝術交流展」

2021-02-17 惠安新聞網

  閩臺關係源遠流長,雕刻藝術也如此這般。早在明清時期,惠安雕藝人,特別是崇武五峰石雕師傅,就將南派雕刻技藝的精髓帶到寶島,「無蔣不成場」的俗諺印證了許多雕藝傳奇,惠安雕藝人精心打造的臺灣龍山寺等一大批古建雕藝奇觀至今仍被譽為曠世名勝。臺灣雕藝從此風生水起。這些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加強,同宗同源的雕藝也相得益彰,創作的火花不斷交織升華。眼下的金秋時節,兩岸雕藝人齊聚惠安,一起演繹新時期的共生共榮。

  8月25日,「亞洲(泉州)文化節·海峽兩岸雕刻藝術交流展」在我縣隆重開幕。活動由縣政府、臺中市雕塑學會主辦,旨在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藝術、思想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雕刻藝術發展。這對於提升和擴大我縣作為「世界石雕之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雕藝產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


開幕式現場 汪惠婷/攝

  「此展匯聚兩地藝術佳作,風格各具,精彩紛呈。一堂並陳,匠心互映,必將有助藝術提高。觀眾亦必稱快焉!」集美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藝術研究所所長楊廣敏對本次展會評價很高。

  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海峽兩岸80多位雕刻藝術家的110多件藝術精品,包括黃泉福、鄭國明、王經民、王向榮等中國雕藝大師的作品,和臺中雕塑學會理事長柯錦中、前理事長謝棟梁,及邱泰洋、李文武等雕刻藝術家的作品。筆者流連展中,深切感受到藝感術家們無拘無束的探索手段,體會到兩岸雕刻藝術家們強烈的藝術個性以及他們執著的創作意識。

參觀作品 汪惠婷/攝

  26日下午,兩岸雕刻藝術交流論壇舉行。39名來自臺中雕塑學會的雕刻藝術家與我縣雕藝大師就雕刻創作、作品推廣、產業發展等方面內容進行熱烈探討。

交流會現場 汪惠婷/攝

  「創作是不斷的發現和表現。志同道合結合在一起是推動藝術發展的動力。」謝棟梁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想,「這次活動可以讓我們走向對岸,觀賞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和創意。」

  現場聲音

  打造平臺,持續碰撞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  黃寶慶

  近幾年,海峽兩岸雕刻交流比較廣泛,但是具有特色的交流這還是第一次。交流能讓他們在創作思想和表現手法上互相學習。這對惠安雕刻藝術行業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藝術家的水準會提高,交流、展示、研討等活動,會讓藝術家們互相取長補短,提升自身的水平;另一方面,對惠安石雕產業有推動,惠安是石雕主產地,年青一代的學院派介入後,他們結合傳統技藝,進一步創新,提升了雕藝品的價值內涵。他們從小作坊發展成大產業,走出惠安,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整個世界雕刻藝術品中都具有影響力。交流活動會使新生一代碰撞出更多的創意火花,讓創作更上一層。因此,希望海峽兩岸的雕藝交流能持續開展,為兩岸雕藝產業發展打造寬廣的平臺。

  一脈相承,深度交融


臺中市雕塑學會理事長 柯錦中

  臺灣和惠安的雕刻藝術家對以宗教為主的傳統雕刻技法是一脈相承的。很早的時候,我就對惠安石雕有所了解,跟惠安很多雕藝廠家有業務來往。業界人士都知道,要雕刻龍柱、石獅就一定要到惠安來。

  新生代的惠安雕刻藝術家大都經過專業美術院校深造。他們的創意能力非常強,和傳統的雕刻藝人有著明顯不同的創作特點,也是他們提升了雕藝行業的藝術價值。

  這次組織臺灣雕刻藝術家到惠安來進行藝術交流,可以讓我們關注到更多的藝術形式,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也能使兩岸有更深的藝術交融,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希望今後能有更多層次、更多回合的藝術交流。

  創設空間,發揮想像


臺中市雕塑學會前理事長 李文武

  臺灣的立體創作不多,這次參加交流的作品是從為數不多的立體藝術家中精選出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遺憾的是,由於運輸不便,一些大型作品無法運到現場交流。

  通過展覽交流,我們看到惠安雕刻藝術家是很專業的。他們對傳統技藝和現代創新手法有很深的融合,成果非常顯著。臺灣雕刻藝術家都是以個人工作室的形式存在,他們的創作都比較自由,能體現自己的理想。惠安有非常多的人從事雕藝產業,是以集群產業化的方式存在,所以雕刻藝術家創作時,思想上會有所束縛。我覺得應創設更多的空間讓他們發揮想像,這樣才會創作出更多精品。

