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做到把五十萬言刻寫在竹簡上?而且是兩次,司馬遷做到了

2020-12-16 丙甲書畫

司馬遷在巜太史公自序》中寫道。「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公元前99年,司馬遷42歲,這年司馬遷遭遇了他人生最大的一次災難,滅頂之災,宮刑。那是一種僅次於死刑的刑罰,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災難。

司馬遷當時職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類似於國情諮詢委員會之類的事情,是帝王的重要文官,能於朝堂之上與帝王商議國家軍機大事,自然算是朝庭官員了。

司馬遷的罪過是頂撞了帝王。

當年,將軍李陵出兵西域,戰匈奴,五千將士,斬首匈奴上萬人,算是勝了。

但因孤軍奮戰,沒有援兵,被困死的李陵沒有戰死而是降了匈奴,性質變了,算是失節。

於是,朝庭商議如何給李陵定罪,李陵雖勝猶敗,不以身殉國而降了敵國,這判國罪名自然是死罪了。李陵可以不歸國,但一旦定罪就是滅族之罪。

朝堂上,帝王的心自然是殺心了,大臣們當然識時務,緊跟朝庭,唯有司馬遷不識時務,唱了反調,沉默也就罷了,居然在這個時候為李陵辯護,理由是李陵事出有因。

司馬遷激怒了帝王,於是被逮捕入獄,當年有錢是可以舍財免災的,可司馬遷又沒錢,碰上的又是酷吏,結果就被「宮」了。

司馬遷就是這樣一個剛正不折的人,認死理。如果不是這個性格就不是司馬遷,如果不是這個秉性,《史記》定然是另一種氣象。

那個年代,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洋洋萬言的《史記》竹簡堆了一房子,司馬遷似乎跟幸運這個詞無緣,五十多萬字,以現在的科技手段也要費盡心血,何況是千年之前的寫作,不是寫,而是刻,一刀一刀的刻,那是何等的艱難,我們今天的想像都難以抵達。

最讓人絕望的是《史記》的完稿被毀了。對司馬遷來說,要麼毀便毀了,要麼重寫。這幾乎是工作量和心力都難以承受的事情。但司馬遷做到了第二次寫《史記》。

如果不是司馬遷的雄心,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之後,從三皇五帝、夏、商、周至漢代的歷史,所有的記述和解讀,都以《史記》為據,並為歷史的紀述提供了一個標準的範本。

千年過後的今天,仍然可以在流逝的歲月中聽到司馬遷被宮刑時的吶喊,仍然可以看見酷吏刀下的血跡。司馬遷的故事若放在當代,仍然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厲志小說。

於是我在想,其實每個人到世間都是有自己背負的任務的,司馬遷的使命就為撰寫《史記》而來。

在那個年代,他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

巜史記》封面
《史記》
巜史記》

他不是人而是神,因為他做到了人不能完成的事情。黑暗雖黑,仍被陽光照亮,黑夜雖暗,仍被星光照亮,司馬遷就是黑夜中那一顆燦爛的星星。他的光芒穿透所有時間,直至時間的消失。

