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方面,我們要與外部世界接軌;有些方面,不要接軌;有些方面,是外部世界要與中國接軌。」
「在精神領域,似乎也有很多人主張要『與國際接軌』,我則認為我們需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面對西方國家的打壓和封鎖時,我們要如何實現有效地接軌呢?」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當時為了紀念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電視臺播出了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與觀眾互動時候,有人問我,你覺得這個連續劇拍的怎麼樣。我說,扮演鄧小平的演員總體上是可以的,講話、聲音、用詞、舉止都很像小平真人,但如果說有那麼一點點遺憾的話,就是他沒有鄧小平的那個眼神。
鄧小平的眼神容易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般情況他是個很淡定、慈祥的老人,但你仔細觀察他,特別是他談話時間比較長的時候,他的眼神總會有那麼一刻顯得非常堅定與犀利。看得出來,他是個意志如鋼的人。
不過,這個連續劇中有一點很真實,就是小平經常說這麼一句話:「要注意結合中國的實際。」也就是說,在涉及借鑑外來經驗的時候,鄧小平總是要求結合中國的國情與民情以後再判斷什麼可以學、應該學,什麼不可以學、不應該學。上次我們在《這就是中國》節目裡談到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功給國人帶來了新的思想解放,特別是西方模式走下了神壇,美國神話走向終結。當時我說了這麼一個觀點,這場思想解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有些方面,我們要與外部世界接軌;在有些方面,我們不要接軌;在另外一些方面,是外部世界要與我們接軌的問題」。今天我想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圖源: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網站)
那麼大家知道,「與國際接軌」這個提法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逐漸在國內流行開來的。我們主動選擇加入世貿組織,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WTO(世界貿易組織)所代表的國際貿易體系接軌;學習、接受和運用很多國際經濟貿易規則,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分工;廢除或者修訂了成百上千個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法規、文件等等。
回頭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於中國與世界都像是一場革命,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的配置和流通。它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也使各國百姓享受到中國和平崛起帶來的巨大紅利。
從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到2018年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增加了十倍,從1.34萬億美元增長到13.28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多數中國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改善。比如,隨著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過去被看作是超級奢侈品的小轎車在中國迅速普及,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也開始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中逐步成長起來。在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中國有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的可能。
從一個更廣的範圍看,我認為中國通過加入世貿組織,執行了一種我稱為「嵌入式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因此,我們在這次所謂「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時間就說,沒什麼好害怕的,儘管中美雙方都會有損失,美方損失將更大。
不久前,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哈裡斯和共和黨的大佬、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佐利克都承認,川普的對華貿易戰已經失敗了。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還在增加,美國人付出更多的錢,失去更多的工作。美國今天還想通過所謂「新冷戰」來遏制中國,最終也將發現自己變成孤家寡人,背後就是中國這種嵌入式合作共贏發展模式的成功。
所以,「與國際接軌」這個概念本來是有特定含義的,就是我們通過談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形成義務與權利的平衡。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但不久我們就看到這個概念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有段時間,好像所有部門、行業、單位都在講「與國際接軌」。它從外貿領域轉入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我不否認這樣做也使我們學到了不少別人的好東西,但確實也帶來了很多嚴重的問題。比如,有人認為中國必須在所有方面與西方接軌,甚至公開否定我們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主張「政治上融入世界主流文明」、「與世界主流政治制度接軌」。
這使我想起當年鄧小平在該問題上非常清醒的認識。1988年5月,一位發展中國家的元首到北京來,希望鄧小平談談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經驗,除了回答「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鄧小平還補充道:「不但經濟問題如此,政治問題也是這樣。」接著,這位總統問鄧小平在全球化過程中應該如何與西方打交道,鄧小平的回答是四個字:「趨利避害。」回頭看,中國參與全球化並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訣竅就在於「趨利避害」這四個字。某種意義上,這就是指有些地方要接軌,有些地方不要接軌。
過去三十來年,西方主要國家推動的全球化的本質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它既是經濟的,又是政治的,包含了所謂「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民主化」等概念。中國認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處理得好,給人民帶來福祉;處理得不好,則會帶來災難,甚至中斷中國和平發展的進程。所以,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採取了趨利避害、有所接軌,有所不接軌的戰略:我們接受並加入了經濟全球化,但不加入政治全球化。我們絕不放棄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我們還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來駕馭西方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最終超越資本主義。結果,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脫穎而出,大多數中國百姓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相比之下,許多國家雖然也擁抱了全球化,卻經歷了一場接一場的危機。往往不是他們「利用」了外資,而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都被外國資本控制,甚至老百姓財富被華爾街金融大鱷洗劫一空,國家也陷入分裂和戰亂。現在看來,依託於西方國家自身的政治制度,他們的跨國公司從全球化中獲益巨大,但他們國家的分配製度極度不公,造成國內的貧富差距劇增,導致了逆全球化思潮興起和民粹主義領導人,比如川普這樣的人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