  異中求同,大道同歸


集美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楊廣敏

  自古以來,宗教的寺廟、宮廷的殿堂和廣場上,沒有雕刻作品就顯得不夠壯觀,園林、公園、廳堂、書房沒有雕刻作品就顯得沒有雅趣,這足可見,雕刻藝術品具有廣泛的天地。

  惠安自古以來,雕刻工匠輩出,身懷絕技,他們創作的作品在海內外都有很大的名氣。其中,木雕和石雕最為出名,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年輕的雕刻藝術家更是發奮圖強,精益求精,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通力推廣下,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臺灣雕刻藝術家更注重現代材料多元性、他們的理念更加自由,突出個性,顯現出奇思妙想。

  這次活動,將海峽兩岸的藝術佳作匯聚一堂,它們風格各異,精彩紛呈。這有助於兩地雕藝家們藝術水平的共同提高。

  「他山之石,貴同金玉,異中求同,大道同歸」,兩岸的藝術家們一定會志同道合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動雕藝事業的藝術發展。(汪惠婷  吳凱豐)

  作品欣賞:

《小幫手》《舞臺》 李宗霖作品 汪惠婷/攝

‍‍‍‍‍ 《超歡喜》 郭俊男作品 汪惠婷/攝

‍‍‍‍‍‍‍‍‍

《小鬼湖之戀》 王信一作品 汪惠婷/攝

《幸福》 賴見銘作品 汪惠婷/攝

  來源:惠安鄉訊 

  編輯:王飛雄 任祥傑

相關焦點

  • 75件兩岸雕刻藝術家優秀作品分獲福雕獎各項大獎——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臺灣賽區評選結果揭曉
    兩岸就合作舉辦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臺灣賽區、增強兩岸藝術家交流往來事宜達成了共識。2017年1月-2017年5月,由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發起並和福建省文學藝術對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臺灣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臺灣賽區在臺灣屏東大學舉行。
  • 首屆兩岸雕刻藝術大賽頒獎典禮在福州舉行
    原標題:首屆兩岸雕刻藝術大賽頒獎典禮在福州舉行  日前,首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頒獎典禮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舉行。臺灣墨玉雕《馬首是章》、硯石作品《梅月素影》獲得大賽福雕獎銀獎,臺灣墨玉雕作品《虎》獲得了最佳表現獎金獎。
  • 首屆海峽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開展 成海交會亮點
    與往年不同的是,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號召,由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組委會、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協辦,福州澤悅廣告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海峽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首次亮相。海交會在展館之外的南展區首設了近1萬平方米的展區,匯聚海峽兩岸的一萬多件優秀作品在海交會期間免費向來賓開放展覽。
  • 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在榕掛牌成立
    兩岸特約研究員代表接受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頒發的聘書(你好臺灣網 圖)2019年4月國臺辦批覆同意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設立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龍明彪在揭牌儀式上受訪時表示,「閩臺一家親,今後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發展首先應該從閩臺開始。」
  • 2017藝術與設計國際研討會在臺灣舉行 ——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受邀協辦並派代表參加會議
    」系列活動12月1日-2018年3月7日在臺灣屏東大學等地舉辦,本次活動將舉辦六個場次國際藝術與設計交流,系列活動包含: 2017藝術與設計國際研討會大會主場、屏東大學校慶藝術與設計國際交流展、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交流工作坊、中正國中馬思特藝術與設計國際交流展、民和國小藝術與設計國際交流展與屏東高中藝術與設計國際交流展共6場系列活動。
  • 海峽兩岸藝術作品首次亮相北京藝博會(圖)
    海峽兩岸藝術作品首次亮相北京藝博會(圖) 2012年08月16日 18: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他們生長於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感悟著大自然無私饋贈的自然之美,激發出人天同構的藝術想像力,將靈動的刻刀舞出一片絢麗的色彩,從質樸走向成熟,為中華文明鑲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壽山石雕刻藝術就是這顆耀眼的明珠,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壽山石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符號傾倒了無數愛好者,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界分明,是中華瑰寶,2003年被確定為「國石」。
  • 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廈門開展
    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廈門開展 2020年12月31日 08:3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廈門12月30日電(黃詠綢)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30日在廈門集美大學開展。
  • 50餘件象園木雕精品福州展出 「非遺」木雕藝術煥發生機
