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做成熟父母,拒絕用「過山車式育兒」

2020-12-26 桂花糖的情感天地

豆瓣評分8.6的《萬箭穿心》,是根據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自2012年上映後,不僅在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以四項提名大放異彩,而且還在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上把「優秀故事片」的大獎收入囊中,這部上映8年的作品,時至今日都被無數人稱為當年最好的華語片。

故事以李寶莉一家搬入一棟在風水上被稱為「萬箭穿心」的房子為連接點,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女人悲慘的一生,先是把自己的丈夫馬學武逼至出軌、後又跳江自殺的境地,後又被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小寶趕出家門的故事。

很多人在觀影后都認為,馬學武的出軌以及自殺,的確跟李寶莉強悍刻薄、潑辣固執的性格有關,但兒子小寶最終跟媽媽斷絕關係並把她趕出家門實在讓人費解。

因為李寶莉為他操勞了大半輩子,往日的光鮮亮麗也因要承擔家庭重任而變成一個面容黝黑滿頭白髮的市井婦人。她這半生都是為了兒子而活,按理說,與媽媽相依為命的小寶應該跟她有著很深的感情,可是呢,小寶不僅不懂感恩,反而在金榜題名的當天便迫不及待的把媽媽趕出了家門。

而這個問題,我在重刷電影後得出了結論:說到底,是因為李寶莉總是用「過山車式育兒」,所以才導致了她跟兒子之間的親子悲劇。

「過山車式育兒」是孩子的噩夢、教育的災難

「過山車式育兒」典型的表現就是:高興時跟孩子又摟又抱,為了慶祝自己的好心情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稍不順心就開始大吼大叫,甚至直接開打,但當情緒平復後,則後悔自己發火的行為,於是對孩子又寵溺到不行。

一句話概括就是:情緒全自動,育兒看心情!

很多父母都在不自覺的踐行著這種「過山車式育兒」方式,就如劇中的李寶莉,影片開場的一場飯桌戲,就把李寶利這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刻畫的淋漓盡致。

馬學武單位分了新房,李寶莉開心的做了一大桌子飯菜來慶祝,等大家就座,李寶莉突然想讓小寶背詩助興,小寶抬頭看了爸爸一眼,見爸爸沒有要聽的意思,於是開口反駁媽媽:

爸爸不想聽,我不背!

小寶的一句話直接破壞了媽媽剛才的好心情,於是放下碗筷,揪著小寶的耳朵生氣地說:

你還真是姓馬的啊?媽媽一個人想聽行不行?

小寶嚇得驚慌失措,媽媽見狀鬆開手說:

算了,吃飯,我今天高興,不跟你計較!

李寶莉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過山車式育兒」,她揪小寶的耳朵是因為小寶的行為讓她不高興了,而後又鬆開手是因為自己「今天高興」,她育兒的本質完全是看自己心情,跟小寶的行為沒有太大關係。而今天是因為她高興,所以小寶能避免一頓毒打,那如果不高興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馬學武因為受不了李寶莉潑辣性格而提出離婚,李寶莉為了留住他便讓小寶當說客,可沒想到的是小寶並沒有完成任務,李寶莉的情緒一下子跌倒谷底,於是她開始摔盤子摔碗,並把壞情緒轉移到已經被嚇得大哭的兒子身上:

哭!哭什麼哭!就知道哭啊你!一邊兒去!

這種「過山車式育兒」在李寶莉家裡不斷上演,大多數時候,李寶莉的壞情緒並不是由於孩子行為的本身,而是將外部環境施加的情緒推到孩子身上,開心起來小寶長小寶短,對孩子有求必應;一旦自己的心情充滿焦慮,則看孩子哪裡都不順眼,不是吼叫打罵,就是冷嘲熱諷。

說到這我想起著名作家池莉,她曾在《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中寫過,她的丈夫就是典型的「過山車式育兒」父母,對孩子一會兒親密得不得了,一會兒又大吼大叫。

結果女兒亦池因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變得膽小怕人,畏懼家裡的任何風吹草動,曾經就因為被家長瞪了一眼,就鑽在被子裡不願露面,眼神木然,整個人都呆住。

這就是「過山車式育兒」造成的弊端,或許當下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影響,但是長此以往,陰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家指出,良好家庭關係的構建,首先要從情緒管理做起。如果父母的情緒總如「過山車」一般陰晴不定,則會給孩子製造出一種「雙重束縛」的情感,他們會一下子會覺得自己被愛,一下子又覺得自己被討厭。

