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一絲俗氣|品讀傅山的草書

2021-02-08 太美文藝


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


傅山是個奇人。這位大書法家「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學,學不如人」,書畫之外還精於詩歌、學問。


傅山曾放言:「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是書法史上一段奇論,對整個中國書學領域有著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傅山的草書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字形蟠繞跌宕,縱橫磅礴,與同時代的另一位草書開宗立派的大師王鐸相頡頏。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並稱「清初六大師」。梁啓超稱他的學問「大河以北無人能及。




此軸草書,書法筆勢雄奇,連綿飛動,起伏迭宕,字間連帶自然,表現出生氣鬱勃的宏大的氣勢,體現了書法家極強的個性。結字不求工穩,單個字顯得欹側不穩,然通幅觀之,氣韻生動,結構自然,字形大小的變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和躍動感,給人以樸拙遒美之感。


月黑一線白,林底林端縈。

木心信石路,只覺芒鞋平。

雲霧遮不斷,禽獸蹂不奔。

侶伴任前後,不讓亦不爭。

樵徑一章。傅山。


小編帶你看看細節



月黑

一線白

林底

林端

縈木心

心信石

路只

覺芒

鞋平

雲霧

遮不

禽獸

不奔

侶伴

任前

後不

亦不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草書、摘自百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


