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華2016秋拍 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2021-02-07 敬華拍賣

預展:12月12日-13日

拍賣:12月14日(星期三)

地點:上海靜安香格裡拉大酒店5樓

            靜安大宴會廳



傅山(1607-1684)

草書七言詩

綾本手卷

24×121 cm(約2.7 平尺)


釋文:十年五度馬嶺道,馬嶺道險費攀陡。中歷太行三百裡⋯⋯聊籍數言酬所知,磊磊落落決胸臆。

鈐印:傅山(白)

引首:雲煙萬古。傅青主先墨寶。甲午仲春下浣,吳縣陸觀虎謹題。觀虎(朱)、陸頤曾印(白)

題跋:

1.癸未重陽濠園徐世章題於長春愛屋之松榮窗下。徐世章(白)、端父(朱)、濠園(白)

2.癸未冬月,劉承烈敬題。劉承烈(白)

3.汪士元題。汪士元(朱)

4.時甲申季秋金致淇謹識。金致淇(白)

鑑藏印:吳氏珍賞(朱)、頤廬珍藏(朱)


說明:

1.徐世章題籤。

2.徐世章,著名實業家、文物鑑賞家,徐世昌堂弟。

3.劉承烈,早年留學日本,同盟會成員。

4.汪士元,進士,著名書畫家、收藏家。

5.金致淇,廣陵琴派古琴家,楊京稷弟子。

6.陸觀虎,蘇州人,中醫世家,清代名醫陸九芝後代。


傅山曾在《作字示兒孫》中寫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


縱觀傅山從藝人生,確是身體力行地實踐了這番話。傅山行草書法筆勢雄奇,連綿飛動,起伏迭宕,字間連帶自然,表現出生氣鬱勃的宏大氣勢。結字不求工穩,單個字顯得欹側不穩,然通幅觀之,氣韻生動,結構自然,字形大小的變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和躍動感,給人以樸拙遒美之感。


鄧散木曾《臨池偶得》中說:「傅山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


本幅手卷自作詩卷,用筆流暢,氣息典雅。蘊藏著生拙的意味,又在法度情理之中,字與字,筆劃與筆劃間的疏密空間對比格外鮮明。其間欹斜反正、相避揖讓、縱斂開合等藝術手法,運用得十分嫻熟,仿佛與不經意中流露出真率的情感,完美呈現了傅山行草的至高境界。



拍品局部·傅山書法


再觀釋文,乃是傅山回山西沿途經歷的自作詩。傅山先生遺墨,片紙隻字,珍逾拱璧,且大多藏於博物館,流通見世的精品甚少。眾所周知,傅山是跳出名利場的高人,他「畏人如畏虎」,厭惡世俗酬應。但盛名之下,又無法完全杜絕筆墨酬應,故而常常由兒子傅眉、侄子傅仁等人代筆應付求字之事,後半生尤其如此。故此長卷,樸實生動之至,寬闊胸懷躍然紙上,清新曠達之氣撲面而來,見之已是難得。


再看引首題跋,中醫大家陸觀虎、徐世昌堂弟徐世章、劉承烈、汪士元等諸位名家紛紛留下墨翰,使得這件長卷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後,終成為國家文物級的藝術珍寶。


拍品局部


傅山提出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理論極其精闢,對整個藝術範疇有著普遍意義和深遠影響。


時以士論,士以藝傳。書法家的字所承載的,是書寫時的整個精神世界、整個學術態度、整個生活觀念。故傅山書法的神奇處,除了筆畫、風骨,更大的部分,竟在於字背後的乾坤。我們所看見的、所繼承的,也更應該是字背後的精神。





「敬華(上海)拍賣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92號3樓

敬華拍賣官方網站

www.jinghuapaimai.com

徵集郵箱:zhengji@jinghuapaimai.com

電話:021-63803890

傳真:021-63805033

感謝您的分享與支持!