    }責任編輯:王碩     此次展覽共展出福州象園木雕老、中、青三代木雕藝術家,創作的流派傳承藝術精品50餘件吸睛。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8月27日電 (記者 劉可耕)福州象園木雕精品展27日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啟幕。  此次展覽共展出林學善、潘發清、鄭大木、林秀敏、葉國強、鄭新一等象園木雕老、中、青三代木雕藝術家,創作的流派傳承藝術精品50餘件。
  • 福州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18日正式掛牌成立
    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楊潔 攝中國日報福州11月18日電 18日上午,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在福州正式掛牌成立。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福建省委常委周聯清,福建省副省長崔永輝等出席揭牌儀式。
  • 工藝美學|當代金雕藝術家吳卿的瑰麗黃金雕刻世界
    在此次囍福的盛典現場,吳卿大師傾情展出他16件千萬級金雕藝術作品,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黃金藝術視覺盛宴。 吳卿,蜚聲國際的當代金雕藝術大師,1956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7歲開始接觸雕刻,從1978年完成第一隻木雕螞蟻開始,整整花了7年的時間,期間,吳卿大師無比專注地反覆研究、雕琢、詮釋螞蟻的各種情態形貌,達到精妙逼真、靈動傳神的境界,共完成25件木雕作品。
  • 第五屆兩岸一家親——成都新津·臺灣屏東書畫交流展開幕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冉倩婷)5月9日,由成都市臺聯、臺盟成都支部、新津縣政協主辦,政協新津縣委員會五津書畫院、屏東縣屏東市中華文創交流協會承辦,新津縣委統戰部(僑臺辦)、新津縣文體旅遊局、新津縣臺僑聯協辦的成都新津·臺灣屏東第五屆兩岸一家親書畫交流展在新津縣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正式開幕。此次書畫展將一直延續到5月20日。
  • 「藝術名家風採」黃雪玉:雪中高士迎紅日,玉汝於成舞春風
    其漆線雕作品《漢代獸神圖》掛屏在揚州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中國漆器藝術精品展」上獲得「百花漆花杯」中國漆器藝術精品優秀獎。作品漆線雕《幸福和諧》參加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等單位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榮獲首屆「星火獎」中華文化藝術大師藝術珍品大賽銅獎。
  • 「臺味」文創耀文博 兩岸一家促交流
    你好臺灣網廈門12月4日消息 (記者 呂貝娜 方黎)「我們館是兩岸元素為主要核心內容的,採用的全部是環保材料『紙箱王』的紙皮作為所有的搭建物,展臺、展櫃等一系列布置」,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林徐源向記者一一介紹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兩岸海絲文創館」的鮮明特色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27日起亮相省博
    福州新聞網11月2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等單位主辦,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承辦的「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27日下午將在福建博物院3號展廳開展,本次展覽聚集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
  • 情聚牡丹之都 共促兩岸文化交流 菏澤市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協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徐德波 菏澤報導  10月18日,由菏澤市委統戰部主辦,菏澤文旅集團、菏澤瓊雅藝術品有限公司承辦的菏澤市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菏澤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展在菏澤市圖書館舉行
  • (兩岸關係)第四屆海峽兩岸藝術名家邀請展在臺北開幕
    新華社臺北11月2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第四屆海峽兩岸藝術名家邀請展22日在臺北開幕。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書畫聯展讓兩岸民眾更加了解中華文化,拉近兩岸人民感情,相互交流學習,共同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復興。
  • 第四屆海峽兩岸藝術名家邀請展在臺北開幕
    新華社臺北11月2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第四屆海峽兩岸藝術名家邀請展22日在臺北開幕。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書畫聯展讓兩岸民眾更加了解中華文化,拉近兩岸人民感情,相互交流學習,共同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復興。
  • 中法藝術交流展開展,6位中法青年藝術家20餘件作品亮相
    12月18日,以「中法文化交流青年的角色與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中法人文交流海澱論壇暨2020中法文化交流青年沙龍」在海澱區中關村創業公社舉行。2020-2021「藝術的流動」中法藝術交流展同時開展。交流展展出了6位中法兩國當代知名青年藝術家的20餘件國際展覽參展及獲獎藝術品,包括架上繪畫、雕塑、藝術裝置、影像等多元藝術形式,主題圍繞東西方文化交融、疫情背景下兩國藝術家間的交流、中法藝術碰撞、現代先鋒藝術等展開。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近日,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首開集團主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承辦的「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舉辦,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