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專家簡介:王志剛,男,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主攻大腸癌的診治和研究,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任先生今年68歲了,一向身體還不錯,退休好一直堅持打桌球。因為自我感覺身體狀況良好,也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所以平時也疏於每年常規體檢,基本不去醫院查體。最近半年漸漸出現了小便中出現了糞渣,有時還有氣體,並且常常有尿痛尿急和尿頻表現,偶爾還有低燒。 就去附近地段醫院看了醫生,做了抗感染治療,一段時間覺得好轉了。但是幾個月後,症狀逐漸加重,出現高熱和血尿。這才去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檢查。泌尿外科一問病情立即推薦病人去了胃腸外科王志剛主任專家門診檢查。王主任第一時間即判斷為結腸和尿路之間形成了「內瘻」,很快做了腸鏡和下腹部加強CT檢查,明確診斷為乙狀結腸癌繼發的結腸膀胱瘻,因為腫瘤侵犯到膀胱後,大便和小便想通了,這樣就出現了前面所說的「糞尿」和「氣尿」。
而且考慮腸癌病情其實已經至少兩年了。任先生回憶起來,其實這一年多還是有些症狀的,比如大便偶爾帶血,有時下腹隱痛,最近半年人也瘦了不少,只是沒有去查,內心了其實也有些顧慮,擔心查出問題來,心裡其實有點矛盾。但是確實沒有想到毛病發展到這麼重。不過幸運的是,他很快住進了六院胃腸外科病房,王志剛主任很快組織討論後給予禁食,抗感染,靜脈營養支持等措施,患者很快體溫就正常了,尿路感染的症狀也明顯好轉。然後組織了六院腸癌多學科團隊的聯合病例討論,胃腸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和泌尿外科為任先生聯合制定了治療方案。鑑於病人目前為局部晚期腸癌,合併內瘻、血尿、尿路感染,排除了遠處轉移。決定在抗感染和改善全身營養狀態的情況下,先行手術治療,之後給予化療,根據膀胱病灶情況決定是否加做放療。手術由王志剛主任主刀,手術中證實乙狀結腸、上段直腸與膀胱後壁明顯侵犯,局部組織水腫、緻密粘連。考慮病人由於近幾個月的腫瘤消耗和發燒導致全身情況較差,營養不良和貧血,加之腫瘤局部合併感染,組織水腫明顯,王主任團隊當機立斷,這個手術分兩步走,先行橫結腸造瘻,大便「改道」,然後由腫瘤內科沈贊主任和放療科付傑主任負責,進行了化療和放療,腫瘤出現了明顯退縮,最後由王主任手術團隊進行了二期手術切除腫瘤。於是,任先生按照這一方案,小手術創造條件,放化療,然後大手術切除結腸腫瘤和部分膀胱壁,同時把原來橫結腸造口還納如腹腔,然後繼續完成足療程的化療,泌尿外科張心如主任再協助切除膀胱壁的同時,留置了膀胱造瘻,以避免尿漏,隨後一個月後順利拔出了造瘻管。任先生目前已經術後一年了,恢復得非常滿意。
王志剛主任介紹說,六院腸癌多學科團隊包括眾多科室,胃腸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影像科,還有常常協作挑戰複雜腸癌病例的多個手術科室專家,比如泌尿外科、婦科、骨腫瘤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等。對於這類局部晚期腸癌,多學科團隊的聯合診治必不可少,通過多學科團隊的討論,結合腫瘤本身的特點和患者的全身情況,給複雜腸癌病人量身定做治療方案,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療,最大程度的獲益。王主任說,像任先生這類情況在我國還很常見,疾病發現時就很晚,處理比較棘手,這類病例處理,需要兼顧許多因素,不可盲目冒進,可能給病人帶來嚴重手術併發症。他們團隊根據損傷控制外科的最新理念,通過分步走,也可成為「三明治」療法,既達到了腫瘤的根治,也保證了病人的安全和生活質量。
王志剛主任認為,目前雖然腸癌的常規治療指南已經非常明確,但是,對於一些複雜的腸癌病例,比如局部晚期、復發腸癌、腸癌合併其他疾病等,治療比較困難,常常沒有指南可循,六院多學科團隊多年來致力於這類複雜和臨床挑戰高的腸癌患者的診治,在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關鍵詞 >> 腸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