在這種情感的夾擊下,孩子為了得到愛,要麼會變成「討好型人格」,要麼變得叛逆不易親近,嚴重會影響親子關係。比如劇中的小寶,他從來沒給過媽媽好臉色,媽媽跟他說話也總是愛搭不理,這樣的親子關係一直僵持到小寶考上大學,就在李寶莉覺得自己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時,沒想到卻被小寶趕出家門,李寶莉不明白小寶為何如此,但我想屏幕前的觀眾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感受,從他們出生就一直都在,比如幾個月大的孩子,你對他笑,他就會感受到你的愛和善意,便會對你笑。但當你兇巴巴地瞪著他,就算不說話,孩子也會被嚇哭,因為他感受到了不安和害怕。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會一直伴隨我們,就如小寶一樣,媽媽陰晴不定的情緒,一直讓他在充滿恐慌和不安中長大,這種感受一直伴隨著他,讓他不想與媽媽親近,最終讓他跟媽媽越走越遠。

「過山車式育兒」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哪些影響?

心理學專家曾說過,父母情緒的表達會影響孩子性格脾性的形成。而長期用「過山車式育兒」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缺陷。

01.容易情緒化

在情緒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除了給孩子留下內心恐懼和心理陰影外,還會使孩子也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因為當他看到父母心情差就對家人大吼大叫時,他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模仿大人處理情緒的方法,慢慢地他會形成自己的意識,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採取這樣的方法來處理情緒,這點在小寶身上得以體現。

比如當媽媽想提醒小寶早點睡覺,但沒有敲門就進入房間時,小寶立馬對媽媽大喊大叫:

你別又來吵我們!

又如當得知爸爸跳江自殺後,小寶不顧媽媽的心情對媽媽拳打腳踢發洩情緒:

你還我爸爸!你還我爸爸!

再如成年後的小寶,看到媽媽與情人在一起時,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對方大打出手,其實這都是「情緒化」的表現,因為他從來沒有在父母那裡學到任何管理情緒的方法,所以他也不能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英國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說過,一個人在早期和母親的關係形態,決定了Ta的依戀模型。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生命早期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所以說,如果你不喜歡孩子「情緒化」的對待所有問題,那你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夠在一言一行中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情緒、正確處理情緒。

02.性格孤僻

每個孩子小時候對外界信息接觸的來源、對自己地位的判定皆來自家長,如果父母總是用「過山車式育兒」來養育孩子的話,會使孩子過早地接受了煩惱、憂慮、焦慮不安的不良體驗,他們會覺得父母對自己漠不關心、自己不值得被關心,如果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會變得畏畏縮縮、自卑冷漠,過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這點在小寶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可以看到,鏡頭下的小寶從來就沒有笑過,就連李寶莉自己都說:

我的孩子好像從來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瘋啊、玩啊、笑啊!永遠好像心事重重的,不像個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五歲前的兒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他們已經形成了個人最為根深蒂固,也最恆定的概念,知道能對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麼。而小寶因為從小受媽媽「過山車式育兒」的影響,使得自己長期困於壓抑的牢籠之中,久而久之性格變得孤僻,不願與人交往。

03.不懂感恩

整部戲最令人唏噓的是,當李寶莉做了一桌子菜來慶祝小寶成了高考狀元時,菜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就被小寶趕出家門,李寶莉臉上錯愕與悲痛交加的表情,不免讓人對她過去十年的付出感到心痛與不值,她哭著吶喊:

你跟你爸一樣沒良心!我生你養你,大半輩子都是為你而活!我們是親母子,世上最親的關係,你別再傷我了!

李寶莉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愛沒有得到珍惜和回報,為什麼小寶不僅不體諒自己、不懂感恩,反而要跟自己斷絕關係,難道就因自己因為自己撞見了馬學武出軌並舉報他,就被兒子一直懷恨在心,從而遭到這樣的不公平待遇嗎?

當然不是,或許小寶對媽媽曾舉報爸爸的不良行為耿耿於懷,但我卻認為這不過是加劇小寶推開媽媽的其中一個理由罷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媽媽平時總用「過山車式育兒」,讓小寶感覺媽媽對自己不是「無條件的愛」,無論李寶莉付出了多少,都因為她平時沒有與小寶建立情感連結,致使小寶的情感被傷害,他們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更別提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會感恩戴德了。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過:「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所以說,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因,孩子是果。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

總是用「過山車式育兒」的家庭,嘔心瀝血養出來的孩子再精英,於家庭也是冷漠生疏的客。

做成熟父母,拒絕用「過山車式育兒」

或許很多父母都會說,自己也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但有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那具體怎麼做才能不做「過山車式育兒」父母呢?

