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巖題刻。
蔡鍔將軍(資料圖片)
棉花坡之戰戰壕遺址。
以棉花坡為中心的納溪保衛戰,「鏖戰經月,日眠食於風雨之中,出入平生死以外,總計傷亡及失蹤不明者不下千人,而敵軍死傷尤眾。」「納溪之役,逆軍死傷三四千人。作為總司令的蔡鍔雖身患重病,卻始終堅持戰鬥,「平均每日睡覺不到三點鐘,吃的飯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蔡鍔也說,在那艱苦戰鬥的日子裡,儘管力量懸殊較大,護國軍人數有限,武器彈藥不足,以勞攻逸,地勢不利,但是「幸士氣堅定,上下一心,雖傷亡頗重,晝夜不得安息,風餐露宿,不為所阻。」「我軍士氣百倍,無不以一當十。」蔡鍔在艱苦戰鬥中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的信念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1916年7月,蔡鍔還軍大洲驛,親將永寧河邊的石巖命名為「護國巖」,並作《護國巖銘》以紀實,由護國軍參謀處長殷承瓛(huán)手書勒石。「護國巖」三字徑大1米,仿顏體字,筆力雄渾。《護國巖銘》共286字,字大10釐米,挺秀端正,字跡十分清晰。
今天,《護國巖銘》石刻還完好地保留在大洲驛旁永寧河邊的巖石上,供人們瞻仰,它事實上成了護國戰爭的一座豐碑,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朱德到達納溪後,即被派往納溪東面高地棉花坡(又名蓮花坡)增援,並同時委以因作戰失利而撤職的董鴻勳所遺第三支隊的指揮任務,第六支隊則改由王秉鈞指揮。棉花坡是納溪通往瀘州的咽喉,雙方爭奪十分激烈。棉花坡一戰是護國軍攻瀘保納戰事最重要的階段。「因為第一,此階段時間最長,近一個月,影響全國各地時間最久。第二,此一階段敵我陣地戰鬥,我軍居於不敗之地位,所起號召作用最大。第三,敵頓挫於我陣地前,損耗最大。」北洋軍依仗械多彈足,晝夜不停地向護國軍陣地猛轟,松林被擊得「強半傾倒在地上」,毀落的松針達「數寸」之厚。棉花坡戰鬥是護國戰爭的縮影。護國軍官兵們表現出為正義而戰的大無畏精神。
為打破北洋軍進攻,2月19日,蔡鍔指揮全軍分三路向北洋軍進行反擊。一、祿國藩率一營,「由黃土坡向藍田壩進攻」;二、朱德率兩營,「由棉花坡向菱角塘進攻」;三、何海清率兩營由永寧河「右岸向雙河場進攻」。劉存厚部「擔任納溪城內外及其附近市街之警戒及掩護,又渡江對龍頭關急作佯攻」。在護國軍的進攻下,北洋軍傷亡慘重,不得已「退踞原陣地之後,有難於久支之模樣。」經三天激戰,菱角塘方面的北洋軍被擊潰。但總的來說,敵人仍佔優勢,張敬堯第七師又源源不斷開到瀘州,護國軍本身的傷亡也很嚴重,曹之驊、雷淦光兩營長相繼陣亡。鑑於以上情況,蔡鍔乃命令自22日起,「暫取防禦」,「整頓隊伍,待轉攻勢。」
經過幾天的休整和部署,蔡鍔命令從2月28日起發動總反攻。這次反攻的主攻部隊是何海清支隊,朱德、王秉鈞支隊和劉存厚部屬「助攻部隊」。何支隊「從側面攻擊逆軍陣地據點之石色溝、七塊田等處」;助攻部隊從正面掩護何支隊前進。蔡鍔在命令中說:「本總司令與蜀軍劉總司令(存厚)編成督戰隊,現在戰線後方督戰。凡無命令後退者,立即當地槍斃。」
反攻開始以後,激戰連續進行了幾天幾夜,隨後的戰鬥一直延續到3月上旬。戰鬥在江安到藍田壩的廣大地區內展開,綿亙20餘裡,日以繼夜,連續猛攻,多次短兵相接,相互肉搏。朱徳在回憶這一段戰鬥歷程時說:此時「川南全部化為戰場,一連激戰了四十五個日日夜夜,毫無間歇。」敘府得而復失,納溪三易其手。蔡鍔也曾說:「此三星期之劇戰,實吾國有槍炮後之第一戰也。」
以棉花坡為中心的納溪保衛戰,「鏖戰經月,日眠食於風雨之中,出入平生死以外,總計傷亡及失蹤不明者不下千人,而敵軍死傷尤眾。」「納溪之役,逆軍死傷三四千人。作為總司令的蔡鍔雖身患重病,卻始終堅持戰鬥,「平均每日睡覺不到三點鐘,吃的飯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蔡鍔也說,在那艱苦戰鬥的日子裡,儘管力量懸殊較大,護國軍人數有限,武器彈藥不足,以勞攻逸,地勢不利,但是「幸士氣堅定,上下一心,雖傷亡頗重,晝夜不得安息,風餐露宿,不為所阻。」「我軍士氣百倍,無不以一當十。」因此雖我軍「屢瀕於危,皆能絕處逢生。」蔡鍔在艱苦戰鬥中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的信念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1916年7月,蔡鍔還軍大洲驛,親將永寧河邊這座石巖命名為「護國巖」,並作《護國巖銘》以紀實,由護國軍參謀處長殷承瓛(huán)手書勒石。「護國巖」三字徑大1米,仿顏體字,筆力雄渾。《護國巖銘》共286字,字大10釐米,挺秀端正,字跡十分清晰,其內容如下:
《護國巖銘》
中華民國四年,前總統袁世凱叛國稱帝,國人惡之。滇始興師致討,是曰護國軍,鍔實董帥之。逾年師次蜀南,與袁軍遇於納溪,血戰逾月,還軍大洲驛,蓋將休兵以圖再舉。乃未幾,而桂粵應,而帝制廢。又未幾,而舉國大噪,而袁死,而民國復矣。嗟呼!袁固一世之雄也,挾燻天之勢,以謀竊國,師武臣力,卒薨於護國軍一擊之餘。餘與二三子軍書之暇,一葉扁舟,日容與乎茲巖之下。江山如故,頓閱興亡。乃嘆:詐力之不足恃,而公理之可信,如此,豈非天哉!世或以踣袁為吾護國軍,護國軍何有?吾以歸之於天,天不可得而名,吾以名茲巖云爾。銘曰:
護國之要,惟鐵與血。精誠所至,金石為裂。嗟彼袁逆,炎隆耀赫。曾幾何時,光沉響絕。天厭兇殘,人誅穢德。敘瀘之役,鬼泣神號。出奇制勝,士勇兵驍。鏖戰匝月,逆鋒大撓。
河山永定,凱歌聲高。勒銘危石,以勵同袍。
民國五年七月勒石蔡鍔題殷承瓛書
今天,蔡鍔將軍親撰的《護國巖銘》石刻,還完好地保留在大洲驛旁永寧河邊的巖石上,供人們瞻仰,它事實上成了護國戰爭的一座豐碑,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