相關焦點

  •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草書大師,傅山了解一下!
    且比起當下的「學霸」「學神」,傅山有一個更驚人的稱號——「學海」!學問像海一樣廣博是什麼概念,看傅山你就知道了。好唐詩、喜杜甫傅山出身詩禮簪纓之家,原字青竹,後改青主,家學深厚。深厚到什麼地步?其祖上連續七八代都有研究諸子或《左傳》《漢書》的卓然成家者。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下,傅山可以說詩文書畫樣樣精通。
  • 餘良峰|真山難老——傅山的藝術世界
    傅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陽曲縣人,初名鼎臣,後改名山。字青竹、青主、仁仲,又字僑山,別署公它,亦曰石道人、嗇廬,入清後出家為道士,號朱衣道人,名真山,丹崖翁、松僑、僑黃老人等。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書法家、詩人、醫學家,他博淹經子,涉獵三教,勘校典籍,摹勒金石、詩文嘯傲,染翰書畫,懸壺行醫,且武功卓絕,著述甚豐,所著亦旨向宏大,昂霄聳壑。
  • TANC 「我來添爾一峰青」:在冬日北京進入「傅山的世界」
    他主張以立品和務本為書學正宗,重視藝術家的品德修養,特別強調「字如其人,書為心畫」「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主張。 一丘一壑畫家禪- ▬ -傅山的畫作格調高雅,別具趣味,只是淹沒在連綿大草及醫聖盛名之下,常常被人忽視。
  • 傅山: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學,學不如人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號「朱衣道人」,山西太原人,他雖然出生於書香門第,但無意科舉,終生未仕。
  • 傅山、書法與治學 / 白謙慎訪談
    另外,傅山很喜歡到處看,完全抱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那種理想——讀萬卷書、行千裡路。傅山是個有範兒的人,賣字對他來講是可恥的。他講,我家以前從來不賣,到我這一輩最沒出息,淪為賣字人,為人所勞役。在他看來,雖然正在經歷那個困頓的時代,但是讀書的目標還是一樣。他最後寫給孩子們的遺訓就說到,人世間能留存下去的,文章而已。所以,傅山那時完全不像今天的藝術市場。
  • 2016西泠印社秋拍推名硯專場
    原標題:2016西泠印社秋拍推出名硯、硯銘底稿及硯拓   (一)阮元銘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硯   乾隆帝雅好文物古玩,精於鑑賞,王公大臣多投其所好,一時之間尚古之風盛行,制硯亦不免受其影響。
  • 放棄牙醫教書法,佛山書法家黃顯霖:此生此字 心摹手追 溯彼流風
    明代書法家傅山對書法創作有這麼一個理解: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究其實質,與我國「知人論世」的傳統同出機杼。事實上,魏晉風骨有著更為恢弘而悲愴的時代背景。有觀點指出,魏晉之際,時局動蕩,士人噤若寒蟬,甚至朝不保夕。
  • 傅山小楷《金剛經》欣賞
    傅山像傅青主,本名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明諸生。明亡為道士,隱居土室養母。康熙中舉鴻博,屢辭不得免,至京,稱老病,不試而歸。傅山談到寫小楷時說:「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筆著紙,如以千斤鐵杖柱地,若謂小字無須重力,可以飄忽點綴而就,便於此技說夢。寫《黃庭》數千過了,用圓鋒筆,香象力,竭誠運腕,肩臂供筋骨之輸,久久從右天柱湧起,然後可語奇正之變。」
  • 傅山:「非常」趙孟頫
    傅山草書臨《閣帖》傅山在青年時期是認真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的。然而在清勝明亡以後,傅山的國破之恨無法釋懷,轉而變得對事敵的趙孟頫極為鄙視,容不得趙孟頫的貳臣行為。他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意思是說,因為鄙視其人,進而鄙視其書法。這樣的評價也屬於以人廢書的觀點。
  • 傅山來到平遙,專心做了一件事……
    對於「數飛」額題,不能局限於書法角度辨識,還必須結合傅山在平遙的活動,以及地域文化等多重角度予以解讀。此二字迄無確切釋讀,筆者結合傅山的行草特徵,釋作「數飛」,二字為詞也,蓋出於《說文》,「習,數飛也。
  • 傅山:不會寫書法的道士不是好中醫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在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裡,傅山是一代大俠,武藝高強,醫術精湛,而且深謀遠慮,是小俠們的主心骨。這是演繹,但絕非無中生有,現實中的傅青主不僅是個大書法家,著名婦科醫生,還是太極拳的重要傳承人。明朝末年,官場腐敗叢生。傅山為人正直,不願阿諛權貴。
  • 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後徙於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陽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聞訊寫下「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苟逃」的悲痛詩句。為表示對清廷剃髮的反抗,他拜壽陽五峰山道土郭靜中為師,出家為道,道號「真山」。因身著紅色道袍,遂自號「朱衣道人」,別號「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對亡明的懷念;石道者,如石之堅,意示決不向清朝屈服。可見,傅山出家並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為自己忠君愛國、抗清復明的寄託和掩護。
  • 傅山 既是為山平不得 我來添爾一峰青
    草書《壽王錫予四十韻》十二條屏是傅山為祝友人王錫予六十壽辰時所書,墨跡綾本,毎幅皆高兩米,通寬在六米開外,堪稱傅山草書中的巔峰之作。作品曾為李宗仁所藏,後轉贈周恩來,今存於山西博物院。全篇墨色如新,草書間以行書,近似王覺斯,遠追米襄陽、顏魯公意,偶參篆法。文中有「即興漫書,得四十韻」語,可知為傅山即時遣興之作,故而猶顯性情。毫芒間神採飛揚,氣勢宏大,筆勢婉若遊龍,纏綿而酣暢。
  • 香港萬昌斯2016秋拍丨古玉重器賞析
    ,一年一度萬昌斯秋拍將於11月底舉槌開拍,貴為本地古玉拍賣領導者,萬昌斯大力蒐羅逾八百件藝術品回饋藏家,當中高古玉器約二百件、書畫約二百五十幅、古玉連佛像及其他工藝品三百多件。秋拍一連兩日於萬昌斯展場開拍,設址近香港古玩交流熱點荷李活道。11月28日有「重要高古藝術專場」與「中古及明清玉器專場」兩場拍賣,11月29日再有「中國書畫及古董珍玩專場」,所有拍品均於11月25至27日期間於香港展場作公開預展。部份精選拍品更將於杭州「可以藏」作專題巡展。
  • 明末清初書壇領袖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王鐸、傅山書法精品集問世!
    明末清初,以王鐸、傅山為代表的革新派書風引領了書壇,二人均是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飛騰跳躑的行草書,二人均代表了晚明書壇一流的書法水準。本書對王鐸、傅山作品的集結,既是一種對傳統的回溯,又是對二人書法的禮敬,並希冀通過本書將王鐸、傅山之書法分享給更多的書法同道。
  • 寧拙勿醜——傅山書法理念與作品專輯
    傅山歷經明末求學、明清國變、出家為道、抗清入獄、遊歷四方、鬻書行醫、注經講學,晚歲獲授內閣中書舍人,卻甘為布衣。曲折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其博綜諸學,多方造詣,成就頗著盛名的人生。本文試圖通過對其人生歷程之交遊,梳理其藝術思想和書法藝術形成的脈絡。 傅山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享年七十八。其人生交遊,我認為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