01.情緒撤出法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提出的情緒撤出法能有效的避免父母陷入「過山車式育兒」困境。

情緒撤出法,指的是在發生衝突時離開現場使自己即將爆發的情緒冷靜下來。我們大多數人,不論大人還是孩子,在情緒即將爆發時,若不離開衝突現場就難以平靜下來,而離開的目的,是讓我們從當時的情緒中撤出來,等待情緒上的衝突平息下來,而不是進入權力之爭和報復循環。

比如當你察覺自己的情緒即將爆發時,你可以選擇離開並對孩子說:我現在非常生氣,我要去找個地方讓自己平靜下來,直到我的心情好起來並能找到一個可以讓我們相互尊重的解決方案。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溝通方式,而用「情緒移除法」讓自己情緒平復後再去找孩子溝通,就能有效的控制自己把壞情緒推到孩子身上,這樣不僅不會讓對話變成對抗,而且還在無形之中教會孩子接納情緒、處理情緒的方法。

02.善用「ABCDE法則」

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曾在她的著作《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中提出一個能夠有效管理自己情緒的方法,即ABCDE法則。

A:Ask(自問),首先要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觸發了我這麼生氣,是自己沒有做好情緒管理還是說孩子真的犯了不可饒恕的行為?

心理學上講,所有的改變都是來自於覺知和掌控。當你能夠自問的時候,就是冷靜下來的時候,這相當於給大腦按下了暫停鍵,讓大腦與隨之而來的壞情緒迅速阻隔。

B:Breath(深呼吸),在問自己這些問題時,開始關注自己的呼吸。從腹部開始呼吸,有意識地做3-5次緩慢、輕鬆的呼吸,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憤怒的情緒,平復我們的心情。

C:Calm yourself(平靜自我),通過深呼吸之後,我們可以感覺沒有像剛才那麼憤怒了,那麼慢慢的我們就進入了第三步平靜自我。只有讓自己平靜下來,才能遏制住自己怒氣即將升級的想法,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到底是自己的情緒管理沒做好,還是孩子的行為讓我們控制不住情緒,如果是自己的情緒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參考剛才提到的「情緒撤出法」讓自己平靜下來,而如果是孩子的行為問題,那麼我們接下來做第四步。

D: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心理學上講,孩子所有的叛逆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求助的聲音。我們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就會馬上生氣,然後根本就不管他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就開始發脾氣。但當我們了解了孩子的一個真實性想法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他只不過是在用一種看似叛逆的行為在向你求助。

孩子簡單的語言和看似偏差的行為背後通常都有需要成人解讀的密碼。所以當孩子的行為惹惱你時,我們要先確定孩子的需要,多想想孩子需要的是安慰還是擁抱或者是鼓勵?要嘗試理解和參透孩子的這個行為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只有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E:Empathize(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在孩子的處境和心理狀態下,去感受孩子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先告訴孩子你現在理解他們的處境和感受,這樣孩子才會意識到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然後再溫和地給出建議時,這時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並且進行自我修正。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所以,當你想要對孩子發脾氣時,可以試試ABCDE法則來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等「禍」從口出,才追悔莫及。

愛孩子,就好好和孩子說話。

03.如果實在忍不住發了脾氣,一定要跟孩子道歉

或許很多父母會說,道理都懂,但有時候真的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這都是正常的,父母並非聖賢,向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很有可能犯的錯誤,因為沒有人是在絕對無傷害的環境中長大的,也不會有從來不犯錯誤的家長,但在所有的針鋒相對之後,我們一定要主動跟孩子修復關係,而此時,真摯的道歉就是裂痕最好的修復劑。

因為有時候看似過去的事情,其實已經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恐懼的種子,成了心中跨不過去的一道坎。

而父母在情緒失控傷害孩子後,能真誠的說一句「對不起,我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能夠在做到情緒安撫、安全感的重塑,還能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會犯錯,而做錯了就要敢於認錯和道歉。

就如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所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結語:

其實「過山車式育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形成「過山車式育兒」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存在巨大的焦慮,而且還因自己生活、工作都存在巨大壓力,所以導致自己容易情緒化,然後在教育過程中不自覺的體現出來。