在《太史公自序》中,我們看到了司馬遷作為一個文人的雄心和膽識,就是這樣,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雄文,巜史記》。深夜捧讀《史記》,依然能聽見司馬遷刻寫竹簡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的《史記》是真實存在的嗎?竹簡證明《史記》再擺烏龍
    家眷解救褒義,買褒義獻上。美麗的人傾國傾城,卻不愛笑。宣王令:有法子讓美女笑一次便賞千金!近旁佞臣打起防務重擔的主意。有一天,烽火臺燃起,諸侯國奔奔救主。千面刀從四面八方奔來,結果幽王褒姒在悠然看戲,個個氣得咬牙切齒。此時,褒姒笑了,臉上露出笑容。
  • 我們能從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中,獲得什麼?| 娃道·百家談
    在號稱「中國第一史書」的《史記》中,寫了中國第一始祖三皇五帝,寫了中國第一導師孔子,寫了中國第一文人屈原,寫了中國第一皇帝秦始皇,寫了中國第一硬漢項羽,寫了中國第一遊俠劉邦,寫了中國第一悲情將軍李廣。那麼,寫這部書的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人?這個問題,要從他的祖父司馬喜說起。漢文帝時期,由於朝廷財政比較困難,就實行了一項政策:誰把自己的糧食捐給國家,就送個爵位給他。以往在戰場上,要拼命才能掙到一個爵位,現在拿糧食就能換。沒的商量,幹。於是,他們家就有了「五大夫」的爵位。
  • 司馬遷把劉邦寫得很不堪,為何後世漢朝皇帝沒意見,還感激他
    韓信打仗打得順風順水,他連續兩次直接衝進韓信的軍營裡,把韓信的將軍印給奪了。後來需要韓信了,又才還給他。五是自私。項羽得到天下,大封功臣,所有跟著他幹的兄弟,都能得到好處。劉邦得了天下以後,卻對他的功臣們進行大肆殺戮,把皇權集中到自己手上。
  • 【好文】我們能從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中,獲得什麼?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誰,但是司馬談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也許並不多。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就沒有司馬遷寫下《史記》的輝煌。究竟司馬遷經歷了怎樣的教育呢?那麼,寫這部書的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人?這個問題,要從他的祖父司馬喜說起。漢文帝時期,由於朝廷財政比較困難,就實行了一項政策:誰把自己的糧食捐給國家,就送個爵位給他。以往在戰場上,要拼命才能掙到一個爵位,現在拿糧食就能換。沒的商量,幹。於是,他們家就有了「五大夫」的爵位。
  • 李陵事件,是成全還是毀了司馬遷?
    中國是個史學大國,從古到今正史、野史、雜史等等浩如煙海,史學家也層出不窮,為何司馬遷享有這等崇隆的地位呢?我們考察司馬遷寫《史記》,確實有這樣幾個旁人無法望其項背的先天條件:                          家學淵源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官位雖不高,但擔此職務者一般都是鴻儒。
  • 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幾百上千年古人對話的?答案令你不得不佩服
    這個人就是名垂千古的太史公——司馬遷。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書,都是按照時間線來寫的,學校的課本也是如此,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書就該是編年體的。可是讀了《史記》才明白,哦,原來歷史書,也可以將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像傳記一樣記載下來。再把這些人物的故事放在一起,這便編成了歷史。司馬遷真是天才式的史學家!《史記》上至炎黃,下到漢武帝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井井有條地記錄下來。
  • 當今聯盟誰能做到200搶斷100封蓋?
    NBA數據專家Justin Kubatko最近統計了一項數據,發現NBA歷史上僅有三位球員曾在單賽季至少得到200次搶斷和100次封蓋,這老哥仨分別是:喬丹、皮蓬以及奧拉朱旺。喬丹生涯兩次達成這一成就,第一次是86-87賽季總共拿到236搶斷125蓋帽(場均2.88搶斷1.52蓋帽),第二次是87-88賽季總共拿到259搶斷131蓋帽(場均3.16搶斷1.6蓋帽);
  • 09年新發現的竹簡推翻了史記,裡面到底寫了啥?特別是沙丘之變
    今天,我們就講講2009年由我國歷史學家發現的一批秦漢竹簡,這本書裡明確記載了秦始皇的生前死後,特別對歷史之謎「沙丘之變」闡述得特別詳細。這本書徹底打破了司馬遷《史記》裡對胡亥的不法繼承做出了顛覆性的描寫,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歷史到底該聽誰的呢?·秦始皇姓什麼?記得中國最有骨氣的硬漢導演姜文給兒子起了一個名字,很多人說他賣國,取一個日本人名字。
  • 誰能單防奧尼爾?歷史上或許只有這四位能做到!
    奧尼爾是NBA歷史上統治級別的中鋒,216CM的身高,300多斤的體重。站在籃下威脅力都十足,簡直就是一個大怪物。那麼誰能單防奧尼爾呢?很多球迷第一個想到的是奧拉朱旺,畢竟奧尼爾的第一總決賽之旅,被奧拉朱旺所率領的火箭輕鬆橫掃。
