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本次會議討論了多項議題,並且最終確定了新的政策。其中俱樂部和球迷最關心的球員降薪、俱樂部改名、聯賽擴軍等都有了答案。
備受俱樂部和球員關心的降薪問題,今天正式有了定論。中國足協宣布實行降薪政策,國內球員平均稅前工資為300萬元人民幣,頂薪為稅前500萬人民幣;5名報名外援平均稅前工資為200萬歐元,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出不超過6個億。
此前,中超的政策是國腳年薪稅前不超過1200萬,外援年薪稅前不超過6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出不超過9億。當然,中國足協也留下了一個「後門」,即上述限薪政策不包括「獎金」,獎金由足協其它相關規定進行限制。
可見,和之前「金元中超」時代相比,明年開始中超的球員薪酬將回歸一個比較合理的幅度,堪稱「腰斬」的力度。中國足協表示,這樣的政策出臺也是為了降下聯賽的泡沫虛火,為俱樂部減壓。中國足協希望中超俱樂部投資回歸理性,讓俱樂部能夠健康發展,否則會有更多球隊因為欠薪、負債等問題退出聯賽,不利於中超聯賽的可持續性。
毫無疑問,在這個政策出臺之後,中超明年開始將很難再有「超級外援」加盟,各家俱樂部必須在青訓方面真正下功夫了。另外,中國足協還規定「歸化球員不享受例外」,如果註冊為「內援」,則一律按本土球員執行。如果是註冊為「外援」,則一律按照外援的薪酬標準實施。可以預料,今後「歸化」球員將基本絕跡。
對於以往的足協「限薪令」,不少俱樂部都採取了其他方式「曲線」逃避。但這一次,中國足協動真格,他們制定了嚴厲的罰則:如果某家俱樂部的薪酬水平超出目前規定,按不同情況先扣聯賽積分6分、12分,最多扣24分;直至取消聯賽成績、並勒令降級。而球員若未及時上報薪酬之外的其他收入,則直接會將停賽24個月。足協除了將引進第三方機構對各家職業俱樂部進行嚴格監管之外,已經聯繫公安部等相關部門,準備以多管齊下方式,從明年開始對中超各俱樂部實施嚴格的監管。
此外,中國足協對各俱樂部的「中性命名」規則也從明年開始正式實施。在目前的中超俱樂部名稱中,只有深圳市足球俱樂部和大連人職業足球俱樂部符合要求,其餘如恆大、富力、國安、魯能、上港等、蘇寧俱樂部的全稱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中國足協將出臺類似「俱樂部名稱規範」內容細則,違規俱樂部將面類諸如「取消註冊資格」的處罰。
此外,這次會議還討論了中超擴軍問題。據了解,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尤其是疫情帶來的影響,中超不會在2021賽季實行擴軍,最快也要到2022賽季才會進行擴軍,至於擴軍到多少支球隊,暫時還不得而知,按照之前的說法,中超將會擴軍到18隊。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