但是長期採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會導致自己無法用恰當的方式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孩子也因此無法與父母建立起親密關係,更不能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所以說,過山車式育兒,摧毀的不只是一段親子關係,更是一個孩子。希望每對父母在對待孩子時都能讓情緒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而不像過山車一般忽高忽低忽快忽慢。

相關焦點

  • 「PUA式育兒」影響孩子,但部分父母沉迷其中不自知,值得深思
    「PUA式育兒」對娃影響很大,可悲的是,中國部分父母沉迷其中不自知其實,中國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PUA式育兒」。所謂「PUA式育兒」也很好理解,就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聽話,用「打壓」的方式責罵、貶低甚至是直接否定孩子。喜歡「PUA式育兒」的父母心裡,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就如《少年說》某一期節目裡,一個小女孩,就哭訴了自己的經歷。女孩對媽媽說:「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 「孩子不聽話,我不要了」:你還在用「拋棄式育兒」來教育孩子嗎?
    這樣的場景相信人們都不陌生,甚至隨處可見,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用拋棄式的育兒方法對待孩子,而且屢試不爽。這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孩子不聽話,就要嚴加管教,這樣才能長記性。然而在這樣育兒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他們內心的陰影是無法抹去的,他們或自卑或叛逆,總之很難變得樂觀開朗,充滿陽光。教育學家戈登說,孩子叛逆的是父母嗎?其實他們深愛著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 「嘲諷、打擊、威脅」三件套:不要讓父母成為PUA式育兒的源頭
    甚至是家庭育兒。更可怕的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感尚可用分手結束,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卻是無法解開的死結。自虐式的親子關係沒有贏家今年跨年的前一天,當所有人都滿懷喜悅等待跨年的時候,百萬網紅育兒博主粥悅悅被「罵」上了微博熱搜。
  • 《京華煙雲》姚父育兒:為何懂得因材施教的父母,養出優秀的孩子
    似乎父母的模樣,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身為家長,我們總是有著一顆盼兒成才的心,可是育兒之路哪裡簡單?我們要越過太多的荊棘,我們涉過河流,我們翻過高山,可是依然面對無數難題。最近重溫2005版《京華煙雲》時,我才發現原來姚家大家長姚思安才是真正的育兒高手,他是名門望族出身,對待孩子卻講求平等,他認同孩子的不完美,善於發掘每個孩子特有的優點。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她將東方正念思想和西方心理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覺醒育兒的理念。她曾著有《父母的覺醒1》,該書長據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前列,該書的豆瓣評分8.3。親子衝突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控制與管教。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她說父母是電影製片人,孩子是演員。
  • 楊穎「接地氣式」育兒,日常帶孩子下地勞作,富養而不嬌養
    明星本是自帶流量,明星育兒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我們看來,明星比常人擁有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富養孩子自然不在話下。楊穎卻給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育兒方式",網友評論說,這樣的育兒方式實在"接地氣",少見的"接地氣式"育兒。楊穎空閒在家就帶著孩子去下地,幹農活、勞作就是孩子和她的日常生活。
  • 《萬箭穿心》:有多少夫妻被逼成這樣?中國式的婚姻,真實而殘酷
    萬箭穿心。看到電影時,非常痛恨李寶莉的丈夫馬學武和兒子小寶,更為李寶莉的無助和堅強而淚目,而今再次重溫,卻覺得這就是中國式婚姻的悲劇,真實而殘酷。曾經為了愛而結合,卻又因為不愛而魚死網破,最終沒有人可以善終。
  • 媽媽書單|10本豆瓣高分育兒書,推薦給育兒路上困惑求解的父母們
    誰都不是與生俱來就會做父母,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也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成長成才,但僅有願望遠遠不夠的。育兒亦育己,為人父母,只有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在育兒路上遊刃有餘,以科學的養育法,培育出優秀的孩子。
  • 2020年讀了100本書,這10本能幫助父母解決育兒困惑
