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了中超俱樂部工作會議,明確了明年中超聯賽3月開啟,將繼續沿用今年的賽會制,不過會打滿30輪,同時聯賽將由職業聯盟主導,中國足協負責監管。而相比新賽季的開啟和賽制,會上討論的另外兩項議程:職業聯賽限薪令和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更令外界關注。
中超本土球員年薪直接從1000萬降到500萬
按照現行的中超球員薪資規定,中超本土球員的頂薪標準為稅前1000萬元人民幣,國腳上浮20%,外援頂薪為稅後300萬歐元。與舊版限薪令相比,本次蘇州會議上,足協宣布了一套「腰斬」式降薪標準,其中本土球員頂薪為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援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同時每個俱樂部的外援總工資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
中超俱樂部每賽季支出不超過6億
除了球員降薪,中超俱樂部每季支出也要下調。此前的規定是:2019年中超俱樂部支出最高限額為12億,2020年為11億,2021年為9億,且這個數字不包括青訓支出,而最新的標準要求,中超俱樂部的支出限額直接縮減為6個億,其中包括青訓支出。
腰斬降薪後,中超薪資標準回歸東亞平均水平
足協公布的腰斬式降薪細則,力度確實很大,但事實上即使按照新的薪資標準,中超球員的薪酬和俱樂部實際支出在東亞三國範圍內仍不算低。
據中國足協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2019賽季中超俱樂部平均支出11.26億元,而同季日本J聯賽的的數額折合人民幣為3.16億元、韓國K聯賽的數額為1.09億元。也就是說,去年中超俱樂部平均支出額分別在日、韓聯賽3倍、10倍以上。
同樣以2019賽季數據為例,中超球員平均工資為1389萬元(含外援)、J聯賽為241萬元、K聯賽為119萬元,中超球員當季薪酬平均值同樣比K聯賽球員薪酬平均值多10倍以上。明年球員薪資砍掉一半,與日韓相比仍不算低,算是回歸了相對理性的水平。
中甲每隊平均年薪為稅前150萬至180萬人民幣
與中超聯賽相同,中甲同樣也需要限薪。明年,中甲本土球員頂薪為稅前300萬人民幣,而外援頂薪為稅前150萬歐元,全隊平均年薪為稅前150萬人民幣至180萬人民幣左右。同時,新賽季每家俱樂部的支出不得超過2億,這筆支出不包括場地建設費用,但卻包含青訓費用。
俱樂部違反限薪規定或將被罰降級,球員隱瞞收入將被停賽2年
需要注意的是,足協在公布限薪令的同時也明確了處罰標準,一旦俱樂部單季支出總額超標,將面臨最多「扣除24個聯賽積分」的重罰,而一旦有俱樂部違規發放球員薪酬,將被取消成績,並直接處以降級處罰。球員若未按規定申報收入(收益)情況,將面臨被停賽2年的重罰。
中超、中甲多隊需要更名,「綠城」兩字能否保留仍未可知
除了限薪令,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也被提上日程,足協要求各俱樂部明年完成「去企業化」更名。按照足協的要求,俱樂部全稱應當為「地域名+俱樂部名+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其它)」的形式,簡稱採用全稱中的「地域名+俱樂部名」。同時全稱中的地域名應為俱樂部所屬地的名稱或所在地城市名稱,俱樂部名應為中文,不得超過4個漢字,且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企業、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相似、相近的發音或漢字。
根據新要求,中超各俱樂部中只有大連人俱樂部符合標準,其餘俱樂部全部需要改為中性名。值得一提的是,據國內媒體消息,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中「國安」二字可保留,山東魯能泰山俱樂部中的「泰山」可保留,上海綠地申花俱樂部中「申花」可保留。
按照新規則,今年剛剛完成更名的浙江能源綠城俱樂部也需要面臨再度更名的問題,不過由於足協還沒有明確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具體評判標準,「綠城」兩字能否保留仍未可知。
此外,中甲新賽季開賽時間也計劃在明年3月份開打,依舊會採用賽會制,但不會沿用本賽季「首階段分3賽區進行小組賽繼而第2階段通過單循環決定名次」的競賽辦法,可能採用的賽制為雙循環34輪比賽,從而最大限度保證競爭的公平公正。同時,據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明年中超、中甲聯賽開賽之後,若國內防疫工作持續良好,各方麵條件符合賽事防疫與競賽要求,那麼中甲聯賽不排除中途恢復主客場制的可能性。
(原標題《足協公布「腰斬」降薪令!球員薪酬直接減半,俱樂部違規發錢將被降級》。編輯陸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