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安的大學生小尚到某船務公司應聘船員,該公司稱自己是國有企業,要籤訂一份5年的聘用合同,除培訓9800元外,不收任何其他費用,而且這筆錢將先由公司墊付,然後從工資中扣除並返還給公司。
但是當小尚正在辦理入職手續時,工作人員卻拿著他的手機辦理了兩張信用卡,刷走了16000元,還讓小尚寫了欠條,還欠8200元,小尚發現錢沒有付到公司帳戶,而是打進了私人帳戶,他懷疑自己遭遇了騙局。而且在與公司員工溝通時,對方也表示,自己完全不用糾結這些細節。現在,涉事公司已與小尚籤訂了終止合同協議,並已退還給涉事公司14000元。
小華、小高等在商丘市的一些人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們通過一個招聘網站到保險公司應聘,公司經理多次以手機分期的名義給他們推薦貸款,並承諾貸款全部由公司償還,不用擔心,還籤了合同,公司償還,然後拿到他們的身份證信息和驗證碼。
七十多名同學先後被貸款,貸款所得的錢都匯到了經理的私人帳戶,過了一段時間,經理不見了,大學生們無力償還貸款,被催收恐嚇,選擇報警。
企業這麼做顯然是違法的,《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聘員工時,不得要求員工提供擔保或以其他名義索取財物,否則將處以500-2000元的罰款,給員工造成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小尚和小高等人可以先向貸款公司和銀行說明情況,要求其停止計算利息,然後通過訴訟、仲裁等途徑要求公司償還貸款,但他們需要自己證明自己在找工作時被騙貸了,否則需要承擔舉證不利的後果。
它提醒我們,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多留心,遇到沒入職就要付錢的公司就一走了之,這樣的公司顯然是騙子,不管他們把費用包裝成培訓費或服裝費,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同時要保存好與招聘者的微信聊天、電話記錄,如果遇到糾紛,維權的難度會低很多。
事實上,這種騙術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為什麼還有大學生上當受騙?其實,這是因為他們急於找到一份好工作,向父母,同學和朋友證明自己。以小尚為例,現在能進入國有企業並不難,籤了五年的勞動合同,生活就會穩定下來,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錯過了這樣一個機會,一定會非常後悔,會非常害怕職位被別人搶去,交錢的時候也不會想那麼多。
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思維方式還沒有改變,就會把社會上那些看上去很有權威的長者當作學校裡的老師一樣來對待,對他們非常尊敬,害怕不敢不聽他們的話。一些騙子公司就利用了自己懼怕權威的心理,把面試地點、程序包裝得非常正式,這樣會使找工作的大學生在心理上處於弱勢,被操縱的可能性就更大。
高校應開設更多的就業指導課程,以幫助畢業生快速完成思維方式的轉變,使他們具備基本的辨別能力,知道哪些行為是在說謊,讓他們明白合同、社會保險等問題的重要性。亦可邀請合作企業的 HR到學校進行現場模擬,讓學生對招聘過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讓他們知道如何在面試中表現才能給對方留下更好的印象,從而增強學生的求職競爭力。
張貼招聘信息的網站,也應該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在企業入駐時,要嚴格審核自身的資質,要刪除一些皮包公司的招聘信息,這樣既能給大學生找工作帶來好處,又能減少被騙的風險,有利於自身的發展。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網站上的騙子信息比真實信息還多,誰還敢在這樣的網站上找工作?如果一個企業被多人舉報,也要將其刪除,或在其招聘信息中給出提醒,讓大家注意到有可能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