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學者之張維為教授,儒雅的談吐,非凡的履歷

2020-12-23 藍調侃人文

前言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我認為很值得我為之吹彩虹屁的學者——張維為教授。

張維為教授,在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公等領導人的英語翻譯,現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同時也是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據他所言,迄今為止已到過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個人閱歷非常豐富,曾自言己身學問是用腳底板走出來的

張維為在《這就是中國》娓娓道來

張維為教授的演講風格

我首次認識張維為教授,是在他主講的《這也就是中國》這檔節目上,當時第一次看到他的演講,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他的講解風格與我之前看到過的那些學者完全不同。比如,陳平教授的演講,語言鏗鏘有力,觀點犀利,直中要害,通常對所論問題還會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應對之策,頗有大國「謀士」風範。

金燦榮教授則臉帶嬉笑,善於用輕鬆逗趣的方式,把所論問題講得深入淺出,比喻風趣,評價辛辣,有網友點評:老美他們聽了金教授的演講,恐怕會直接被氣死,不愧「戰略忽悠局」政委之綽號。

浙大鄭強教授的講演,似以蜀人擺龍門陣的架勢起手,聲如洪鐘,言語抑揚頓挫,風趣中夾雜著自誇的傲嬌,聽之令人熱血噴張,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張維為教授的演講風格,在網絡上的專家學者堆裡非常罕見。他沒有激情澎湃,沒有苦口婆心,也沒有鼓動性的振臂高呼,甚至少有幽默風趣,但是他非常非常之儒雅,恰如那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正在用平和的語調向你娓娓道來。

他的演講既能引起大叔大爺們的共鳴,也深得年輕人推崇。他主講的《這就是中國》在年輕人匯聚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俗稱B站)上,好評如潮,曾以9.7分的口碑,高居該網站紀錄片類型排行榜前三之位。要知道,這可是一檔主旋律的政論節目啊,他居然能在我國年輕群體中取得這麼好的口碑!原因何在?因為他沒有迴避有爭議的問題,沒有強行片面洗腦,而是以鮮活的案例和翔實的數據為依託,用思辨的方式去講解中國文化、經濟及政治理念。

他把常人眼裡的那些高大上的理論,結合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進行經驗性表達及分享給年輕人,故而深得不唯上,不畏權威的年輕群體好評。

另外,張教授所講著眼高處,格局大,他之所講把中國放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中闡述,不像某些學者出於狹隘的民族情感,凡是自家的,無論精華或糟粕皆言好,講著講著就掉入民粹主義的牢籠,令人生厭。

張維為教授獲不同年齡階層網友的推崇,爆紅於網絡,並非偶然,因為他的學問不是在象牙塔的溫室裡燜出來的,他坦言是「用腳底板走出來的學問」。他進一步解釋說:「當你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學問功底之後,去一個地方看一看,比不去要好得多,這種經歷能給你自信。」這或許是他和國外學者辯論時,能夠做到從容不迫,自信滿滿的原因吧。

比如,在某次研討會上,有西方學者說印度如何民主云云,張教授問他:「你去過印度沒有?」對方回答:「沒有。」張教授說:「那麼好吧,我去過印度四次,我告訴你我親眼所見的印度是怎麼樣的……」當他以親身所見所聞,結合數據和鮮活案例論述一番後,對方無言以對,只好默然。

張維為教授的精彩人生履跡

張維為1957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南通。1974年,17歲的他經考試選拔進入上海雕刻二廠,成為一名技術學徒工。他在雕刻廠一共工作了三年,這段在基層工作的經歷,對他後來成為一名學者「講話接地氣」影響甚大。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習慣於與基層普通民眾,如掃樓的大媽,司機,工人等社會基層人士打交道,以致他後來成為學者後,善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談話方式來講解深奧的政論問題。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張維為在雕刻廠工作期間,因喜歡英語下班後經常聽廣播自學英語,待到全國恢復高考時,他終於迎來改變命運的機會。