  • 原生態的司馬遷民祭(四)司馬遷民祭的現狀與思考
    市上也成立了司馬遷祠墓文管所,對其管理也納入了政府渠道。雖然其廟會依舊,但由於「破四舊」、「文化大革命」和芝川古城因黃河水患而被湮沒等原因,對其祭祀卻漸漸匿跡。在這種情況下,芝川鎮人也漸從對祠墓的管理和祭祀中淡出。
  • 湖南出土一枚竹簡,內容顛覆傳統認知:秦朝之後不是漢朝?
    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也說明了張楚在漢朝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而且是一個正統王朝。著名學者田餘慶在論文《說張楚》中認為:在漢朝人心中,張楚政權是夾在秦朝與漢朝之間的正統王朝,其意義毋庸置疑。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
  • 司馬遷寫《伯夷列傳》是為了發牢騷嗎?不是的,他是要幹一件大事
    老大伯夷一看,弟弟跑了,他更不幹了,他說父王是傳給弟弟的不是傳給我的,我怎麼能奪弟弟的位子呢?於是,他也跑了。兄弟兩個人就一起跑到了西伯那個地方,因為他們聽說西伯侯這個人很仁義,就想跟著他,誰知道,還沒到那個地方,西伯侯就去世了。
  • 除威少賽季場均三雙誰能做到!麥迪:只要願意,很多球員都能做到
    那麼除威少外,NBA現役球員誰能做到賽季場均三雙呢?麥迪表示,只要球員願意,很多球員都能做到。談論現役球員除威少外,誰能場均三雙的時候,麥迪在接受採訪時候表示:「勒布朗,揚尼斯(字母哥),KD(杜蘭特),東契奇等等。我的意思是很多球員都有能力做到這件事情,但是每名球員職責不同,因此他們並沒有去做這件事情。
  • 竹簡的歷史
    竹簡,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一次傳播媒介的重要革命。
  • 司馬遷為何不敢寫霍去病死因
    因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個「病」字,而且還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難不成霍去病小時侯常常生病不成?關於霍去病的名字當然只是一個猜測,沒有任何根據,古人起名不像現在這麼隨意、孤僻,一般古人的名字都有含義的。
  • 讀書隨筆:司馬遷的記憶之野(上)
    這是一本有關司馬遷之如何寫史記,以及史記中各種特徵之由來的綜述之作。司馬遷的家世,他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他所經歷的人生,以至於凝聚於其筆端的太史公,這樣生動的呈現出來。司馬遷是秦國人,籍貫乃是陝西韓城,也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所在地。他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劉徹的太史令,爺爺輩,到曾爺爺輩,其實與史都沒有多少關係。太史令,實際上是個級別很低的官,大概相當於縣令。
  • 年少不懂司馬遷,讀懂已是淚千行
    我卻暗自搖頭,七尺男兒寧死不屈,怎能受此大辱。那個時候年少輕狂,心中的英雄都是熱血的,或如李廣,不願受辱,引刀自剄;或如金庸古龍筆下的豪傑,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但到而立之年,再讀《太史公記》,再讀《報任安書》,才明白對於中年來說,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
  • 【不為人知的韓城】原生態的司馬遷民祭
    建國後,由於司馬遷祠墓先後被批准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維修費用始由省上和國家撥付。市上也成立了司馬遷祠墓文管所,對其管理也納入了政府渠道。(資料圖片)誰是司馬遷後裔,不是本文探討的主題,無需多費筆墨。拙文只想說明,司馬遷祠自始建到歷代重修,自祭祀到立會,皆為芝川鎮人和地方縉紳,從未見所謂司馬遷後裔捐款、出工或祭祀的任何記載。
  • 湖南出土一枚竹簡,內容顛覆傳統認知
    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也說明了張楚在漢朝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而且是一個正統王朝。著名學者田餘慶在論文《說張楚》中認為:在漢朝人心中,張楚政權是夾在秦朝與漢朝之間的正統王朝,其意義毋庸置疑。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
  • 竹簡
    那麼竹簡上的文字是用什麼書寫的呢?▲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寫有「文」字的扁壺在竹簡上寫字的毛筆,筆毫大多較硬,因而能夠寫很細小的字。有的人可能會有一種錯覺,認為竹簡上的文字是用刀刻上去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刀的作用一是用來加工竹簡;二是把在竹簡上寫錯的字刮掉,其作用類似於今天使用的橡皮擦。明白了它的功用,自然不會再誤認為是用刀來刻寫文字了。商代通行的書籍 · 簡牘現在的人們都對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耳熟能詳,商代已經有了刻寫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和鑄於銅器上的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