    要想放下焦慮,要想真正做好父母,我們不僅要掌握「術」,更先要理解「道」。第五本:《園丁與木匠》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頂級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告訴了我們做父母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做一個園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木匠型父母:嚴格按照施工圖紙,通過精確控制,把孩子塑造成符合父母特定目標的人。
  • 七則哲理小故事,引很多父母深思!育兒簡單,也不簡單
    在育兒中也是如此。父母對待自己的標準與對待孩子的標準是不同的。父母拿著手機,刷著小說、抖音,然後對孩子說:「你要多看書,要養成閱讀習慣。」父母遇到工作難題,煩躁發脾氣,然後對解不出問題哭泣的孩子說:「遇到問題,要沉穩,要積極想辦法。」父母弄壞了東西,默默去修或者買個新的,孩子弄壞了東西,就去批評:「怎麼這麼不小心?太不懂事了!」
  • 楊迪感謝父母的鼓勵式教育:教育中鼓勵有用,但用錯效果相反
    楊迪在節目裡深情地說:「你們從來沒有阻礙我,追逐我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且從來都是鼓勵式的教育,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我不管幹什麼,我媽都說好、棒,然後我就越發地往我想做的事情去幹,他們從來沒有說過我一句不是。」說到動情之處,楊迪甚至還給父母跪下了。楊迪一開始出道,並不被大家看好,這與他的顏值有關係。
  • 「三腳凳」理論告訴你:育兒的本質與孩子無關,與父母自身有關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孩子不是用嘴巴來教育的,只有"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其實我小時候很痛苦,因為我覺得自己性格特別不好,脾氣也不溫和,有時候會和父母不停爭吵。為此我總會自責自己做的不好,而父母經常對我說的就是:"你把你的脾氣改一改。"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從學會「拒絕」開始
    而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很多人雖然走入社會看上去成熟了,卻連「拒絕」都沒有學會。在不少國人的認知裡,拒絕就是一個貶義詞,它代表著你小氣、自私、不懂事,而拒絕一個人,則代表著這個人會因此而和你生氣,甚至和你絕交。總之,拒絕是給自己發放的「壞人卡」,而一個好人是不可以拒絕的。殊不知,所謂做「好人」要付出的代價,遠比所謂的「壞人」要慘烈更多。
  • 看了白清揚就知道,白巖松「自由成長式」育兒,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在這12年裡,家長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教育孩子成了許多父母的難題。 看了白清揚就知道,白巖松「自由成長式」育兒,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白巖松是全國人們都熟知的一個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了
  • 撒貝寧吐槽妻子散養式育兒:雙胞胎舔地板啃拖鞋,她卻不管不顧
    爸爸希望這樣照顧,而媽媽偏偏那樣做,如果兩者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還是很容易產生矛盾的。就連知名主持人撒貝寧都有這樣的困擾,撒貝寧在人們心中的標籤,一直是「才子」、「情商高」、等等。按理來說,他在培養孩子方面應該更有自己的心得,普通家庭擔憂的事情到他這裡也能化解。然而這樣一位出身於北大的優秀才子,也有一天會被育兒這個問題感到困擾。
  • 《萬箭穿心》:李現的處女作,一場關於女性的百態人生
    他因參演電影《萬箭穿心》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後憑《親愛的,熱愛的》中的男主角韓商言而爆紅,曾獲2019年智族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人氣演員,併入選2019年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而這部李現的處女作,也是口碑很好的電影!當年的年度電影之一。
  • 父母的育兒觀念不一致,受傷的會是孩子
    平時,這位媽媽會給孩子立規定,讓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丈夫看著女兒在打掃衛生時,忍不住在女兒面前抱怨:"你媽媽整天就知道叫你幹活,你才多大?來,爸爸幫你做。"妻子很生氣,丈夫不以為然地對妻子說:"女兒才多大,你就讓她做這麼多事情,你真的是愛女兒嗎?"
  • 有種星二代叫費曼,顏值就跟坐過山車似的,網友:幸虧又帥回來了
    有種星二代叫費曼,顏值就跟坐過山車似的吳鎮宇曾經帶著自己的兒子參加過《爸爸去哪兒》。在剛開始參加節目的時候,他非常的帥氣,也非常的可愛。因而迎來了許多觀眾的喜愛。那時候許多網友覺得長大後的費曼也一定很帥。但是,命運似乎卻跟費曼開了很大的玩笑。
  • 《超能育兒媽》現場張雅蓮老師攜手葉一茜為您解讀-有效陪伴≠...
    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非常重要,這點很多父母都知道,但對於如何陪伴很多父母們都很困惑?本期的《超能育兒媽》節目中,張雅蓮老師將繼續攜手辣媽主持人葉一茜、李佳一起為您現場解決這個育兒小煩惱,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走進今天的育兒小課堂吧!
  • 中外育兒大不同 老外眼中最"雷人"中國育兒法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傳統相去甚遠,因此育兒方式也大不相同。在老外眼中,我們許多育兒習俗十分「雷人」;同樣許多中國家長也不理解外國人的育兒方式。到底老外的育兒方式有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