1977年他考入復旦大學外文系,在這期間,他的求知慾望高漲,他不滿足現有課程安,想選修第二專業,但是那時候學校不允許學生選修第二專業,他便軟磨硬泡,最終說服了系主任,得以旁聽國際政治系的全部課程。

大學畢業後他選擇繼續深造,於1981年考入北京外語學校讀研,那時他所在的班級,是專門給聯合國培養翻譯人才的。研究生畢業後,張維為進入外交部工作,隨後在這裡開啟了和最高層接觸的新曆程。

張維為在祖國70周年慶典上

在這期間,他吃苦耐勞、積極上進,深得領導們的喜歡,比如他剛進入外交部那會兒,部裡條件不好沒地方住,他就拎鋪蓋住在辦公室裡,一住就是五年。1983年以後他開始給領導們做翻譯,在1985年8月28日那天,他第一次給鄧公當英文翻譯。後來張維為教授坦言,鄧公罕見的大視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鄧公關於中國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也成為他日後思想靈感的來源。

在外交部工作期間,張維為走訪了將近30個國家後發現,實際看到的情形和以前通過報紙期刊等渠道間接了解到的,體悟完全不一樣,他說,這就像一對男女談朋友,哪怕通了三年信,也不如見一次面管用。

1988年張維為又被選送到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從事同聲翻譯工作。在這期間,他又奮力考進日內瓦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他進入這所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一邊教書一邊從事研究工作,時間跨度長達二十餘年,直到2012年回國。

在這段時間裡,他致力於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研究,走訪了100多個國家,通過橫向的國際比較,向世界客觀地介紹中國。他覺得這是身為中華兒女和一名學者應盡的本分。

張維為教授的期盼

猶記得,在一次採訪中他說,新中國解決了「挨打」和「挨餓」的問題,而現在我們需要解決「挨罵」的問題。張維為教授認為中國崛起本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但是由於我們缺乏自信,再者現在西方國家又操控了國際話語權,因此,中國在西方媒體的渲染下,形象「一片漆黑」。故而,構建中國話語權,用咱們的話語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發展的故事,成為他一直以來身體力行和努力的奮鬥目標。

他出版的「思考中國三部曲」,正是為我國構建話語權進行的嘗試,他希望藉此激發更多人去思考和研究用中國人的話語來與國際社會接軌。他的「思考中國三部曲」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它們分別是:

《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和《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個人覺得,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學者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少有佳作。

2015年6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成立,張維為教授出任院長。他說:「希望研究院成為不斷產生原創性的中國思想、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的地方,成為與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地位相稱的、在海內外都有相當影響力的一流新型智庫,成為所有認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的研究者的思想家園。」

倘若這個研究院的目標能夠實現,這對於咱們國家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它把所有堅信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專家學者擰成一股繩,反擊西方國家一直以來對中國形象的抹黑,消弭西方民眾對中國人的誤解,其作用不可估量。這個研究院若是辦好了,「中國學界為西方學術和西方話語當『傳聲筒』、『打工仔』的『時代』即將終結」

近幾年以來張維為教授的努力可以說已經初見成效。比如陳平教授,從北大退休後現在也加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與張維為教授一起並肩奮戰,他們成立觀視頻工作室,錄製了一系列宣講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視頻,去年又與東方衛視合作推出《這也就是中國》,同時又積極參加論壇、研討會,為青年人演講,為幹部講課等等。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國際舞臺上與國外學者同臺論劍,向海外公眾闡釋中國發展的故事。

總而言之,張維為教授用自己的行動,對外,向世界吹響中國崛起的號角,對內,為國出謀劃策,為民解惑釋疑,幫助國人樹立發自內心的文化、制度自信,是一位值得我們敬重的愛國學者。

巍巍中華,天佑之。民族復興正當時,惟願有更多像張教授這樣的賢良,助我中華重返巔峰!

