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校訓卻有精神的最高學府
該書深度聚焦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以深度訪談的形式帶領讀者走進燕園,與北大原校長林建華、王選夫人陳堃銶、哲學系資深教授樓宇烈、美學家葉朗、燕京學堂院長袁明、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管理學者陳春花、法語系主任董強8位北大著名教授、學者一起面對面深入交流。
筆者從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愛不釋手。而讀罷全書之後,筆者感覺自己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禮。就像書中李斌所寫的感悟那樣:「在採訪中,這些學者不時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們的智慧,能讓人眼前一亮,或者茅塞頓開。」
在經歷過茅塞頓開的經歷之後,回過頭來想想,有一點讓筆者印象極為深刻,那就是北大這座中國最高學府沒有校訓。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常務副總編輯潘燕為該書寫了一篇題為《未名何美》的推薦序。她在推薦序中指出:「(李斌)在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際,和同事一起在進行諸多艱難曲折又頗見心性的採編後,以其新聞人的獨到洞察力還能再次發掘出這樣一篇篇深刻而深情的文字,道出樸素而深刻的『未名之美』。」
筆者也注意到,同樣在這本書中,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樓宇烈教授在訪談中也提到了北大沒有校訓的話題。針對記者提出的「您覺得120年來,北大有沒有不變的東西?」這個問題,樓宇烈說:「那就是『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很多東西,到別的大學,你也許聽不懂,但是在這裡是可以的。」隨後,樓宇烈談道,「北大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校訓。」
不過,對於「為什麼(北大沒有校訓)?大家不認同嗎?」這一問題,樓宇烈很坦誠地說:「我也不知道。這個問題把我問倒了,我還真不清楚。」
而樓宇烈待在北大已超過一甲子的時間:他1934年出生,1955年考入北大,196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那麼,關於北京沒有校訓等問題,北京大學校長是怎麼說的呢?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該書首篇就是對時任北大校長的訪談:《北大是常為新的,是勇往直前的——與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面對面》。在訪談中,林建華主動談到了校訓話題:「北大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學校,沒有校訓,也沒有校歌。過去有過校旗,現在也不用了。就像『未名湖』一樣,一群知識淵博的人給一個湖起名字,最後還是用了『未名』這個詞,就是沒有名字。」
對於沒有校訓這件事,林建華說:「沒有校訓,實際上展現出來的是另一種博大。精神和內涵很難用一句話來表達,特別是在現在,更難用一句話或者一個理念把北大的精神概括起來、包容起來。」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一直是北大堅守的學術傳統和精神,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堅守。我們也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傳統,這些都是經過歷史風雨歷練後保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但我更喜歡魯迅先生講的那句話:『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前半句講的是北大的社會責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論任何艱難困苦、社會變動,它都會努力往前走,往前探索。後半句講北大的探索和開拓是有方向的,是為了國家、民族和人類的發展進步。我想,這是北大傳統的核心和靈魂。」林建華還進一步表示,「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當你戴上校徽,你就有一種很莊嚴的被選擇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我們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來自我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