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
傅山是個奇人。這位大書法家「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學,學不如人」,書畫之外還精於詩歌、學問。
傅山曾放言:「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是書法史上一段奇論,對整個中國書學領域有著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傅山的草書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字形蟠繞跌宕,縱橫磅礴,與同時代的另一位草書開宗立派的大師王鐸相頡頏。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並稱「清初六大師」。梁啓超稱他的學問「大河以北無人能及。
▼
此軸草書,書法筆勢雄奇,連綿飛動,起伏迭宕,字間連帶自然,表現出生氣鬱勃的宏大的氣勢,體現了書法家極強的個性。結字不求工穩,單個字顯得欹側不穩,然通幅觀之,氣韻生動,結構自然,字形大小的變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和躍動感,給人以樸拙遒美之感。
月黑一線白,林底林端縈。
木心信石路,只覺芒鞋平。
雲霧遮不斷,禽獸蹂不奔。
侶伴任前後,不讓亦不爭。
樵徑一章。傅山。
小編帶你看看細節
▼
月黑
一線白
林底
林端
縈木心
心信石
路只
覺芒
鞋平
雲霧
遮不
斷
禽獸
蹂
不奔
侶伴
任前
後不
讓
亦不
爭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草書、摘自百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
- 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