張維為和中國機長劉傳健

——END——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陳平,金燦榮,張維為?各有絕招,都是領域翹楚
    陳平,金燦榮,張維為,這三位都是當紅愛國學者,深得廣大網友喜愛。在他們的視頻評論區,經常看到有網友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討論,有人說金燦榮水平最高,也有人認為陳平,張維為才是頂級。他們三人,你更喜歡哪位呢?我們不妨從他們各自的人生履跡、學術背景、演講風格、研究領域及方向等方面進行比較,或可瞭然於心。
  • 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文章第一段,作者盛讚張維為口才出眾,雄辯滔滔,把英國著名學者駁得體無完膚:「對於(英國著名學者)艾什的質疑和攻擊,張維為基本全都做出了全面而紮實的回覆,並且還有豐富的數據做支撐,逼得這位牛津的教授顧左右而言他。所有與張維為意見相左的人中,最高層次也就是牛津大學教授這個水平了吧。連他都招架不住,其他人有什麼資格去造謠說張維為沒有乾貨呢?」
  • 金燦榮、張維為、陳平三人,如何看待其言論?如何看待其的作用?
    總體來說,三位教授儒雅,知識面廣。金教授偏重工業化論,張教授偏好良政論,陳教授偏愛金融論 。三位教授都揭示了當前全球紛亂複雜的表像下,其實質是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與東方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大碰撞,西方資本主義的強盜本性徹底暴露,西方在各個領域擠兌打壓我們,由於西方制度的劣勢最終會失敗。
  • 張維為:西方國民一生奮鬥的最大財富就是一套房!
    而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則給出了自己的標準。在我看來,張教授的標準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在張維為教授看來,對於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來說,他們一生奮鬥下來最大的財富,就是一套產權房。因此他傾向於把中國的中產階層的大致標準,定為一套產權房和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包括所有的房奴。
  • 該如何看待張維為和金燦榮其人?
    張維為張維為教授除了學歷高,著作等身,年輕時曾擔任過鄧小平的翻譯。他的多部著作都暢銷國內,甚至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推薦給了外國嘉賓,可見實力不俗。他個人的在國內的爭議也很大,被媒體蓋以御用文人稱號,說話多有娘氣,給人以陰柔有餘而剛猛不足,其人其言莫不如此,社長按個人理解匯總為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個人看法!
  • 張維為「良句」:我國傳統文化難道不好麼?中國教育排名世界頂端
    張維為教授曾經在一次會議上也談到了這個話題,並且深度贊同咱們國家的中學教育,我國的中學教育在世界是頂端的存在。張教授曾經問過國外的教授,問題的主要內容是國外的大學生有多少人能夠讀懂莎士比亞的名著,結果你們應該已經猜到,他們大多數是沒法讀懂的。當然原因就是名著的原文是古英文,這些學生根本就沒有涉及所以讀不懂也是正常。
  • 數學奇才惲之瑋35歲成MIT華人終身教授,如今再獲西蒙斯學者獎
    近日,西蒙斯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獲獎名單,人稱「惲神」的80後數學奇才惲之瑋,成為了今年唯一的華人獲獎者。西蒙斯基金會自2012年起開始評選西蒙斯學者。該基金會對獲獎者的評價是「他們立於創造的頂峰,開研究之先河,執領域之牛耳,並在提攜後學上成效卓著」。評選結束會,基金會將連續5年為獲獎學者提供每年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今年,共有15位西蒙斯學者獎獲得者,其中數學領域僅有4位,惲之瑋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惲之瑋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 張維為:香港未來增長點還很多 但首先自己要爭氣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香港種種「遺留問題」的影響下,特別是在教育方面,一些香港青年長期被親西方的勢力影響,無法了解真相。確實,香港通識教育推行多年,市面上的所謂「教科書」被多次批評存在偏頗或錯誤內容。其課程內容、評核方式及存廢等問題一直備受爭議。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與張維為一起看美國多重危機引起的西方反思
    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李波研究員,為觀眾分享西方社會對於美國多重危機的反思。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與張維為一起看美國多重危機引起的西方反思「6月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發布了一項聯合民調,80%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的「事情正在失控」,相比之下只有15%的人認為沒有失控,這個民調調查對象,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民眾,而是已經登記的選民,換言之是非常關心政治的人。」
  • 張維為接受BBC採訪 被女主播一句話逗笑
