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字,在我們的印象中是皇帝的專屬自稱,其他人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諸侯親王,亦或平民百姓,不得使用這個自稱,違者形同謀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朕」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中解釋「朕」的意思是「朕,我也,闕。」戰國秦漢文獻中偶有用「朕」字代表「裂縫之意」,也許是假借,並不能解釋成裂縫,也沒有其餘的文獻可以證明「朕」的意思是裂縫。
秦王嬴政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稱始皇帝,於秦始皇26年棄用「寡人」,將「朕」字定為帝王自稱詞,後來的皇帝都延續了這一稱謂,顯示皇帝的尊貴「受命於天」,是為天子。《大禹謨》:帝曰朕宅朕位,禹曰朕德罔克。《爾雅.釋詁》:朕,我也。注釋的意思是:古者貴賤皆自稱朕。屈原在《楚辭.離騷》中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裡的「朕」就是指屈原自己。史學家呂思勉考證先秦時期的「朕」字,是「舟」和「灷」的結合。《書.堯典》中,堯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龔朕位。」三皇五帝之一的堯帝自稱為「朕」,可見秦始皇選取「朕」作為皇帝自稱,是參考了上古時期的文獻,由丞相李斯上書建議,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意。
西漢末年,權臣王莽輔佐兩歲的「劉孺子帝」,百官上書「請安漢公居攝登基,服天子服飾冠冕,如周公禮儀,南面朝向群臣,聽聞政事。車服出入警戒,百姓官吏稱呼,皆如天子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恭祀宗廟,享祭群神,贊文稱「假皇帝」,百姓官吏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漢室。」
這個百官上書是什麼意思呢?通俗點講就是:請安漢公王莽登基「居攝」之位,向周公那樣,輔佐漢室,在出行禮儀,祭祀天地神明,衣服服飾,臨朝斷事等方面都和皇帝一樣。只有在自稱的時候不是「朕」,而是「予」,贊文稱為「假皇帝」,百姓和官吏稱攝政皇帝為「攝皇帝」,下詔書稱「制」。
於是,在太皇太后王政君,也就是王莽的姑姑,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母親下詔書同意之後,王莽正式登基「假皇帝」,自稱「予一人」。
「予」字也是「我」的意思,為第一人稱,「予一人」字面意思就是我一人。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管子.宙合》中「主盛處賢,而自予雄也。」為讚許的意思。
周朝之時,天子、諸侯也常以「予一人」為稱,《禮記.曲天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漢書.文帝紀》中也出現了「予一人」,文帝有言:「朕獲保宗廟,一微渺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此處的「予一人」就是字面意思「我一人」。
當時王莽上朝,身穿天子裳紱(fu),頭戴天子的冠冕,面南而坐,懷抱兩歲的「孺子帝」,接受百官跪拜呼「萬歲」,和天子一般無二。
那麼王莽為什麼不自稱為「朕」而稱「予」呢?王莽此時只是以攝政的名義輔佐年幼的天子,並不是真的登基稱帝,是為「假皇帝、攝皇帝」,所以使用「朕」的皇帝專屬稱謂是不合適的,又為了顯示與眾不同之處,故稱「予」,其他方面和天子一般無二,甚至將前任皇帝漢平帝的「元始」年號改為「居攝」元年,以天子的身份祭祀天地,接受百官朝拜。
所以,王莽為了表示自己並沒有篡漢為帝的意思,又最大限度地享受皇帝所有的待遇,才接受了這一稱謂。
王莽登基「居攝之位」,打的是恢復古制,仿周公輔成王,代行天子之職,為的就是「名正言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所以設置了五位「柱下使」,專門列席朝會,旁聽政事,隨身記錄奏疏上言。「柱下使」是周朝的史官,老子曾經就是周朝的柱下使。
而且,王莽篡漢的時機並不成熟,百官雖然擁戴,但是漢朝宗室還掌握著不小的勢力,特別是分散各地的劉氏王,都是有實權的。而自元成二帝開始主宰後宮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不會同意王莽篡漢自立,只是被百官勸說,又相信自家侄子不會篡漢,才同意王莽「攝皇帝」之名,即使如此,宗室劉崇就起兵反對,如果王莽貿然自立,必將招致天下群雄反對。
等到幾年以後,時機成熟,王莽便廢帝自立,建立了大新王朝,從此,西漢王朝徹底覆滅。
中國古代出過幾百位皇帝,還有數量眾多的地方割據勢力稱帝,稱呼也是五花八門,「寡人、孤、不穀、孤家」等都是皇帝諸侯的自稱,還有皇帝習慣使用民間的稱呼,朱元璋喜歡自稱「咱」,朱棣常用「俺」,如朱棣來朝貢的使節說:「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
而漢武帝剛即位的時候,在責問丞相田蚧時,說道:「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此處,漢武帝使用了「吾」自稱。
其實,不管是什麼稱呼,都是統治階級為了體現自己與眾不同而使用的文字遊戲,真正擁有實權的皇帝,很少有專門在稱謂上下功夫體現自己與前任不同的,秦始皇啟用「朕」也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功績,自比為三皇五帝,體現自己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皇帝」的與眾不同之處。
所以,「朕」和「予」都是第一人稱,也都被當權者廣泛使用過,而「朕」字成為了皇帝的專用,「予」字是官吏百姓普遍在用,皇帝使用的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