- OK -


相關焦點

  •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草書大師,傅山了解一下!
    (《病發示眉仁》)這兩句詩是傅山一生的切身感受,形象描繪了動蕩時代中一個知識分子無能為力的痛苦,現在讀來也令人感慨萬千。傅山《草書杜甫〈漫成二首〉之二》,絹本立軸,188×43.5cm,清七劍下天山 很多人對「傅山」不熟悉,卻對「傅青主」有所耳聞。
  • 傅山《草書五律詩軸》筆勢迭宕雄奇,獨創「四寧四毋」書法理論
    傅山的草書整體豪放而又不失章法,非常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臨摹和鑑賞。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草書立軸》、《草書孟浩然詩》、《右軍大醉詩軸》、《草書五律詩軸》等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傅山先生著名的《草書五律詩軸》的經典創作。
  • 傅山 既是為山平不得 我來添爾一峰青
    草書《壽王錫予四十韻》十二條屏是傅山為祝友人王錫予六十壽辰時所書,墨跡綾本,毎幅皆高兩米,通寬在六米開外,堪稱傅山草書中的巔峰之作。作品曾為李宗仁所藏,後轉贈周恩來,今存於山西博物院。全篇墨色如新,草書間以行書,近似王覺斯,遠追米襄陽、顏魯公意,偶參篆法。文中有「即興漫書,得四十韻」語,可知為傅山即時遣興之作,故而猶顯性情。毫芒間神採飛揚,氣勢宏大,筆勢婉若遊龍,纏綿而酣暢。
  • 寧拙勿醜——傅山書法理念與作品專輯
    按照這三個時期對傅山交遊及有關情況作一梳理。 ——胡湛《傅山的交遊及對其書法藝術形成的影響》(《中國書法報》263期2版) ……傅山與書法之關係,亦正如此:一方面是「末技」;另一方面則又幾乎無一日不書,不僅有「非創作」——詩詞文章、讀書筆記、開藥方等,還有「創作」——應酬各類索書。同時,他一生都在「臨古」,因為他認為「字一筆不似古人,即不成字」。 對待書法怎樣作用於家國天下的態度,並非是決定書法成就高低的核心因素。事實上,歷代書家大都持有與傅山相似的觀點。
  • 餘良峰|真山難老——傅山的藝術世界
    清 傅山 臨王羲之《諸從帖》 山西博物院藏政體的動蕩往往促使思想的活躍,在文學藝術領域掀起了一股以明遺民士大夫文人為代表的,崇尚「高古奇逸」風格的巨浪,由此也出現了一大批特立獨行、高標卓識的書畫家,諸如擔當、傅山、陳老蓮
  • 傅山、書法與治學 / 白謙慎訪談
    另外,傅山很喜歡到處看,完全抱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那種理想——讀萬卷書、行千裡路。傅山是個有範兒的人,賣字對他來講是可恥的。他講,我家以前從來不賣,到我這一輩最沒出息,淪為賣字人,為人所勞役。在他看來,雖然正在經歷那個困頓的時代,但是讀書的目標還是一樣。他最後寫給孩子們的遺訓就說到,人世間能留存下去的,文章而已。所以,傅山那時完全不像今天的藝術市場。
  • 傅山:「非常」趙孟頫
    傅山草書臨《閣帖》傅山在青年時期是認真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的。然而在清勝明亡以後,傅山的國破之恨無法釋懷,轉而變得對事敵的趙孟頫極為鄙視,容不得趙孟頫的貳臣行為。他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意思是說,因為鄙視其人,進而鄙視其書法。這樣的評價也屬於以人廢書的觀點。
  • ...古典主義草書最後一曲絕唱——順著《摸魚兒》立軸尋找祝枝山...
    通過對話的深入,作者隱隱有了一種臨淵羨「漁」的況味,從而流露出一絲歸隱的情愫。據日人藤原有仁《祝允明年譜》載,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秋,四十五歲的祝枝山書《詠蘇臺八景小詞》;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三月,六十四歲的祝枝山作《蘇臺八詠小詞》。《詠蘇臺八景小詞》和《蘇臺八詠小詞》文字雖略有不同,其實說的是同樣的八首詞作。
  • 傅山小楷《金剛經》欣賞
    說起傅山的書法,人們常常會想到他論書「四寧四毋」的美學觀點,想到他那恣肆飛動的狂草。在他的大幅狂草立軸面前,我們會感受到他那金戈鐵馬、長槍大戟、狂風暴雨般的感情宣洩魅力。但是傅山這冊精緻醇雅的小楷《金剛經》卻使我們看到了書法家傅山的另一面。
  • 傅山 :「趙孟頫,你是匪人!」
    明董其昌就說過:「管夫人書牘行楷與鷗波公(趙孟頫)殆不可辨同異,衛夫人後無儔!」把她的地位排在教王羲之書法的衛夫人一起。趙孟頫傅山是鄙薄趙孟頫之為人的,雖然到了經驗豐富的斫輪晚年,體會到趙孟頫的書法確實爐火純青,他還是看不起趙孟頫,把他稱之為「廝」,連他的夫人管道升也被稱為「婢」。  這與董其昌晚年之言:「餘年十八學晉人書,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已目無趙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吳興不可及也!」的感嘆,有著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
  • 十大草書大師
    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
  • 傅山的退和于成龍的進
    這莫不是指傅山先生?請教朋友後方得知,此處正是紀念傅山的祠堂。要論山西人中古典文化集大成者是誰?掰起手指頭來數一數,古往今來,第一名,非傅山莫屬。傅山其實是一個蘇東坡式的人物,如果他生的再早一點或者再晚一點,名氣或許會更大,肯定不限於山西一隅,理當為天下人所敬仰。
  • 十分鐘讀懂 十大草書大師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三、王獻之
  • 古代草書大師十大家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三、王獻之
  • 敬華2016秋拍 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1607-1684)草書七言詩綾本手卷24×121 cm(約2.7 平尺)釋文:十年五度馬嶺道,馬嶺道險費攀陡。傅山曾在《作字示兒孫》中寫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縱觀傅山從藝人生,確是身體力行地實踐了這番話。傅山行草書法筆勢雄奇,連綿飛動,起伏迭宕,字間連帶自然,表現出生氣鬱勃的宏大氣勢。
  • 10分鐘讀懂 10大草書大師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採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
  • 中國十大草書家,二王皆在榜中.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獻之
  • 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傅山,狂草書法創作品鑑,行雲流水且法度自然
    草書藝術是書法藝術中情感色彩最濃、內涵最豐富、藝術境界最高,同時也是書法技巧最難的一種藝術。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據傳狂草初由張芝「一筆書」蛻變而來,至張旭承今草之法,揚「一筆書」之意,始成狂草風範。張旭的狂草和武松醉打蔣門神有異工同曲之妙。
  • 3034 中國這些草書大家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 當代草書太醜?也怪古人寫得太美了!
    -約192年),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於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 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