    日前,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英媒採訪,對此事進行了回應。7月21日晚,張維為接受英國BBC採訪,從香港、新疆談到西方對華態度。期間,主持人多次打斷張維為講話,引發外界關注。女主播提問到,毫無疑問,西方世界的對華政策已經發了改變,無論是歐盟、英國、還是美國、加拿大,顯而易見,這些是發生在「港版國安法」實施之後。
  • 男性怎樣變得氣質儒雅有魅力?多提升自身內涵和修養最重要!
    男性怎樣變得氣質儒雅有魅力?多提升自身內涵和修養最重要!>在當今快節奏生活,講究時尚流行元素,提倡個人修養的大環境下,關注自己的形象氣質已不再是女性的專利了,越來越多的男性朋友也對自己的形象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西裝領帶、皮鞋、髮型、淡妝美甲等等,這些似乎都不是最新潮流,而提升自身內涵和修養越來越受到廣大男性朋友的關注和追捧了,大家都更關心自我的形象氣質和言語舉止,更在乎自己對於外界的積極影響和反饋,我想這就是傳遞正能量的進步青年應有的儒雅氣質吧
  • 張維為:「亞洲世紀」加速到來;金燦榮:但中國就是不談它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艱苦談判 11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RCEP籤署的意義與之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8集:美國「憲政危機」
    美國大選前的11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副院長範永鵬教授一起對美國的「憲政危機」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9月30日晚上,川普和拜登舉行了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
  • 張維為:古希臘是如何被強行重塑為「西方文明源頭」的?
    5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17期節目中,節目主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解讀古希臘文明,強調文明互鑑的意義。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部分,以饗讀者。上期節目中,我和大家探討了告別「西方中心論」,當時我將重點放在「東學西漸」,或者說「中學西漸」的歷史,強調西方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發源地之一,實際上是中國。
  • 家庭教育是關鍵,聽張維為講
    張維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這就是中國》的節目中曾經說過很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他們不僅擁有驚人的大腦,對於自己的國家更是秉持著無私奉獻的精神。能夠擁有這樣的精神以及作為,因為他們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生活美滿是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科學的探知能力以及持之以恆的輸出,對於老師辛勤的教導培育,對於社會以及世界的好奇心,這點非常重要。
  • 張維為:​俄羅斯和華為怎麼合作?我先講一個德國人的笑話
    【5月17日上午,張維為教授應「今日俄羅斯」新聞中心(Rossiya Segodnya)邀請召開記者見面會,回答了來自10家媒體記者關於中俄關係前景,中俄美三邊關係,俄羅斯與「一帶一路」倡議,東北亞安全,中美貿易戰、全球化未來等諸多問題。 觀察者網整理其中部分內容,與大家共享。】
  • 福建44人入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 51人入選閩江學者講座教授
    省教育廳、省財政廳日前聯合發出通知,同意聘請田矗舜等44人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符斯奇等51人為閩江學者講座教授。 據了解,「閩江學者計劃」是省政府提出《關於加快實施科教興省戰略的決定》,配合重點學科建設,加速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而設置的一個招攬人才項目。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2期:中國人的政道智慧
    4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王紹光教授,共同探討東西方的「國家治理能力」。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3期:中國組織起來的力量
    12月23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3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教授,共同探討中國高效的公共治理。】 張維為: 現在每年春運規模高達30億左右人次,是世界最大規模的遷徙。
  • 28歲成頂尖高校教授,擁有6個世界名校學位,他的履歷爆紅網絡
    近年來,年輕學者當教授、博導的新聞在網絡上頻頻刷屏,年輕的青年科學家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也是被網友們連連稱讚。在華中科技大學,就有一位這樣的傑出的青年科學家:曾"刷遍"中英美三國頂尖名校,先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六個本碩博學位,擔任過矽谷計算機視覺高級工程師、華爾街人工智慧科學家,28歲被聘為教授……他就是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星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