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崢嶸何壯哉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又稱「中華山」,是中國五嶽之一。華山位於陝西華陰市境內,是古代秦、晉、豫三國的黃河金三角交匯處,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鳥獸莫居。」可見華山險峻。唐朝時期,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並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吳志伊注《增補繪像山海經廣注》中關於華山的記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金閭書業堂藏板。
華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黃河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根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考證,「中華」「華夏」之「華」得自華山。在距今兩千多年的《尚書·禹貢》中,可見關於華山最早的文字記載:「華陽、黑水惟梁州」「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
《史記》則記錄了黃帝、堯、舜在華山集聚、巡狩的事跡。秦始皇統一後,形成了祭祀華山的規制,此後漢、隋、唐、宋、清等朝代都有皇帝親祭華山之事。
至於文人墨客,也在登覽華山時激蕩思緒、展紙揮毫,留下了絢麗豐富的文學作品。自古至今流傳吟詠華山的詩、詞有1800多首,散文500多篇,摩崖石刻達千餘處。
華山雄姿名滿天下,自古以來就是眾多藝術家不斷描繪和詮釋的對象。古代描繪華山的有何長壽、李升、範寬、許道寧、李公麟、王履、賈鉝等,近代以來則有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石魯、何海霞、羅銘、方濟眾等。在歷來的華山創作中,王履所作的《華山圖》則因其獨特的繪畫風格,以及有關山水畫創作的畫論見解而受到關注。
王履《華山圖冊·山外》35.2×50.5cm,故宮博物院藏。王履,元末明初畫家,江蘇崑山人,字安道,晚年自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他早年精於醫學,同時酷愛繪畫,養成了畫癖。在後期的經歷中,王履曾遠行至關陝地區。行醫採藥的過程令他深入自然、感悟造化,這為他後來的創作和提出畫論打下了基礎。
王履《華山圖冊·巨靈跡》35.2×50.5cm,上海博物館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七月,王履應一名長者的邀請壯遊華山。面對華山奇險,他「以紙筆自隨,遇勝則貌」。通過對景寫生和觀察思索,他對自己的繪畫進行了反思,對藝術創作的源流感悟更深。從華山歸來後,歷時兩年餘,王履完成了《華山圖》的創作,並在自撰的《畫楷敘》《重為華山圖序》等文章、詩賦中,記錄了自己的學畫經歷、師承、創作思想、理論見解等,其中很多深刻精闢的繪畫觀點,成為了明初畫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履《華山圖冊·龍神祠》35.2×50.5cm,故宮博物院藏。王履《華山圖冊·行至東峰山祠途中》35.2×50.5cm,故宮博物院藏。王履《華山圖冊·玉女峰頂望東面蓮花形》35.2×50.5cm,上海博物館藏。
多年來,王保安行走華山,創作了一系列山水作品。可以說,懷著對華山的敬畏和執著,他沿著山脈感受華山的精神,記錄對華山的觀察和體會。在反覆遊觀、觸摸和體悟後,山勢的險峻、巖石的肌理、山巒間雲霧繚繞的景象在他的筆下徐徐展開。質樸蒼勁、氣韻生動,形成了屬於王保安的藝術語言和獨特的意境。創作華山系列,我始終存以尊敬和敬畏之心而行進著。在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表達閃現在腦海中的靈感和衝動,最終以中國傳統水墨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華山的精神氣場。收集、整理、歸納、審視古今表現華山題材的作品,是我創作前必不可少的功課。對於華山的表現多是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主要手段,以「高」和華山西峰的「險」為主要題材,這或許就是人們長期對華山所予以的固有符號所致吧。
藝術需要創新,需要突圍,需要不斷地嘗試。若僅是受固於前人的模式,那麼作品就不可能體現出時代特點,更談不上表真達意的目的。我用多年的時間準備、實驗和摸索著,力求在場景的表現上突破對華山固有景點的再現。經過無數次對華山的體悟,我選擇從縱向向橫向擴展,強化華山連綿不斷的寬宏博大和純粹感。
《山海經》對華山有這樣的描述:「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鳥獸莫居。」詩仙李白在其詩《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中第一句就提到「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堅硬聳立的磐石及其雄偉的姿態使人心生敬意。再將目光轉向華山周邊,即便是不高的山脈上依然布滿了堅硬銳利、稜角分明的花崗巖巨石。松樹是華山除堅硬的石材之外的第二種符號,是在石縫中頑強生長出的又一種生命體。
畫家的心境應與自然保持絕對通暢。我認為對華山題材的創作不應是對某單一地點或物體的刻畫,而是應放在一個大的框架和情態之中思考。正如吳冠中先生所主張的:「每一個畫家應自由地畫出自己的感覺,找到自己繪畫語言。」在表現華山時,我總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每一幅作品中展現出華山不同的性格特點,這需要不斷地從各種資料和現場中汲取養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貼近華山,向自然討教,通過體悟、融入和再現來完成最終的作品。李可染在八十歲時仍說道自己是「白髮學童」,這種不斷求變創新的藝術追求時刻在鞭策著我,已成為我創作中不可或缺的藝術法則。在崇尚經典的基礎上,唯有創新才是出路。王保安 雲起華山 70cm×46cm 紙本水墨 2019年王保安 華山踏雲行 71cm×46cm 紙本水墨 2019年王保安 華山壁仞 71cm×46cm 紙本水墨 2019年王保安 穿越 70cm×46cm 紙本水墨 2019年王保安 忘而卻步 35cm×47cm 紙本水墨 2019年王保安 華山絕壁 46.5cm×35cm 紙本設色 2020年王保安 翱翔 46.5cm×35cm 紙本水墨 2020年王保安 華山松 35cm×46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屢次前往華山的路途中我一直有這樣的思考,是否應該留有我們這個時代對華山的筆墨符號?畫自己心中的華山,丟掉套路,從心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用自己的耳朵去聆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於是,我在作品中開始用開闊的橫構圖,去表現視線所能夠承載的最舒服的尺幅,強化和營造縱深的鐵壁之感。用方筆觸將花崗巖質地結構的大塊山體結構有機的進行匹配,強化質感、用大塊直上直下,以穩、準、狠的基調去尋求華山更加雄渾的氣場。最後形成具有構成感的方體造型元素。- 左右滑動 查看長圖 -
王保安 華山夜行圖 179cm×482.5cm 紙本水墨 2020年- 左右滑動 查看長圖 -
王保安 壯哉華嶽 179cm×480cm 紙本水墨 2020年王保安 壯哉華嶽之玉女峰 179cm×480cm 紙本水墨 2020年
從「初識華山」主題到「壯哉華嶽」主題的演變中,也伴隨著自身的成長和對華山進一步的認知。在與華山多年的「交流」中,我始終無法迴避的是它的充盈與自己的匱乏,我仍需不斷地去挖掘和探索,從初識的形,到再識的質,到最終是否能得其神,這即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表現華山的初衷所在。1964年生,江蘇徐州人。現為西安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陝西省文史館研究員,陝西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陝西國畫院山水畫院副院長,西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人文千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評審委員會評委。
當代嶺南藝術研究院 / 順德區樂從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樂從鎮文化融合創新中心
羅浮宮展藏館