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張維為教授應「今日俄羅斯」新聞中心(Rossiya Segodnya)邀請召開記者見面會,回答了來自10家媒體記者關於中俄關係前景,中俄美三邊關係,俄羅斯與「一帶一路」倡議,東北亞安全,中美貿易戰、全球化未來等諸多問題。
觀察者網整理其中部分內容,與大家共享。】
張維為:很高興有機會到莫斯科訪問。
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在國際社會經常會提到中國的崛起。
我們在俄羅斯有一種親切感,因為我們曾經從蘇聯學習了很多東西,並且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改革。比如我們保留了五年規劃——這是從蘇聯模式來的,但規劃的內容變了。原來蘇聯模式是指令性計劃,比如一個工廠要生產多少鞋子;現在中國的規劃是戰略規劃,比如我們要發展人工智慧,要發展5G。
我們決策程序採用民主集中制,這也是從蘇聯模式過來的,但我們現在是新型民主集中制。蘇聯模式的民主集中制逐步走向更多的集中,而民主開始減少。但我們現在決策模式中民主成分很高,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五年規劃的制定,要經過上上下下成百上千次的磋商和協商,最終拿出來的決策水平也比較高。
所以我們到這裡來,一方面感到很親切,另一方面我們非常高興看到中俄現在形成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今天非常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需要把這種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做實做好。
提問:未來中國是否會在俄羅斯有更多的投資?中俄兩國在經濟合作上會有怎樣的發展?
張維為:現在中國和俄羅斯總體上政治關係非常好,經濟關係特別是貿易發展的也比較快。但在投資上,特別是中國對俄羅斯的投資,還沒到我們想像的水平,在投資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中國對外投資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有中國政府背景的,比如國家開發銀行進行的戰略投資;另一部分就是大量的民間企業投資。
從中國投資的情況來看,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要雙方企業之間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投資關係,這就需要創造有利於投資的環境。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外資採取了一整套的方法,特別是地方政府都會有一些特別的政策。
比如常見的對投資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2年免徵、3年減半徵收所得稅的待遇,也就是說有五年的優惠期。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讓投資者和接受投資的地方都獲得比較可觀的利潤。
據我們了解,俄羅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地方政府需要考慮投資相關的政策和有利的環境等,但俄羅斯地方政府這方面考慮的不夠多。在中國,像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或者是其他企業都能夠成為投資的主體,這樣經濟就活了。這一點上我們覺得俄羅斯可以改進。
中國會在很多地方設立各種各樣的園區,比如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科技園區、自由貿易區等,在這些園區裡邊,我們有各種有利於投資的特別政策。在這方面中俄雙方可以交流,看怎麼能把投資的機製做的更有活力、持續時間更長、規模更大。政府可以做一部分工作,但最主要的動力還是來自於市場機制。
我們在推進「一帶一路」的時候,提出的口號叫做共商、共建、共享,就是一起來商量,一起來建設,最後一起來享有成果。如果我們兩個國家能夠具體的討論這些問題,一個一個項目的討論,包括地方政府之間也進行一些交流,最終會找到不少辦法,相應的投資也會增加。
提問:目前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請你們想像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他要求見最重要的人,您會給他介紹誰?
張維為:從外交語言上來講,一般外交官不願意回答假設的問題。
在航天領域中俄一直有一些合作,這個合作可以繼續下去,前景非常好。中俄在航天方面都有很多自己的技術長處,雙方可以優勢互補。
中俄如果能夠在一些大的項目,比如科技、太空梭製造等領域合作,貿易量很快就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